國新辦就中國減災工作及亞洲減災大會籌備工作等舉行新聞發布會

2020-12-02 中國網
  • 主持人郭衛民:

    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

    今天我們很高興請來了國家減災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民政部常務副部長賈治邦先生,向各位介紹中國的減災工作和亞洲減災大會籌備工作的情況。出席發布會的還有國家減災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民政部救災救濟司司長王振耀先生,國家減災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民政部減災救濟司副司長鄒銘先生。

    現在請賈治邦先生做介紹。

    2005-09-22 09:58:07
  • 賈治邦:

    女士們、先生們,我非常高興今天有機會與大家見面。藉此機會我把中國今年以來的災情和減災工作向大家做一個介紹,並通報亞洲減災大會有關情況。

    2005-09-22 09:58:59
  • 賈治邦:

    大家知道,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我們災害的特點是: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分布地域廣、造成損失大。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呈明顯上升趨勢,已經成為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今年以來,我國發生了洪澇、颱風、旱災、風雹、雪災和低溫冷凍、山體滑坡和泥石流、地震等災害。截至9月20日,各類自然災害共造成1630人死亡,緊急轉移安置1335萬人,倒塌房屋145萬間,因災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1630億元。

    2005-09-22 09:59:42
  • 賈治邦:

    今年災害的突出特點表現為,一是南部洪澇災害較往年偏重,洪澇災害主要發生在長江上中遊川渝地區和漢江流域,包括珠江支流西江與北江流域、淮河、遼河等地,而伴隨著洪澇災害又發生了局部性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災害並存;二是局部地區如海南、雲南、內蒙古中西部、寧夏中北部等地的旱災為近年所罕見;三是颱風登陸多,時間、地點比較集中,造成損失較大。今年有6個颱風登陸我國大陸,其中4個颱風登陸浙閩沿海,部分地區重複受災,損失嚴重。

    2005-09-22 10:00:46
  • 賈治邦: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減災工作,把減災作為實現國家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總體目標的重要保障,致力於經濟社會與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和諧共存。中央政府成立了國家減災委員會,統一組織協調國家減災工作;先後頒布和實施了與減災有關的法律法規30餘部,減災工作逐步納入法制化軌道;我們還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減災規劃(1998~2010年)》,明確了減災工作的指導方針、主要目標、任務和措施;針對大江大河的水患,大面積的乾旱和病蟲害多發地區,重點地震、地質災害和風暴潮危險區,城鎮及公路、鐵路沿線的泥石流、滑坡頻發地段,進行了大規模的減災工程項目建設,使我們的防災減災能力明顯有了提高;針對各類自然災害的監測和預警預報系統的不斷完善,為及時組織抗災救災工作提供了保障;建立完善災害應急體系,基本做到了災後24小時內救災人員到位、物資到位、資金到位、信息到位,保證了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廣泛深入開展基於社區的減災宣傳活動,提高全民減災意識。這些措施,有效地減少了災害風險,減輕了災害損失。

    2005-09-22 10:02:21
  • 賈治邦:

    中國政府定於9月27—29日在北京召開亞洲減災大會。此次大會是溫家寶總理今年1月在印度洋海嘯特別峰會上代表中國政府提議並承諾召開的,也是第一次亞洲區域減災部長級會議。會議的目標是展示亞洲國家在減災領域所取得的成就,交流亞洲區域自然災害預警與信息、預防與減災以及綜合災害管理等方面的經驗,推動亞洲區域減災工作合作,落實《加強國家和社區的抗災能力:2005-2015年兵庫行動綱領》,討論今後十年亞洲減災的重點領域與區域合作。

    2005-09-22 10:03:31
  • 賈治邦:

    大會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減災委員會、民政部、外交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承辦,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ISDR)、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UNESCAP)、世界氣象組織(WMO)和亞洲備災中心(ADPC)協辦。會議由政策會議、專題會議、公共展覽三部分構成。政策會議由參會各國政府代表團參加,設4個高級圓桌會議,主題分別是:將減少災害風險納入國家發展規劃和實施中、將減少災害風險納入到海嘯和其他災害的災後恢復重建中、社區災害管理、減災區域合作機制。專題會議由相關領域的各國專家參加,設災害預警與信息系統、災害預防與減災、災害綜合管理3個專題。

    2005-09-22 10:04:50
  • 賈治邦:

    目前,已有40個國家、15個國際組織的178人報名參會,預計參會人數將達350人左右。

    2005-09-22 10:06:17
  • 賈治邦:

    中國政府積極響應聯合國號召,在加強自身減災能力建設的同時,與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密切合作,廣泛交流,共享減災信息與技術,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積極參與國際減災事務和國際災害救援行動。

    我們相信,亞洲減災大會的召開,對落實《兵庫行動綱領》,加強區域減災合作,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願意回答大家的相關問題。

    2005-09-22 10:06:48
  • 主持人:

    謝謝賈部長的介紹,下面進行提問。

    2005-09-22 10:07:37
  • 新華社記者:

    賈部長您好,剛才您在講話中提到中國是自然災害發生很多的少數國家之一,請您介紹一下在最近幾年來中國在提高自然災害的預警系統、提高災情信息管理水平方面都做了哪些努力?謝謝。

    2005-09-22 10:09:38
  • 賈治邦:

    我們國家對自然災害的預測、預報、預警,包括防災救災過程的監測非常重視,近幾年我們在這方面不斷加大投入,而且進行了不斷的完善和提高。就目前來說,從我們民政部作為國家的防災抗災救災的職能部門來說,我們主要是建立了三個制度,一是災害的報送制度,二是24小時對災害的監測制度,三是災害的會商和預測制度。

    2005-09-22 10:10:16
  • 賈治邦:

    關於災害的報送制度,主要是完善了我們民政系統的災情報送制度,我們要求災害發生以後在2小時以內由基層民政部門要把災情報出來。再一個是要在發生重大自然災害時,基層民政部門儘快報送到省級民政部門和民政部。還有就是要在重大自然災害中實行24小時零報告制度。

    2005-09-22 10:11:12
  • 賈治邦:

    第二,建立了24小時對災情的監測制度。主要是通過民政部的救災司和國家減災中心,他們24小時實行值班制度,收集和匯總處理各類信息,對災情隨時的變化情況報出,按照災情的變化確定應對措施,開展救災工作。

    2005-09-22 10:14:00
  • 賈治邦:

    第三,建立了災情的預測、預警會商制度,月、季、年都要進行會商。

    為什麼這樣做呢?因為我們國家的預測、預警系統,按照災害的不同類型,實際上是由部門負責配合,上下分級管理的。比如說我們有氣象局,有海洋局,有地震局,有水利部,有民政部,每一個月由我們民政部牽頭來和各個部門研究,把他們的信息拿來會商,分析這個月度有可能發生什麼樣的災害,經過會商、研究、分析報出來,監測出有可能發生的災害情況。同時,災害發生了以後,我們也進行及時會商,了解災害發生的狀況和救災工作的進展情況。所以,我們建立了災害的會商制度,這對我們這幾年災害的預警、預報、監測,提高我們減災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005-09-22 10:14:40
  • 印尼廣播電臺記者:

    我知道最近中國已經把在自然災害中的死亡人數以及一些災害的情況不再視為是國家秘密了,為什麼這樣的信息最初被視為國家秘密?在過去發生的自然災害中的死亡人數和一些災難信息會不會很快就被公布?

    2005-09-22 10:18:48
  • 賈治邦:

    這個問題請國家減災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民政部減災救濟司副司長鄒銘同志來回答。

    2005-09-22 10:21:09
  • 鄒銘:

    謝謝你的提問。9月12號國家保密局和民政部聯合舉行了一個發布會,宣布自然災害原因導致的死亡人數不再作為國家秘密的事項,相關資料予以公開,這個消息媒體非常關注。

    2005-09-22 10:21:36
  • 鄒銘:

    自然災害原因導致的死亡人數不再作為秘密事項,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第一,有利於引起全民對自然災害的危害關注,特別是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危害引起關注,通過對自然災害的關注,有利於提高全民的減災意識,減少我們的災害損失;第二,有利於開展在災害救援和減災領域的國際合作與交流;第三,有利於貫徹執行中國政府的依法行政的總的要求,人民群眾應該有自己的知情權,同時也需要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也可以說是建立一個透明政府、以民為本的政府的重要舉措。謝謝。

    2005-09-22 10:22:07
  • CCTV記者:

    賈部長您好,剛才您提到印度洋海嘯中國的救援情況,我想就此提問。我們知道,中國政府在印度洋海嘯發生以後,民眾與政府都對海嘯災區給予了很大的同情和援助,請您為我們介紹一下中國援助印度洋海嘯災區的具體情況,包括資金、物資、措施等方面,以及中國政府在這場災難和救援當中獲得哪些啟示?謝謝。

    2005-09-22 10:23:19
  • 賈治邦:

    這個問題請國家減災委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王振耀先生來回答。

    2005-09-22 10:26:00
  • 王振耀:

    我想公布幾個數字,說明一下我們在印度洋海嘯過程中,中國政府包括民間所支持受災國的情況。

    2005-09-22 10:26:37
  • 王振耀:

    去年12月27號,中國政府宣布向受災國家提供2163萬元人民幣的物資和現匯援助。去年12月31號,中國政府承諾向受災國增加5億元的現匯物資援助。今年1月6號,溫家寶總理又宣布中國政府捐款2000萬美元,用於聯合國框架內的多邊救援和重建。所有這些援助資金、物資總數加起來應該說超過了6個億,達到了6.8763億元,目前這些款項已經全部安排完畢,與各國的合作,各個項目的合同已經籤訂,現在都正在落實過程中。

    另外,印度洋海嘯之後,中國大陸民間捐款的到帳資金累計達到了6.1億人民幣,其中中國紅十字會系統,包括總會和各地紅十字會接收了4億元,中華慈善總會及各地慈善總會接收了2億元以上。

    2005-09-22 10:26:58
  • 王振耀:

    目前,這些資金已經有4.3億落實到各國的援助項目,大部分現匯正在落實到各個援助項目中。其他的捐款將繼續用於雙邊和多邊的援助。

    2005-09-22 10:29:47
  • 王振耀:

    正如你們所知道的,在救災的過程中,中國政府派出了救災緊急支援隊,並且派出了各個組織,包括衛生醫療隊到了救災前線。另外,災後重建過程中,我們也派出了代表團積極參加多邊和雙邊的合作機制,來促進印度洋海嘯的災害重建,包括賈部長,今年年初親自到了泰國的災區與相關國家和國際組織共同討論恢復重建工作。

    2005-09-22 10:30:38
  • 王振耀:

    今年5月,我們還特別邀請印度洋海嘯受災國的11個國家的30多位救災官員到北京來參加專門的救災培訓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05-09-22 10:31:48
  • 王振耀:

    通過這個災害,我們得到的啟示有三點:一是一定要加強災害的預警機制建設;二是災害無國界,救災是全人類或者說超越國界的行動,需要廣泛的國際合作;三是需要加強國內的救災減災工作,特別是加強各項實效的減災活動以及健全我們的災害應急救助體系。

    2005-09-22 10:32:23
  • 路透社記者:

    我還想就自然災害的死亡人數已經不是一個國家秘密這個事件提一個問題,您剛才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談到了知情權的問題,在過去的一些自然災害的死亡人數會不會被更正?比如說在1958年到1960年的三年自然災害在饑荒當中的死亡人數會不會得到更正?

    2005-09-22 10:34:01
  • 賈治邦:

    自然災害的死亡人數已經不是一個國家秘密,主要是為了提高全民的減災意識,提高政府的透明度。至於過去災害的一些數字,我們不會更正。過去有的沒有公布,有的已經公布,比如說唐山地震的死亡人數,1979年我們就在《人民日報》上公布了這個數字。三年自然災害的數字,我們不怎麼掌握,也不會更正,也不會再公布這個事情。

    2005-09-22 10:37:44
  • 中國稅務報記者:

    我們從材料裡看到,現在國家高度重視減災工作,建立了完善的災害應急體系,基本做到災後24小時之內資金到位。我的問題是,這些資金從哪裡來?另外,在這些資金中,國家的財政投入有多少?能佔到多大的比例?是不是有相應的財政投入的制度來保障能夠在災害發生以後,及時根據災害的情況保證國家的財政投入到位?謝謝。

    2005-09-22 10:38:16
  • 賈治邦:

    我們國家政府對應急體系的預案和建設是非常完善的。我們國家近幾年制定了關於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和25個專項預案,還有80個部門預案,我們國家一共建立了106個應急的預案。就自然災害的應急預案和應急體系的建設,國務院已經頒布了《自然災害應急救助預案》,按照這個預案的精神,我們在全國系統建立了自然災害的應急指揮預案和體系,現在有31個省和300多個市、2000多個縣都建立了自然災害的應急預案。

    我們國家關於對自然災害的應急預案的建設基本形成體系。這個體系和預案的建設,特別是自然災害的應急體系的建設,對防災、抗災、救災、減災能力的提高和完善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關於國家救災資金的撥付,我們有一套的政策和規章制度,在預案裡也規定得非常清楚。比如預案中我們按照災害的大小規定了四級響應,根據不同的響應等級,我們將採取相應的措施。關於資金的投入,我們有一套的標準和撥付的辦法,主要是分級來負責,中央人民政府承擔救災的一部分,地方人民政府承擔一部分,目前來說,還以地方人民政府承擔為主,中央的資金補助為輔。

    2005-09-22 10:38:58
  • 中國婦女報記者:

    請問:當災害發生時,為了激發民間的慈善捐助的積極性,政府將採取哪些政策措施?在稅收減免方面將會有哪些政策出臺?謝謝。

    2005-09-22 10:46:43
  • 賈治邦:

    這個問題請王司長來回答。

    2005-09-22 10:47:18
  • 王振耀:

    你問這個問題很好。我們將在11月份召開全國的中華慈善大會,以進一步推動慈善事業,推動和健全大災災後的捐贈機制,並且也推動經常性的捐贈機制。具體來說,關於稅收政策,當前一是要落實現行的稅收優惠政策,比如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都有減免,但是減免政策在我們國家目前的體制下落實得還很不夠。納稅人,包括我們本人,對於免稅的意識和免稅的程序等很多方面都還缺乏了解。二是進一步按照國際慣例來推動減免稅和其他方面的優惠措施。

    2005-09-22 10:50:49
  • 新加坡聯合早報記者:

    現在減免稅只限於國家指定的5個到7個慈善機構,以後減免稅的優惠會不會開放到私人的慈善基金或者是民間的一些機構?謝謝。

    2005-09-22 10:51:36
  • 王振耀:

    媒體對慈善事業非常了解,我們現在正在和財政部、稅務總局研究這個問題,想通過幾個方面來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是慈善機構、慈善組織要進一步健全。另一方面,慈善信息的披露機制要公開地、系統地來確立。第三方面是力爭各個慈善機構享受平等的政策。想通過這幾個方面來推動你所說的優惠政策,以及包括慈善事業的發展機制問題。

    2005-09-22 10:52:07
  •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請問賈部長,長期以來我國救災資金嚴重不足,一直困擾著我國的救災工作,不知道民政部在這方面今後做哪些努力?在中央的層面上怎麼樣來解決救災資金長期不足的問題?另外,媒體通過很多渠道得知,救災工作中存在基層截留救災款和虛報災情的情況,這樣就造成救災工作不太順暢,民政部方面會做哪些努力或者建立哪些機制,使救災虛報降到最低,降低截留款事件的發生?

    2005-09-22 10:52:46
  • 賈治邦:

    關於救災資金不足,我們採取兩個辦法來解決,一是要求中央人民政府和各級人民政府隨著經濟的發展、財政的增長,逐步對救災資金的增長要做出安排。二是通過進一步完善慈善事業,可以通過社會的捐助來解決一些救災的資金。

    關於災情報導不實的問題,有,但是是少數的。我們採取了這樣一些辦法:第一,明確要求各級民政部門和各級政府一定要如實地核查災情,如實上報,一旦發現有不實的地方,我們將嚴肅進行查處。

    2005-09-22 10:56:58
  • 賈治邦:

    第二,用高科技對災情的損失情況和救災工作的成效情況進行嚴格的監督和評估,比如說我們成立了專家組,來評估災情損失的情況,在救災後又要對救災的效果進行評估,同時民政部要發射環境與災情監測衛星系統,以監測災情和救災工作開展情況。

    2005-09-22 10:57:38
  • 賈治邦:

    「4+4」,即4個雷達衛星、4個光學衛星,各個地方的災情都能看得很清楚,然後通過專家分析這個地方的災害究竟損失有多大。

    2005-09-22 10:59:36
  • 西班牙埃菲社記者:

    剛才您提到在享受稅收的優惠政策方面,中國試圖讓每一個慈善機構都能夠平等地享受稅收的優惠政策,享受優惠政策的慈善機構包不包括國際慈善機構和在中國運作的國際慈善機構的組織和國際組織,因為很多政府包括歐盟,他們都願意通過這樣的國際慈善機構組織來給予援助,不知道在這個方面中國的工作會不會有所改進?因為現在我們知道有些國際慈善機構甚至都不允許在中國被註冊。

    2005-09-22 11:00:05
  • 賈治邦:

    對所有從事捐助公益事業的法人和個人,我們總的原則是應該享受平等的政策,具體哪些慈善機構,怎麼對待,是不是都一致對待呢?我們正在調查研究,和有關部門溝通。

    2005-09-22 11:05:29
  • 中國財經報記者:

    請問賈部長,儘管目前我國的應急機制初步形成,但是此前在我們國家的沿海發生了多次颱風登陸,儘管在我們有比較充分準備的情況下,還是造成了比較大的經濟損失。您覺得從這些事件中,我們在應急機制的問題方面還欠缺哪些?還有哪些不足?以後還需要加強哪方面的工作?謝謝。

    2005-09-22 11:05:57
  • 賈治邦:

    關於應急機制還有些什麼不完善的,我認為主要有三個。一是現在我們對颱風災害的預警、預報、預測不夠十分準確,路徑我們預報得不是很準確,這是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我們制定的預案還沒有真正宣傳、落實到群眾中去。第三個原因,災民的減災意識、防災意識還欠缺,有些群眾不相信會有這麼大的颱風,讓他們轉移他們不轉移,所以就造成損失,也造成死亡。解決上述問題要對症下藥,也就是說要進一步地通過科學技術手段的支撐來加強預警、預報的研究和分析,使預報得更加準確。目前來說,只是知道什麼時間發生,但路徑等預報需要加強。第二,要求各級部門、各級政府一直到社區,認真落實現在各地制定的自然災害的應急預案。第三,我們正在和教育部、農業部、水利部聯繫,組織人力編寫社區居民和村民防災體系的小冊子,教育他們提高防災減災的意識,提高他們災難以後的避災能力,這樣這些問題就能逐步得到解決。

    2005-09-22 11:06:51
  • 澳門日報記者:

    請問賈部長,面對各種自然災害,國家對於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區有什麼政策?相互之間是如何合作來共同防災和救災的?謝謝。

    2005-09-22 11:11:14
  • 王振耀:

    第一,香港、澳門的管理遵照基本法來執行。第二,對於香港、澳門的災情,災害的救助,中央政府包括內地的民間組織和老百姓一向十分關注。

    2005-09-22 11:12:25
  • 主持人郭衛民:

    今天的提問就到這裡。

    現在在中國網上國務院新聞辦關於新聞發布會都有提前的通知,大家可以及時了解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地方省區市政府的採訪活動。

    另外,在中國網新聞發布會的通知旁邊又增加了一個信息採訪平臺。

    目前開通的採訪信息平臺,有三個通知在上面,一個是國務院新聞辦負責新聞宣傳組織協調的,就是東協博覽會、東協商務與投資峰會接受記者採訪報名的通知,還有關於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第十五屆大會接受採訪報名的通知。這兩場活動都是在十月中旬舉行。

    2005-09-22 11:15:52
  • 主持人郭衛民:

    另外,我們開設了關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50周年慶典活動的熱線電話,歡迎媒體朋友們經常查詢一下採訪信息平臺。

    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各位。

    2005-09-22 11:18:44

相關焦點

  • 國新辦就科技工作進展與成就有關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
    時間:2018.2.26地點:國新辦發布廳滑動進入直播首頁vid=389431國新辦就科技工作進展與成就有關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定於2018年2月26日(星期一)下午3時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廳舉行新聞發布會,請科技部部長萬鋼及5位科技工作者介紹科技工作進展與成就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新華網現場直播,敬請關注!
  • 四川防震減災宣傳報導工作
    多年以來,四川新聞廣電部門組織協調全省報刊出版單位、廣播電視播出機構,採取有力有效措施,通過多種形式,紮實開展地震災害預防和防震減災宣傳工作。印發《關於做好防震減災宣傳報導的通知》,要求省內報刊、媒體協同當地宣傳部門將防震減災宣傳納入宣傳工作內容整體推進,充分發揮網絡、APP客戶端、微信等新媒體傳播渠道作用,通過門戶網站、重要新聞網站等進行廣泛宣傳。
  • 國新辦就四川汶川地震及災損評估情況舉行發布會
    四川汶川地震發生後,為了更好地調、評估汶川地震的原因、規律和趨勢,為今後的防震減災工作提供科學意見,制定災後重建規劃提供科學根據,國家成立了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今天我們特地請來了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主任馬宗晉先生、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史培軍先生、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委員董樹文先生和其他6位專家一起出席發布會,向大家介紹他們工作的情況,介紹四川汶川地震及其災損評估的有關情況。
  • 牢築防線守福祉——「十三五」期間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綜述
    在新中國氣象事業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將保障「生命安全」置於首位,昭示防災減災是氣象工作的政治之責、核心之要;「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這一部署要求,則深刻闡明氣象在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中的定位和作用,是對「堅持以防為主」「從注重災後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理念的進一步聚焦與鞏固。
  • 國新辦就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
    國新辦就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定於2017年4月28日上午10時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廳舉行新聞發布會,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王兆耀、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楊保華
  • 嘉興市榮獲2020年度全省防震減災工作先進
    嘉興市榮獲2020年度全省防震減災工作先進 發布日期:2021-01-06 17:34 信息來源:市科技局 瀏覽次數:
  • 青島人 事關防災減災 這些事情您應該知道
    新聞發布會現場。青島新聞網5月11日訊(記者 陳志偉)今天,青島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發布會,通報2020年青島市防災減災工作情況及「防災減災宣傳周」活動安排。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十二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青島市將今年5月9日至15日定為「全市防災減災宣傳周」。
  • 餘姚市做好「三個結合」文章助推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創建工作
    ,降低災害損失的根本,加強培育綜合減災示範社區是做好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要抓手。根據《寧波市減災委員會辦公室轉發浙江省減災委辦公室關於做好2020年度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創建和推薦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市高度重視、精心組織、專人負責,做好「三個結合」文章來推進示範社區創建工作:   一是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創建與全國文明城市複評相結合。
  • 今日重點關注: 10:00 中國國新辦將舉行新聞發布會,請海關總署副...
    2020-01-14 07:40:19來源:FX168 今日重點關注:10:00 中國國新辦將舉行新聞發布會,請海關總署副署長鄒志武介紹2019年全年進出口情況,並答記者問10:00 中國人社部召開2019年第四季度新聞發布會16:30 歐洲央行執委默施在金融與貿易銀行家協會全球年會上發表講話21:30 美國12月未季調核心CPI21:30 美國12月未季調CPI22:00 紐約聯儲主席威廉士在銀行準則委員會、紐約聯儲和倫敦政經學院共同組織的"共同致力:對組織文化的跨學科研究
  • 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攜手華為雲 新版地震預警APP上線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王玥)7月25日,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以下簡稱「減災所」)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基於雲服務的新版安卓系統地震預警6月17日,四川長寧6.0級地震時,減災所與應急管理部門聯合建成的大陸地震預警網成功預警,給宜賓市提前10秒預警,給成都市提前60秒預警,取得減災實效,迅速在朋友圈刷屏。與此同時,這次預警效果被200多家主流媒體報導及社會公眾廣泛關注,25億人次閱讀、觀看了相關新聞,大大提升了我國地震預警的科普效果。
  • 地震標準為防震減災工作保駕護航
    地震標準化是國家標準化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服務防震減災事業發展和最大限度減輕地震災害損失的重要支撐。地震工作的各個領域都離不開標準的支撐與引領,做好地震標準化工作對促進防震減災事業科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次集體學習上的重要講話,有哪些與防震減災...
    看地震:早在1966年,我國就已開始進行地震預測的探索實踐,並且積極推進長、中、短、臨的地震預報工作,加強了對7級大地震的跟蹤研判,建立了中國地震科學試驗場,提升了對地震震情分析研判的整體水平。在地震預警工作方面,借鑑日本、美國等國家的預警系統開始我國地震預警系統的研究,並自2008年開始著手啟動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項目的研究和前期籌備工作,前期開展的示範系統在多次實際地震的檢驗後得到了完善。2018年7月20日,這一宏大工程項目正式啟動實施。京津冀、川滇交界和福建地區地震預警示範網建成,臺灣海峽6.2級地震和四川興文5.7級地震預警服務初顯成效。
  • 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新版地震預警APP上線 服務千萬級用戶
    新版手機地震預警軟體啟動儀式(央廣網發 成都高新減災所供圖)央廣網成都7月25日消息(記者劉濤)7月25日,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以下簡稱「減災所」)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基於雲服務的新版安卓系統地震預警APP從即日起正式上線,新版蘋果系統APP
  • 我市榮獲2020年度全省防震減災工作考核先進
    近日,省地震局公布2020年度全省防震減災工作考核結果,嘉興市榮獲2020年度浙江省市級防震減災工作考核先進單位,所轄平湖市榮獲縣級防震減災工作考核先進單位。2020年,我市按照「依法行政、規劃先行、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示範引領」的工作思路,市縣聯動,紮實推進防震減災各項工作,成效顯著。首先是地震監測能力不斷增強。
  • 黑龍江省全面部署颱風災後防災減災救災工作
    9月10日,黑龍江省減災委員會辦公室下發切實做好颱風災後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減災委成員單位深入貫徹落實關於防災減災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的工作部署,繼續全力做好各項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各地、各成員單位要壓緊壓實責任,全力以赴做好防災減災救災和災後生產生活恢復等各項工作,儘快恢復災區正常社會秩序;各級領導幹部要繼續強化責任、深入一線、靠前指揮,確保防災減災救災和災後生產生活恢復等各項工作有序展開,最大限度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要嚴格核實災情,及時統計災害損失情況,組織專家和技術人員核查災情,嚴格執行有關標準,確保災情數據真實準確。
  • 樂山市「五著力一加強」謀劃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工作
    日前,樂山市抗震救災指揮部辦公室印發《樂山市 2021 年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工作方案》,以「五著力一加強」為重點任務,突出針對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積極謀劃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工作。一是突出針對性提升薄弱環節工作。
  • 山西省地震局組織2020年市縣防震減災工作培訓
    2020年11月18日,山西省地震局舉辦2020年市縣防震減災工作培訓,各市應急管理局相關人員和各市縣防震減災中心共200餘人參加培訓。本次培訓採用視頻會議形式,主會場設在山西省地震局,分會場設在各市防震減災中心。
  • 福建舉行2020廈門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暨絲路投資大會新聞發布會
    原標題:8月12日福建舉行2020廈門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暨絲路投資大會新聞發布會  8月12日,福建舉行2020廈門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暨絲路投資大會新聞發布會,請廈門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林建、省商務廳副廳長陳靖、廈門市會議展覽局局長陳顥穎出席發布會,介紹大會籌備、活動內容和特點等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 中國地震局:2025年初步形成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體系
    中國地震局局長閔宜仁作工作報告。中國地震局 供圖中新網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地震局8日在北京召開2021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提出,要準確把握「十四五」防震減災發展形勢和發展思路,夯實監測基礎,加強預報預警,摸清風險底數,強化抗震設防,保障應急響應,增強公共服務,創新地震科技,到2025年初步形成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體系,不斷提高「防大震、減大災、抗大震、救大災」高質量服務能力。
  • 國際氣象防災減災裡的「中國貢獻」
    與此同時,中國氣象局積極推動氣象事業走出國門,在構建合作機制和平臺、推動國際氣象防災減災合作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架起中蒙高空氣象資料共享橋梁中國氣象報記者 餘亞慶 通訊員 王盈在廣袤的蒙古高原上,探空站稀疏地分布著。在這裡,高空資料顯得尤為珍貴。而探空、測風報告以及高空探測基數據資料的獲取,對於天氣形勢分析及預報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