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宇宙第六維「元」的一些認知思考,打破機械論宇宙觀

2020-12-08 德道經學堂

宇宙具有七維,可以肯定不是三維、四維、十一維。因為空時四維中的時間可以確信屬於光,是光陰,由弦理論發展而來的平行宇宙及十一維從科學走向了燒腦的假說。宇宙處於混沌的狀態,七維之間具有全息的關係。這裡主要對第六維「元」進行探討。

宇宙第六維「元」,「元」是元精元神的結合,可簡稱為「精神」。如果用道家老子的話表述,可為:「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物,唯望唯忽。忽兮望兮,中有象兮!望兮忽兮,中有物兮!幽兮冥兮,中有精兮!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宏大的容貌表象,只遵從於大道。大道這東西,恍恍惚惚似有似無。恍惚不明啊!它裡面有體像;恍惚茫茫啊!它裡面有物質;幽冥隱微啊!它裡面有元精。它的元精非常真實,它裡面擁有可傳達的信息。「孔德」、「幽冥」都可用來形容宇宙,既宏大又窈窈冥冥。其中的規律與事物的顯現,都是混沌的,以此形容量子態最恰當。其中精為陰,神為陽。神為「引出萬物者」(見《說文》),精為根本。

注意「精神」這個概念與我們日常所說的人的精神是有區別的。「精」具有物質屬性,可見可窈冥,在三維空間是能顯現的;「神」具有反物質屬性,能在潛意識、意念中出現,於人於生物體可成為意志意識。人自身帶有精氣神,就是「元」;植物也具有「精氣神」,最終結果成實為「元」。

按《玄女經》「極點元」的說法來看宇宙,就是宇宙太空中有「奇點」的「元精元神」。宇宙之「元」是黑洞,但不限於黑洞。因為恆星、行星等星體都具有「元」,形狀上是圓形(多為橢圓),在電磁場(引力場)中都存在正、負極,放射或吸收正、負電子,正、負電子對應的是「精」與「神」。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具有全息性質,原子核為原子之「元」,黑洞為大星系之「元」。在大星系的「統一場」中,大星系的星體以黑洞為軸心、核心,白矮星、中子星、恆星、行星、星雲等都處在黑洞的電磁場(引力場)之中。

第一張黑洞照片 黑而有赤色為玄

黑洞猶如人頭頂發旋的百會穴。百會穴是人體經脈的匯集點,黑洞則是大星系星帶的「奇點」。人體具有元精元神,含有「精、靈、魂、魄」,中醫理論有「腎藏精、心藏靈、肝藏魂、肺藏魄」,靈魂、魂魄屬於「神」。至於「脾藏意」屬於意念。就是說人是有靈魂、魂魄的,古人講的人有三魂七魄,不是迷信,是屬實的。心理學上對「神」研究的多,但科學界偏重於研究「精」。

人們所說的神靈、靈魂、魂魄、暗物質、反物質等,只是名稱不同而已,用一個概念概括,即是「神」。這個「神」是自然之神,不是人創造的人格化的神。古人崇拜太陽神,是因為太陽是地球上萬物與人的創造者,所以太陽是太陽系之「元」。人體有太陽穴與太陽形成全息。宇宙之「神」在於其運行衍化,帶有規律性與神秘性,其神秘性激發著人類探索求知的欲望。「元」具有守中守恆的規律,也具有循環輪迴的規律。人體有「元」使得人生生不息且有死生,宇宙有「元」使得宇宙永恆且星系有壽命。

不得不說這是全息論的研究成果,機械論與狹隘的宇宙觀是難以理解的。天地、萬物、人具有特殊的全息關係,這與莊子的「萬物齊一」類同。宇宙是宏觀與微觀世界的總和,不是常識中的太空與各種星體。

相關焦點

  • 經濟學的決定論和機械論
    西方科學世界觀的核心就是決定論、機械論或命定論,此為西方學術界的共識。197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非平衡熱力學開拓者普裡戈金和助手斯唐熱出版名著《從混沌到有序——人與自然的新對話》,吹響了重新塑造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嘹亮號角。該書開篇就說:「我們對自然的看法正經歷一個根本性的轉變,即轉向多重性、暫時性和複雜性。
  • 《宇宙觀:一場跨越時空的宇宙探秘之旅》
    宇宙中的神奇奧妙如同浩瀚夜空般深邃隱秘,未解之謎有如夜空中的璀璨繁星,多得數也數不清。這本《宇宙觀:一場跨越時空的宇宙探秘之旅》將帶你踏上一段認識宇宙、了解天文學的旅程。小至夸克、原子,大至星系、宇宙,它會向你展示近現代的科學家是如何利用已掌握的物理法則和科學知識,去探索未知的世界的。
  • 量子宇宙觀與現代生命科學
    作者:王香遠     關於量子宇宙觀的主要內容請參考我的系列文章中的「量子宇宙觀與中醫學」這篇文章任何物質都是有意識的,都有各自的量子拓撲空間、拓撲結構和量子場,量子場的能量是以波函數的方式存在。宇宙萬物的量子場可以在無限的時空中相互糾纏和疊加。
  • 絕對光速宇宙觀的人文含義
    有物理學家參與探討的思想是異常有趣的,因為這樣可以有效地避免一些無謂的爭論,而任何爭論都可以化為幾個物理學實驗或觀察從而判斷誰對誰錯。就象20世紀初玻爾和愛因斯坦所作的爭論那樣,雖然幾次實驗都以愛因斯坦的失敗而告終,但他至死也不相信他所參與發現的諸如波粒二重性,量子力學的合理性,但這並不影響他和他所發現的理論成為絕對光速宇宙觀的一部分。
  • 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什麼樣的?科學家的回答顛覆人類認知
    現有的宇宙觀認為我們的宇宙是來源於大爆炸,在數億年前,宇宙發生了大爆炸,便有各星系、各行星、各恆星以及其他一切物質。那在宇宙大爆炸前,宇宙是怎麼樣的狀態呢?宇宙觀在科學界中一直飽受爭議,科學家也都在努力探索,試圖早日解開這個謎題,最後在科學家不懈努力之下,這個問題終於有了重大的突破,美國宇宙學的研究專家在研究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時,發現了比現在宇宙還要古老的恆星,而且壽命居然都超過了現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宇宙壽命,超過了138億年,也就是說,這顆恆星存在的時間非常古老,甚至有可能在宇宙大爆炸之前就形成了,除了這些古老的恆星外
  • 古人是如何看待宇宙?梳理歷史,分析中國古代宇宙觀的起源
    古人是如何看待宇宙?梳理歷史,分析中國古代宇宙觀的起源中國古代的天文理論通常是一種樸素唯物主義哲學與道教等信仰混合的產物,有著較為樸素的唯物主義觀察理論,也有著諸如「星宿」「天象算命」等玄學觀念。而玄學與樸素唯物觀察彼此之間互相統一,構成了中國古代較為複雜的天體觀念,而在這些天體觀念當中,中國人的宇宙觀也在逐步發生著變化。下面就對中國人的宇宙觀進行總結分析,看一看中國古代的宇宙觀發生了怎樣的變遷。
  • 中國式宇宙觀的社會效果
    在周代中期的《易經》裡,我們能清楚地看到一種新的發展:天,或自然,在此時已經變成宇宙功能的一種抽象的表達,而這個概念在更早的一千年前既指神亦指人,是祖先的神化。許多著作把中國文化的這種轉變稱為理性的崛起,這一轉變是如此明顯,卻又難以索解。如果能真正理解中國人的世界觀,就更容易解釋這一轉變。如果西方人不再固守以己度人(universalanalogies)的思考方式,就能更好地理解中國宗教。
  • 從《道德經》中看老子的宇宙觀、本體論和辯證法
    認為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的《道德經》,「它卻是一部重要的著作」,並指明「這書包含有兩部分,道經和德經,但通常叫道德經,這就是說,關於理性和道德的書」,既講到一般哲學理論,又講到倫理學理論,即有雙重理論地位與雙重理論意義。
  • 斯坦福學霸的認知方法論:打破慣性模式,主導自我人生
    打破慣性模式,重塑自我認知 一個人最大的瓶頸是認知,一家企業最大的瓶頸是 CEO。而不管是陷入職業迷茫的小李,還是被合伙人拋棄的張三,本質上都受限於慣性模式。
  • 除了知道個宇宙大爆炸,你的宇宙觀是什麼?
    按範圍來說,應該是宇宙觀。當然了,三觀裡的「世界觀」其實應該就是宇宙觀的。但,那得是無限放大的世界觀,才能成為宇宙觀。基本上三觀裡的「世界觀」還局限於對地球的認識,連太陽系都出不了,更別說銀河系,更別說整個宇宙。
  • 黑洞是宇宙裡最神秘的天體 總能打破天文學家的認知
    黑洞著實是宇宙裡最神秘的天體,總能打破天文學家們的認知。近日,LIGO、Virgo引力波探測器合作探測到了一個142倍太陽質量的黑洞,是通過引... 黑洞著實是宇宙裡最神秘的天體,總能打破天文學家們的認知。
  • 有哪些宇宙觀,更符合宇宙呢?
    當我們仰望星空時,心懷宇宙之時,也不禁讓我們對這個所知甚少的宇宙產生了無限遐想。到底哪種宇宙觀,更符合宇宙?今天來了解,兩種廣泛接受的宇宙觀。阿瑟.克拉克的宇宙觀阿瑟·克拉克,英國科幻小說家。在克拉克眾多的宇宙科幻小說中,他所表達的宇宙觀都是相通的。無論是《遙遠的地球》、《天堂的噴泉》、《2001太空漫遊》、《童年的終結》,都為我們展現出一幅和平的宇宙圖像。文明與文明能夠和平相處,相互幫助,充滿了希望。在克拉克的小說中多次描寫了高度文名與低級文明接觸的畫面。
  • 盧元鎮:兩部科普片對宇宙觀的啟發
    今天從奧森公園出來,便隨朋友來到中國科技館看電影,一部是關於探求生命起源的,一部是關於討論時間歷程的;一部是巨幕3D片,一部在穹窿館的球形天幕播映。都大氣的很:影片拍攝得大氣,絕對高科技大製作;播映得大氣,銀幕大而奇,震撼人心;影片內容大氣,引發人類對「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基本問題的哲學思考。這兩部境外高價買來的電影是純科技的,不摻雜任何意識形態的元素。
  • 「宇宙觀」
    「宇宙觀」這兩天,我看完了一本講物質形態的書,本來是給孫闊買的,我跟著看了一下,這是一本編寫、編輯、印製得非常粗糙的書,可以說,也是我們文化落後的一個小小的樣本。在看這本書時,我再次想起宇宙真的是一個動蕩的整體啊,當它產生之後(我不知道它是怎麼產生的,但我不認為是上帝創造的,大爆炸是目前為止最好的解釋),產生了能量,能量的聚集產生了物質,物質或多或少的聚集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物體,大如各種星雲、星系、星團,小如塵埃、原子、各種粒子等。有些物質的聚集因為某種原因產生了生命,有生命的地方產生了或強或弱、或多或少的信息。有了信息之後才有宇宙觀,宇宙觀是一種信息。
  • 四個新發現顛覆原有宇宙觀,真實的宇宙原來是這樣?充斥多種物質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對宇宙的了解也越來越深入,在理論基礎的支持下,人們也發現了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在人們的普遍認知中,宇宙空間應該是無比冷寂的真空環境,失去裝備的太空人會無法傳播聲音,更會因為缺氧失壓而死。
  • 「幻想宇宙觀」02宇宙天球
    幻想宇宙觀02球形是我們在描述空間之中完美三維立體結構的樸素概念。結合目前我們在網上搜集的資料,我們得出了這麼一個宇宙的天球模型。這是個參考星球結構、流體結構、粒子結構、細胞結構,結合眼下我們的認知,經過類比之後得出的一個能夠值得推敲,組成因果環的一種模型結構。這是一個充斥著基本能量的宇宙,真正的真空是不存在的,看不見的能量散溢在宇宙各個角落。
  • 宇宙中的一切都是被安排好的?愛因斯坦的觀點或許是正確的
    「知道的越多,問題和困難也就越多」,曾經的人類只需要思考怎麼「活下去」和「活的更好」,現在的人類卻要思考「宇宙是什麼?」「人類存在的意義」,這些難以解釋的問題,知識的增加並沒有帶來快樂,反而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煩惱。
  • 有沒有一個簡單普遍的原則,能解釋宇宙所有的問題?
    一個喜歡思考的人,能夠從每個學科當中,總結出其獨特的思維模式,並且將其聯繫結合,從而達到融會貫通。那麼我接下來不由得在想,有沒有一個簡單的普遍的原則,能夠解釋宇宙中所有的問題?是不是能找到一些共同的內核,從而提升大家對自然、社會的認知,幫助大家解決各自領域當中的問題?我們不妨從頭說起。
  • 細思極恐的量子力學,量子真隨機與機械論的世界
    愛因斯坦就是一個絕對的機械論者,他認為世界上的一切在宇宙誕生之時就已經決定了,你所有覺得隨機的東西本質上都是由於你的知識不夠而導致的。量子力學的出現卻推翻了這一切,量子力學認為世間萬物是可以同時處在多種狀態下的,我們可以稱之為量子真隨機。
  • 宇宙起源於138億年前,在宇宙誕生之前,世界是什麼樣的?
    按照最近的探測器的觀測,以及理論模型的推算,如今的宇宙誕生於138億年前。那麼很多人就會疑惑:138億年前誕生的宇宙,那麼138億年以前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的呢? 古代中國的宇宙觀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涉及到了宇宙觀,說白了就是宇宙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