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球形是我們在描述空間之中完美三維立體結構的樸素概念。從極細微的基本粒子到基本的周期表元素,從基本的細胞結構到地球再到恆星,我們都能看到這一樸素概念的身影。
球形(圓形,環形)是宇宙規則的造物,更是人類腦海之中對不可描述物體的一般觀念。
在描述宇宙的時候,我們也習慣把宇宙描述成一個標準的球體——宇宙天球。
我們常說在現實無法抵達的地方,幻想將會在那裡紮根。
結合目前我們在網上搜集的資料,我們得出了這麼一個宇宙的天球模型。
這是個參考星球結構、流體結構、粒子結構、細胞結構,結合眼下我們的認知,經過類比之後得出的一個能夠值得推敲,組成因果環的一種模型結構。
這是一個充斥著基本能量的宇宙,真正的真空是不存在的,看不見的能量散溢在宇宙各個角落。宇宙的外部是宇宙海中更加狂暴的能量渦流。宇宙本身存在的能量場將宇宙內部與外部隔離。
而在宇宙內部類似宇宙海之中的風暴、潮汐、在不斷的上演著。大量的不可視能量在宇宙中糾纏著、衝撞著,在某一刻某一點,一些能量糾纏形成最基本的穩態,這種穩態可以看做一種不可視的可以形成基本粒子的統一模板。
這種穩態再見經過碰撞糾纏形成一些穩定態的粒子、半粒子,這些粒子在經過相互作用達到穩定狀態之後,會形成我們可觀測範圍內的基本粒子。這粒子可以是電子、光子等等。
可觀測的粒子組成了原子,原子之間結合構成分子,分子之間結合組成人類可視範圍內的物質。從單細胞生物到人類自身,從一沙一葉到星河宇宙,物質世界的畫卷在徐徐展開。
在這裡出現了一種本質性的規則——引力規則。我們無法解釋其存在的根由,無法幻想其因何存在,只能把它定義為基本規則或者說本源規則。
是不是有種看科幻小說的既視感,一些東西已經無法用合適的詞去描繪。
引力規則是基本能量之間相互作用、相互糾纏衝撞,是力場之間,是可觀測粒子、可視物質等等之間作用的基本規則。
在微觀層面我們看到了空虛的原子,原子核本身並不是實心球體,其內部是空曠的,是一些零星基本粒子組成穩定態,原子核與外圍的電子的距離更加遙遠,更像是在繞著恆星旋轉的行星,其中間可以認為是空虛的。原子核與外圍電子之間的穩態就是元素周期表中的基本原子。
引力規則從某種角度上維繫著物質的結構,維繫著物質與能量轉換的通道。
定義了這些,就可以嘗試繼續描述宇宙天球。
基於基本的規則,宇宙之中出現了物質,物質聚合形成了星際塵埃,星際塵埃匯聚點燃了恆星,不穩定的恆星形成了黑洞,大型的黑洞在引力規則的作用下不斷吸引物質、吞噬物質,在達到穩態後成為了星系的中心。
幾個星系之間相互吸引組成星系群,數量繁多的臨近星系群組成了星系團,相對集中的大質量星系團是超星系團,向海洋之中的島嶼一樣的更大規模的星系團就是高超星系團。高超星系團已經在宇宙天球上有了像素。
一個星體、一個星系都有其力場範圍,這種力場範圍結構就像是池塘之中青蛙的卵,像是海洋之中的氣泡。
從目前的觀測結果,並未發現可觀測宇宙之中存在形成某種超凡存在的某種核心或者某種規則。形象的來說,正如原子本身與人體細胞之間的關係。 原子本身就是一個浩大的微宇宙,人體細胞內線粒體、DNA等等是更高一層次的存在。而我們目前發現的高超星系團並未形成什麼獨特的形態,出現什麼獨特的作用。在這裡我們根據我們的理解定義宇宙天球。
在能量潮汐的藍色球體之中存在著狀若絲絮的結構,這些絲絮就是星系團放在更宏觀角度的外在表現。
至此,我們可以把我們的宇宙天球做出來了。形象的來說就是一個裝滿藍色流體有大量白色絮狀物相互纏繞黏連的一個球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