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 「改革土地計劃管理方式」真的是「鬆綁」麼?——你看錯了...

2020-11-30 騰訊網

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 柴 鐸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周小平

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 谷曉坤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張正峰

近期,土地計劃管理方式改革、土地審批權下放被許多機構過度解讀,筆者不以為然!筆者近年主持、參與了一些土地政策和國土空間規劃、土地整治規劃編制工作,對於這一問題的觀點與諸君分享。

一、兩則相互聯繫的新聞要點

3月1日,自然資源部一則新聞提出「今年將出臺新版《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已報請國務院同意,改革土地計劃管理方式,不再採取因素法分解指標,實行土地要素支撐跟著項目走,總量指標完全可以滿足需求;各地要積極對接建設項目儲備,做實做深項目前期工作,並繼續加大力度盤活批而未供土地和閒置土地。各地要按照住宅用地公告供應量和住宅用地完成交易量雙口徑統計的要求,準確反映政府土地供應和市場供需關係,合理增加住宅用地公告供應量」。

3月12日,國務院印發《關於授權和委託用地審批權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要點是兩條:一是將國務院可以授權的永久基本農田以外的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審批事項授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注意,這裡指的是永久性基本農田外的一般耕地。二是試點將永久基本農田轉為建設用地和國務院批准土地徵收審批事項委託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首批試點省份為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廣東、重慶,試點期限1年。這個相對厲害一些,發達地區率先獲得了前期只能經過國務院審批的「基本農田」用途調整的權力。

僅依據上述兩點,許多機構急於提出土地供應「鬆綁」的論調,是不負責任、不現實的。沒有注意到上述決定還有第三點: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要按照法律、行政法規和有關政策規定,嚴格審查把關,特別要嚴格審查涉及佔用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區的用地,切實保護耕地,節約集約用地,盤活存量土地,維護被徵地農民合法權益,確保相關用地審批權「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

二、土地制度「科普」

1.什麼是土地計劃管理?——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說起

在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城鄉二元)的產權制度下,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現行土地制度框架的核心,具體是依靠土地規劃&計劃制度、土地督察制度來實現。

「一要吃飯、二要建設」是永恆真理,必須堅持的基本國策,無論何時都不會動搖。耕地保護是維護國家糧食戰略安全的基礎,也是約束城市建設用地「攤大餅」蔓延擴張、優化城市空間形態、促進節約集約用地、增進農業農村發展權益的保障,一直是國土管理的核心抓手和「牙齒」,「土地督察」正是以耕地保護為核心。可以說,耕地保護是用途管制的基本任務和核心目標。

土地規劃的主要職能是「定量、劃線」,前者規定各種土地利用類型的規模總量,後者規定各類用地空間布局。土地計劃則是按照土地規劃的總量、布局要求把土地指標按年度分解下去,實際是土地規劃的實施計劃。這其中,地方很多重大項目本就是「帶著指標」下去的,在做規劃之初就已經納入了考慮,是制定規劃期建設用地指標的依據;這實際上是「納入」土地利用計劃,而不是受其「約束」。

聯繫前述新聞看,「土地要素支撐跟著項目走,總量指標完全可以滿足需求」正是這個意圖,以往實際操作中即是如此,此次更多的是再次突出強調「以後有好項目才有供地支撐」。

圖1 中國現行土地制度的運行框架(柴鐸)

2.「最嚴格」的耕地保護還要不要繼續?——當然要堅持,而且要不斷加大力度!

習近平總書記一慣強調耕地保護、佔補平衡的重要性,對自然資源部耕地保護監督司做出重要指示,相關研究、政策始終加緊落實。不要說耕地建房,就算是農業結構調整、設施農用地建設都受到非常嚴格的管控。

據調查,我國現有全部耕地都在耕作,幾乎沒有休耕,每年仍需要進口「相當於8億畝耕地產量」的農產品。由於國外疫情暴發,本年度糧食等各類農產品進口必將受到影響,我國自有耕地保障人民口糧的重要性愈發突出!耕地保護的地位非但不會削弱,反而會提升!而且,大都市「本地耕地保護、蔬菜水果基本自給自足」的重要性更加凸顯。習總書記強調「把中國人的飯碗端在自己手裡」是高瞻遠矚的戰略決策,未來必然會進一步加強。

可見,「為刺激經濟增長,放鬆土地管控」「疫情暴露了人口過度集中的缺點,未來要促進分散居住,會解除用地限制」等觀點是錯誤的,絕非政策意圖,也不會出現。在規劃約束量內,短期擴大土地供應屬於節奏加快,而不是無限增長。

3.土地計劃管理改革的導向是「鬆綁」麼?——過度解讀!

十九大推動國土空間規劃體制改革,「雙評價」「三線劃定」是近年核心工作。城市開發邊界、永久性基本農田、生態紅線的地位不可撼動。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推動新型城鎮化、工業化,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事業,這些都是最高層級的國家戰略目標。而「多規合一、三線劃定」的導向,也即理想狀態是所謂「三界四區」:

(1)城市開發邊界(擴展邊界)內:現狀和規劃建設用地構成「允許建設區」,其餘為「有條件建設區」。有條件的「條件」是指,若要使用這塊地,就必須捨棄現有允許建設區等量的一塊,是給地方自主調整用地布局留了一點空間,但規劃期內:建設用地總量不能超過允許建設區規模,這就是城市建設用地數量的「規模邊界」;即使調整布局,建設用地範圍也不能超出城市開發邊界(「擴展邊界」)

(2)城市開發邊界外、地區行政邊界內:即所謂通常的郊野地區,要劃定兩條線,一是永久性基本農田,二是生態紅線(許多地區實踐中包含了基本農田),二者共同構成「禁止建設區」,也即禁建邊界。禁止建設區內,不允許開發建設,現有建設用地要逐步騰退。

(3)禁止建設區外、城市開發邊界外:稱為限制建設區,這實際上是緩衝區,僅極個別情形可以涉足,商業開發則不能染指。

綜上所述,國土空間規劃管控下,留給地方能夠調整的最大「後備空間」也僅僅是有條件建設區+限制建設區,此次審批權下放的第一條,最多就是針對這一區域。現有耕地中,除基本農田外的「一般耕地」多數就位於有條件建設區和限制建設區內,位於有條件建設區內的耕地本來就是未來建設的「備用空間」。

對於大多數城市,多數優質耕地都已被劃入了永久性基本農田,一般耕地並不多。此次決定改革下放耕地轉用審批權,實際上是很有限的,這些地塊很多已是地方政府綜合未來項目計劃安排的備用空間,能夠拿出來給房地產開發的很少,而且也受到數量「規模邊界」的管控。因此,此次審批權的下放根本不構成鬆綁,只是地方政府在「緊箍咒」內、「小黑屋裡」適當靈活調整而已。

對於「基本農田變更調整」審批權下放的試點地區(多數是發達地區),只是調整用地「布局」的空間範圍更大,這是適應發達地區用地需求量大、需求變化較快、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實踐需要;同時,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有些也需要佔用部分耕地修建配套基礎設施,需要靈活調整規劃布局,建設用地總量依然受到嚴格管控,不會無限擴大。

圖2 國土空間規劃「三線」劃定、三界四區理想狀態原理示意圖(註:實踐中很多地方生態紅線包括基本農田,圖中僅作示意)

圖3 上海市「四線管控」規劃示意圖

4.為什麼要下放審批權?——提高審批速度,「把審批放下去把監管抓上來」

由於宏觀經濟承壓,地方政府一方面減稅降費、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另一方面還要加大財政支出力度,推動經濟增長,財政收支壓力加大(表1)。許多地方特別是發達地區近期急於推動項目落地,對加快用地審批速度的要求提升。由於以往涉及基本農田轉用的審批權限過度集中於國務院,自然資源部作為實際執行部門工作量過大,審批速率有限。如果土地審批時間過長,用地主體就要承擔額外的成本損失,甚至失去投資機會。近期,一些地方反映強烈,自然資源部已要求所有用地審批必須一個月內審結,相關部門加班加點工作負擔陡增,自身也有下放審批權賦予地方用地自主權的意願,結合國家「改革土地計劃管理方式」的導向,才推出此決定。這才是此次「改革」的真實原因。

另一方面,從監管角度講,土地利用監管的行政領導負責制早已嚴格確立,目前土地督察制度、技術已經非常成熟,2-3個月即可將全國耕地狀況「掃描檢查」一遍,審批權下放地方依然要受到國家嚴格的監管。

可見,此次審批權下放並非用地「規模」的放寬,而是「布局」的調整,目的是提高「效率」。自然資源部此舉率先解決了用地審批環節的「卡脖子」問題,如果發改委、住建部等相關部委審批速率也能跟進提升,將很大程度上提升地方項目落地速率,為經濟增長提供支撐;這才是政策改革促進經濟的關口和要旨!

表1 2019年全國各省份財政赤字狀況(單位:億元)

5.怎麼理解「不再以因素分解法分配土地指標」?——需聯繫看「三個政策」

以往土地規劃&計劃管理體制下,土地指標因素分解法有「大鍋飯」成分,兼顧了滿足發達地區用地需求保障欠發達地區用地權益兩方面,是效率與公平目標的權衡。但這種上級「拍腦袋」分指標的方法主觀性較大——發達地區土地指標往往不夠用,好的項目無法落地,只得突破建設用地規劃限制;其耕地佔補平衡難以在本地完成,只得「結轉」耕地佔補平衡指標。欠發達地區土地指標用不完、用不好,造成土地浪費。同樣的土地指標配置在發達地區能有更好的項目,產生更高的效益。

當前,我國新型城鎮化、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目標遠未實現,但後備土地資源卻日趨枯竭,更需要統籌好促進經濟增長和合理利用土地的關係,讓土地到效用最大化的地方去。「土地跟著項目走」正是出於這樣的背景——如果沒有好的項目,地方就不要再浪費有限的土地指標。

從新聞一可見,國家是摸清過家底算過大帳的,目前各地建設用地指標是充足的,重點在於優化配置;實際卡脖子的是「耕地佔補平衡」指標。由於發達地區無法做到本地佔補平衡,通過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方式出地成本高、周期長、矛盾多,難以作為產出土地的常用之法。

對此,國家為發達地區留了一個口子。《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佔補平衡的意見》、《國土資源部關於改進管理方式切實落實耕地佔補平衡的通知》(國土資規〔2017〕13號)提出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以及「佔一補一、佔優補優、佔水田補水田,分類入庫」;特別是在「市場化異地佔補平衡指標有償調劑(省域內指標調劑)」方面提出了新思路。

如果這一改革全面鋪開,甚至推廣到地區間(如果沒有質量佔補平衡標準,可能導致耕地「一路向西、劣地驅逐良地」的風險,指標調劑限於省內也是為了防止這一風險),就可能產生兩方面作用:第一,未來欠發達地區不用自己開發建設,也可以通過耕保指標交易分享發達地區土地開發的空間價值;第二,對於哪些項目應該優先安排用地,發達地區要自己衡量、排序,只有特別重要、特別迫切、特別好的項目,發達地區有自主審批權限後,才會結合自身情況適度調劑指標,促成其落地。

仔細品讀政策,「改革土地指標分配方式、下放用地審批權、改進耕地佔補平衡」三個政策要聯繫起來看,實際共同構成了土地利用管理的「市場化」門檻和調節機制,體現了「放管服」的意圖。

6.土地供應會增加麼?——會!但你可能看錯了重點,要區分「新增」和「存量」

由於面臨經濟下行壓力,地方擴大土地供應、增加土地收入的意願提升是毋庸諱言的。如前所述,雖然此次決定下放審批權會並不會導致「新增」部分,即需要佔用耕地的建設用地增量井噴,但很多人忽視了決定同時提出「節約集約用地,盤活存量土地」,也忽視了《土地管理法》修訂後集體建設用地入市的作用。

事實上,近年上海等一線城市城市更新(市地整治)的速度加快,即便在建設用地「減量化」,通過存量盤活新增的土地也是不斷增加的;而這部分土地自身並不需要佔用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和耕地佔補平衡指標(城市內部國有建設用地完全不需要,集體建設用地產出過程可能是「增減掛鈎」,需要一定周轉指標,但過後會歸還)。為應對多重因素導致的經濟壓力,近期通過「存量改造」新增建設用地的供應量確實會加大。此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也會增加城市的實際土地供應,這也不需要直接佔用耕地指標。許多人的關注點實際上出現了「錯位」。

三、政策分析的九項觀點

第一,可以預見到的時間內,有五個不會動搖:要綠水青山、要中國飯碗的戰略不會動搖;耕地保護的核心地位不會動搖;土地用途管制的約束力不會動搖;國土空間規劃「三線劃定」不會動搖;「權力放下去監管抓上來」的土地管理思路不會動搖。此次改革是在耕地總量不減少、質量不下降、生態有改善的前提要求下,有限放活地方優化土地配置的權力,而不是無限制擴大建設用地的權力。

第二,自然資源部應摸過家底算過大帳,已有建設用地指標的總盤子應對新增項目是夠的,並不會帶來大量新增指標壓力。發達地區卡脖子的是佔補平衡指標,只要耕地保護制度在,建設用地就不會無限擴大「鬆綁」。

第三,此次審批權下放,放的是效率,是調整範圍,而不是放開規模約束、指標限制。試點城市相對可以調整基本農田布局,只是調整空間大一些,為的是及時、高效滿足其多樣化的用地需求,支撐高質量發展,而不是放開增加其建設用地量。

第四,基本農田外,一般耕地和生態紅線會有地方自主調整,但地方不會大動、亂動,空間非常有限且大多已經「名花有主」。決定中提到,土地指標要優先用於國家戰略性產業項目等,這樣的表述已經把房地產開發排除在外了,目前房地產在各地都不能列入重大產業項目範疇。加之《土地管理法》改革徵地制度的限制,不應做「政策放開房地產開發用地」的過度解讀,「產業勾地」可能是未來愈發重要的出路。

第五,核心城市,土地供給量和節奏近期確實會加快,應對短期的經濟壓力和地方財政壓力。但實際上可能增加的是「存量」供應,是通過城市更新、增減掛鈎的出來的土地,需要佔用耕地的「新增」供應絕不會井噴——許多機構的觀點實際上看錯了地方。

第六,更進一步看,結合其他政策分析:

對於上海這樣建設用地比重過高、郊野建設用地低效利用嚴重,早就非常重視城市空間結構優化、生態空間保護的城市,未來的方向是「優先項目,給增量;一般項目,還得用存量指標,通過城市更新和增減掛鈎出地」。170萬畝的「一般耕地」也是需要留給未來的「金疙瘩」,不會輕易動用新增量,還會堅持自身耕地佔補平衡、建設用地「減量化」,大力實施建設用地增減掛鈎(上海「超級」增減掛鈎值得關注),國土空間規劃四條線(上海加了個文化線)控制也不會減弱,這是寫進2035規劃的,實際上也有利於發達城市維持地價水平(稀缺度)。但土地供應的空間、結構可以更加優化(例如增減掛鈎結餘指標配置)。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為了避免「三條紅線」管控過於嚴格、刻板,賦予地方動態、靈活調整的一些活力。

某些發達城市擴大供地上項目,自己無力實現耕地佔補平衡,隨著審批權下放,可能藉助耕保指標調劑的方式「挪出」一些指標;但總量有限、項目門檻很高,也需要受到耕地總盤子的約束。一句話,如果跨省耕地佔補平衡指標調劑不放開,就算地方有審批權,也得戴著「緊箍咒」;即便跨省指標調劑放開,從全國看,建設用地總量也不會無限擴大,只是空間配置的調整優化;因此絕談不上「鬆綁」。

第六,耕地紅線責任地方自己承擔而不是完全放任,有土地督察制度管著,有行政負責制,威懾力在那裡,仍然是國土空間規劃落實、土地管理的牙齒、抓手。

第七,此次審批權下放可能為地方「彈性規劃、規劃留白」提供一定操作性空間,地方可以根據形勢變化及時調整用地計劃和布局,而不用急於提前制定剛性的規劃。

第八,對於除耕地外的其他農用地(設施農用地),轉用審批權下放後,有些城市可能出現過度佔用情況,後期會有相關政策補位。

第九,徹底鬆綁,大量供應土地供商品房開發,土地粗放投入,蔓延擴張的老路不會走!不要過度解讀。

責任編輯:馬琳 曹冉京

審讀:戴士潮

中國房地產報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相關焦點

  • 地方為樓市「鬆綁」是飲鳩止渴
    對此,北京理工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周畢文的解讀是,中央調控、地方鬆綁都是他們各自在自己的位置上所做出的理性選擇。中央三令五申是對的,地方變相鬆綁是對前期調控政策的反彈和否定,他們分別站在不同的立場上,最終還要取決於市場的承受能力和反應。   眾所周知,持有此見者事實上不乏其人。然筆者認為,地方為樓市「鬆綁」是飲鳩止渴。
  • 蔡繼明:推進城鄉土地同權化 和配置市場化改革
    在推進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方面,提出完善土地利用計劃管理,實施年度建設用地總量調控制度,增強土地管理靈活性,推動土地計劃指標更加合理化,城鄉建設用地指標使用應更多由省級政府負責;探索建立全國性的建設用地、補充耕地指標跨區域交易機制。 就探索土地要素跨區域交易等問題,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民進中央常委、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
  • 智庫聲音|劉世錦:「雙循環」應發掘「1+3+2」結構性潛能
    下一步應當通過更大力度、更有實效的改革開放,使這些結構性潛能「變現」。|五大改革挖掘結構性潛能那麼,如何以更大力度的改革開放釋放結構性潛能?劉世錦建議,要推動五大改革:一是加快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包括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創造條件允許宅基地使用權向集體組織外部流轉等。
  • 智庫視點|「十四五」時期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關鍵是體制改革與機制重構
    在生物質能現代利用的各種方式中,生物質發電和生物乙醇燃料很早就得到政策支持,但發展規模不算大。200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制定了生物質發電標杆電價,到2019年生物質年發電量1111億千瓦時,佔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5.4%;2001年我國開始推廣車用生物乙醇燃料試點,但到目前為止,車用生物乙醇燃料和生物柴油的年產量僅佔成品油消費量的0.6%。
  • 山寨手機真的消失了麼?
    山寨手機真的消失了麼?可能並不如大家所想的那樣,最近幾年反而有抬頭的趨勢。如下圖所示,這是國內手機品牌小辣椒發布的P40Pro,熟悉的名字,熟悉的後攝排列方式,8+128G只需要799元,付定金還減50,算下來只需要749元,幾乎是正版P40Pro的八分之一的價格。
  •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主要的經濟理論創新
    以此為標準,中國經濟學家對經濟科學的重大貢獻,是提出並且論證了"三個重要的理論假說":一是社會主義公有制與市場經濟體制統一或兼容假說;二是經濟體制漸進式轉軌假說;三是土地"三權分置"假說。例如,主張農村土地和國有企業實行承包製,現實意義重大,但是承包製無非是運用或歸結為契約理論,不能說是中國經濟學家的理論創新;(3)改革的「理論依據」也不一定就是「理論創新」,創新的理論可能是改革的依據,但是既有理論也可以是改革所依據的理論;(4)一些跟隨型和補充性(非開創性和領導型)的經濟學前沿理論研究或者運用前沿經濟學理論和工具實證研究一些中國問題,發表在頂尖雜誌上的文章,是重要成果,但是確實還夠不上重要的理論創新
  • 詩歌:普羅米修斯已鬆綁
    普羅米修斯已鬆綁司馬光James01是誰?讓著月牙兒寂靜無聲是誰?莫說什麼人微言輕,你即便雷霆般的驚呼又如何臉色幽暗眼睛紅腫,發如枯草影如鬼形你得罪了哪位神仙,惹怒了哪位祖宗誰在說著被縛的普羅米修斯誰在唱著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誰又在說普羅米修斯已鬆綁
  • 智庫論壇|鄭新立:「十四五」深化改革釋放中國經濟增長四大潛力
    中國智庫訊 迎接「十四五」,開啟新徵程。在1月8日召開的「國研智庫論壇·新年論壇2021」上,中國城鎮化促進會常務副主席、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鄭新立作主旨演講時指出,「改革開放四十多年曆程,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是通過改革推動經濟結構的轉換,通過結構轉換來釋放經濟增長新的動能,培育出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而進入「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的結構性問題是什麼?
  • ...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嚴金明:土地要素市場化改革要完成五大任務
    嚴金明認為,土地要素市場化改革牽一髮而動全身,是中國改革「四梁八柱」中的基礎和關鍵所在。要通過切實推進土地要素市場化改革的深化落實,實現所有土地都有主,所有土地都有價,所有土地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從而實現土地市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絕地求生玩家們經常看錯的光學錯覺
    眼見一定為實麼!並不是這樣吧,在絕地求生中,你看到的,不一定都是真的,而且絕地求生這個遊戲玩久了以後,會本能的出現一些反應,比如在生活中,聽到飛機過來,就抬頭看看有沒有空投。看到房子就想進去搜!除此之外還總出現一些幻覺,比如總覺得s686或者WIN94,就是98k。
  • 「383」方案亮點多 仍需冷靜區分改革夢想和現實
    改革關鍵在於「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為此必須推動「八個重點領域的改革」——行政管理體制、壟斷行業、土地制度、金融體系、財稅體制、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創新體制以及對外開放等改革。「三大改革突破口」包括:一是放開準入,引入外部投資者,加強競爭;二是深化社會保障體制改革,設立「國民基礎社會保障包」;三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集體土地入市交易。
  • 【重點推薦】探索創新土地關係依然是農村改革的根本任務
    解建學:探索創新土地關係依然是農村改革的根本任務  系統集成深化農村改革試點,是中央新一輪深化完善配套提升農村改革的新舉措。改革的頂層設計和方案制定主要圍繞深化完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進行。改革的中心任務依然是解決三農領域存在的深層次隱性矛盾和問題。
  • 山西借力上海智庫推進國企改革:「滬上新知」吹進黃土高坡
    山西借力上海智庫推進國企改革。 李新鎖 攝中新網太原9月15日電 (記者 李新鎖)在構架起國資國企改革的框架之後,地處內陸的山西引入上海、深圳等沿海地區行業智庫,持續推動改革。9月15日,山西、上海兩地國資運營研究院籤署合作協議,上海國資運營先進理念和管理經驗被引入山西。
  • 女友突然發來信息,我看錯了,撤回也來不及了……
    我想都沒想說了一句:找對象真的一定要見見對方的爸爸,因為一禿禿一窩,哈哈哈。公公在一旁摸了摸自己的禿頂,氣氛頓時好尷尬……2有個小偷看到一個小孩兒獨自坐在門口,脖子上掛著鑰匙,就問:「小朋友,你爸爸在家嗎?」「不在。」「我是査電錶的,能給我開門嗎?」「可以。」小孩兒打開門,小偷進去後卻發現滿屋子都是人,嚇得轉身就跑。
  • 華北空管局通信網絡中心完成飛行計劃管理系統升級
    華北空管局通信網絡中心完成飛行計劃管理系統升級(通訊員:吳曉)為提高華北地區飛行計劃管理系統準確性,滿足管制用戶在首都、大興兩場運行模式下針對顯示、統計及告警等方面的新增需求。9月14日,華北空管局通信網絡中心計算機開發部組織完成了飛行計劃系統功能升級工作。
  • 4張讓人錯愕的錯覺圖,第一張就想歪了,你看錯了幾張?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總是會出現一些奇怪的錯覺,有時候這種錯覺真的很準,有時候這種錯覺就是一個感覺。今天小編就來分享幾組:4張讓人錯愕的錯覺圖,第一張就想歪了,你看錯了幾張?2.一對小兄妹,我們先看左邊的圖片,然後再轉到右邊的圖片,你有沒有什麼發現?要不是我仔細看了,我還真的以為兩個人沒有換衣服呢。3.真是什麼情況!難道是鷹人!長著鷹的腦袋的人,竟然還會騎車!其實這就是一個鷹造型的頭盔!真的和讓人看錯不是嗎?你看錯了嗎?4.最後這個杯子裡的貓頭鷹,看起來很像,但這只是咖啡泡沫,不小心喝到的話還是挺嚇人的。
  • 陳雲從嚴整頓黨風名言:黨紀不存在『鬆綁』問題
    紀念陳雲同志誕辰110周年特稿  ——重溫陳雲從嚴整頓黨風的幾句名言  「黨的紀律不存在『鬆綁』的問題」  今年6月13日是陳雲同志誕辰110周年,重溫陳雲同志當年關於「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黨風問題必須抓緊搞,永遠搞」、「黨性原則和黨的紀律不存在『鬆綁』的問題」、「沒有好的黨風,改革是搞不好的」等重要論斷,相信會對我們今天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深化群眾路線教育、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等工作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 智庫論壇|隆國強: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促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
    智庫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智庫的能力是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體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作為首批中國特色新型高端智庫試點單位之一,按照中央要求,開展了大量改革創新的探索,取得了明顯成效。學習貫徹四中全會精神,必須密切結合我們工作實際,用四中全會精神來指導智庫建設和各項具體工作,不斷增強戰略謀劃和綜合研判能力,為服務中央科學決策做出新貢獻。
  • 蹭熱度的APP不止「滴滴打球」,滴滴拉屎、便了麼了解一下
    但是呢,你以為蹭滴滴熱點的只有這個「滴滴打球」嗎?什麼「滴滴打球」「滴滴打人」等眾多「打著滴滴名號掛羊頭賣狗肉」的軟體很多。那麼今天給大家盤點一下,這些奇葩的APP!軟體介紹:滴滴拉屎app安卓版一款手機找廁所軟體,用戶可以通過滴滴拉屎app選擇你想要的坑型,並按照喜歡的方式排序坑位。滴滴拉屎app也可以規劃最佳路線到您想要的廁所。主要功能:急的時候你只要打開軟體,摁下「我要拉屎」,就可以立即向周邊小區和寫字樓發送需求,搶單!您可以選擇坐便式,蹲坑式,夜壺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