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elopmental Cell:胰島素幹擾觸發癌症惡病質

2020-11-28 生物谷

2015年4月8日訊 /生物谷BIOON/-- 許多癌症患者遭受衰弱症候群,又稱為惡病質,整個身體肌肉和脂肪組織破壞。發表在最近的Development Cell上兩項使用果蠅為模型研究表示一個腫瘤分泌的蛋白質Impl2,能夠抑制全身胰島素信號,並且可能是驅動惡病質的罪魁禍首。

肌肉消瘦和能量存儲的損失發生在與癌症相關的惡病質,但也可以由嚴重飢餓,感染,或響應於創傷觸發。之前已經有研究通過移植腫瘤建立這種惡病質果蠅模型,不過很少有人了解,局部腫瘤如何引起廣泛組織破壞的分子機制。要了解這個過程中,哈佛大學的Norbert Perrimon和他的合作者激活Yorkie(yki)-一種與人類YAP1同源的果蠅基因,導致果蠅腸細胞繁殖過剩。6至12天後,這個局部的細胞生長造成脂肪和肌肉組織退化。在肌肉中這種退化是伴隨著有關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代謝基因的表達減少,和血液循環中顯著增高的糖水平。

對果蠅的轉錄組進一步分析後發現,在繁殖過剩的腸細胞中Impl2表達約為70倍以上。這種蛋白在肌肉,脂肪,卵巢和其他組織中的表達對比於對照動物的組織並沒有什麼不同。幹擾Impl2表達後,防止惡病質帶來的組織萎縮和消耗,表明該組織特異性分泌的因子可調節介導整個能量存儲系統。這項研究使用了一個致癌基因同源物激活Impl2,但可能其他致癌基因可以發揮類似的作用。果蠅的Impl2功能很像哺乳動物的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GF)結合蛋白,能夠阻斷胰島素信號。一些研究表明,這些蛋白質在癌症中被上調,但它們在癌症惡病質的作用並不被充分了解。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將會可以篩選果蠅基因組,看看到底那些蛋白參與了惡病質過程。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 Alejandra Figueroa-Clarevega和David Bilder,在果蠅腹部移植腫瘤誘導惡病質。他們發現惡性腫瘤會誘導的脂肪,肌肉和性腺組織發生大規模破壞。而良性的腫瘤可以長到比惡性腫瘤更大,但即使它們非常大,卻不會引起這種惡病質。這表明並不是因為腫瘤越大越需要消耗營養物質,取而代之的原因是一些惡性腫瘤產生的一些物質造成了惡病質。通過轉錄組分析搜索這個分泌因子,研究人員同樣發現了有嫌疑的Impl2。腫瘤分泌Impl2降低其他組織的胰島素信號傳導途徑。在隨後的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即使不存在腫瘤,簡單地在腸細胞過表達Impl2就能夠觸發遠側組織的變性。而在腫瘤組織中去除Impl2表達,既能可以防止惡病質症狀。

在兩項研究中,有腫瘤的果蠅並不比健康的果蠅進食少。研究人員說道:「關於惡病質的關鍵是,你不能只通過病人進食或者打營養素來對抗惡病質。」兩篇研究同時鎖定到Impl2,表示Impl2的確對惡病質有作用。無論Impl2是否在人類癌症惡病質中也扮演同樣重要的角色,這些發現都有重大意義。我們目前無法治療癌症惡病質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對其發展的機制了解。Impl2鑑定作為潛在的作用因子,可以提高我們對這個疾病的認識。(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並附原文連結。謝謝!更多資訊就在生物谷資訊APP。

Malignant Drosophila tumors interrupt insulin signaling to induce cachexia-like wasting

doi:10.1016/j.devcel.2015.03.001

A. Figueroa-Clarevega et al.

Summary

Tumors kill patients not only through well-characterized perturbations to their local environment but also through poorly understood pathophysiological interactions with distant tissues. Here, we use a Drosophila tumor model to investigate the elusive mechanisms underlying such long-range interactions. Transplantation of tumors into adults induces robust wasting of adipose, muscle, and gonadal tissues that are distant from the tumor, phenotypes that resemble the cancer cachexia seen in human patients. Notably, malignant, but not benign, tumors induce peripheral wasting. We identify the insulin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IGFBP) homolog ImpL2, an antagonist of insulin signaling, as a secreted factor mediating wasting. ImpL2 is sufficient to drive tissue loss, and insulin activity is reduced in peripheral tissues of tumor-bearing hosts. Importantly, knocking down ImpL2, specifically in the tumor, ameliorates wasting phenotypes. We propose that the tumor-secreted IGFBP creates insulin resistance in distant tissues, thus driving a systemic wasting response.

Systemic organ wasting induced by localized expression of the secreted insulin/IGF Antagonist ImpL2

doi:10.1016/j.devcel.2015.02.012

Y. Kwon et al.

Summary

Organ wasting, related to changes in nutrition and metabolic activity of cells and tissues, is observed under conditions of starvation and in the context of diseases, including cancers. We have developed a model for organ wasting in adult Drosophila, whereby overproliferation induced by activation of Yorkie, the Yap1 oncogene ortholog, in intestinal stem cells leads to wasting of the ovary, fat body, and muscle. These organ-wasting phenotypes are associated with a reduction in systemic insulin/IGF signaling due to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the secreted insulin/IGF antagonist ImpL2 from the overproliferating gut. Strikingly, expression of rate-limiting glycolytic enzymes and central components of the insulin/IGF pathway is upregulated with activation of Yorkie in the gut, which may provide a mechanism for this overproliferating tissue to evade the effect of ImpL2. Altogether, our study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organ-wasting phenotypes in Drosophila and how overproliferating tissues adapt to global changes in metabolism.

 

相關焦點

  • 惡病質在腫瘤轉移中的作用
    2020年3月Anup K Biswas等人在《Nature Reviews Cancer》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Understanding cachexia in the context of metastatic progression》的綜述,討論了循環因子促進惡病質發展的機制,並探討了腫瘤轉移過程中信號觸發和放大的過程,現介紹如下:
  • 抗體介導的GDF15-GFRAL活性抑制可逆轉小鼠癌症惡病質
    抗體介導的GDF15-GFRAL活性抑制可逆轉小鼠癌症惡病質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16 15:35:51 美國Takeda生物製藥公司Bernard B.
  • 兩種脂肪分解酶在癌症惡病質中起關鍵作用
    近日來自奧地利格拉茨醫科大學、格拉茨大學及格拉茨工業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小鼠中發現兩種脂肪分解酶在癌症相關性惡病質中起關鍵性作用,靶向抑制其中的任何一種脂肪分解酶均能顯著逆轉晚期癌症伴隨的破壞性脂肪及肌肉組織喪失
  • Nat Immunol:在慢性病毒感染期間,殺傷性T細胞引發惡病質產生
    2019年5月29日訊/生物谷BIOON/---在癌症和腎病等疾病的最後階段,許多患者會出現惡病質(cachexia),這是一種破壞性的疾病,在這種疾病中,肌肉和脂肪儲備會日漸減少,導致無法控制的體重減輕,有時甚至會導致死亡。惡病質也可在HIV病毒、肺結核桿菌、瘧原蟲和其他寄生蟲等病原體的感染過程中表現出來。
  • Cell:幹細胞分裂確實會增加癌症風險
    在2015年1月,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Science, doi:10.1126/science.1260825)在Science期刊上發表證據證實幹細胞突變是癌症的主要觸發因子,並且發現一種組織中的幹細胞在它的一生當中經歷的分裂次數能夠解釋不同組織類型之間大約65%的癌症風險差異
  • Developmental trajectory of prehematopoietic stem cell ...
    We identified a continuous developmental trajectory from E to HE to IAC cells, with identifiable intermediate stages.
  • 抗體治療惡病質
    利用抗體還能治療腫瘤惡病質?7月13日《nature·medicine》發表:抗體介導的GDF15-GFRAL活性抑制可逆轉小鼠腫瘤惡病質腫瘤惡病質是一種高度普遍存在的疾病,後期導致生活質量低下和生存率降低等;如果找到驅動的分子機制才可能有相關藥物開發,這就來了!
  • Cell重磅:幹擾氮代謝過程或會促進癌症發生
    氮(Nitrogen)是人體所有蛋白質、RNA和DNA的基本組成部分,因此,癌變的腫瘤對氮的需求也非常貪婪,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魏茨曼科學研究學院和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在很多癌症中,癌症患者機體中的氮代謝都被改變了,其能在體液中產生一種可檢測到的變化,並且導致癌症組織中出現新的突變,相關研究或能幫助研究人員開發出新方法來對癌症進行早期檢測
  • Cell:重磅!幹擾氮代謝過程或會促進癌症發生
    2018年8月18日 訊 /生物谷BIOON/ --氮(Nitrogen)是人體所有蛋白質、RNA和DNA的基本組成部分,因此,癌變的腫瘤對氮的需求也非常貪婪,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魏茨曼科學研究學院和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在很多癌症中,癌症患者機體中的氮代謝都被改變了,其能在體液中產生一種可檢測到的變化
  • Cell:揭示染色質調節蛋白特異性組合調控染色質活性
    組蛋白是組成染色質的非基因物質的一部分。通過修飾這些蛋白,染色質影響內在的DNA遺傳密碼如何翻譯。共同第一作者Alon Goren是麻薩諸塞州總醫院和布洛德研究所的一名博士後,他說,「我們想發現一種方法來研究調節染色質的蛋白因子組合」。過去十年以來,研究人員已發現大量關於組蛋白修飾及其對染色質影響的重要性的新信息。
  • Cell:胰島素受體與衰老的關係
    胰島素受體調控的遺傳特徵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最近,來自科隆大學的研究者們發現蛋白質的聚集會影響這一遺傳調控機制,進而導致衰老的發生。這一結果發表在《Cell》雜誌上。在進化的早期,糖類的攝入與生命的長短具有緊密的相關性,而胰島素具有重要的作用。通過與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胰島素能夠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不過,同一時間許多與存活有關的生命活動將被迫停止。
  • Cell:開啟癌細胞內的基因迴路,觸發免疫攻擊
    圖片來自Cell期刊,doi:10.1016/j.cell.2017.09.049。2017年10月22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合成基因迴路(gene circuit),當該基因迴路檢測到癌症的跡象時,它激活體內的免疫系統來攻擊這種疾病。
  • 癌症病人臨死當天表現 癌症晚期症狀有哪些
    癌症是威脅人類健康的第一大殺手。很多人都不願面對癌症,但是有時候,病情兇猛,不得不面對親人朋友的離開。癌症可以說是相當兇險的疾病。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各個癌症在臨時當天的表現。希望大家可以在沒有得癌症的時候做好預防。儘量遠離癌症。每個癌症在走向死亡之前的表現都是不一樣的。癌症病人死前的徵兆比較複雜,不是單一呈現的。
  • PNAS:揭示特殊蛋白幹擾細胞抗癌機制促進癌症發生的分子機制
    2014年3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石溪大學(Stony Brook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名為STAT3的細胞蛋白幹擾細胞的抗癌機制並且促進癌症發展的分子機制,STAT3蛋白是在大多數人類癌症中過表達的一種蛋白質,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PNAS上,該研究為理解癌症發展以及為開發新型靶向療法來抑制癌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希望
  • Cell:細胞死亡的複雜途徑
    通過了解自我吞噬細胞死亡途徑,這項新研究可能有助於解釋這種途徑在人類疾病如癌症、阿爾茨海默症和帕金森症中的作用。 自我吞噬在細胞死亡中的作用目前仍然存在爭議,但它對了解和治療多種人類疾病具有重要意義。Baehreckeeric.baehrecke@umassmed.eduAutophagy is a catabolic process that is negatively regulated by growth and has been implicated in cell death.
  • 【學術前沿】糖尿病治療新途徑:丙酮酸激酶可同時改善胰島素分泌和...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相關資訊目前大家普遍認為胰腺細胞感知並控制血糖的方式是通過葡萄糖激酶(GK)介導氧化磷酸化(OxPhos),降低ADP水平,從而控制胰島素分泌所必需的質膜去極化Kibbey團隊合作發表了題為Pyruvate Kinase Controls Signal Strength in the Insulin Secretory Pathway的研究論文,在這篇研究論文中,作者證明丙酮酸激酶(而非氧化磷酸化)觸發ATP/ADP關閉細胞的KATP通道以啟動胰島素分泌。丙酮酸激酶的小分子激活劑通過將線粒體從氧化磷酸化轉換為磷酸烯醇丙酮酸生物合成來有效地促進胰島素分泌。
  • 揭秘胰島素抵抗與癌症和心血管病變之間的微妙關係!
    幾十年來,科學家一再表明,血液中激素胰島素水平升高的患者可能感染癌症的風險會增加。然而令人驚訝的是,Joslin糖尿病中心的研究人員現在已經發現胰島素的受損作用也可以增加這些風險。哈佛醫學院助理教授Joslin助理研究員Christian Rask-Madsen博士說,研究重點突出了胰島素抵抗驅動的生物學機制,損害血管健康,並可能被癌症和心血管疾病所共有。這項研究是Rask-Madsen的實驗室和Joslin的首席學術官C.Ronald Kahn之間的合作。
  • 2017年1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顯著的是,研究人員發現CrvA位於周質(periplasm)--在霍亂弧菌等革蘭氏陰性菌外膜和內膜之間的一個細胞區室---中。儘管細菌利用其它的蛋白絲呈現出多種形狀,但是CrvA首個在周質中發現的具有這種功能的蛋白絲。從治療角度而言,周質要比細菌的內部(即細胞質)更容易接近。3.Cell:重磅!
  • 腫瘤趨化因子受體激動劑誘導NET並幹擾免疫細胞毒性
    他們發現腫瘤產生的CXCR1和CXCR2趨化因子受體激動劑誘導嗜中性粒細胞胞外陷阱(NETs)並幹擾免疫細胞毒性。 CXCR1和CXCR2激動劑被證明是癌症促進NETosis的主要中間體。活體顯微鏡檢查提供了中性粒細胞NET幹擾胞質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CTL)和NK細胞與腫瘤細胞接觸的證據。 據悉,中性粒細胞在攜帶癌症的宿主中擴展並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