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腳步從未停止。
上至宇宙,下至海洋,但凡能探索到的都是夢開啟的地方。
山東科技大學陽凡林,一個農家子弟出身的高材生,在經過名校、名師和長達20多年的實踐磨練後,成長為山東科技大學海洋測繪學科帶頭人,成為「海洋測繪」的築夢人、圓夢人。
他參與完成的成果,應用於奈及利亞等國大陸架劃界中,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發明了多波束假地形處理方法,開發了假地形處理軟體模塊,解決了假地形改正關鍵技術問題;
他研發的軟體,為大陸架界限點的確定提供高精度地形數據,成功應用於國家海洋專項。
他主持完成的成果,能對複雜海域進行高精度、全覆蓋地形測量,對於「認識海洋」,摸清海洋的每個細節、每個特點提供技術支持……
陽凡林當選測繪學院首任校友會會長並講話
寒門學子 見證讀書的力量
「學海本無涯,唯勤是岸;青雲豈有路,以志為梯。」陽凡林說,「我是一個不服輸、不怕吃苦的人,做事力求完美卓越。」
陽凡林,1974年7月出生於湖北荊州一個普通農村家庭,自幼學習成績十分優秀。
1993年考入長春工程學院建工系,主修工程測量專業。
1998年,以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考上武漢大學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碩士、博士,在這所櫻花滿園的著名學府裡修身淬鍊,長達五年。
為了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學術研究能力,2005年至2007年期間,陽凡林在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開展博士後研究,合作導師是金翔龍院士、李家彪院士和初鳳友研究員。在海洋二所博士後研究期間,陽凡林通過參與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專項、大陸架專項、西北太平洋專項等重大項目,研究視野進一步開闊。
陽凡林的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原校長劉經南十分認可他的這位面相文弱、內心堅強的弟子,認為他「在校學習期間,品學兼優,兩年半的時間即完成了博士階段的學習,在我國海洋測繪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上做出了較大的貢獻,在立德樹人方面成效顯著」。
陽凡林在南海蜈支洲島做實驗
「敢吃螃蟹」 展示科技的魅力
求學期間,陽凡林逐步認識到,海洋科研是推動「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方面,作為海洋開發基礎和先導的海洋測繪尤其重要。
而國內海洋測繪體系建設起步晚、底子薄,要「經略海洋」,首先要進行海洋測繪,才能「認識海洋」。隨著在測繪領域研究的深入,陽凡林決定將自己的研究方向確定為海洋測繪。
2009年,陽凡林作為主要負責人和同事一起籌建了國內首批海洋測繪專業,第一批海洋測繪專業的學生一畢業就受到了社會的高度認可和廣泛好評。山東科技大學海洋測繪專業在建設時間短、底子薄的情況下,很快發展成山東科技大學的特色專業和重點建設專業方向,建設成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所屬學科在全國第四輪學科官方最新評估中屬於B級,居全國同類學科前7-10位區間。
陽凡林與他的團隊潛心海洋測繪、GNSS的基礎理論、關鍵技術和應用研究,研究成果投入實際應用,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參與完成的「中國海大陸架劃界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獲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他發明了適用不同水深環境下的多波束假地形處理方法,開發了假地形處理軟體模塊,解決了假地形改正關鍵技術問題;他負責研發的「多波束測深精細處理軟體」為大陸架界限點的確定提供高精度地形數據,成功應用於國家海洋專項,成果直接應用於我國向聯合國大陸架委員會提交的劃界文件中。
陽凡林做事喜歡「鑽」,求「精」求「深」。他常說:「一旦決定要做的事,就要做到精益求精,就要盡全力做到最好。」陽凡林認為,力量源於責任,人的社會價值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基礎,將科學研究方向與國家、社會的發展需要相結合,是每一位中華兒女的應盡之責。投身海洋測繪,為建設「海洋強國」作貢獻,做一個「有益於國家的人」「有益於人民的人」,是陽凡林堅持並為之奮鬥的不竭動力。
陽凡林到千島湖開展實驗活動
攻堅善闖 攻關路上「工作狂」
二十多年的經歷顯示,陽凡林從事科研既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態度,也有「遇到南牆撞破牆」的決心。陽凡林說,「沒有哪一項成果是唾手可得的。做科研會碰到難題,會遇到很艱難的階段,只有堅持探索,善於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績。」
「工作狂」「拼命三郎」,是同事和學生對他一致的評價,是他的工作狀態留給大家的共同印象。在「複雜海域高精度全覆蓋地形測量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項目攻堅階段,陽凡林身先士卒,帶領團隊晝夜不停,攻克了無數個技術難關,在船載一體化測量、多源數據融合成圖方面做了大量開創性工作,研發了一套效率高、風險低、精度高的海洋測量技術與方法,為海底資源開發、海洋權益維護和海洋科學研究「護航」,顯著提高了我國海底地形測量技術水平。該項目獲2018年度山東省技術發明獎二等獎,項目成果甚至在外交、海軍等部門推廣應用。
進入工作狀態,陽凡林常常達到「忘我」的境界。有一次出海,遇上了罕見的狂風巨浪,陽凡林沒有選擇速去避風港,而是堅持採集一條長達幾十公裡的測線數據。銅錢大的雨點砸在甲板上,工作船在海裡上下顛簸,異常兇險。陽凡林抓欄杆的手都麻木了,下船後海浪顛簸的感覺久久未消。
「雖然歷經艱險,但是當拿到完整數據時,我認為一切都是值得的。」陽凡林後來說。
儒雅學者 薪火傳承育新人
陽凡林面目清俊,氣質儒雅,不僅是一位嚴謹的學者,也是一位和藹的老師。
二十多年來,陽凡林始終未離三尺講臺。作為主要負責人之一,創建了山東科技大學海洋測繪學科,建立了該學科本—碩—博完整的培養體系和高層次科研平臺,組織撰寫了我國首套《海洋測繪叢書》,該叢書被列為「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解決了海洋測繪教育20多年以來教材缺乏的問題。陽凡林在擔任學院院長後,工作量大大增加了,但依然奮鬥在教學第一線,先後為本科生、碩士生開設《海洋測量技術》《海底地形測量》《數字測圖原理與方法》《空間大地測量》等9門課程,同時承擔本科生教學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工作……
課堂上,陽凡林用淵博的知識教授學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並積極為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條件;課下,他喜歡和學生們在一起,利用自己的豐富閱歷,引領和鼓勵學生堅定報國信念,樹立遠大目標,珍惜青春年華。近年來,他培養的學生30多人參加大洋科考、極地科考等任務,為國家經略海洋作出了貢獻。
嚴謹的科學態度、求實的科研作風、忘我的工作精神,使青年教師和學生倍受感染與鼓舞。「相比稱呼他陽院長,我們更喜歡叫他陽老師,因為他總是能在我們迷茫時指明方向、提供幫助。」學生這樣評價他。他多次被學生評選為「最難忘的恩師」,榮獲山東省高校優秀共產黨員、山東省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等榮譽稱號。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未來之路依然艱辛,海依然很遠、很神秘。陽凡林跟他的團隊一如既往,堅守初心,著眼於海洋測繪高科技,力爭為國家開發海洋提供更多的海洋自然地理要素,在經緯大地烙刻奇蹟,在歲月深處續寫榮光。(記者:信永華 通訊員:秦昌盛 責編:範琪)
陽凡林(左五)在西沙群島做實驗時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