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會、訓練營這兩件事,對於在線教育機構來說,應該算得上是最重要之一的盈利手段了。無論是什麼行業,基本上都能看到這兩「兄弟」的身影。
在過去的5年時間裡,我接觸很多在線教育從業人員,對於這個版塊有一些共通的問題,比如:
對於一線運營人員來說,公司希望通過訓練營來說提升業績,但不知道要做哪些事情,才能提升轉化率;對於項目管理人員來說,好像在整個SOP中,相對於整個行業來說,也沒查多少,但轉化率還是提升不上去;對於機構創始人來說,面對通過訓練營做業績這件事,業績總是漂浮不定,是否應該換種模式?作為一個在職業教育領域裡的一名從業人員,在過去的財經考證(CPA)項目中,我在沒有名師,也沒有頂級的銷售團隊的下,能夠長期維持高轉化率(客單價2600,平均轉化率18%)的狀態,甚至每個月還能打造出超40%轉化率的訓練營。
今天,我將把自己的實操經驗和思考,分享給大家。
影響訓練營轉化率的本質,我認為有3個板塊:
運營;老師;價格;1、運營篇
訓練營的本質,則是通過挖掘用戶需求,設計低價高預期的產品,在短時間獲取用戶信任和滿意度,最終形成轉化。一個轉化率高的訓練營,一定是從設計開始的。而如何設計訓練營,更多的是取決於公司裡的運營團隊。所以,訓練營轉化率的第一上限,取決於運營團隊。
在這裡,我認為運營團隊需要具備這3種能力:
1)思維能力
所有的活動,一定是圍繞用戶本身出發。
這句話對嗎?對。但在做轉化的時候,不一定對。
一般而言,設計訓練營的前提需要保證足夠的多的用戶參與,這樣也就意味著,我們的選題需要相對比較廣。
以我早期的項目為例,當時我們的受眾人群大部分都是在職人士。我們在設計活動的時候,為了滿足「讓足夠多的人來參加」,所以在選題時候我們更多偏向的是行為養成類的訓練營,如:21天早起打卡訓練營,而非解決備考具體問題的學習類訓練營。
我們會發現,來參加的人數很多,但整體轉化率特別低,不到1%。原因是什麼,我覺得有2個板塊:
低價的目的是為了讓更多人認識我們,體驗我們的產品,認同我們的產品從而形成轉化。我們用戶本身就是來考證書的,結果你來了個做幫他養成早起好習慣,為在職人士節省備考時間,看似痛點非常準。結果自然是,你講的再好,用戶都不會報名,因為與考試的內容無關。即便報名進來的同學,也會遇到中途退費的問題。要知道,在前期做非剛需產品進來的學員,她本來就不是根據老師的授課風格或者能力進來的,而且她也根本體驗不到老師的授課能力如何。在線上還好,如果這種情況到了線下,我覺得會有非常大的影響。所以,對於我們每一位運營人員來說,怎樣挖掘用戶需求,怎麼判別在你所在行業,用戶剛需性產品是什麼,顯得格外重要。
而什麼是剛需性產品,什麼是非剛需性產品尼?
拿職業教育舉例:
在職業教育裡,通常都是有跡可循。比如在考前,用戶的需求更多的是想短時間拿分,搞定那些過去沒有解決的知識點。
這個時候如果你設計的訓練營是寬而廣的,如:語文如何學、會計如何學等。這種統稱為非剛需性產品。
如果這個時候你設計的訓練營是窄而具體的,如:語文短時間提分,會計考前10個重難點等。這種則統稱為剛需性產品。
當然維度有很多,每個行業的用戶特性也是不一樣的。所以需要我們每一位運營人員要有足夠多的時間,拿來思考,而不是面對上級領導的任務應付差事。
人與人之間,往往差的不是具體的業務技能,而是思維能力。你是如何思考的,你思考的體系邏輯是怎樣的。
要想轉化高,一定是設計剛需性產品,而不是非剛需性產品。
2)決策能力
上面說到了要想設計一個轉化率高的訓練營,作為一名運營人需要具備好的思維能力。而這個環節,更多的是,作為一名運營人,深思熟慮後的具體打法。
先思考一下,訓練營設計好了,我們需要做哪些事情才能保證提高轉化率。是讓群成員做自我介紹,還是用戶分層,還是加班去跟用戶私聊?
可以看下我自己總結的公式
梳理公式對於我而言,更重要的是,對某一件事深度思考後,要學會總結,找到能夠影響結果的關鍵動作。賦能給團隊從而提升團隊效率的同時,還能馬上根據每個指標的數據做出優化。
可以看到,在訓練營的轉化中,有很多碎片化的動作都能體現到這個公式中,比如:
設置課程作業,對應著課程參與率;做上課通知的背後,對應著到課率;前期跟用戶處理好關係,建立信任,對應著回復率;課後配有習題,對應著課程參與率;…當時我們為了提高回復率,這個時候我就需要在用戶報名前,想到對應的運營策略,比如:入學測試。
通常,入學測試最能夠讓學員自己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也容易擴大他的恐懼感。
這個時候如果我們的運營人員還算專業,跟他給了一些解決方案,基本上這個用戶會很容易建立信任度。一旦社群人員與用戶建立信任感後,轉化都會非常容易的事,除非機構老師講課真的非常差,或者課程價格要比同行高的離譜。
而以上每個環節,我們只需要逐個分析,哪些動作最有效,就用哪個。
對於我們運營人員來說,更多的是完整的思維體系,而不是看到一個點,就硬搬到自己的項目中。應該是,自己發現哪個環節有問題,然後再去找答案,最後落實。
雖然說上面公式裡的環節都比較簡單,但稍微不注意,結果就會有很大的落差。
比如,把每個環節按100分來計算,如果有一個團隊,每個環節都能打到99分,而另外一個團隊,只是在一個環節打了89分,我們可以算一下,最後最終的結果相差了多遠。
3)管理能力
管理,其實是一個比較虛的詞,很難去定義,也有很多老闆覺得公司規模不夠大的時候,根本就不需要管理。
現在在線教育公司裡的社群組長,基本上都是從普通員工裡,找到一個業績能力還不錯的人,提拔上來到組長。其實,這是一件比較危險的事,當然大廠除外。
如果公司沒有基礎的管理體系,一般而言,小組長會過的特別迷茫。因為工作思路和工作習慣完全變了。
以前只需要把自己的業績做好就行,而現在,不僅要做好自己,還要帶團隊成員把業績做好。
所以,一定的管理能力,也非常重要,否則,你的一個錯誤的決策,下面的一幫人,都會圍繞這個錯誤的決策,做出一些低效率且結果還不太好的動作。
作為運營人員,一方面是自己學習,一方面是向上管理,尋求資源。
對於剛當小組長的運營人員(初級管理)來說,我覺得把這3件事想明白就行:
1、不要著急做具體動作,先跟領導溝通經營目標是什麼,同時也要知道在領導眼裡,他希望你能做到哪些;
2、團隊人員,是否清晰每天的工作目標;
3、團隊人員需要做哪些事情,才能有效完全目標;
接下來,再才是每次打仗的時候,抓執行,和團隊成員一起復盤,一起成長的時刻。
二、老師篇
老師,是直接影響轉化率最大的因素,沒有之一。
特別是在職業教育,用戶對於證書的剛需性越高,對老師的要求也就越高,同理,付費意願也越強。
如:考公>考研>考證
那作為一名老師,需要在訓練營當中做好什麼?解決什麼問題?
拿一句話來說,就是,你要在取得學員信任之後,如何證明你自己的專業度,而且還能告訴學員,你能夠幫他通過考試的邏輯和方法是什麼。作為老師,你自己有沒有信心讓學員選擇自己。
當然也不排除另外一種可能,有很多機構都是半紅不紅的老師,線上基因比較少,又很難賣下面子去說這件事,就會進展的格外困難。
接下來跟大家聊一聊,訓練營當中有哪些關鍵的具體動作
1)學完率
要想訓練營轉化率高,學員能聽完你課程尤為重要。這裡面包含了時間、運營策略、前期人群摸底、用戶痛點描述等。課程開始的前5分鐘,則是正常活動的黃金時間。
通常線上學習,注意力都在50分鐘左右,一般超過50分鐘,用戶就會陸續離開,這是人為習慣最基本的條件反射。所以在設計課程的時候,可以按照這個時間來把握。
在課程剛開始的時候,最常見的2個方式就是,聽完返學費、送資料,通過額外利益來刺激學員,鼓勵學員聽完課程。
至於用戶痛點描述,其實就是在課程前5分鐘,能夠直擊用戶的痛點。把用戶所面對的核心問題,都說出來,讓用戶覺得你特別懂他。這樣,用戶才有興趣往下聽,會尋求答案。這個環節,值得老師和運營一起來研究。
2)專業度
專業度背後對應的,其實就是讓用戶能夠信任自己。
研究題型、分析考情,深度研究科目屬性、懂得用戶學習規律和習慣。
把這3件事摸透了,在把一些細節做好,是非常能夠體現一名老師專業度的。
懂得用戶學習規律和習慣。
我們之前會讓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中,把往年通過率的官網截圖直接放到PPT上。然後結合用戶痛點,來描述。
比如,CPA考試官方通過率不到30%,我們會把每個科目的數據都列出來。然後跟學員說,考試通過率低,只是因為大部分都是在職,而在職人員時間比較少,所以導致通過率數據不好看的根本原因在於,棄考率高。
為什麼棄考率會高,非常簡單,都是自學。學習本來就是反人性的事情,作為在職的學員,日常不僅要處理工作中的事情,還要處理生活和家庭的事情,保持長時間學習,當然很難。
一般講到這個環節,只要認真在學習的用戶,基本上都會被觸動到。
深度研究科目屬性和研究題型、分析考情同理,找到能夠證明自己專業的情況下,結合場景化的手段來描述用戶的學習方式即可。
作為老師,這裡有個小技巧,就是用自己的記憶,來讀題,不要展示到PPT上。比如:我記得之前有一個題,在几几年,考的是什麼,分值多少。有很人都不重視,都丟分了。
3)廣告和內容如何搭配
帶貨,在訓練營中應該是最關鍵的地方了。所有做的鋪墊,都為這一刻。作為老師,最好不要把廣告和內容突然隔開,這樣會顯得很突然。
最好的方式是通過內容、水軍、老學員來配合,從而佔領用戶心智。比如:
通過講題或者講乾貨的時候,時不時的跟用戶強調,這個板塊,我會有系統的課程;
讓水軍在評論區互動,問課程和價格;
在講到學習效果的時候,讓老學員去互動;
一步步,把未付費學員帶入到廣告中。
其中有2個時間比較重要:1、課程25-27分鐘,人最多;2、課程結束前10分鐘,這些都是特別認老師的學員,能聽到這個環節,轉化基本沒啥問題。
最後,就是我們環節的SOP去的定製與落實,這個環節比較多,如果對打造高訓練營的SOP感興趣的,我可以單獨寫一篇,或者與我交流。
三、價格
價格是最方面篩選用戶的手段,同樣也是最不考驗任何人的業務能力。不同的價格,付費意願天然就不一樣,所以把價格放在最後一個板塊,是覺得每個人、每個團隊的錯成本相對於「運營」和「老師」要低很多,大家可以挨個去試就可以了。
至於在最後,採用哪些轉化策略,比如,拼團、限時優惠、秒殺等,都可以大膽的嘗試。
最後也想說一個事實:
轉化率的高低,直接影響了公司的營收。在公司整體發展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板塊。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是小機構,我覺得是不太適合直接對標大廠的轉化率。因為,作為小廠,沒有強大的師資團隊,也沒有足夠多的人才資源,是很難達到大廠那麼高的轉化率。
教育,一定是個慢活。前期抓好產品,服務好用戶,打造好的口碑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