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省文化以省會昆明為中心,而省會昆明以貢院為薈萃;有貢院而後有滇今日之文化。五百多年來,雲南貢院山靈水秀,文運昌榮氣脈延綿不斷,迴蕩著「為國求賢」,「明經取士」經典之魂【按:原雲大正前門是一堵大照壁(每年新生入學考試,錄取發榜均公布於大照壁上),東西兩側各有一道轅門,東轅門門簷上有一匾額,其對外一面鐫「為國求賢」四字,裡面鐫「騰蛟」二字;西轅門門簷上亦有一匾額,其對外一面鐫「明經取士」四字,裡面鐫「啟鳯」二字;都是紅底金字。
經數百年風雨滄桑,現今二轅門暨文秀匾額均經歷過若干次的修復或複製。自正前門往東直上三層九十五級臺階而達會澤院,舊稱「龍門道」。會澤院四立柱(歐式歌德園柱)臺壁石刻「會澤百家、至公天下」八字,巧妙地融匯了會澤院和至公堂這兩座名建築純樸壯麗、寧靜雄偉盛譽,烘託出辦大學擁有的宗基;《會澤百家》,演繹著大學師生做學問的治本青範及銘律,《至公天下》,突顯了莘莘學人的瞻懷和要津。這八個字中的七字字體均取自名聲顯赫的『爨』<cuan> 字體,拓自東晉大亨四年(公元 405 年)所出,為雲南珍存的絕版《爨寶子》碑(或稱《小爨》碑,今保存於雲南曲靖市)及《爨龍顏》碑(或稱《大爨》碑,出於大明二年、即公元 458 年,今保存於雲南陸良縣);二碑均列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二十世紀 40 和 50 年代初,文化名人田漢先生曾兩度蒞臨曲靖專訪了爨寶子碑;雲南唯一(清)經濟特科狀元袁嘉穀亦曾於曲靖碑亭上題有楹聯:「奉東晉大亨瑰寳增輝三百字;稱南滇小爨百碑永壽二千年。」暨《南滇瑰寳》匾額。日本書法家更讚譽「二爨」為藝術之極品。1941 年,著名文學家老舍來雲南的數月中,亦曾晉訪了「二爨」碑,並為斯書法奇珍叫絶。
而且、在雲南,除了兩爨之外,尚發現了「祥光殘石」和「孟孝琚碑」兩種;孟孝琚碑始現於雲南昭通,據考證年代,應該是東漢永壽二年甲申(公元 156 年)、或建安二十一年丙申;這孟碑亦漢隸之健者,筆勢似圓實方,與龍顏碑形息相通。抗戰期間,雲南大學文史系教授施蟄存曾有詩讚雲南四名碑曰:「索米滇南怨索居,蒐羅碑版寓心初;龍顔寳子祥光燦,不敵昭通孟孝踞。」(按:施蟄存(1905 ~ 2003),浙江杭州人;於 1937 年 9 月~ 1940 年 5 月在雲南大學文史系任教。)】漣漪「為國育賢」之精髓而成為西南學術文化重鎮上的一朵奇葩——今日之雲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