闢謠:戰鬥民族不怕熊?別逗了,就數他們被熊殺得多

2020-06-09 動物博覽

在網絡上我們經常能看到各種俄羅斯人欺負棕熊的段子,隨著這個梗的流傳越來越廣,很多朋友信以為真,這其實很不利於公眾認識棕熊這種大型掠食者的危險性。本文將對俄羅斯近百年來棕熊襲人事件做一個全面梳理,幫助大家了解人熊衝突的真實情況。

俄羅斯是世界上棕熊數量最多的國家,有10~16萬隻,超過全球棕熊總數的一半。儘管該國地廣人稀,但由於境內棕熊數量多,俄羅斯人與棕熊遭遇的概率絕不會低。

闢謠:戰鬥民族不怕熊?別逗了,就數他們被熊殺得多

學者庫德連科等對俄羅斯的人熊衝突展開了深入調查研究,他們通過書籍、科學出版物、媒體報導以及線上報導等渠道搜集了各種有關棕熊造成人類傷亡的案例。調查時期以1991年為界分為兩段:蘇聯時期和俄羅斯聯邦時期。由於無法訪問蘇聯時期的媒體資料,1991年以前的攻擊案例或有遺漏,1991年以後的信息更加完善。


考慮到俄羅斯東西跨度太大,學者把全國83個聯邦主體劃分成三個主要區域:從西到東分別為歐俄地區、西伯利亞地區以及太平洋沿岸地區。

闢謠:戰鬥民族不怕熊?別逗了,就數他們被熊殺得多

歐俄、西伯利亞和太平洋沿岸棕熊相關參數的對比

1932~2017年俄羅斯棕熊攻擊事件綜述

在長達85年的時間跨度中,研究人員共統計到了338次棕熊襲擊,涉及至少386人,其中1991~2017年有264例。在1991年之前,獵人是最容易被攻擊的一類人群(比例為28%),其次是戶外工作者(19%),其他被襲擊人群還包括遠足者、居住區的居民、野外資源採集者和漁民。1991年之後,獵人被熊攻擊的比例降到12%,而野外資源採集者、遠足者以及居民被襲擊的次數更為頻繁,比例分別為22%、16%以及15%。

自1991年以來,在居民點的棕熊襲擊案例共有40個,其中35%是在西伯利亞,53%在太平洋沿岸。有4次襲擊是發生在房屋或汽車內(西伯利亞佔了3起),據稱肇事熊不是習慣於人類存在的個體,也沒有把人與食物聯繫起來,遇襲者更沒有挑釁熊,但是這幾頭熊仍然表現出了對人類的捕食行為。

闢謠:戰鬥民族不怕熊?別逗了,就數他們被熊殺得多

俄羅斯被棕熊襲擊的人主要從事的活動

絕大多數襲擊事件中只涉及一隻棕熊(佔75%左右)。面對棕熊襲擊,武器是決定生存機率的因素之一,徒手的遇襲者中有45人受傷、70人死亡,而持槍的遇襲者自保能力更強,21人受傷、34人死亡。不過,在37%的受傷案例和49%的致死案例中,遇襲者是否持有武器已不可考證。

狗也有可能在攻擊事件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大約15%的受傷案例和9%的死亡案例中確定有狗在場,但是很多傷亡案例中無法確認現場是否有狗。

1991年以前,歐俄地區有28起攻擊事件,多於西伯利亞的26起和太平洋沿岸的21起。而棕熊攻擊的致死率在歐俄只有35%,遠低於西伯利亞和太平洋沿岸的73%和57%。這可能是因為後兩個地區人煙稀少,攻擊事件較少見於報導,而前蘇聯的媒體和熊類專家更關注那些致命的襲擊事件,受傷的案例相對容易被遺漏。

闢謠:戰鬥民族不怕熊?別逗了,就數他們被熊殺得多

俄羅斯三大區域棕熊襲擊事件發生次數

這一推測是有道理的,1991~2017年的統計顯示,太平洋沿岸和西伯利亞的棕熊攻擊事件分別為111起和109起,遠高於歐俄地區的44起,同時三個區域的致死率並沒有顯著差異,分別為50%、49%以及39%。

專家發現,棕熊主要在夏季(44%)和秋季(41%)攻擊人,而且基本上是在白天作案(79%)。夜間襲擊事件在空間分布上極為不均,歐俄只佔了11%,太平洋沿岸和西伯利亞分別佔了35%和54%。西伯利亞的8起和太平洋沿岸的5起夜間攻擊事件是由前來覓食的棕熊引發,歐俄則沒有類似情況。

闢謠:戰鬥民族不怕熊?別逗了,就數他們被熊殺得多

俄羅斯棕熊襲擊事件的月份分布

1991年之後,最常見的情況是遇襲者尚未察覺到熊的存在就被攻擊了(92起),又或是不期而遇後遭到襲擊(34起)。在26起事件中棕熊提前被人發現,然後追逐並攻擊了受害者。棕熊攻擊時的行為細節在69個案例中仍是未知的。

相比一些無緣無故被熊襲擊的無辜者,另一些遇襲者可以說是咎由自取了,有73起攻擊事件是由人類接近並挑釁棕熊所引發(佔38%),也有些人驚嚇到熊隨後遭到襲擊(41起,21%)。不過,在其中34起案例中,棕熊表現出捕食行為(18%)。

棕熊出於保護食物或幼仔而攻擊人類的案例相對較少,分別為19起和17起。此外還有72次攻擊事件的引發原因並未被報導。43起事件中涉事的棕熊被報導為年老、問題熊或生病的個體,15個案例中棕熊被遇襲者擊傷,還有些熊在發動攻擊前就已經受傷(4起)。

闢謠:戰鬥民族不怕熊?別逗了,就數他們被熊殺得多

俄羅斯各行政區棕熊襲擊事件次數

在53起事件中,棕熊吃掉或試圖吃掉被其攻擊的人,其中18起是棕熊蓄意追逐並攻擊受害者,8起是被人類挑釁,7起是守衛食物,3起是保護幼崽。至於另外17個案例的攻擊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在190起案例中研究人員得以確認涉事棕熊的最終結局,有84隻熊被打死,其中大部分是被狩獵管理員或警方清除,也有一些被遇襲者或其同伴打死,存活下來的有110頭。

年齡方面,在襲擊中受傷和死亡的大多數為成年人,分別為130人和97人。遇襲的老年人19人受傷、19人死亡,兒童和青少年相對受害更少,8人受傷、3人死亡。

闢謠:戰鬥民族不怕熊?別逗了,就數他們被熊殺得多

性別方面,傷亡事件涉及了246名男性和50名女性,在18起案例中遇襲者的性別未被記錄。由於職業因素,所有傷亡的獵人和牧民都是男性。至於其它活動中被熊攻擊的大多數也是男性,在受傷和死亡的人中男性分別佔到80%和84%。

在310名死傷者中,146人被襲擊時單獨行動,82人有一名同伴隨行,58人有不止一名同行者,另外24個事件的同行人數是未知的。

報告中指出,流浪熊共涉及19起案例,造成了7人受傷12人死亡。何為流浪熊?我們知道,棕熊有冬季進洞冬眠的習性,而流浪熊則並非如此,有些熊會延後進洞或者提前出洞,甚至壓根不進洞冬眠,全年保持活躍,這些冬眠期在外四處遊蕩的棕熊就被稱為流浪熊。

闢謠:戰鬥民族不怕熊?別逗了,就數他們被熊殺得多

根據俄羅斯文獻的信息,流浪熊一般是冬眠前未能抓秋膘增重成功,抓秋膘失敗可能有兩方面原因,一是熊的身體狀況有問題(生病或受傷),另一個就是外部原因(食物供應不足),內外因都有可能導致棕熊的行為異常。不過在12起流浪熊製造的致死案例中,只有4起是發生在漿果和松果歉收或者鮭魚較少的年份。

俄羅斯屬於棕熊攻擊事件的高發地帶

近年來有報導指出,新世紀以來俄羅斯的棕熊攻擊事件越來越頻繁,2019年有科學家統計,2000~2015年全世界共發生了664次棕熊襲擊事件,主要來自三大塊區域:西部(北美,183次)、中部(歐洲,291次)以及東部(俄羅斯、伊朗和土耳其,190次)。

若以國家來排名,俄羅斯總計發生了111次攻擊事件,僅次於羅馬尼亞的131次,遠遠超過其它任何國家。由此可見,俄羅斯可以說是全世界棕熊襲擊最頻繁的國家之一。

闢謠:戰鬥民族不怕熊?別逗了,就數他們被熊殺得多

各地近年來棕熊襲擊次數

道路發展方便人進入熊域,風險也隨之增加

研究人員發現,熊的攻擊頻次在不同的年代有所不同,1991~2017年間的攻擊次數相比1932~1990年有了顯著提升,同時最具風險的人群也發生了變化。最典型的,儘管俄羅斯獵人日漸增多,但在1991年以後獵人們已不再是面臨最高風險的人群,取而代之的是那些野外資源採集者和遠足者

這種變化趨勢與阿拉斯加地區類似,2018年的統計顯示,1979年之前獵人被攻擊佔阿拉斯加所有攻擊事件的37%,1979年之後比例降到了27%,同時遠足者被攻擊的比例從18%上升到了23%。

闢謠:戰鬥民族不怕熊?別逗了,就數他們被熊殺得多

這種轉變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俄羅斯國內的戶外遠足條件有了很大改善。資料顯示西伯利亞和太平洋沿岸的柏油路密度自1991年以來幾乎翻了一番,這為人們進入偏遠地區創造了更好的條件,也就增加了人熊遭遇機率,攻擊事件因此而增多。從本質上看,熊域內日漸頻繁的人類活動對熊的生存環境是一種幹擾,這種人為幹擾一旦增多,對人的安全和熊的福利都會造成不利影響。


儘管歐俄地區與西伯利亞、太平洋沿岸的死亡率沒有明顯差異,但攻擊事件要遠遠少於後兩個地區,若要解釋這種差異或許可以從狩獵方面入手。與西歐一樣,歐俄地區的棕熊在歷史上曾經遭受過沉重的狩獵壓力,因此那裡的熊會儘可能避開人類。西伯利亞和太平洋沿岸的棕熊就不同了,它們與人類的接觸更少,因此在行為上更加大膽,這兩地的攻擊事件也就更頻繁。

不過我在這裡必須強調,這僅僅是一方面因素,後文將闡明狩獵無法有效緩解人熊衝突,因為預測熊的行為是非常複雜且困難的,涉及到環境、人和熊的各種因素都有可能引發熊的攻擊行為。

闢謠:戰鬥民族不怕熊?別逗了,就數他們被熊殺得多

什麼樣的熊比較危險?

在大眾印象中帶仔母熊是最危險的,主要在於母熊護仔時非常具有攻擊性,此外帶仔母熊為了避開公熊或者搜尋額外的食物,可能會更加靠近人類活動的區域。這一論點絕非印象流,而是有著專業的統計數據作為論據,2019年科學家總結了新世紀以來全球範圍內的棕熊攻擊事件,發現多達47%的案例涉及帶仔母熊

同時,科學家也發現不同地區的情況存在明顯差異,歐洲和北美的攻擊案例中帶仔母熊比例極高,而在俄羅斯、伊朗和土耳其這幾個國家則比例很小。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差異,未來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闢謠:戰鬥民族不怕熊?別逗了,就數他們被熊殺得多

2000~2015年不同情境下的棕熊襲人次數

冬眠前夕的棕熊也不容小覷。10~11月是獵人被熊攻擊的高峰期(61%),與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情況很相似(10~12月被襲擊的獵人佔總數的55%),這段時期的棕熊剛好處於結束抓秋膘、準備冬眠的階段。冬眠前幾周棕熊的活動水平、心率以及體溫會緩慢下降,此時的棕熊在受到驚擾後反應更加激烈,由於冬眠前的體況不允許它迅速逃走,棕熊往往會選擇更具侵略性的方式保護自己,即發動攻擊。

一般認為,流浪熊更傾向於和人發生衝突,不過只有19次(總數的7%)案例涉及到流浪熊,這一結果其實不足為奇,因為流浪熊在整個種群中是比較罕見的存在,通常只有食物資源特別缺乏的年份才會出現這種異常個體。

還有一類熊對人而言比較危險,那就是把人和食物聯繫起來的熊,北美地區的研究顯示,如果某隻熊成功地從人類的住所附近、野營地甚至汽車中獲取食物,它可能會表現的更加大膽,變得越來越頻繁地接近人類並尋找食物。不過這種情況在俄羅斯似乎並不多見,總共只有13起這類事件,8起在西伯利亞,5起發生在太平洋沿岸,考慮到有些案例細節不明,這類熊的實際攻擊頻次可能被低估了。

闢謠:戰鬥民族不怕熊?別逗了,就數他們被熊殺得多

前文提過,1991年以來在人類居住區附近發生的攻擊事件多達40次,這表明有些棕熊一定是出於某種原因接近人類的住所,這其中的潛在原因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去釐清。

槍枝、防熊噴霧和狗在人熊衝突事件中的作用

在2018年的一份研究中,學者總結了阿拉斯加地區一百多年來的熊類攻擊事件(包括棕熊、黑熊和北極熊),同時順帶討論了槍在人熊衝突中起到的作用。該文指出,阿拉斯加共有328起涉及槍枝的攻擊案例,193起事件中遇襲者持有長槍,其中144次成功保護自己(成功率75%),而43起事件涉及手槍,其中35次都成功起到了防身作用(成功率81%)。

2012年的一篇文章針對槍械作用進行了詳細探討,文中總結並回顧了269起涉及槍械的案例,手槍和長槍的自衛成功率分別為84%和76%。該文同時指出,在229起案例中人們開槍了,另外40例攜帶了槍枝但沒有使用,儘管對槍械的使用狀況完全不同,但這兩類人群在死傷程度上卻沒有顯著區別。真正的區別在於熊的命運,在開槍的案例中有172隻熊被殺,另一組中則沒有熊被殺。

闢謠:戰鬥民族不怕熊?別逗了,就數他們被熊殺得多

儘管手槍持有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受傷,但衝突中所有死亡的人都是長槍使用者(14人)。手槍雖然在擊傷率上和長槍差不多(9.7%對9.6%),但是手槍使用者擊殺的熊比長槍少(58%對70.1%),在命中率方面手槍似乎比長槍略高一些。在開槍次數上,15%的案例沒有開槍,開一槍的為39%,多次開槍的佔了46%。

學者同時也統計了槍械對各種熊類的作用差異。在小於10米的近距離遭遇中,槍械在46%的情況下成功威懾住了棕熊,北極熊是50%,黑熊則高達93%,說明槍械對黑熊的震懾作用極為顯著,考慮到黑熊在體型和性情上不如前兩者,這一結果其實也在意料之中。

槍械防禦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來不及對熊作出反應(27%),沒使用槍(21%),機械故障(14%),熊距離太近來不及部署(9%),沒打中熊(9%),彈匣空了沒能重新裝填子彈(8%),未能及時打開槍的保險(8%),準備射擊熊的時候不慎摔倒了(3%),以及開槍後反而促使熊衝到跟前(1%)。考慮到將近一半的案例中熊和人的距離不足10米,這對槍枝使用者的心理素質和熟練程度是不小的考驗,因此槍在不少情況下恐怕難以發揮作用。

闢謠:戰鬥民族不怕熊?別逗了,就數他們被熊殺得多

實際上,許多研究都指出,防熊噴霧是比槍械更好的防熊設備。根據科學家統計的數據,防熊噴霧在93.3%的案例中成功阻止了熊的攻擊,攜帶防熊噴霧的197人中僅有4人受了輕傷,換句話說,98%的人毫髮無傷,並且無一人死亡

防熊噴霧操作方便、故障率為零,不僅成功率高於槍械,而且對付各種熊類都有奇效,過去有研究指出紅辣椒噴霧對棕熊、黑熊和北極熊的成功率分別為92%、90%以及100%,可以說是既高效又全面。在那篇分析槍械作用的文章結尾處,該文作者、專門研究各種防熊設備優劣的專家史密斯不太看好槍械的防身效果,他給公眾的建議也是隨身攜帶防熊噴霧。

在熊類襲擊事件中,狗通常充當何種角色,又能起到怎樣的作用呢?俄羅斯案例中關於狗的信息比較匱乏,難以對此進行分析,好在我們有其它地區的數據可以參考。阿拉斯加地區曾經有過統計,家犬一共介入了5.9%的襲擊事件(總計40次),在47.5%的事件中家犬成功保護了主人。

闢謠:戰鬥民族不怕熊?別逗了,就數他們被熊殺得多

然而,狗在衝突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並不單一,在12.5%的例子中它們需要為襲擊事件負一定的責任,包括將熊引回主人身邊,狗的狂吠引來了熊,這類行為最終引發了熊的攻擊。不過對這40個案例的分析並未提及熊的具體種類,家犬面對不同熊類的表現和作用差異是不得而知的。

在斯堪地那維亞,學者並不認為狗是引發棕熊攻擊的重要因素,狗在場時,棕熊往往會將注意力集中在狗身上而非人類,同時,狗被熊追趕往回跑有可能令主人陷入險境。

緩解人熊衝突,不應簡單粗暴地提高狩獵配額

和許多國家一樣,日益頻繁的人為幹擾因素是造成俄羅斯攻擊事件增加的關鍵原因之一,若不設法緩解這些因素,人熊衝突必會愈演愈烈,對人類安全和棕熊保育都會產生極大的負面效應。

闢謠:戰鬥民族不怕熊?別逗了,就數他們被熊殺得多

一些俄羅斯生物學家曾經建議在西伯利亞和太平洋沿岸地區提高對棕熊的狩獵配額,這一建議簡單粗暴卻未必有效。斯堪地那維亞的研究表明,狩獵棕熊無疑是一項高風險活動,狩獵行為同時也會增加人類的傷亡次數。在去年的文章中,科學家指出,對比禁止狩獵與合法狩獵棕熊的國家,結果顯示兩者的攻擊次數並無顯著差異,因此「合法狩獵國的襲擊更少」這一假設恐怕難以成立。

此外,貿然增加狩獵配額可能會對棕熊種群造成種種不利影響。對棕熊的狩獵絕不僅僅是明面上殺掉多少頭熊那麼簡單,在斯堪地那維亞,狩獵季開始後,所有的熊都或多或少被迫改變了覓食活動。棕熊抓秋膘需要大量地進食,覓食行為一般是在白天,但由於白天有獵人在活動,當地的棕熊不得不降低白天的活動時間,並犧牲夜間休息的時間來彌補進食的不足。

另一份研究也指出,棕熊在被狩獵風險最高的上午降低了覓食時間,同時它們放棄了最重要的秋季食物歐洲越橘,改為進食那些營養價值較低的漿果。棕熊狩獵季往往和棕熊秋季抓秋膘的時間段重合,此時正是棕熊大量進食積攢脂肪準備冬眠的關鍵時期,這可能會對棕熊的脂肪儲備產生不利影響,甚至會降低棕熊的冬眠期生存率和來年繁殖成功率。考慮到狩獵帶來的深遠影響,關於增加狩獵配額的提議一定要慎之又慎。

闢謠:戰鬥民族不怕熊?別逗了,就數他們被熊殺得多

結 語

緩解人熊矛盾不但能降低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對熊的保護工作也是有利的。然而實現這一目標往往需要大量的工作。

首先我們要認識熊、了解熊,針對衝突多發地或者喜歡遠足的人群,要加強防熊知識的宣傳和教育,一些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防熊設備,比如防熊噴霧應當被廣泛使用。

同時也要減少人類對棕熊棲息地的破壞和侵佔,增加野生動物保護區的面積。在襲擊事件頻發、當地居民點比較零散的區域,可以考慮幫助這些居民完成搬遷工作,比如前段時間的四川黑熊襲人事件,山上剩餘的幾戶村民至今都存在被攻擊的風險,應當儘早進行生態移民。

闢謠:戰鬥民族不怕熊?別逗了,就數他們被熊殺得多

在我國棕熊與人衝突頻發的地區,比如青海省,除了以上幾條措施之外,還應加強對當地棕熊的生態研究,對其種群數量和活動規律進行更加細緻的監測與調查,只有在充分了解棕熊的生態特性後,才能為人類與棕熊的和諧共存提供更為有效的對策。

相關焦點

  • 遇到熊只要裝死就能活命?專家:別逗了,那樣死得更快!
    文/行走天涯遇到熊只要裝死就能活命?專家:別逗了,那樣死得更快!在我們的印象當中,熊應該都是一種非常具備攻擊性的動物,除了在野生的叢林當中能夠看到熊之外,一般都會在動物園中欣賞到熊的英姿,不過若是真是在野外看到了熊,很可能就會沒命了,可不是動畫片中描繪的熊出沒,那麼憨厚的大熊和二熊不見得能夠被人類給遇上,那若真是遇上了熊,該怎麼逃生呢
  • 熊都怕了,你們怕不怕,太逗了!
    俄羅斯人生性勇敢好鬥 彪悍的同時卻又不失一絲幽默 於是被沙雕網友們 親切的稱呼為「戰鬥民族
  • 俄羅斯人吊打熊?別搞笑了你以為戰鬥民族的稱號是要飯要來的嗎?
    吊打熊?呵呵,你以為戰鬥民族的稱號是要飯要來的嗎?你認為俄羅斯人僅僅是這樣的嗎?「咱先別打,假裝我們很熟的樣子,等這個俄羅斯人走了再說」那你還是太年輕,想法太簡單,一看就沒經歷過什麼大新聞的人像我這種身經百戰的人,這種見得太多了你見過這樣的航空公司嗎?
  • 俄羅斯人真的能打趴下熊嗎?專家:赤手空拳就是送死!
    俄羅斯人真的能打趴下熊嗎?專家:赤手空拳就是送死!俄羅斯人常被稱為戰鬥民族,因為他們的性格都比較彪悍,無論男女老少有時候會表現出如超人般地勇氣,有時候又會表現得像沒長大的孩子,常常做出一些匪夷所思又啼笑皆非的事情,比如在人們印象中,戰鬥民族的寵物都是狗熊,它會和人類一起玩遊戲,捉迷藏,還會像狗一樣幫人類看家護院,再比如,大街上可能會看到一隻重達250公斤的熊乖巧地坐在摩託車副駕駛上,並一路揮手示意,當地的交通局負責人還表示
  • 《熊出沒》的力量型選手比比皆是,原來熊大和熊二遠比他們弱得多
    劇情中的兩隻大狗熊力大無窮,一般重量的東西對其來說根本都是小case,但是縱觀所有劇集裡的人物,發現《熊出沒》中的力量型選手比比皆是,放在一起對比的話,原來熊大熊二遠比他們要弱得多。熊大熊二原本給大家的印象是笨狗熊,要是放在早期劇情裡,森林裡的力量型選手,估計他們兩個數一數二,雖然他們兩個算卡通人物,但畢竟狗熊的力量可不是人類能想到的,何況是在森林裡的野生狗熊呢?光頭強經常稱他們為小熊熊,可不是因為他們力量小,而是光頭強給的愛稱。
  • 為什麼在熊面前裝死常常能逃生?熊很傻很天真?要這樣想就太錯了
    其實熊這種動物雖然看上去很笨,但是千萬年來養成的狩獵技巧讓它不會分辨不出人的死活,那些遇到熊後在熊面前裝死的人,並不是熊分辨不出他們的死活,那麼熊為什麼見到裝死的人會放他們一馬呢?要知道在戰鬥民族的國度,熊是看見人就跑的,而戰鬥民族看到熊的時候,就像看到老鼠過街,人人都想上去把熊揍一頓,而人類自古就有獵熊的習慣,我國也一樣,所以熊在看到人的時候,內心裡也是很凌亂的,熊也很怕人的,那麼為什麼有時熊會攻擊人呢?通常是人誤入了它的領地,或者遇到了帶著熊崽的母熊,或者是熊認為人想搶走它的食物,或者是它真的餓極了,這樣的時候熊才會對人發動攻擊。
  • 英國養貓,戰鬥民族養熊,中國:換上條龍
    英國養貓,戰鬥民族養熊,中國:換上條龍。軍艦上的貓咪英國皇家海軍曾經一度是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沒有之一。軍艦上養熊的蘇聯水兵今天的俄羅斯人被我們稱之為戰鬥民族,戰鬥民族在軍艦上養著的動物就比較有戰鬥民族的特點:他們在軍艦上養熊。熊對俄羅斯人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就好像我們中國人獨愛大熊貓類似的情感,在軍艦上養熊事實上從蘇聯時代的紅海軍就已經開始,今天的俄羅斯海軍只不過是繼承這一光榮傳統。
  • 熊大、熊二客串《鬥羅大陸》?小奧改口號,「堅T金蒼蠅」別想了
    巧妙的改動這邊在溫馨重聚,那邊被眾人惦記的奧斯卡也沒閒著,他的歷練還在繼續,剛殺完魂獸還在吸收魂環的時候,那突然出現的魂骨讓那些隊友蠢蠢欲動,提前對他們發起攻擊,為了展現新技能,玄機也是花了不少心思吧,不僅把小奧偷襲設計成了對方先開戰,還把對手的實力提升了一個檔次?大戰的兇險可想而知了!
  • 從熊出沒到熊吃人,其實熊一直沒變
    別空呲,有極少數鬥志強的熊,一次你呲不走,可能會二次襲擊。如果你緊張,一次噴光了,第二次熊衝上來 ,你就沒防禦手段了。熊如果走著麥可傑克遜的步伐,屁股衝著你向你跑過來,那你只能等死了。2.帶熊鈴,熊鈴說白了就是大號的鐵鈴鐺,這玩意不僅能防熊,還能防各種野生動物 。
  • 什麼叫戰鬥民族,徒手和400斤棕熊搏鬥,熊被打出陰影
    2020-12-31 11:39:23 來源: 開著破車去旅遊 舉報   什麼叫戰鬥民族
  • 野外遇到熊怎麼辦,也許熊大爺只是來看風景的,先別慌陪陪它就好
    這一次他聽自然保護區巡護員說看見一條河道的上遊有熊家族出沒,於是就跑到那去天天等熊,終於給他等到了。小哥找了個河岸邊的高地,很悠閒的架起攝影機,還擺了把椅子坐著慢慢等。然後,如他所願,熊來了……而且是一頭成年阿拉斯加棕熊!
  • 俄羅斯人真的能打過熊嗎? 他們真的有那麼厲害嗎?
    前段時間網上流傳出這麼一則新聞,俄羅斯男子將一頭熊的牙齒給打掉了,發布在網上後,令許多人驚嘆不已,更有網友留言說,又一次刷新了本人對俄羅斯民族的認知、果然是戰鬥民族云云。那今天小編要跟大家探討一下俄國人真的能打過一頭熊嗎?有句話這麼說來著,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
  • 聽說大熊貓沒有熊的天性?被譽為熊的恥辱?
    我不知道什麼時候可怕的熊變成了人們眼中可愛的熊,很難說生活在戰鬥國家領土上的可怕的大棕熊,在古代,他是一種可怕的存在,他有阻止孩子哭泣的效果。作為世界中最大的食肉動物,他本應該讓這個群體越來越強大,但這一切都被人類這樣的惡魔摧毀了,他們殺了熊熊人,把我的熊當作他們的象徵和寵物,這真的讓我忍了情何以堪!這不,看到一則新聞說一頭大棕熊,悄悄走在一名女遊客的身後,還輕輕拍了拍女遊客的背,新聞說這是親密互動哦!這既刺激又可怕。
  • 遇到熊時,千萬別裝S!也別跑!
    這是真熊,而且是她自家的熊,這隻灰熊的父母從小被獵人所殺,三個月大時被小蘿莉的父母收養。貌似因為人類的救助和保護,這些外表兇悍的動物最終都會變得友好和溫順,不會對人類造成傷害……錯!錯!錯!這是卡特邁國家公園85年來第一次有人被熊殺死。更恐怖的是,提姆二人被襲擊時,攝像機還開著,但鏡頭蓋沒有打開,卻意外地錄下了音頻——提姆:停下來!別!…..快跑,快跑。我要被殺 了尖叫聲,還有平底鍋擊打的聲音,提姆的哭聲,懇求聲,熊的吼叫聲、咕咕聲…….整個音頻長度達6分鐘。寂靜。
  • 已有4人被咬死,小心熊吃人!
    5月12日,青海治多一女牧民,被棕熊從帳篷內叼走並咬死;5月18日,四川江油一村民送7歲的孩子到鎮上上學。在下山過程中,他們遭遇了黑熊,村民被咬死,孩子躲在草叢中逃過一劫。得知消息的親屬們下山尋找,再次遭遇黑熊,一名親屬同樣被熊吃掉。也許是受到戰鬥民族平時跟熊嬉戲打鬧的影響,很多人對熊的印象談不上好,但也不夠警惕。
  • 大興安嶺裡的「人熊」,不怕東北虎,只怕鄂倫春獵手
    雖然東北虎和人熊偶爾會打鬥,但其實它們並沒有利益衝突,因為人熊最喜歡吃的食物,跟東北虎不一樣,人熊特別愛吃螞蟻。它發現蟻丘後,先是會狂喜地大吼大叫,然後繞著蟻丘打轉,一直轉到忍無可忍為止。這種故意拖延不吃,是人熊的一種樂趣。
  • 去阿爾泰打獵,像戰鬥民族一樣生活
    莫斯科人喜歡來到阿爾泰地區度假,空氣中高於城市平均數數千倍的負離子,洗滌著城裡人滿身的疲憊。西伯利亞火車站,顛簸60多個小時可以到達貝加爾湖畔。像「戰鬥民族」一樣去原始森林中打獵俄羅斯人被喚作 「戰鬥民族」並非一句空話。亞健康的城市人平日無處解放的天性,在粗獷原始的西伯利亞原野上重獲釋放。
  • 山雀和大笨熊
    夏日的一天,狼和熊一起在樹林裡溜達,他們聽見一隻鳥在快樂的歌唱。熊開口問:老兄,那是一隻什麼鳥呀?它怎麼唱的如此甜美呢?咳!狼回答道,那是一隻鳥王,我們得小心謹慎,儘可能對它尊敬些 。一其實這隻鳥不過是一隻地地道道的山雀。
  • 熊,老虎,獅子,三個互相單挑,誰是最後的王者?
    但有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無論獅子還是老虎都不是熊的對手,我被動物園看似可愛憨厚的熊整整欺騙了27年!誰強誰弱,你看看他們的分布就知道了,有獅子的地方沒有老虎和熊,說明有獅子存在,熊和老虎就無法生存;而北美有熊的地方,比較小的美洲獅都能生存,說明美洲獅與熊能共存,也就是誰也不能絕對戰勝誰。一豬二熊三老虎,指的的是獵人進叢林的時候, 這三隻對獵人的傷害排行吧!
  • 熊吃人該不該殺?這頭3米高的熊吃了7個人,還在洞裡藏了……
    說出來你可能覺得不可思議,熊吃人,這是一件聽起來很遙遠,卻又不止一次真實發生在我們社會中的事。一頭熊殺了3個人就在今年5月12日凌晨時分,青海治多縣內,阿某某一家正在睡覺,一隻棕熊突然闖進帳篷襲擊他們,棕熊叼走了阿某某的妻子。早上7點,警察接到報警電話後立即展開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