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魏湘/文 《都挺好》終於走到了大結局,劇中的男人們都在碰壁中覺悟,而女兒明玉回歸家庭照顧父親,看上去很符合中國人傳統觀念的「都挺好」。但這三個字又隱藏了多少看不到的女人傷痛呢?劇中的明玉因為母親重男輕女,而備受傷害,甚至到了連通過考試上重點大學的機會也沒有。同時我們也看到,明玉通過自己努力打工掙錢,終於看上去獲得了認可。但最終為了照顧患病的父親而辭職回家。這算是和解嗎?這更像是滿足每個人內心幻想中圓滿期待的「美好結局」。
我想說的是,明玉這樣的女性,她的內心成長之路並非需要通過犧牲和付出而獲得尊重,而真正需要確認得是自己本身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首先,一個女性從女孩成長為女人,從精神分析角度講,女性的成長需要經歷的是和母親二元關係的融合,加入父親後的三元關係中的競爭,然後離開家庭,認同自己和母親一樣的女性身份,並擁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這是一個女性成為自己的發展之路。
在原生家庭裡,如同明玉一般經歷過創傷的女孩子很多,因為痛苦而選擇與家庭的分離,這像是無能為力的逃離。但她的心中因為傷痛其實和父母的關係從未分離,甚至會有更大的黏連的動力去修復和保持關係。在孩子的內心,在和父母的關係發生衝突時,看上去她充滿恨意,但內心裡的愧疚感,會讓孩子自責是自己不夠好,父母才這樣對待自己,所以她一方面遠離,但另一方面又會用行動去表達愧疚,通過自己的努力,希望被父母所看到和理解。
劇中的明玉一次又一次默默地去幫助父親和哥哥,這像是她在靠近親密關係,但當她反覆看哥哥明成對她道歉的視頻時,就可以理解她心中的委屈與恨意。而在這種內心壓抑的感覺中,她做的很多事情,都像是用犧牲自己的利益來試圖獲得關係的聯結。直到最後,她父親都不想讓她告訴哥哥們自己患病的事情,說了這樣一句話:「誰讓你是我女兒呢?我不指望你指望誰?」這句話,再次把明玉拉回到和父親的原生家庭關係裡,哥哥們可以去過自己的生活了,而女兒就應該這樣回歸家庭嗎?這樣的設定看上去女兒終於被家庭接納了,但實際上,她的內心真的與那所有的痛苦和解了嗎?
和解,一個特別好聽的詞彙,但做起來難之又難,這是一個人內心哀悼的過程,而並非他人能左右。因為她需要面對的是和內化在心中的父母有著一個漫長的分離與和解的過程,這個過程包含了面對父母不公平的憤怒,對理想中好父母的期待的喪失,哀傷自己生命歷程的缺失,確認自己的價值感和意義,然後才有可能接受父母的真實,放棄這些期待,而選擇自己的生活。
而確認自己的憤怒,反思讓自己痛苦的與父母親密關係的相處模式,是最為困難的。在女性成長經歷中,需要經歷一段和男性不同的階段,就是厄勒克特拉情結,這個階段意味著女性要和母親關係的分離,每個母親在養育女孩子的時候,都會把自己內心作為女人的幸福,或者痛苦,傷心,委屈等等很多未解開的情結投放到同是女性的孩子身上,當女兒收到祝福和內在的放心才能真正與母親分離,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這就像是劇中明玉的媽媽美蘭,因為懷孕而沒能和自己想要愛的人在一起,她內心的期待打碎了,但她的委屈依然在心中熊熊燃燒,於是,女兒就成為了她內心對於自己所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出氣筒,在這樣的家庭裡,女兒和母親的關係糾纏在一起,虛弱的父親無法衝出來保護女兒,但正因為如此,女兒和母親的關係充滿了融合,女兒憤怒地離開了,她承襲了母親的憤怒,也繼承了母親的執拗和不服輸,同時她也有些虛弱,需要他人更多的理解。這時,父親成為了她內心的期待,就像劇中的明玉,她一如往昔地將蒙總視為自己的父親,將這份工作視為自己的家,這其中的一部分隱喻就是她內心在始終有對好父母的期待,不能放棄,就像最後回歸父親的家庭一樣,她的內心在缺失裡尋找著確定性,即使母親曾經的漠視,但她內心一直沒放棄的是對理想中好父親的期待。或許劇中能夠實現她的理想化,而真實的生活裡就未必有那麼理想化的「好父親一般的老闆」,「好母親一般的男友」始終在陪伴與照顧她了。因為我們每個人親密關係的痛苦會經常在新的關係裡循環,而未必能夠碰到如此可以被「理想化」的人圍繞與善待。
回到現實,任何親密關係,都無法期待有「白馬王子」一樣的人來拯救,一個女人的成長終究要靠自己的內在去面對這充滿遺憾的生活,選擇血淋淋的真實,並確認自己的意義。回到女性與內心的關係,好的親密關係是個滋養的襁褓,但她無法離開一個人內心對於自身價值的確認與關係模式的深度理解。
(作者系北京顥潤心理諮詢中心創辦人,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心理學註冊系統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