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科學家完成一項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首次發現與人們日常生活事物相對應的大腦結構圖。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鷳研究小組掃描患者大腦,繪製出大腦處理不同信息分類(圖中右側),之後能夠顯示在這個虛擬3D大腦結構圖(圖中左側)
美國加州伯克利分校一支研究小組發現人類大腦能夠有序地排列人們日常所看到的物體,並將這些語義概念事物進行分類。當測試者觀看視頻剪輯數小時,通過大腦成像數據收集的計算機模型可獲得測試數據。
研究小組將這些分布在大腦皮層的數據進行了繪圖,顯示了人類大腦日常看到的分類物體是在大腦哪個區域進行信息處理。同時,他們發現不同的測試者具有相同的大腦語義分布結構。
研究小組對5位研究員實驗測試,當他們分別觀看兩個小時的電影視頻時進行了功能磁共振成像。之後研究人員分析發現測試者大腦皮層3萬個微小結構區域如何響應觀看到的1700個物體分類。接下來,他們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發現「語義空間」普遍存在於所有研究目標,該結果呈現在一個多色彩大腦結構地圖上,顯示了1700多種視覺類別,以及彼此之間的關係。
物體分類激活相同的大腦區域具有類似的色彩,例如:人類是綠色、動物是黃色、車輛是粉紅色和紫色,建築物是藍色。研究報告負責人亞歷山大-胡斯說:「我們的方法開啟了一扇窗戶,能夠較快地理解大腦信息組織的複雜性。」目前,這項研究發表在《神經細胞》期刊上。
胡斯和研究同事發現人類大腦能夠在一個「緊湊空間」有效地呈現出多樣性物質類別,而不是之前科學家所預想的人類擁有一個獨特大腦區域相對應於每個物質分類,人類的大腦能夠識別數千種物質分類,在有限的大腦體積中,似乎在一個獨特的大腦區域呈現每種物質分類是不可思議的。
清晰的大腦視覺輸入信息結構圖有助於精神病患者的診斷和治療,這項發現還可用於創建大腦-機械界面,尤其適用於面部和其它成像識別系統。
胡斯說:「我們的最新研究顯示大腦能夠非常快地進行掃描,對日常所看到的圖像進行『標籤』,同時還有助於計算機系統如何更好地識別圖像。」(悠悠/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