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經觀察 | 歐洲航空擬以綠色顛覆性技術 引領未來航空產業變革

2020-11-05 全球技術地圖
2020年8月26日,歐盟發起「徵求表達意見和潛在成員」活動(CEI),以收集「潔淨天空」的變革性概念,並著手聯合相關國家和企業推進研發綠色顛覆性航空技術,擬以節能、高效、環保引領未來全球航空技術發展與變革,大幅提升歐洲航空業的質量與效率。

低碳已成為未來航空技術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大趨勢

當今世界,航空業對服務人類的生產生活,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飛機的噪音、顆粒物排放和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效應也給全球帶來比較嚴重的汙染。目前,航空業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超過9億噸,預計到2050年排放量還將增加三倍以上。除了二氧化碳,飛機排放的氮氧化物(NOx)、煙塵和水蒸氣、凝結產生的尾跡和捲雲均對氣候產生較大負面影響。航空業汙染已成為影響全球氣候變暖的直接因素之一。

為減緩消除航空業給大氣帶來的環境汙染,早在2008年,歐洲就開啟了「潔淨天空」計劃,希望通過研發新技術,降低航空業對環境的影響。經過十餘年的努力,歐洲已進入開發創新型尖端技術階段,開始落實歐洲委員會2018年發布的《航跡2050:歐洲的航空遠景》中設定的環境目標,即相較於2000年的技術標準,2050年飛機二氧化碳排放降低75%、氮氧化物排放減少90%、噪聲級降低65%。這些目標設定對航空技術發展帶來硬要求,將成為降低航空汙染的必然選擇。未來航空業的技術和服務質量註定會產生激烈的競爭,以及劃時代的變革。

綠色顛覆性航空技術成為引領變革的主要驅動力

目前,全球航空業正在從基於通過提高燃油效率減少碳排放的漸進式改革向開發新的低碳推進技術與新燃料的革命性變革方向轉變,主要變革目標從根本上解決低碳排放問題。其中,可持續航空燃料(SAF)、新型混合動力推進技術、氫渦輪和氫燃料電池電動技術,已成為最具代表性的顛覆性技術。歐盟尤其認為,氫動力系統在未來航空脫碳中將發揮關鍵作用。2020年5月,歐盟在《氫動力航空》報告中評估了氫能推進技術在航空領域的最新技術水平和發展潛力,指出在航空脫碳要求下,氫能有潛力成為未來航空動力技術組合的主要部分。預測到2050年氫在全球航空脫碳中的減排潛力可能達到45-50%。

歐洲計劃著手開發的三項綠色航空顛覆技術

(一)混合動力支線飛機

目前研發的混合動力飛機定位在解決500千米範圍內的支線航空運輸需求,通過使用混合動力推進技術來減少碳排放。這種飛機的研製將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2025年前對混合動力的不同部件開展研究,並確定最優集成方式;第二階段是在2025-2030年完善和定型所選技術,進入批量生產。

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關鍵技術方面,目前此種混合動力飛機設計的動力系統有兩種架構,即混合電力系統和渦輪電氣系統。其中,混合電力系統可在飛機不同飛行階段採取並行混合和系列混合兩種方式提供動力。並行混合的推力主要由傳統的熱力發動機提供主要推力,電動機作為輔助系統提供額外動力;系列混合則可通過插入渦輪發動機的發電機提供動力,並可在飛行階段將電力儲存在電池中或為電動機和螺旋槳供電。而渦輪電氣架構則是利用渦輪軸進行發電,並為電動機的發動機提供動力。歐盟對渦輪發動機、電子推進器及儲能系統等關鍵部件已提出至2035年的具體設計目標。

在飛機集成使能技術方面,與傳統飛機設計不同,這種混合動力飛機需要對全新的推進系統提出新的設計和方案。一是需對新系統的空氣動力學設計和特性、氣動韌性分析、飛行控制和飛行管理等系統進行安全驗證;二是需要開發一種新的設計系統,能對飛機設計參數和性能進行預測,並可利用「數字孿生」等虛擬設計技術對飛機開展集成和驗證工作;三是探索新的配置並擴展其性能範圍。例如,嘗試將功率提升50-100倍、嘗試安裝多個螺旋槳、嘗試使用新的設計工具集等;四是重新設計機體,研究先進的組裝和製造方案,以適應混合動力系統的新功能,並有效控制成本;五是最大程度降低碳排放。

歐盟將組織對研製混合動力支線飛機所需的技術、基礎設施和認證需求進行充分論證,在2030年前對具備50-70人載客能力的混合動力飛機的有效載荷、航程、速度及操作性能進行測試,在符合國際民航組織噪聲規定的前提下,實現減排50%的目標。

(二)超高效中短程飛機

目前,歐盟將充分利用現有技術為新型超高效中短程飛機研製提供支持。該型飛機將利用顛覆性機身技術和使用氫作為間接燃料的超高效推進系統,將能源利用效率提升30%。該型飛機的研發將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確定新型飛機概念和特徵設計,建立數字飛機平臺對相關技術組合進行評估;第二階段將驗證和選定最佳候選技術,確定最終飛機設計概念,並對綜合飛機部件進行測試,驗證飛機在實際飛行過程中的關鍵技術性能。

為研製顛覆性超高效中短程飛機,歐盟將重點解決高效機身、超高效推進系統開發與集成、綠色飛行運行系統、綠色可持續生命周期技術四項關鍵技術。在高效機身研製方面,歐盟將對新材料、系統架構和設計概念開展評估,將以X-Plane項目作為基礎,推進高性能機翼的技術研發,並開展地面演示驗證。在超高效推進系統開發與集成方面,熱推進系統與零碳動力系統的結合將成為新型中短程飛機的主要動力基礎。新型動力系統的設計目標是將燃料消耗降低20%。為研製新型動力系統,歐盟將研發更智能的引擎、簡化系統設計及使用新的清潔排放技術。同時,歐盟將研究新型燃料在儲存、熱量管理、安全保護等方面的技術。在綠色飛行運行系統方面,歐盟將研究適用於綠色中短程飛機運行的系統套件,減少飛機能耗和重量,進一步優化飛機能源管理系統,開發綠色輕巧的全集成機艙服務平臺,以降低飛行成本和能耗。

(三)氫能飛機

氫燃料作為清潔燃料,可大幅降低航空飛行過程和整個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水平,為環境持續淨化提供重要幫助。目前氫動力系統技術尚不能滿足航空飛行的需求,還需要大量研究工作。

歐盟將從環境潛力評估、推進系統開發、飛機整合及安全認證四個方面推進氫動力系統應用的技術探索。在環境潛力評估方面,由於氫氣燃燒產生的水蒸氣會散發氮氧化合物,因此需要充分評估氫能飛機對環境的影響。在推進系統開發方面,氫燃料的儲存、分配和燃燒系統將成為開發氫能系統的關鍵。例如,為降低氮氧化合物的排放,將設計開發高燃燒率的渦輪機。在飛機整合方面,飛機的設計將向大體積方向邁進,混合動力布局或將具有一定優勢。在安全認證方面,氫燃料需要加壓儲存,以解決燃料蒸發問題,因此飛機結構需進行冗餘設計,並驗證使用材料的兼容性。同時,需要重新開發安全認證環節,以保障飛機的安全性。

歐洲的綠色顛覆性航空技術對我們的啟示

(一)歐洲啟動研發綠色航空技術將推進傳統航空技術進步,引領全球航空業變革

當前,民用航空技術正在向綠色、高效、低成本、智能化方向發展。而歐洲將「節能、減排」作為未來民用航空發展的主要目標,利用「潔淨天空」計劃推進具體技術項目。由此,未來民用航空領域大規模的資源將投入到環保飛機的研發設計與開發,會直接帶動相關技術的進步與變革。歐盟委員會已建議儘快部署綠色航空技術,實現在歐洲綠色協議(EGD)中承諾的到2050年無溫室氣體排放的總目標。同時,歐洲將在確保高度安全的基礎上,保持工業界的競爭力。例如,法國政府正在加速推動綠色航空發展,已計劃研製一款2030年代初可投入使用的空客A320替代機,將採用涵道比20-25的超高涵道比渦扇發動機和機體-發動機一體化設計,預計可降低30%的油耗。因此,在低碳目標的牽引下,以電力和氫燃料為代表的綠色航空技術在一段時間內將成為未來航空技術的發展方向,引發航空產業的一場變革。

(二)搶佔未來航空技術領先優勢,必須強化合作,以有效降低技術研發風險,加快變革進程

航空產業具有投入高、風險高、周期長、技術門檻高等特點。單獨的國家或私營企業很難獨自承受巨額資金投入和技術研發失敗風險。因此,歐盟發起CEI活動,以聯合多方進行綠色顛覆性技術開發,有效降低技術創新風險,大幅提升技術研發成功的可能性。歐洲在地平線計劃中指出,歐盟主導的清潔天空夥伴關係不僅幫助其擴大在航空領域影響力和競爭力,也成為其建立航空技術領導地位,維繫航空夥伴關係的重要抓手。此外,歐洲通過夥伴關係研發航空新技術,有利於推動歐洲在電力和氫能源等產業的發展,搶佔民航飛機新技術發展制高點,形成利益共同體,奪取未來航空領域規則制定的話語權。

(三)借推動航空技術創新,加快促進經濟復甦

新冠肺炎大流行對航空業帶來嚴峻挑戰,極大影響了全球航空客貨運市場,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已威脅到航空從業者的工作和收入。歐洲地平線、歐盟未來研究和創新2021-2027年框架計劃提出,歐洲未來將提供50億歐元支持歐洲民用航空研究與創新的活動,這可以大幅提高歐洲航空業質量與效益,以推動航空業加快經濟復甦。

作者簡介

張嘉毅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三室,副主任

研究方向:航空航天領域戰略、技術和產業前沿

聯繫方式:zjy@drciite.org

作者丨張嘉毅

編輯丨翟麗影

研究所簡介

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IITE)成立於1985年11月,是隸屬於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非營利性研究機構,主要職能是研究我國經濟、科技社會發展中的重大政策性、戰略性、前瞻性問題,跟蹤和分析世界科技、經濟發展態勢,為中央和有關部委提供決策諮詢服務。「全球技術地圖」為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官方微信帳號,致力於向公眾傳遞前沿技術資訊和科技創新洞見。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小南莊20號樓A座

電話:010-82635522

微信:iite_er

相關焦點

  • 掌握這項量子黑科技 為下一場航空技術變革做好準備
    量子技術,是這幾年科技領域的大熱門,關於量子通信、量子計算的新聞屢見報端。量子技術雖然對大家還有點陌生和神秘,但其已在今天的生產生活的多方面應用,並正在引發深刻的乃至顛覆性的變革。
  • 戰略研究丨機械與運載工程領域顛覆性技術
    編者按機械與運載工程涵蓋機械、製造、航空、航天、船舶、汽車、交通等眾多技術領域,所涉及產業均為技術密集型、高關聯性的大規模產業,無一例外地成為各國戰略布局的重點。機械與運載工程領域的顛覆性技術戰略研究,涉及技術領域廣泛,涵蓋機械、微機電系統(MEMS)、增材製造、機器人、航空、航天、海洋運輸裝備、汽車、軌道交通、綜合交通等十多個子領域,所涉及的產業幾乎全部為技術密集型、高關聯性的大規模產業,無一例外地成為各國戰略布局的重點。
  • IASC國際航空產業鏈領袖峰會正式拉開帷幕
    2020年以來,全球航空產業面臨疫情帶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的嚴峻挑戰,根據波音公司今年發布的權威預測報告,未來20年全球民航飛機交付量的預測比2019年的預測量減少了2%,而針對中國的預測量卻不降反升,證明了中國航空市場的無窮潛力和廣闊前景。值此風雨之際,以歐洲為首的其他國家正穩步地推行著經濟復甦計劃,針對航空產業的投入也正是經濟復甦計劃的重頭戲。
  • 郭烈錦院士:以「能源有序轉化」引領能源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
    從18世紀的蒸汽機工業文明,到19世紀的內燃機動力與工業電氣化,再到20世紀中下葉的火電、核電大型化,繼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綠色風潮,每一次能源技術的變革都驅動人類文明大踏步地向前邁進,意味著重大的社會革命。迄今為止全球一次能源供給的主體依然是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化石燃料,人類利用一次能源的主體方式依然是「一把火燒」的以燃燒放熱為主的熱能動力過程。
  • 「聚焦航空 洞見未來」——航空產業的風險與機遇
    本次活動以「聚焦航空 洞見未來」為主題,圍繞國內航空產業的發展現狀、通用航空產業的創新與技術、航空領域投資等多方面內容進行深入探討。旨在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搶抓機遇、創新突破,助推航空產業做大做強做優,在新冠疫情衝擊全球航空產業的局面下,群策群力,共同探討中國航空產業的發展與機遇。
  • 東航作為核心支持企業參加第三屆IASC國際航空產業鏈領袖峰會
    來自政府機構、國內外航空產業領域的專家以及行業領袖代表約300人以「引領產業變革與復興之路」為主題,圍繞「綠色復興」「精益復興」「智慧復興」三大議題,共同探討全球產業鏈重構背景下的國際合作新模式。他就東航未來發展方向指出,東航將堅持走綠色復興、精益復興、智慧復興之路,秉持綠色發展理念,堅持精益管理與創新變革相結合,通過科技賦能、以人為本加快產業升級和數位化轉型,在危機中育先機、在變局中開新局,攜手全球合作夥伴共同推進航空業的全面復興。
  • 四川大力發展航空與燃機產業 航空第四城成都再起飛
    ——成都航空航天產業「井噴」式發展觀察  今年年初,「中國3D航空小鎮」在彭州市麗春鎮啟動建設;  7月31日,由我國自主研製的大型噴氣式客機C919首架機機頭部段在成都下線;  8月1日,中國商飛首個公司級地區發展平臺在雙流縣掛牌成立;  8月8日,成都航空四站科技集團公司、四川宇翔通用航空公司與金堂籤訂通用航空機場項目建設投資協議
  • 航空航天新材料產業集群,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11月4日,以「烯材時代·濃墨重彩」為主題的2020京津冀石墨烯大會暨產業領袖峰會在房山區燕山文化活動中心(燕山影劇院)召開。本屆峰會上,航空航天作為目前石墨烯技術應用的重要領域,成為峰會重要議題之一。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產業基地作為「北京航空航天新材料產業集群」的示範區正式掛牌。
  • 大族如何成功引領全球雷射的集成技術
    雷射技術的應用幾乎覆蓋了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從服裝配飾、手機等消費類電子、汽車製造、新能源、軌道交通到船舶製造及航空航天等領域,幾乎我們能想到的所有,都活躍著雷射應用技術的身影。
  • 致敬70年 清華大學第三屆航空產業管理論壇重磅來襲
    民航資源網2019年7月4日消息:2019年7月13日,第三屆清華大學航空產業管理論壇重磅來襲。本次論壇以致敬70年為主題,傳承民航精神,關注當代民航新發展。屆時,老一輩民航人代表將講述中國民航發展史,和對新一代民航人進行民航精神傳承。
  • 【潔淨天空】歐洲持續推進綠色航空技術演示驗證
    歐洲潔淨天空1(2008-2017)計劃已經正式結束了,但是一些關鍵技術的演示驗證還沒有完成,包括層流機翼、主動旋翼的飛行測試,以及開式轉子發動機的地面試驗
  • 康紹忠院士:農業領域若干顛覆性技術初探
    ,正帶動以綠色、智能、泛在為特徵的群體性重大技術變革,並將深刻影響當前,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農業科技和產業發展。未來15~20 年內,這些革命性技術向農業領域滲透,必將掀起新一輪農業生物技術浪潮,促進「網際網路 +」產業興起,引領和支撐農業實現節能、減排、綠色、低碳的可持續發展。 當前,我國整體上形成了少量領跑、多數並行和跟跑的農業科技基本格局,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原始創新能力不足、產業支撐能力偏弱等差距。
  • 3院士湖南大學開講共話未來計算與產業變革
    本場名家講堂以「未來計算與產業變革」為主題,匯聚了知名院士、學者,線上線下同步分享計算技術的發展前沿與未來趨勢,探討計算技術為生產生活和產業變革帶來的可能性。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計算機學院傑出教授凌曉峰,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鄭緯民,歐洲科學院院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遙測院院長金雙根三位嘉賓依次發表了主題演講。
  • 展翼新時代 引領新未來|第二屆中國(長春)通用航空發展大會暨無人機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在長舉行
    16日作為2020長春(國際)無人機產業博覽會的重要內容之一以「展翼新時代 引領新未來」為主題的第二屆中國(長春),在吉林省通用航空產業發展進程中,起著龍頭和示範作用。」中國航空運輸協會通航分會會長丁躍表示,去年10月,長春市人民政府和中國航空運輸協會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長春)通用航空發展大會;今年10月,再次相聚長春,召開以無人機產業發展為主題的第二屆中國(長春)通用航空發展大會,共享我國無人機產業發展的豐碩成果,探討無人機產業發展的目標前景。
  • 超前布局未來產業,對山東發展至關重要
    謀求地區發展,必須從不確定性中,尋找和預測經濟社會發展的「硬趨勢」,以洞察先機、迎接變革、主導未來。 當前,人類正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時期,新一輪顛覆性創新將群湧式爆發。同時,疫情的暴發蔓延,加速了這一新舊迭代過程。
  • 航空科研「百年老店」——德國航空航天中心全景掃描
    作為德國和歐洲科技研發與合作項目重要參與者,DLR在航空,航天,能源,運輸,安全和數位化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研究與技術開發工作、代表聯邦政府負責德國航天項目的規劃和實施、並管理DLR項目管理局(PMA)。與此同時,DLR承擔教育科普和大型試驗設施的規劃建設等職責。
  • 【光明日報】顛覆性技術的預測與展望
    、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敢於走前人沒走過的路,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首先,研究和發展顛覆性技術將有助於我國擺脫原創性創新能力不足,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困境,提升科技創新質量,實現跨越式發展。其次,以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為契機,發展顛覆性技術將改變我國現有的產業規則,影響我國現有的產業格局,進而形成新的主導產業,為我國科技創新的跨越式發展提供新的物質基礎。
  • 未來航空製造的四大關係
    從傳說中魯班設計的木鳥,古人嬉戲的「紙鳶」,到萊特兄弟發明的第一架飛機--「飛行者一號」,到現在我國研發的C919中型客機,機體上很多的結構仍然是用纖維做的,可以說跨越了2500年的航空製造,我們從纖維回到了纖維。在面對未來航空製造問題,我們將圍繞材料選擇、製造模式、人機智能、數字工程等多方面結合發展。我們不僅要依靠現在的工業技術,也要有敏銳的科技情報發現它的動向,掌握它的整個發展趨勢。
  • 極簡航空技術史
    但由於航空的複雜性,只靠這些初始技術,人類無法實現飛行的夢想。直到工業時代,在航空科學的指引下,依託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進步,經一大批技術先驅和無數航空人士的戮力奮鬥,終於在117年前,美夢成真。令人驚嘆的是,在這段只有百餘年的短暫歷史裡,一個輝煌的現代航空產業形成,並正以旺盛的活力繼續發展。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在工程的旗幟下集結而成的航空技術體系。
  • 濰坊籌劃建設中烏航空航天大學​
    去年,濰坊市委書記惠新安在南昌理工學院考察對接時,就稱濰坊正把航空航天產業作為下步城市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並且擬在濱海區籌建航空航天大學。經過前期多輪溝通與對接,該集團與濰坊市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係,擬在濱海區籌建山東海洋航天航空科技大學,該項目總投資近26億元,根據山東省經濟發展和人才培養需求及濰坊市區位優勢,圍繞重點發展的航空製造、智能製造裝備等先進位造業,擬建設航天航空科技館、電子信息空間衛星導航工程中心等10餘類基本設施,設置航天航空學院、機電工程學院、新能源工程學院等近10個專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