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臉菌
夏天來了,人們又開始和嗡嗡作響的蚊子鬥智鬥勇了。這種煩人的生物除了吸血,還到處傳播病毒,著名的瘧疾、霍亂、登革熱等疾病背後都離不開蚊子的推波助瀾。
據了解,全世界的蚊子大約有3500種,品種雖少,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卻是災難性的。如果有一天蚊子能夠被消滅掉,你願意手下留情嗎?那時的生態系統會受到怎樣的影響呢?
其實,蚊子平時大多依靠吸食花蜜或者汁液維持生存,只有需要繁殖後代時,雌蚊子才會開啟吸血模式。
作為生態系統中重要的一環,蚊子的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首先,蚊子在生態系統中首先扮演的角色是被捕食者。北極地區的凍土地帶每年會孵化出大量蚊子,成蟲鋪天蓋地,然而它們卻是北方遷徙鳥類的豐富食物來源。昆蟲學家布魯斯哈裡森稱,如果沒有這些蚊子作為食物,在苔原築巢的候鳥數量將會減少一半以上。
科學家還發現,蚊子的兇猛攻擊可能使北美馴鹿的遷徙路線發生改變。每年馴鹿群在山谷中遷移時,它們踐踏草地,啃食地衣,對周圍的環境會造成嚴重影響。正是由於蚊子的叮咬,馴鹿可能會改變路線,逃離蚊群。
蚊子在生態系統中扮演的另一角色就是傳粉者。在如今蜜蜂急劇減少,幾乎處於危險邊緣的生態現狀下,蚊子成為了其他傳粉昆蟲中,最讓人不能接受的一員。從這些例子就能看出,如果蚊子從地球上被消滅,那對於整個生態系統將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不過,《自然》雜誌的一篇論文卻給出了不同尋常的結論。論文的研究者認為,消滅任何一種生物體都有可能對生態系統造成影響,而蚊子卻是例外。
他們在論文中講到,儘管蚊子是候鳥、蝙蝠等生物的食物,但是它們卻並沒有大量出現在這些生物的胃中,蚊子在蝙蝠腸胃中的佔比甚至都達不到2%。這樣看來,大多數昆蟲捕食者食物菜單中,蚊子並不是非必需品。即使沒有蚊子,也會有其他食物用來充飢。
至於蚊子的傳粉能力,研究者也在之後的文章中發表了質疑,他們認為,與其說蚊子在傳播花粉,不如說它們在竊取花蜜。文章中指出,到2010年,除了一種北美蘭花在靠蚊子傳播之外,在任何文章裡都沒有發現蚊子能傳播花粉。
美國蚊蟲協會的昆蟲學家喬·康倫也曾說到,即使未來某一天蚊子從地球上消失,它在生態系統中的位置也很快會由其他物種補上,對於生態系統估計就像打個嗝,運轉根本不會受到影響。不過,至於這種狀況是好是壞就不太好說了。
中山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熱帶病蟲媒控制聯合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明確表示,蚊子不會滅絕,它只有穩定平衡點而無滅絕點,想消滅是很難的。不過對於蚊子某一特定種群的抑制或者消滅,科學家們其實已經做了很多實驗了。
為了讓傳播疾病的蚊子不再擴張,廣州的奚志勇團隊就曾從2015年開始研究「絕育蚊子」,通過將感染奧沃爾巴克氏菌的蚊子釋放到廣州的兩座小島上,讓其與雌蚊進行交配,達到「以蚊滅蚊「的目的。
通過它的方法,廣州沙仔島白紋伊蚊的數量少了90%之多。這項技術甚至被谷歌用到了美國,被媒體形容要」滅絕蚊子「。
從人類的幸福角度考慮,對於傳播瘧疾等疾病的專屬蚊子進行防治確實很有必要,但是如果要滅絕整個蚊子群體,確實有些多餘了。還是那句話,存在必合理,如果滅絕蚊子後產生「蝴蝶效應」,那就有些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