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動物是什麼?
不是獅子,不是毒蛇,居然是不起眼的蚊子。
據統計,每年世界上有超過70萬人死於蚊媒病,即蚊子傳播的細菌、寄生蟲或病毒引起的疾病,如瘧疾、登革熱、黃熱病等。
蚊子這樣惱人又危險的動物,為什麼我們不消滅它們?難道蚊子滅絕後,世界不會更好嗎?
蚊子是古老的動物,一億年前就已存在,恐龍也沒逃過這個冤家。目前世界上已知的蚊子超過2700種,但我們平常不勝其煩的蚊子只佔其中6%,包括我們生活中常見的致病蚊子:埃及伊蚊、白紋伊蚊、甘比亞按蚊。其他大部分蚊子跟蜜蜂一樣,以植物花蜜為食。在這煩人的6%的蚊子裡,也只有雌性蚊子會吸血,因為血液能提供繁殖產卵所需的營養。在這吸血的蚊子裡,可能有一半蚊子攜帶了致病的細菌。但這些蚊子,已經給人類帶來了無數痛苦和麻煩。
技術上是個難題。
蚊子傳播疾病帶來的後果如此嚴重,自然有不少人研究對策。目前呼聲較高的方法有:
1.昆蟲不育技術 (SIT):通過輻射破壞雄蚊的生育能力,但是一則輻射後雄蚊生存能力降低,無法與足夠多的雌蚊交配,二則技術上受限較多,較難推廣;
2.胞質不相容技術 (IIT):這項技術簡而言之,是通過讓雄蚊感染沃爾巴克氏體共生菌,感染了此細菌的雄蚊和沒有感染的雌蚊交配產下的卵不能孵化,也就減少了蚊子數量,但若雌蚊也感染了同樣的細菌則失效。因此關鍵在於不能釋放出與雄蚊攜帶同種菌型的雌蚊。
另外,被沃爾巴克氏體感染的蚊蟲會對人類病原體產生抗性,因此利用這項技術除了減少蚊子數量,還可以根據需要培育具有抗病原體的蚊子,以此替換掉會傳染疾病的野生蚊子,切斷蚊子和病毒的聯繫。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大學奚志勇教授團隊結合以上兩項技術,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大的「蚊子工廠」。在2015年於南沙沙仔島陸續釋放了約650萬隻攜帶有沃爾巴克氏體的雄性蚊子,效果明顯。
位於廣州黃埔的「蚊子工廠」
3.轉基因蚊子:也是以讓蚊子不育為思路。編輯顯性病毒基因並植入雄性蚊子中,雄性蚊子能夠正常存活,但與之交配的雌性蚊子產下的後代卻無法發育。但這項技術爭議頗大,有擔心濫用基因技術會導致當地蚊子獲得人工編輯的遺傳物質,最終出現對殺蟲劑都免疫的「超級蚊子」。
但是無論以上哪種方法,都要大規模培育特殊蚊子,難以覆蓋大範圍區域,後續效果也有待進一步觀察。因此,就目前的科技而言,想要把蚊子整個物種徹底滅絕,不可能。
可能出乎你預料,科學家持不同意見者眾多。反對者主要觀點在於消滅蚊子會對自然生態不利:
1.大部分蚊子以植物花蜜為食,是植物授粉的重要媒介,消滅蚊子會影響植物生長及傳播;
2.蚊子是鳥類、蝙蝠、魚的食物來源,而這些生物的數量減少又會進一步動搖食物鏈;
3.蚊子傳播疾病對人類來說固然不幸,卻也遏制了人類數量增長。另外,因為蚊子的存在,人類幾乎無法居住在熱帶叢林,這為地球保留了一片物種富饒之地。消滅蚊子後,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將成倍增長。
4.考慮到自然生態的平衡手段,蚊子若消失,一般認為會有其他物種填補上蚊子的位置。替代蚊子的物種對人類來說可能更好,也可能更壞,但如果替代物種比蚊子破壞力更強,而人類對其了解又不如蚊子那麼深刻,到時情況將更為棘手。
5.還有出於工業、商業的考慮,認為蚊子消滅後,研發生產驅蚊相關產品的工廠倒閉,導致大批人員失業,不利於經濟發展。
不過,支持滅蚊派認為這更多是危言聳聽。因為,蚊子作為傳粉媒介和食物來源的作用並不獨特,極容易被其他昆蟲所替代;蚊子雖然是許多生物的食物來源,但對這些生物來說,蚊子只佔它們能量來源很小的一部分。在眾多生物中,可能最需要蚊子的只有病毒。
最關鍵的是,消滅蚊子帶來的好處遠遠大於蚊子造成的破壞。如果消滅蚊子,人類總體的健康水平將得到大大提升。即使從經濟角度出發,蚊子傳播的病毒對寵物、對牲畜都有影響,消滅蚊子後,牛肉、乳製品產量都會提高;沒有蚊子侵擾,人類可活動和可居住的範圍擴大,戶外活動增多,旅遊業將受益頗多。更不用說消滅蚊子後,相關社會衛生醫療負擔大大減輕,可節省更多社會資金投入到如教育等領域,從而提高社會整體發展水平。
借用醫學昆蟲學家 Janet McAllister 的一句話:
「除了想讓蚊子消失之外,我們沒有想要蚊子的任何東西。」
你呢?你支持徹底滅絕蚊子嗎?
References:
https://www.bbc.com/news/magazine-35408835
https://www.mosquito.org/
https://www.nature.com/news/2010/100721/full/466432a.html
http://news2.sysu.edu.cn/ky/13651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