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時代高速發展,衍生了很多副產物,有人喜歡有人厭惡又不自控,就像一隻江河中的木舟,隨波追流。
每天在各類社交網站看著各異的文字、視頻,有娛樂、時政、人文、旅行等等。
所有人都想在快節奏的時代中了解更多的知識,不僅是孩子,大人的「作業」壓力更大。
一番翻閱之後細細品味,會發現還是差了些味道,信息太少,內容過於片面,時隔幾日對內容的記憶更是所剩無幾。
哈佛唯一一位女性校長,福斯特曾說:
「世界有太多的內容需要我們去熟悉和探索,絕對不僅僅局限於學習他國的語言。語言只是一種工具,比他更重要的是學習陌生的文化與歷史,他國的人文與生活。當我們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寬容,更加坦蕩。」
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一定要去看看這個世界,學學那些陌生的文化和歷史。
8月1日,天域北鬥原創兒童百科的內容創作團隊「北緯30」,就出版了一套《藏在地圖裡的國家地理·世界》的地理知識科普書籍。
從人文、經濟、歷史、城市、自然地理的角度講解了世界上各個國家的基本情況,更將地圖之外的內容形象化的在書本中進行了詳細介紹。
「過目不忘」是對一個人記憶的認可,而對一個人博學的認可往往使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來描述,可見天文以及地理在古人心中的地位。
自古而來,我們在一直不斷地探索未知的太空,而我們腳下的地球,經過了數千年的探索積累對「她」已經有了很系統化的認知。
這套書中就涵蓋了世界六大洲,148個國家地區,106個城市,附帶了專業的地理地圖和多張精美的手繪插畫。
細緻的講解了不同國家,不同城市的獨特地貌與人文風情,人在家中就可以足不出戶的看遍世界。
古人常常把天文地理放在一起談論不無道理的,四季、晝夜、潮汐、雷電、萬物生長,無一不是與天體休息相關的可見變化。
本文就先從天文角度引入,通過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介紹了太陽、地球、月球的關係、講解地球的自轉等知識。
對孩子而言,是從天文到地理的啟蒙,不失為一本好書。
回到地球,講解了大陸板塊漂移、火山地震、水循環等基礎地理知識。
附帶實圖講解,不單純是科普,更能從中體驗大自然的瑰美。
火山爆發,巖漿從噴湧到凝固冷卻,讓一本科普讀本變得趣味十足,又十分簡單易懂。
從基礎知識到深入內容,分析了各個國家的自然地理、社會經濟、人文。
不僅是一本孩子的讀物,更是一本不分年齡、不分階段的最佳世界地理科普讀物。
如鄰國日本,聚集著全球十分之一的火山,由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消亡邊界,更多有火山、地震發生。
其中全世界6級規模以上的地震,超過二成都發生在日本。
自然資源又極其匱乏,除了煤炭、天然氣、硫磺等極少量資源,其餘都需要從海外進口,這也是他們迫切向外索取的基本緣由,也正是惡劣的自然環境導致了日本在節能節材工業的迫切發展。
地理因素也導致了文化的差異。
在音樂方面,我國地大物博不拘小節,音樂使用的都是大調音階,而日本大多使用小調,演奏成曲後就是被熟知的日式風格。
除了地形、自然資源、自然危害之外還有對水系分布,水系的分布也導致了飲食差異的區別。
日本有許多天然的良港,漁產豐富,與大陸資源形成對比,從而衍生出當今的日式飲食。
一套四冊,除了亞洲內容還有歐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三冊,每一冊都附帶了地圖、高清衛星拍攝圖片、精美手繪等內容,非常具有收藏價值。
除了地理科普也是一本「博學」的旅行手冊,從國旗、首都、位置、面積、人口數量、語言、民族、宗教信仰、時區等都被一一詳細講解。
《非洲·大洋洲》一冊中介紹埃及時,就用一張衛星圖介紹了溝通地中海與紅海的蘇伊士運河。
埃及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世界上最早的王國,必然會涉及人文,少不了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金字塔。
一張精美的手繪展現了金字塔的建造。
在嚴酷的沙漠中,無邊的黃沙在太陽照射下,透露出一種蒼涼雄渾的美,在這片沙漠中人類展現了平凡和偉大。
《歐洲》分冊中,地形上介紹了著名的阿爾卑斯山脈、大高加索山脈、東歐山脈、巴爾幹半島等。
歐洲特有的古堡人文景色介紹、知名古堡分布位置,以及不可少的古堡手繪圖,你能想到的所有內容本書中都有涉及並且介紹。
再到國內的歷史人文,從三皇五帝到中華民國,長達七千多公裡的絲綢之路,宗教傳承、民族文化也都被設計其中。
北鬥利用自身優勢,首次引用了衛星遙感影像到書中,是一次全新的嘗試,也是一種新的震撼。
書中附帶AR學習軟體、創意立體摺疊拼插地球儀等,孩子可以通過軟體聲文並茂的學習更多知識。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我們不能登上太空俯視地球,不能攀附火山觀看巖漿,不能走遍地球的每一片美麗的地域。
但在書中體會,慢慢變成喜愛,喜愛一處美景,是從地理開始的。
從中了解氣候、人文、飲食,地貌,做一次旅行,自己對比後選擇的地方總不會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