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樣品及採集現場
在外就餐,公共場所的洗手液大家一定都用過,餐廳提供的餐具也一定都使用過,可它們「洗」的乾淨嗎?連日來,記者分別從多家餐廳、超市和道外酒店用品批發市場,隨機採集和購買了13份洗手液、洗潔精,將樣本送到東北林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微生物實驗室,檢測發現其中10份樣本細菌含量超標,最多的竟超標200倍。專家指出,勾兌的劣質洗潔精、洗手液會越洗越「髒」,當心惹病上身。
業內爆料
勾兌廉價洗手液成業內公開的秘密
「明明寫著『藍月亮』蘆薈香型洗手液,綠瓶裡面擠出來的為啥是紅色液體?香味也不對勁兒,有些刺鼻」。正在快餐店洗手的市民張女士疑惑地對記者說。採訪中,有消費者反映,經常發現餐廳用的杯子、碗勺等摸起來有種黏黏的感覺,不禁讓人疑惑飯店用的是什麼洗潔精和洗手液。
開火鍋店的孫老闆向記者透露,在餐飲業,尤其是中小飯店,目前普遍使用私自勾兌的洗滌劑和洗手液,這似乎成了業內「公開的秘密」。據他講,有不少加工點上門推銷桶裝的洗潔精,一桶50斤裝才賣20元,合4角錢一斤,比超市裡十幾元一瓶的便宜很多,一個月就能省出幾百元。
「這種洗潔精是用『三無』的高濃縮原料,自己加水就能勾兌,開飯店的朋友都在使用,為應付檢查,會在明眼處放幾瓶正規的洗潔精、洗手液」,孫老闆也想知道這種東西到底是否衛生。
市場調查
「酒店用品一條街」廉價濃縮原料賣得火
「勾兌清潔用品的原料也有賣的,開飯店的都從那上貨」,根據孫老闆提供的線索,記者找到道外區南勳街「酒店用品一條街」。
記者看到,整條街上有幾十家店鋪,記者走進一家地下日雜商場,攤位一個接一個,所售清潔用品種類繁多。記者自稱是飯店採購員,攤主先推薦貨架上面擺著的瓶裝洗潔精和洗手液。當記者問有沒有再便宜些的時,一些攤主會打量一番,然後從角落裡的箱子掏出貨架上沒有擺放的袋裝物品,「這種洗潔膏賣得最好了,洗碗效果嘎嘎地,10元錢一袋,買回去自己加水能兌出四五十斤,要是成箱拿還能便宜」,多家攤主向記者強烈推薦。記者仔細看了包裝說明,「多用途洗潔膏」主要功能是清除油汙,適用於擦地板、餐桌、牆面等,卻沒有找到可用於餐具洗滌的字樣。
記者購買了3類高濃縮清潔用品,其中洗潔精和洗手液包裝袋裡有固體白色粉末和稀釋劑各一包,價格在5元至15元,按照說明加水可兌出合兩三毛錢一斤的液體。隨後,記者將樣本及在道裡、道外和松北區的部分餐廳、超市取得的洗手液、洗潔精樣本一起送到東北林業大學進行實驗。
專家解讀
劣質洗潔精含工業火鹼
實驗室老師許士玉告訴記者,細菌超標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使用劣質原料,生產加工環節不達標帶來細菌;二是私自用自來水勾兌,長期置放於潮溼環境,器具不更換、不消毒,助長了細菌大量滋生。
專家說,細菌菌落超過10萬個以上就可能對皮膚造成傷害,洗手液細菌超標會給一些致病菌傳播汙染的機會,若洗傷口易引發感染及敗血症等。細菌超標的洗潔精,非但不能起到清潔作用,反而容易造成二次汙染,殘留在餐具表面的細菌能遷移到食物中。
據孫老闆透露,洗碗工反映直接接觸這種勾兌的洗潔精會出現紅癢症狀,有「燒手」的感覺。為什麼會「燒手」?據哈工大理學院化學系老師宋兆成介紹,小作坊生產的洗潔精為降低成本,大多非法使用國家明令禁止在洗潔精中添加的氫氧化鈉。他說,氫氧化鈉俗稱工業火鹼,具有強腐蝕性,含有大量有毒的重金屬,誤食餐具殘留的化學物質將危害人體。
健康提示
不要使用渾濁、有刺激性異味的洗手液、洗潔精。
餐具上有明顯漬跡殘留的不要使用。
別用太多洗手液,流水反覆搓洗直到手上無滑膩感。
外出就餐最好自備消毒溼巾。
特別鳴謝:
東北林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實驗人員曹天才、王銀強、孫博、朱恩舉、胡金龍、任映霞、曹耀勻(新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