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不進廟
一人不進廟
人們對廟和道觀洞穴之類的東西比較敏感,這些通常都是鬼神所居住的和常光顧的地方,一個人進去尤其的沒有和尚的破廟,就會心生膽怯,害怕有什麼東西附在自己身上,所以說「一人不進廟」。
兩人不看井
兩人不看井
古人常說二人不看井,如果一個人不小心失足跌入井中,會被誤解為是另外一個推下去的。但這是古代,在現代社會不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別是是將人推下去,就是水井都很少見,除非是在一些鄉下野村還有水井。再者說,現在科技探頭這麼發達,不會存在這樣的事情。所以說「二人不看井」。
三人不抱樹
三人不抬樹
抱樹其實指的是抬樹,三個人一起抬樹,有一人會有偷懶的嫌疑,所以說「三人不抱樹」。
「獨坐莫憑欄」,是因為一個人獨坐的時候,容易想到一些悲傷的事情,坐在高處,也容易想不開。
不攻人短 莫矜己長
「不攻人短,莫矜己長」是待人處事應遵循的傳統美德。反觀一下自己,自己又何嘗沒有短處和過失呢?只看重他人的短處和缺點,這不但與己無益,而且會傷害他人,甚至讓他變成你的敵人。長此以往,你將會四面樹敵,成為眾矢之的。而總是在別人面前誇耀自己的長處,最終會招致智者的厭煩和心胸狹隘者的嫉恨,很容易惹禍上身。
因此不妨把視角轉換一下,多看到別人的優點,和自己的缺點。見賢思齊,不斷學習別人的長處完善自我。
酒色財氣四堵牆,人人都在裡邊藏
據說,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有一次到大相國寺探望好友佛印和尚,不巧,佛印和尚外出,住持和尚就請蘇東坡在禪房休息,並特意端上了香茗美酒素餚款待。
東坡就獨自斟酌,不覺有些微醉,偶然一抬頭,見粉牆上新題有佛印的詩一首。其詩云:
酒色財氣四堵牆,人人都在裡邊藏;
誰能跳出圈外頭,不活百歲壽也長。
東坡見詩寫得頗有哲理,但覺得四大皆空,禪味太濃,既然人世間離不開酒色財氣,是躲也躲不開的事,那為何不能來個因勢利導,化害為利呢?問題的關鍵不是掌握一個「度」嗎。於是,就在佛印題詩右側題上《和佛印禪師詩》一首。其詩云:
飲酒不醉是英豪,戀色不迷最為高;
不義之財不可取,有氣不生氣自消。
題畢,把筆一擲,乘著醉意,就離開了禪房。
翌日,宋神宗趙頊在王安石的陪同下,亦來到大相國寺休閒,宋神宗看了佛印與東坡的題詩,饒有風趣。於是就笑著對王安石說:「愛卿,你何不和一首?」王安石應命,略一沉吟,即揮筆在佛印題詩左側題《亦和佛印禪師詩》一首。其詩云:
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
無財民不奮發,無氣國無生機。
王安石真不愧為大政治家、大改革家,以詩人的慧眼,跳出了前人的窠臼,巧妙地將酒色財氣與國家社稷、人民生計結合起來,把人們恐懼的酒色財氣賦予新的勃勃生機和喜慶色彩。宋神宗深為讚賞,乘興也和詩一首,其詩云:
酒助禮樂社稷康,色育生靈重綱常;
財足糧豐家國盛,氣凝太極定陰陽。
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佔盡,聰明不可用盡。
宋朝的法演禪師有回說戒:「勢不可使盡,使盡則禍必至;福不可受盡,受盡則緣必孤;話不可說盡,說盡則人必易(易,生變也);規矩不可行盡,行盡則人必繁。」這就是在警示我們,凡事皆不可太過極端、絕斷,當留點空間給自己或別人。
曾國藩給自己所居住的房子取名叫「求闕齋」,用意就是持滿戒溢,居安思危,因為他明白,「盛極必衰,樂極生悲」。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3天不練習讀說,嘴就笨了,3年不做事情,手就笨了。對於我們的技能,一定要勤加練習,不要自以為是。再好的記憶也抵不過時間的侵蝕,再精熟的技藝,放下了再拿起來就要費一番周折。所以古人講修身、修行,必須要每天都有進益。
能大能小是條龍,只大不小是條蟲
龍作為神物,能大能小,善於變化,可以飛到天上;蟲不能變化,只能留在地上。《三國演義》中,羅貫中通過曹操之口,概述了龍的特點:「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這告訴我們,做人做事要懂得變化,變通。《周易》上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可以說是人生至理。
蟲,只大不小,就是不能低調、隱忍、退讓,所以它永遠是蟲;龍,能大能小,靈活多變,既可以騰飛,必要時也可以蟄伏,活動空間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