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繽紛多彩的,這是大自然的顏色,而這種美麗又多是來自那些嬌豔的花,在形形色色的各種花中,人們最難見到的應該就是黑色花了,黑色花天生就不大受大自然的待見,這也就讓黑色花異常珍貴。
當然自然界是不存在真正意義上黑色花的,大多數黑色花都是顏色較深,勉強稱之為「黑色」罷了。我們看到黑色花大多都是現代人工培育的,自然生成的極少,如在上個世紀80年代荷蘭人用了數年時間培育出了第一株黑色鬱金香,被譽為「夜皇后」,轟動一時。
花的顏色是由於花瓣細胞液泡中所含花青素決定的,然而黑色花中也並不存在所謂黑色色素。在它們的花瓣細胞中,也只有花色素甙(由花色素和糖結合而成)。我們知道,在以花色素甙為主要色素的花色中,由於花青素分子結構的差異和含量的不同,可使花色呈現從橙色至紅色、紫色、藍色和黑色等廣泛的色系。當色素含量較低時,花色為粉紅色系;隨著色素含量的增加,花色由紅色系向黑色系轉變。在以上那些黑色花中,正是由於花青素含量較高,所以顯示出的是非常濃深的紅色或紫色。
然而有趣的是深紅色或深紫色的薔薇、鬱金香,在不同方位觀賞時,時而感到是黑色的,時而感到又像紅色的;有時在同一方位弱光下觀賞花瓣是黑色的,而在強光下觀賞卻是紅色的。
原來,黑色花瓣中除了花青素含量較多外,它的表皮細胞還有點特殊,既細又長,用手撫摸時好似天鵝絨的感覺;紅色花瓣中的花青素少,且其表皮細胞粗而短,似饅頭狀。
當光線斜照花瓣時,細而長的表皮細胞就會產生細長的陰影,加上花青素多,花瓣就顯出暗暗的黑紅色,而當光線照在短而粗的表皮細胞上時,形成的陰影就很少或者沒有,加上花青素少,花瓣就顯示出紅色或深紅色。
黑色薔薇花瓣的黑色還會隨花朵開放而逐漸消失,盛開後變為紅色。這是由於:花未開或半開時期的花瓣上表皮細胞先端為圓棒狀,上表皮細胞的側壁基本上垂直於花瓣表面,並且上表皮細胞的間隙也很小,這種構造使得上表皮細胞易於形成自身的陰影,花瓣看上去就是黑色;因這種黑色色調隨著光射角度、方向、強度而改變,所以說黑色薔薇花瓣的黑色就是上表皮細胞的陰影。隨著花朵的開放,圓棒狀上表皮細胞變化為下側稍寬的鐘狀,上表皮細胞的側壁傾斜於花瓣表面,同時上表皮細胞的間隙也變寬,這種構造使得上表皮細胞難以形成自身的陰影,接近於紅色品種的花瓣狀態,所以黑色消失,逐漸變為紅色。
在人類的字典裡沒有什麼是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給二十年。在人類擁有魔力般的手中哪怕是不適合大自然的品種也是可以人工解決的,人們把事物研究透徹也都是為了若干年後實現量產,實現人類幸福最大化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