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背山雀,也叫青背山雀,是一種棲息於中低海拔山區的雀鳥

2021-01-15 希希談時尚

綠背山雀,也叫青背山雀,是一種棲息於中低海拔山區的雀鳥。

綠背山雀,是一種體型略大(約13釐米)的山雀。在中國其分布僅與白腹的大山雀亞種有重疊。

綠背山雀,雄雌同形同色,最為顯眼的是肩部綠色區域與頸部黑色區域交界處有一條細的亮黃色環帶。

綠背山雀屬於稀有鳥種,額、眼先、頭頂、枕至後頸黑色具藍色光澤,眼下、面頰、耳羽和頸側白色,後頸黑色向兩側延伸,沿白色臉頰下緣與頦、喉和前胸黑色相連,使臉頰白斑被圍成一個近似三角形的白斑。

綠背山雀,上背和兩肩黃綠色,後頸黑色下面亦有一白斑,白斑與上背間黃色,下背和腰藍灰色。

綠背山雀,尾上覆羽暗灰藍色,羽緣較淡,尾黑褐色,外翈羽緣灰藍色,最外側一對尾羽外翈幾全為白色,其餘外側尾羽具白色端斑。

相關焦點

  • 大山雀,遠東山雀,蒼背山雀,綠背山雀和黃腹山雀的辨識
    山雀科鳥類體型比較小,嘴短而強,主要棲息於森林和林緣灌叢,性格活潑,不甚懼人。大山雀近年來分成了大山雀,遠東山雀,蒼背山雀。
  • 綠背山雀公母如何鑑別?如何飼養管理山雀?
    綠背山雀---我國稀有,是一種體型略大(約13釐米)的山雀。在中國其分布僅與白腹的大山雀亞種有重疊。在中國西南各省,西藏南部、雲南、貴州、四川各省可見,綠背山雀在中國的分布北限可達陝西、甘肅南部的秦嶺一線,東限長江中遊的湖北省,在臺灣島也有本物種分布。在中國其分布僅與白腹的大山雀亞種有重疊。
  • 以人類技藝詮釋飛鳥築巢 - 築巢計畫II:青背山雀 / 範承宗
    裝置外觀,如同鳥巢 ©定影影像感謝 範承宗 對gooood的分享來自山林間的青背山雀,是棲息於中高海拔山區的臺灣特有亞種雀鳥,因黃綠色的背部羽毛而得名青背山雀,在日月潭也能見到牠們▼頂視圖 ©定影影像臺灣藝術家範承宗的築巢計畫,向自然裡的動物建築師學習築巢,這次他在日月潭的創作關注著青背山雀的築巢方式,將其築巢的流程與方法,以人類的木繩構造技藝詮釋,在伊達邵碼頭為登岸的旅人築起一座小歇片刻的巢。
  • 圖文教程:白臉山雀寫意畫法匯集
    白臉山雀,鳥綱、雀形目、山雀科,體型與麻雀相似。頭黑色,兩側具大形白斑;上體藍灰,背沾綠色;腹面白色,中央貫以顯著的黑色縱紋。為林棲鳥類,通常棲息在山區闊葉林或針葉林間,夏季可見於海拔3000米左右的高山,冬時降至平原地帶的林間,在耕作區或庭園中亦能經常見到是一種極常見到。
  • 鳥類百科: 山雀類鳥種的野外識別
    與褐頭山雀、沼澤山雀易混,區別在有兩道翼斑,頸背有白斑及喉部黑色區塊大。  背、翼灰色,有一道白翼斑。上背灰,腹部白略沾灰。與大山雀的灰色亞種易混,但上體為較單純灰色,頭部頸側環中斷,且分布區不重疊。大山雀體大(14釐米),頭黑而具一半橢圓形頰塊。有一道由喉至下體的黑色縱紋。翼有一道白翼斑。上背偏綠或黃。腹部白、灰、沾綠或黃等。中國6個亞種,區別在腹部及上背顏色。雄鳥胸、腹部縱紋寬,雌窄,幼鳥減為胸兜。
  • 每天帶你了解一種鳥--長尾山雀
    長尾山雀科指的是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亞門,鳥綱,今鳥亞綱,雀形目,鳴禽亞目的一科。頭頂羽毛長而松,在樹枝間築巢,呈囊狀,側開口。長尾山雀,約有3屬9種,包括主要分布於歐亞大陸北部的長尾山雀和分布於北美洲的叢山雀,我國有1屬5種。長尾山雀科(Aegithalidae),雀形目的一科。小型鳴禽。形態與習性似山雀,有人置其於山雀科中。與山雀科的區別在於尾甚長。呈凸形。
  • 中國鳥界中的一群「小花臉」-山雀
    特徵:羽色很暗、灰色的山雀。頭部黑色,自頭頂至眼下和頦/ 喉部以及枕部和頸側均為黑色,臉頰部具小白斑。上背、背部和肩部中灰色,翼覆羽黑色和飛羽黑色具灰色窄羽緣,大覆羽的翼斑不甚明顯,三級飛羽具白色羽緣。尾羽長,灰黑色,外側尾羽白色。
  • 【譯只鳥,又譯只鳥】第1期:黃腹山雀
    「譯只鳥,又譯只鳥」欄目,給你搬弄點重慶話的地氣,運輸點英文鳥類文摘的洋氣,然後就成了鳥類見聞的搬運工,居家旅行觀鳥必備。這個鳥看起經蹦得很,還老是喜歡發出一種特殊的嘶嘶的拖音。它黃色的腹部讓我想起老我在喜馬拉雅看到的綠背山雀P. monticola,但是它沒得黑色的領帶得。一開始我也不敢相信我搞到老一個鳥類的新種,鬥像我在臺灣發現的P. insperatus,其實只不過是綠背山雀P. monticola的一個新亞種,我鬥以為這個我在中國中部看倒的黑黃色的山雀,要麼是綠背山雀的一個新亞種,要麼鬥是綠背山雀。
  • 每天帶你了解一種鳥-長尾山雀
    長尾山雀科指的是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亞門,鳥綱,今鳥亞綱,雀形目,鳴禽亞目的一科。頭頂羽毛長而松,在樹枝間築巢,呈囊狀,側開口。長尾山雀,約有3屬9種,包括主要分布於歐亞大陸北部的長尾山雀和分布於北美洲的叢山雀,我國有1屬5種。 長尾山雀科(Aegithalidae),雀形目的一科。小型鳴禽。
  • 對黃頰山雀你了解多少?我猜這些你不知道
    黃頰山雀,拉丁文學名是Parus spilonotus,又叫花奇公、催耕鳥,英文名Yellow-cheeked Tit,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鳥綱、今鳥亞綱、雀形目、山雀科的一種動物。黃頰山雀雄鳥前額、頭頂和羽冠黑色具藍色金屬光澤,額基、眼先頰、耳羽等頭側和頸側前部鮮黃色,後枕羽冠先端和後枕亦為鮮黃色,在後頸形成一黃色塊斑,眼後有一輝藍黑色紋沿頸側彎向下。上背黃綠色,羽緣黑色,下背綠灰色,腰黃綠色;或上背鉛黑色具藍灰色軸紋,下背和腰藍灰色 。尾上覆羽暗藍灰色,尾黑色,外翈具藍灰色羽緣,外側尾羽具白色端斑,最外側一對尾羽外翈幾全白色。
  • 鳥種活頁:褐冠山雀
    褐冠山雀Grey-crested Tit目 雀形目(Passeriformes
  • 一個青浦攝影師的青西溼地的探索之旅
    主要棲息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次生闊葉林、竹林和林緣疏林中。八哥既是重要的農林益鳥,也是頗受歡迎的籠養鳥。它能模仿其他鳥的鳴叫,也能模仿簡單的人語。棲息於次生林、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針葉林等各種不同類型的森林中。是雜食性鳥類,食物包括昆蟲、蚯蚓、種子和漿果。烏鶇是瑞典國鳥。
  • 威武霸氣 黃腹山雀
    雌鳥亞成鳥 雌性黃腹山雀主要棲息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各種林木中,冬季多下到低山和山腳平原地帶的次生林、人工林和林緣疏林灌叢地帶。除繁殖期成對或單獨活動外,其他時候成群,常成10~30隻的群體在高大的闊葉樹或針葉樹上,有時也與大山雀等其他鳥類混群。整天多數時候在樹枝間跳躍穿梭,或在樹冠間飛來飛去,頻頻發出"嗞、嗞、嗞"的叫聲。
  • 「冬季到同裡來看鳥」!請你來識鳥、畫鳥、觀鳥!
    十月,雁鴨陸續抵達,除了常見的斑嘴鴨、綠頭鴨、綠翅鴨、羅紋鴨等,還有罕見的針尾鴨、鴛鴦、花臉鴨和白眉鴨,荷花塘是它們的最愛,這裡有開闊的水域,又要密集的蘆葦遮蔽,是理想的藏匿和棲息地。▲斑嘴鴨▲綠翅鴨冬 季十二月,澄湖迎來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刻,成群的羅紋鴨、綠頭鴨在此越冬,湖邊的蘆葦叢則成為雀鳥們的樂園,比如棕頭鴉雀、棕扇尾鶯和紅頸葦鵐。
  • 【物種周曆】紅頭長尾山雀|自然的態度
    頭頂慄紅色,背藍灰色,尾長呈凸狀,外側尾羽具楔形白斑。頦、喉白色、喉中部具黑色塊斑,胸、腹白色或淡棕黃色,胸腹白色者具慄色胸帶和兩脅慄色。是一種山林留鳥,主要棲息於山地森林和灌木林間,也見於果園、茶園等人類居住地附近的小林內。種群數量較豐富,又主要以昆蟲為食,在植物保護中很有意義。紅頭長尾山雀,顧名思義,尾巴特別長,進食時尾巴一動一動。
  • 定居南方的鳥竟現身揚州 慄背短腳鵯來到瘦西湖
    昨天,揚州綠楊鳥類攝影藝術中心鳥友杭德泉、「鳴秋的蟲」等人再次在瘦西湖有了新記錄——一群慄背短腳鵯到來。據悉,它們原本是定居在南方的鳥兒,沒想到會現身揚州。慄背短腳鵯從南方「移居」到揚州的鳥兒聽說瘦西湖有寶興歌鶇,鳥友杭德泉非常感興趣,「畢竟是揚州的新鳥種,我也想去拍攝。」
  • 一些關於山雀的小常識哦!你可千萬被錯過~
    山雀的飼養初養時,如果它們不適應麵食的話,可以把麵包蟲放在麵食上面引誘他們吃食,這樣它們就會慢慢適應了,另外不要因為他們喜歡吃蟲子就光給他們蟲子吃,這樣很容易養死他們的。在野外山雀是一種食蟲鳥類,可以說是很多害蟲的天敵。
  • 大山雀:如此之小,何稱為「大」?
    識別這種鳥非常容易:整個頭呈黑色,兩側各有一大型白斑,喙呈尖細狀,便於捕食。上體為藍灰色,背沾綠色,下體白色,胸、腹有一條寬闊的中央縱紋與頦、喉黑色相連。  經觀察,這種鳥棲息於低山和山麓地帶的次生闊葉林、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也出入於人工林和針葉林。通常有數隻一起作伴,我們只要發現其中一隻,那麼可以肯定周邊還會有第二隻、第三隻。
  • 舂陵溼地動物系列之四十一——黃腹山雀
    《黃腹山雀》組圖是舂陵國家溼地公園管理處工作人員唐治國在園區開展冬季鳥類監測工作時候拍攝到的照片。 黃腹山雀(學名:Parus venustulus)小型鳥類,體長9-11釐米。叫聲似灰藍山雀。高音的嘁嘁喳喳聲及似責罵聲。複雜鳴聲包括高調顫音。外形特徵 雄鳥頭和上背黑色,臉頰和後頸各具一白色塊斑,在暗色的頭部極為醒目。下背、腰亮藍灰色,翅上覆羽黑褐色,中覆羽和大覆羽具黃白色端斑,在翅上形成兩道翅斑,飛羽暗褐色,羽緣灰綠色;尾黑色,外側一對尾羽大部白色;頦至上胸黑色,下胸至尾下覆羽黃色。
  • 50種漂亮的鳥!
    赤腹山雀綠繡眼 青背山雀 藪鳥 朱連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