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胡海林 文並攝
核心提示
大連有這樣一個家庭,因為對野生動物保護事業的熱愛,一家三口日常聊天的內容都離不開鳥和蛇。他們常常走到野外,探尋這兩類動物的生存狀況和生活規律,也因為淵博的動物專業知識,父子倆先後9次受邀參加央視相關節目的錄製,傳播動物保護知識,這個家庭成為有名的環保之家。
「頭喙27、體長116、尾長42、體重16.4、雌鳥……」12歲的王智博用量尺、臺秤測量著手上山雀的各種指標,並吩咐一旁的小夥伴記錄下來。測量完,他又拿起鉗子給小鳥腳上戴上腳環,繼而把小鳥放飛。王智博熟練的手法,讓現場的護鳥志願者們大為讚嘆:行家就是行家。
這是11月10日記者在大連的遼寧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老鐵山鳥類環志站看到的一個場景。此時已是候鳥遷徙在大連老鐵山經停的末期,王智博特別珍惜與小鳥們一起的時光,因為等到明年春天,他才能與它們重聚。
「這裡是大連乃至遼寧觀鳥的最佳地點,因為遼東半島在這兒伸入大海,每年秋天鳥兒遷徙都會來這裡落腳休整,而後它們就得一口氣飛越大海。」王智博興致勃勃地講解著相關知識,但他也有自己的遺憾,在老鐵山出現的鳥類約有340種,他認識其中的80%至90%,那些大型猛禽常常在天上高飛,他只能用望遠鏡觀看。
王智博對有關各類動物的知識極其熱愛,專業知識淵博,源自他父母都是從事自然保護的科研工作者。這個「生態」家庭,日常生活中很多話題就是鳥和蛇,意趣盎然。
遛娃遛出一個小「動物專家」
問:切葉蟻切下來的樹葉用來幹什麼?
答:它把葉子切下來以後,放在洞裡,撒上自己的糞便,就可以種出真菌來,然後它就吃菌帽。
問:螢火蟲尾部的光源是熱光源還是冷光源?
答:當然是冷光源,如果發光再發熱,螢火蟲它不燙嗎?
問:用溫毛巾給小華南虎擦拭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答:首先,他沒用溫毛巾擦肛門,所以應該不是幫助排便;其次,也不是調節體溫,因為華南虎是溫血動物,不需要調節體溫。我覺得擦拭身體是為了讓它感覺更安全一些。
……
提問的是央視《正大綜藝·動物來啦》節目主持人高博,回答的就是王智博。2018年10月首次參加這檔節目錄製後,王智博因表現出色,次年又被4次邀請參加該節目錄製。面對一些並不確定的高難度問題,他常常會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有理有據地分析出答案,讓現場的專家和觀眾頗感驚嘆。
王智博淵博的動物專業知識來自其父親王小平的影響。王小平2001年從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保護專業畢業後,即來到遼寧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從事本專業工作。
「其實,我們最初也沒有刻意把他向我的專業領域引,因為每年春秋季我都很忙,需要長時間到戶外進行科考,雙職工家庭沒人帶孩子就成了問題。後來我倆一合計,就嘗試邊工作邊把他帶在身邊。」王小平說。
從兩歲半起,王智博就成了爸爸的「小跟班」,看爸爸從網上摘下小鳥、測量、稱重、環志、放飛,一切對他來說都是那麼新鮮,尤其是五顏六色的小鳥,成為王智博動物知識鮮活的「啟蒙書」。
工作過程中,王小平會告訴孩子有關鳥的名稱、特徵、習性等。遇到感興趣的鳥,如果覺得爸爸說得不過癮,王智博就讓媽媽給他買相關的科普書籍。於是,他們家最多的書籍就是各類動植物科普書,裝了幾大箱子。
王智博最早接觸蛇,是在6歲那年。「在這之前,爸爸不時講起蛇島蝮蛇,聽說它不僅冬眠,而且還夏眠,完全顛覆了我的常識,我就纏著他帶我上島。」王智博說。王小平每次出發去蛇島值班那天,王智博早晨不到5點就起床了——他怕起晚了,爸爸不帶他上島。
「那次,他爸的任務是對蛇島蝮蛇進行樣線監測,他為了證明自己能跟上大人的節奏,一口氣登上蛇島主峰,然後沿科考路往下走,邊走邊數路兩邊見到的蛇,有時他爸還沒有發現的蛇,他就先發現了。」王智博的媽媽杜敏說起兒子一臉自豪。
就這樣,王小平夫妻倆獨特的遛娃方式,不經意間把王智博帶入了神奇的動物世界,也讓孩子帶著興趣去觀察、記錄、探究,積累起豐富的動物專業知識。他的作文主題也常常變成「鳥世界」「蛇世界」,寫下了他與動物之間的許多有趣故事,還順便給大家科普了不少專業知識,而他也順理成章地成了同學們口中的「動物專家」。
王智博說:「去央視參加節目前,我告訴了幾個要好的同學,結果他們一傳十、十傳百,學校裡不少同學在電視上看到了我,要麼說我萌,要麼誇我表現不錯,那一刻,還是挺開心的。」
同事眼中的「活字典」「百事通」
如果說王智博對動物世界是充滿好奇和熱愛,那麼科班出身的王小平完全可以用「痴迷」兩字來形容。
19年的野外科考工作經歷,讓王小平成為同事眼中的「活字典」「百事通」,都說他「凡保護區裡能喘氣兒的,就沒有他不認識的」。而在妻子杜敏的眼裡,「他平常言語不多,但只要聊起蛇和鳥,馬上就能變成話癆,甚至眉開眼笑。」
王小平認為,要搞好野生動物保護工作,重點是做好基礎性數據工作,從這些基礎數據中找規律找原因。十多年來,他為全國鳥類環志中心提供數據,共環志鳥類170餘種、4萬餘只,在保護區內發現新記錄鳥類39種,其中5種為東北地區新記錄。
從2014年開始,他利用衛星定位設備研究途經老鐵山地區猛禽的遷徙規律,已對草原雕、金雕、烏雕等進行了跟蹤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2016年他受國際溼地及東北地理研究所委託,連續3年主持「黃渤海水鳥同步調查」項目大連段的調查,走過150餘處觀測點位,記錄水鳥70餘種、12.3萬餘只,記錄了大連沿海水鳥的活動及變化情況。
有些喜悅是王小平父子倆一起經歷的。一次,父子倆在老鐵山環志了一隻紅角鴞,結果被日本同行發現並公布在雜誌上,而通過對比環上的代碼,父子倆確定這隻紅角鴞就是他們在老鐵山環志的那隻。還有一次,2014年經他們環志放飛的黃喉鵐,2016年和2017年均在老鐵山接收過它的信號。
王智博說:「印象最深的一次,我們在環志站休息,突然聽見『哐』的一聲巨響,意識到是大鳥撞網。我們趕到跟前,發現是一隻翅長一米多的蒼鷺,明明它已經把網撞破了,可它呆萌地站在那兒並沒飛走。這是我環志過的最大的鳥,找了個L環才勉強給它裝上。」
從2006年開始,老鐵山保護區就著手申報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但一直沒能如願。2011年12月,保護區重新啟動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2012年1月,成立蛇島申報工作小組,王小平也參與其中。
「過程極為艱苦,有些細節根本意想不到,只能一點兒一點兒去克服。比如整套中英文件就有數百頁。」最終,因為蛇島蝮蛇數量從保護區成立時的9000條上升到2萬多條,保護區環境保護效果顯著,2013年5月28日,遼寧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的世界生物圈保護區,成為全國第32個加入該網絡的成員。
與蛇共舞的日子,時時充滿著危險。在十多年的駐島生涯中,王小平有兩次被蛇咬的經歷,其中2007年春的那次最嚴重。當時他正徒手抓蛇作研究,手稍微鬆了一下,蛇挺身一躥回頭就咬在他的左手食指上。當時蛇島蝮蛇剛剛經過冬眠,體內積攢了大半年的毒液,他的整隻手不到2個小時就腫得像麵包。
「腫、脹、痛,各種難受,真是生不如死的感覺,把整隻胳膊砍掉的心都有。」出院後,王小平半邊身子換了一層皮,4個指縫至今留下8個瘢孔。儘管如此,在科研調查需要徒手抓蛇時,他依舊衝鋒在前。
2019年,王小平4次現身央視,宣講保護區的科研觀測工作成果。當他講到團隊徒手抓蛇,並將生物晶片植入蛇島蝮蛇尾部,以便採集和積累數據,進而掌握蛇島蝮蛇的生命周期、存活年限、年生長發育等情況,創造了「世界唯一」,觀眾報以熱烈的掌聲。
呵護青山擴大「朋友圈」
從事自然生態環境建設、保護及科研工作,既是專業所學又是興趣所在,這對於王小平來說,無疑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他常說:「國家現在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作為普通人,我努力把保護區內每一件平凡小事做好,也會鼓勵兒子一直做下去。」
讓王小平高興的是,愛護生態環境已經成為兒子王智博的自覺行動。王小平說:「他六七歲的時候有次跟我上山,看見觀鳥人遺留下不少食品包裝袋、礦泉水瓶等垃圾,非常生氣地問我核心保護區怎麼還有這麼多垃圾,為什麼不管管,鳥兒誤食致命怎麼辦?」
那次,有些疲倦的王智博沒有跟隨爸爸登上山頂,而是在山腰等爸爸。當王小平忙完工作回到山腰時,發現兒子已經把周邊的垃圾全部撿拾乾淨。
周末的時候,不時有愛鳥人士、攝影愛好者來到老鐵山觀鳥、拍鳥,王智博便客串當起講解員,有關鳥兒的生活和性格都被他講得繪聲繪色。他每次都會提醒來訪的客人,臨走時帶走垃圾或到環志站歸集。有時參加愛鳥人士的集體活動時,王智博也常常走在最後,隨手撿起別人遺落在路旁的垃圾。
目前,杜敏的工作雖然不涉及野外科研,但做起環境保護普法和宣傳也樂此不疲:進學校、進社區,她相信影響一個人常常就能帶動一個家庭。而王小平從一線帶回來的調查資料,不僅幫她豐富了宣教內容,還成為小家「專題研討會」的主題。
今年6月,王小平登島工作數日沒有回家,杜敏特意購買了丈夫家鄉的風味特產上島慰勞。可夫妻倆剛見面,一張嘴就回到了工作狀態,她追問黃嘴白鷺近期觀測數據,他回答稍後會詳細介紹,先遞過相機讓她查看新拍攝的黃嘴白鷺照片。同事們笑著打趣道:「外行人,根本聽不懂他們兩口子在說什麼。」
「動物保護夫妻檔」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孩子,他們一家子努力做生態環境保護的倡導者、行動者、示範者,也慢慢影響到越來越多的人,形成了呵護綠水青山的接力賽。
大學生小劉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來觀鳥,而後每年候鳥遷徙的季節,她都會上山幾次參加護鳥公益活動。她說:「從王老師的鳥類圖譜看到那麼多稀奇古怪的鳥,很感慨大自然給了我們這麼偉大的饋贈。王老師對我影響最深的一句話是『大家不僅要保護好鳥類,尤其要保護好它們的生存環境』。」
王小平、杜敏的朋友也被他倆執著的環保熱情所感染,不時加入到愛鳥護鳥公益活動中來,有的還專程帶孩子來,表示「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愛護環境也要代代相傳」。
補記
興趣的力量
已經升入初中的王智博,學習的擔子越來越重,能夠參加觀鳥愛鳥活動的時間也逐漸減少。憶及這些年來融進自然的生活,他表示專業知識「收穫滿滿」,現在學習中遇到壓力時,只要靜下來想想那些鳥兒,自己就會輕鬆起來。
這段成長經歷,讓王智博學會了專注和鑽研,遇到困難不會輕易放棄,而是主動查找資料、分析規律,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地理、歷史、文學、軍事等知識都是他廣泛涉獵的對象。
而他的爸爸王小平,憑藉對職業的無限熱愛和豐富的專業知識,已成長為國內保護區領域的鳥類、蛇類科研專家。由他主編或參與出版的《蛇島老鐵山保護區鳥類圖譜》《蛇島老鐵山保護區植物圖譜》《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志》等,已成為人們了解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然生態知識的重要科普讀物。
如今,在繼續開展蛇島蝮蛇、鳥類科研基礎性信息採集的同時,王小平又向著更高的山峰攀登。他說,目前正和相關大學開展合作科研,研究蛇類的基因功能,比如長時間冬眠夏眠的蛇,為何久不動卻沒有血栓性疾病,如果研究透了說不定還能幫助人類化解這類疾病問題。
在王智博眼中,爸爸王小平是個「問不倒」,也是自己崇拜的對象。雖然經常看到爸爸在戶外進行艱苦的工作,但從來沒有見他說過苦和累,相信爸爸是那個「把興趣和事業統一」的幸福人,希望自己今後也能成為那樣的人。
被問及長大後會不會像爸爸那樣專門從事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王智博樂呵呵地回答:「我現在最大的興趣點在物理上,長大後想從事相關工作,我感覺自己過不了生物解剖這一關,所以還沒有考慮做專職的動物保護工作,不過,愛護和保護環境會是我畢生都會認真對待的事情。」
之所以選擇物理作為自己努力的方向,王智博也有自己的私心。這些年間,他跟隨爸爸在戶外科考時,對垃圾汙染生態環境的現象極為擔心,希望自己通過專業學習,能夠為解決這個問題做出貢獻。
王小平夫妻倆坦言,他們不會幹涉孩子的職業選擇,只要孩子善良和有熱愛之心,興趣終會引導他實現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