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蛇這種動物
大家的第一印象一定是
有毒、危險
見到蛇的第一反應
一定是躲遠點
可是
偏偏有群大連人
整天跟蛇生活在一起
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這幾天,剛剛完成黃渤海溼地水鳥調查大連段調查任務的王小平,又牽頭與其他4位科研人員開始蛇島蝮蛇生命表研究項目。他們每天4時起床,拍攝蛇島日出和蛇島上的鳥,6時30分下山做飯,7時30分又開始給蛇島蝮蛇做標記,一上午能標記20條。下午給鳥類環志、清理島邊垃圾、割粉葛藤。
王小平是遼寧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信息科科長,在這裡已工作17年,只要是保護區裡能「喘氣」的,沒有他不知道的,大家都叫他「活字典」「百事通」。
兩次被蛇咬
17年與蛇共舞,王小平有過兩次被咬的經歷,2007年5月的那次最為兇險。當時,他徒手抓到第10條蛇,手稍微鬆了一點,蛇往前躥了一下,回頭正好咬在他的左手食指上。蛇島蝮蛇剛剛經過冬眠,毒液積攢了大半年。不到2個小時,他的整隻手就腫得像麵包。
他對記者回憶道:「剛住院那幾天,腫、脹、痛,把整隻胳膊砍掉都比當時舒服。」最後,醫生在他的5個手指之間穿刺,通過減壓排出積液。由於穿刺針頭較粗,他左手的5個手指之間至今仍有8個白色針孔斑痕。
蝮蛇生物晶片研究
2014年,王小平帶領科研小組將國內外用於生物研究的先進技術用於蛇類研究,計劃為500條蛇島蝮蛇植入生物晶片,這再次考驗著王小平和同事徒手抓蛇的能力。當時,他在世界範圍是唯一主持蛇島蝮蛇生物晶片研究的人。
如今,王小平和同事的抓蛇技術可謂爐火純青,但看似簡單,危險其實無處不在。目前,科研小組已完成400餘條蛇島蝮蛇的生物晶片植入工作。
「經過10年左右的數據積累,就能掌握蛇島蝮蛇的性別比例、不同季節的肥滿度指數、喜好的生態環境等指標,從而計算出蛇島蝮蛇的生命周期、存活年限、年生長發育情況等。」
十幾年來,他堅持做著基礎性研究工作,為全國鳥類環志中心提供數據,共環志鳥類170餘種4萬餘只,在保護區內發現新記錄鳥類39種,其中5種為東北地區新記錄。
從2014年開始,他利用GPS衛星定位設備研究途經老鐵山地區猛禽的遷徙規律,已對普通\、草原雕、金雕、烏雕等進行了跟蹤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
2016年,他受國際溼地及東北地理研究所委託,連續3年主持「黃渤海水鳥同步調查」項目大連段的調查,走過150餘處觀測點位,記錄水鳥70餘種、12.3萬餘只,記錄了大連沿海水鳥的活動及變化情況,而通過這些數據反映出的是,大連環境更好更美了。
申報世界生物圈保護區
「人與生物圈計劃」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部門於1971年發起的一項政府間跨學科的大型綜合性研究計劃。早在2006年,蛇島老鐵山保護區就著手申報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但由於種種原因未能正式啟動。2011年12月,保護區決定重新啟動這項工作,並成立蛇島申報工作小組,由王小平所在的科研組牽頭。
準備並非易事,過程困難重重,條件極其艱苦不說,對細節要求也十分嚴苛。僅申報的中英文的文件就長達數百頁。
在王小平和同事的努力下,2013年5月28日,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的世界生物圈保護區,成為全國第32個、遼寧唯一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的成員。「對於我來說,這一天真是終生難忘。」王小平說。
文字:大觀新聞大連日報記者巴家偉
編輯:蘇昕
校對:張軍
責編:孟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