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張來了,幫我把身份證拿到鎮裡複印一下,我這幾天要用。」楊金輝對張敏說。
據了解,楊金輝平時有什麼事都喜歡找她,比如交電費、水費、查低保金等這些事情大都是找她幫忙的。
1987年11月出生的張敏,2018年8月,在村級換屆選舉時,被選為村幹部。經過兩年的歷練,她從懵懂到成熟,從對農村工作一竅不通到現在信手拈來,其中況味只有她自己能懂。
幾年前,張敏從湖南嫁進莆田市秀嶼區南日島,作為「客邊」,語言是最大的障礙。因為留守鄉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他們又大多不會說普通話。為了克服語言不通的問題,她倒逼自己儘快學習當地語言。為此,老人和孩子便成了她的老師,得空,她就找他們學,通過一段時間的勤學苦練,她的方言水平有了明顯長進,語言問題迎刃而解。
自從當上村幹部,張敏始終腳踏實地,把上級交給的各項工作做得有模有樣、有聲有色,比如村裡讓她接手扶貧協管員工作,她便經常入戶了解貧困戶的實際困難和需求,能幫助解決的儘快幫助解決,不能解決的便及時向上級部門反映。她對工作極端負責的精神獲得上級部門和貧困戶的一致好評。
工作中張敏發現,隨著農村青壯勞力外出務工的日益增多,留守村中的空巢老人也越來越多。他們當中大多數年事已高,行動不便,而且有的不識字,辦事困難。她看在眼裡,急在心上,決定力所能及幫他們一把。在她隨身攜帶的那隻鼓鼓囊囊的包包裡,裡面除了那本民情日記外,其他幾乎全是她幫人代繳的養老保險、電費、水費……今年年初,新冠疫情洶洶來襲的日子裡,她成天更是忙得腳不著地,除了與其他村幹部一起輪流值守、入戶防控外,那些五保戶、殘疾人等弱勢群體更成為她經常光顧的對象,又是幫他們買米買油、買面買菜以及各種日用品,解決他們在疫情期間的各種生活所需。
五保戶楊金輝今年50多歲,是個殘疾人,他是張敏重點關照的對象之一。隔三差五,她就幫他打掃衛生,擦桌椅,整理床鋪……還將他家中的雜物進行分類整理,把垃圾、廢棄物清理出來。忙完這一切後,她會忙裡偷閒和他聊天,噓寒問暖,了解他的生活狀況……如此暖心的關愛,讓楊金輝深受感動:「咱們非親非故,你卻如此悉心照顧,我真不知該怎麼感謝你!」
村裡有一楊姓人家,家裡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電業局多次催交電費,可老人都不會用手機交費,這時老人便想到了張敏。張敏得悉後,二話不說就上門幫老人用手機交了電費,之後每個月都主動詢問老人是否有其它類似的事情需要幫。據了解,類似交電費的瑣屑幾乎成了她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內容之一。
採訪中記者還了解到,為了便於聯繫,許多老人的家裡都有她的聯繫電話,如果需要她幫忙,只要一個電話,那麼剩下的事就由她去搞掂。比如,有人感冒發熱或是肚子痛什麼的,她會第一時間聯繫村醫前往把脈。難怪許多村民都說:「這個客婆沒架子,有溫度,是我們信得過的好幹部。」
在跟記者談及自己的人生感悟時,她坦言:自己做的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正是這些小善卻能匯集成大愛,讓群眾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
來源:莆田晚報記者 錢碧雲
責編:楊美欽
編審:嚴紹香
監製:林雙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