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標,這邊的水管要再包厚一點,這次降溫幅度比較大,我們工作要做仔細一點。」仙居縣淡竹鄉大源村新任村委會委員朱壽明一邊幹活一邊和村黨總支委員周相標說著。
寒潮來臨,對於地處深山的大源村金山自然村預計氣溫最低可達零下11攝氏度,低溫天氣將嚴重影響村民的生產生活。大源村新一屆村「兩委」班子第一時間動了起來,目標只有一個:防禦強寒潮天氣,保障民生。
採購材料、組織人員、包水管……一中午時間,周相標和朱壽明帶著村裡的黨員、村民為全村的1000多米外露水管穿上了厚厚的「棉衣」。「這樣水管就不會被凍裂了,我們不用為明天有沒有水喝而擔心了。你們黨員幹部是好樣的!」周大伯看著被包得嚴嚴實實的水管直誇「新班子,不錯」。
同一時間,淡竹鄉林坑村的兩委班子正化身「紅色推銷員」,忙著幫助村民銷售農特產品。林坑村村民生活生產以養殖蜜蜂、製作土特產品為主,每年蜂蜜產量有上萬斤,製作筍乾、蘿蔔絲、薯條等農產品2萬多斤,但由於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村民自產的近6成的農產品無法及時銷售出去。新班子上任後,將「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助力農民增收」作為開門「一件事」,試水電商網上賣貨、幹部帶貨參加推介會,一個月內銷售額增加了10多萬元,戶均增收2000多元。
村(社區)黨組織換屆選舉工作完成後,仙居縣注重實幹導向,紮實開展「進網格、聽民聲、辦實事」活動,推動新一屆村(社區)黨組織班子成員「學起來、緊起來、跑起來」,以馬上幹事服務的實際行動贏得群眾口碑。
埠頭鎮振興村開門「一件事」同樣圍繞著鄉村致富。上任伊始,振興村黨組織成員和第一書記多次召開座談會,邀請離任老幹部、老黨員等共同參與出謀劃策,將發展光伏項目、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作為上任「第一件事」。
振興村生態資源貧乏,是無山林、無田地、無河灘的「三無村」,而建設400千瓦的太陽能光伏需要佔用3400多平方米的土地,這對振興村來說是一個難題。面對難題,新班子商定備選方案,並逐一實地踏勘,按照費用少、節省土地的原則,最終敲定將光伏項目地點放在由廢棄礦山改建而成的大白鵝養殖場內。
該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總裝機400多千瓦,共投入資金199萬元,是仙居縣目前第二個大體量的光伏項目。預計建成後,可以連續使用20年,每年能產生電量44萬千瓦時,可為振興村帶來25萬元左右的集體經濟收入。振興村黨組織書記柯飛躍表示:「光伏發電項目為我們提供了一條行之有效的道路。下一步,我們要持續探索以大白鵝養殖基地為中心,光伏發電、綠色農業等為輻射區域的經濟發展新路子。」
林坑村村幹部參加高速驛網文化節(圖片由仙居縣委宣傳部提供)
聚焦治理難事、發展要事、民生實事,新班子上任後建立「攻堅清單」,重點圍繞「一戶多宅」整治、城村雙改、「兩村兩企」搬遷等重點項目進行組團認領、集中攻堅,全面攻堅「四個突破口」,確保如期完成各項工作任務。鄉鎮(街道)層面組織「項目領航、村村競賽」活動,激發新上任幹部比學趕超的幹事動力,展現新班子、新形象、新作為。據統計,仙居332個村社梳理出「開門一件事」362項,目前已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