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MBD的產品設計製造技術研究

2020-12-24 數位化企業

本篇節選自論文基於MBD的產品設計製造技術研究,發表於《中國電子科學研究院學報》第8卷第6期,作者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14研究所專家朱建軍。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學術plus,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作者: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14研究所專家 朱建軍 | 來源:學術plus


目前以雷達整機、電子對抗等產品為代表的軍事電子裝備,為了適應快節奏、高質量的研製要求,正在開展數位化的產品設計製造技術研究和應用工作,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並逐步形成了行業或國家標準。但是與國內外航空企業相比,仍存在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三維模型並沒有貫穿於整個軍事電子裝備研製過程中,基於MBD技術的產品定義工作仍處於起步階段,以MBD為核心的數字樣機設計、數位化工藝設計和產品製造模式尚不成熟,MBD的設計、製造和管理規範還有待完善。

1

MBD技術介紹

1.1 MBD的內涵


MBD(Model Based Definition),即基於模型的工程定義技術,是一個用集成的三維實體模型來完整表達產品定義信息的方法,它通過圖形和文件表達的方式,直接地或通過引用間接地揭示了一個物料項的物理和功能需求,三維實體模型中包含產品尺寸、公差、技術要求等製造信息定義和表達。


1.2 MBD技術的應用


MBD技術起源於波音公司,以波音、洛·馬和空客公司為代表的飛機製造業在數位化技術應用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尤其是以波音787為代表的新型客機研製過程中,利用達索(Dassault)公司的PLM系統創建了全球協同研製平臺,採用MBD技術,將三維產品製造信息(Product Manufacturing Information,PMI)與三維設計信息共同定義到產品的三維數模型中,直接使用三維標註模型作為產品研製的依據,實現了產品設計、工藝設計、製造、檢驗的高度集成、協同和融合,建立了三維數位化設計製造一體化集成應用體系,成功地研製了787客機。


而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也於1997年在波音公司的協助下開始了有關MBD標準的研究和制定工作,並於2003年使之成為美國國家標準(ASME Y14.41-2003);我國參照ISO/DIS 16792標準,結合國內製造業的現狀制定了GB/T 24734-2009標準。該標準明確了產品定義數據集所應包含的內容、規範了對設計模型的要求、定義了尺寸公差表示規則,規定了基準應用方面的要求。


國內目前也正在開展MBD技術研究和應用工作,尤其以航空製造業為代表,與國際接軌較早,已先期開展MBD技術的應用,制定了適應於本行業的三維設計製造標準,並主要與CATIA、DELIMIA等軟體集成,在典型產品中開展試點應用,特別是基於MBD的產品設計方面具有示範意義,而在基於MBD的產品製造方面由於軟體和製造設備的局限,仍處於探索階段


2

基於MBD的產品研製技術體系

在基於MBD的產品研製技術體系中,MBD模型是產品信息的唯一載體,貫穿於產品的設計、工藝、製造、檢驗、維修等各個環節中,從而有效地保證了數據的唯一性。基於MBD的產品研製技術體系如圖1所示,在該技術體系中,基於MBD的數位化產品定義標準規範是整個體系的基礎,依據該定義標準,開展基於MBD的產品設計、工藝設計和製造。



圖1 基於MBD的產品研製技術體系圖


3

關鍵技術

3.1 基於MBD的數位化產品定義技術


基於MBD的數位化產品定義是實現數位化製造的基礎,它以數字量方式對產品進行準確地描述。MBD是一種超越二維工程圖實現產品數位化定義的新方法,使工程人員擺脫對二維工程圖的依賴,為了滿足產品研製各階段對數據的要求,必須按MBD的要求、根據產品研製各階段的要求對產品數據進行分類組織和管理。


在MBD模型的基礎上,如何面向產品研製生命周期,更方便、更直觀、更便於理解、更有效率地表達、傳遞產品信息,在產品研製等環節中保證數據的一致性和可追潮性,不能完全照搬二維工程圖的產品定義體系。因此軍事電子行業要開展MBD技術的應用,就必須根據行業、研製對象、軟體平臺的特點,在國內外標準的基礎上,制定適合於本行業的基於MBD 的數位化產品定義。


3.2 基於MBD的數位化工藝設計仿真技術


MBD技術以三維模型作為唯一的製造依據,使軍事電子裝備的工藝設計工作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現有的基於二維工程圖的、卡片式的工藝規程已無法繼承上遊的MBD模型,也無法有效地將設計信息傳遞至製造後端,因此,現有的工藝設計模式和方式已經很難滿足基於MBD模型的工藝設計要求,並將直接影響到產品的工藝設計周期和產品製造質量。


隨著設計端MBD技術應用的不斷推進,結構數位化樣機的不斷完善,使得PBOM設計、裝配過程仿真、幹涉檢查等工作成為可能,對工藝設計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另一方面,隨著MBD技術的應用,產品信息使用數字量進行傳遞,對於使用數位化設備的製造過程(如數控加工等)將更為有利,但對於多工序的裝配、普通加工、鈑金、特種加工等工作,如何基於MBD模型快速開展工藝設計仿真工作,生成有效指導製造過程的工藝規程仍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因此,必須預先開展基於MBD的數位化工藝設計仿真技術的研究。


3.3 基於MBD的數位化檢測技術


在基於MBD的產品數據基礎上,開展數位化檢測技術的研究,有效提取產品設計和工藝設計數據作為檢驗檢測依據,為檢驗數據記錄提供方便;同時配合引入新型的數位化檢測設備,探索將MBD模型轉換為數位化檢測設備能識別的數字信息的技術方法,真正實現基於MBD模型的數位化檢測。但是,數位化檢測設備並不能完全覆蓋軍事電子產品的所有對象和檢驗內容,因此還需建立一套適合於本行業的基於MBD的數位化檢測標準和方法,以確保MBD技術的落地。


3.4 基於輕量化模型的數位化裝配可視化技術


隨著軍事電子裝備的發展,產品結構的複雜程度越來越高,尤其是軍事電子裝備MBD模型具有零部件數量巨大、零件特徵複雜的特點,無論是對MBD模型的操作或顯示,都特別消耗計算機軟硬體資源;而為了能完成整個產品的數位化樣機,產品的表達方式多樣,往往又與工藝設計的要求不符。為了確保裝配工藝設計工作的高效開展、裝配現場能夠及時獲取有效的設計、工藝信息,必須解決大裝配模型的輕量化問題,有必要開展基於MBD模型的輕量化設計、輕量化轉換技術的研究以及基於MBD模型的三維裝配工藝設計工具的開發工作。


3.5 基於MBD的產品數據管理技術


現有的產品數據管理是以產品結構樹為基礎,對產品CAD模型、二維工程圖、技術文檔進行文件式管理。在基於MBD的產品研製過程中,MBD模型包含了幾何和非幾何的產品數據集,如果仍採用現有的文件式的產品數據管理方式,基於MBD的數位化產品定義的優勢將無法充分展示和利用,必須細化MBD模型的管理粒度;而細化管理粒度的MBD模型將貫穿於整個產品設計、工藝設計、檢驗檢測等環節,各個階段的MBD模型的更改和相關性控制也成為基於MBD的產品數據管理的難題之一。因此,要保證MBD技術的應用,必須開展基於MBD的產品數據管理技術研究。


4

MBD技術在軍事電子行業的應用分析

4.1 基於MBD的數位化產品定義是MBD技術應用的基礎


原有基於二維工程圖的產品定義是經過長期實踐驗證的,是工程應用的基礎。採用MBD技術後,不能將二維工程圖的表達方式照搬至MBD模型中,通過全標註的方式來解決產品定義的問題。此外,MBD是一種管理和技術的體系,並不僅僅是一種帶三維標註的數據模型,還要反映各類數據的表達方式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將產品定義結構化、數位化,將幾何特徵、非幾何特徵關聯起來,實現產品的有效定義。如波音公司作為MBD技術應用的成功企業,其有關模型定義的標準規範(BDS-600)就有15項之多(如表1所示),包括數據集的一般要求、數據集和模型的識別、數據集修訂版、各專業的數據集定義等方面。


但是目前在MBD技術的應用過程中,往往以設計部門牽頭,開展產品數據定義工作,對工藝、製造、維修等階段的需求考慮較少。因此,在基於MBD的數位化產品定義標準制定的初期就應充分考慮設計後端的需求,以避免出現設計信息不全、無法傳遞、獲取等問題。一般而言,基於MBD的產品數據集包含以下幾個層次



此外MBD技術的應用也從來就不是一個獨立的技術,它與CAD軟體的成熟度、特徵建模技術、信息化管理等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因此在制定產品定義標準時還應充分考慮到本行業的特色、企業特點、產品對象等方面,建立適合本企業的數位化產品定義標準。


4.2 基於MBD的工藝設計是MBD技術應用的關鍵


目前國內外在基於MBD的產品設計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工作,形成了一系列的標準和規範,CAD軟體也相對較為成熟,但在基於MBD的工藝設計方面尚無成功的工程應用經驗可借鑑,尤其在國內仍是以技術研究、典型示範為主,尚未大規模推廣應用。


當產品研發上下遊之間由二維工程圖、技術文檔等載體的工程信息傳遞轉變為以MBD模型為載體的數字信息傳遞時,工藝人員在產品研製過程中的審籤行為由二維工程圖的審查轉變為基於MBD模型的審查模式;工藝設計由藉助二維工程圖表達工藝意圖轉變為生成工序模型來表達工藝意圖,導致工藝工作量激增,這些都對軍事電子行業中流程式工藝設計模式產生了巨大的衝擊。而工藝作為設計、製造的橋梁,承擔了理解設計意圖、指導製造生產的雙重角色,這種在MBD技術應用過程中產生的陣痛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工藝設計過程中,工序模型的生成成為工藝設計過程中的一大瓶頸(如圖2所示),而零件工序模型與裝配工序模型遇到的問題又截然不同:零件工序模型生成的問題在於每個工序都要生成工序模型時,如何快速生成工序模型,並將製造信息完整地表達在工序模型上;而裝配工序模型生成的問題在於如何快速分配裝配對象、生成裝配模型,如何解決裝配模型輕量化規則與工藝設計不符的矛盾,如何保證PBOM調整時與MBD模型的對應關係等等。


以上這些都是基於MBD模型的工藝設計面臨的問題,除了技術層面、工具層面要開展大量的研究,突破關鍵技術瓶頸,在工藝人員能力方面也需要進一步提升,才能保證MBD技術在工藝設計過程中的應用。




圖2 基於MBD模型的工藝設計


4.3 基於MBD的製造是MBD技術應用的前提條件


MBD技術的應用是否成功很大程度取決於企業的數位化製造能力和水平。據介紹飛機製造業中80%以上的零部件都實現了數控加工,而檢驗過程也多採用三坐標測量機、便攜測量臂系統或IGPS等數位化測量系統,並在設計信息的自動提取、首件檢驗表單的自動生成方面的研究,為其實現基於MBD的產品研製提供的條件。對於軍事電子行業而言,產品對象的數控程度以及數位化檢測能力遠低於航空企業,大量的製造設備仍是傳統設備,較低的數位化製造能力和水平很大程度制約了MBD技術在製造過程中的應用,這也是MBD實施緩慢推進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MBD技術的應用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製造端的能力和水平,確認MBD技術應用的實施步驟。


圖3 數位化檢測設計和執行


4.4 基於MBD的設計管理系統是MBD技術應用的保障


MBD技術的成長是與CAD/PDM技術的發展相輔相承的,其應用很大程度依賴於軟體的成熟度。目前在基於MBD的設計中,CAD軟體較為成熟,能滿足國內外標準的要求,僅是在產品定義數據的組織、管理和表達方式不同。但在工藝設計方面,其軟體的成熟度遠低於產品設計軟體的成熟度,尤其是在工藝設計工具層面上,軟體功能弱,尚不足以支撐工藝人員高效地開展工作。隨著CAD/CAM/CAT/PDM/PLM軟體的不斷完善,MBD技術的應用也將越來越成熟。


4.5 分步實施是MBD技術應用的實現方法


MBD技術是一門新興的技術,要消化、吸收、再應用地分步實施,以典型產品為應用對象,以裝配、數控加工為應用範圍開始,建立MBD應用推廣的實施模式,逐步向全專業、全部產品上推廣應用。整個MBD技術的分步實施策略如圖4所示。



圖4 MBD技術的分步實施策略圖

結 語

MBD技術作為產品研製的發展方向,隨著在國內航空企業的應用,軍事電子行業已著手開展相關技術研究工作,但MBD技術的應用應與適合本行業的數位化產品定義標準、信息化程度、數位化製造能力相匹配,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技術體系建設、基於MBD的管理體系變革、基於MBD的設計管理系統建設、人員能力培養等方面開展大量工作,合理、有效、平穩地推進MBD技術在軍事電子行業的應用。

相關焦點

  • 金屬雷射增材製造技術發展研究
    有關控形、檢測、產品標準等偏向產品研發的研究報導較少,這也表明金屬 LAM 整體上處於從技術研究向產業應用過渡的發展階段。還發展了特殊支撐設計技術,使得製件與基板分離無需線切割,有效縮短了取件周期。此外,金屬 LAM 標準研究和制定工作一直與技術應用同步發展。2002 年,美國發布了《退火Ti-6Al-4V 鈦合金雷射沉積產品》,隨後陸續頒布了19 項相關標準,涵蓋產品退火和熱等靜壓制度、時效制度,製造過程消除應力退火制度等諸多方面。
  • 基於VR/AR/MR的複雜產品可視化平臺技術
    【試驗工程師·公益學習營】第九期第3講【試驗工程師·公益學習營】總第43講,於2020年11月6日如期舉行,本期講師是北京真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兼創始人吳亞西,吳老師是計算機圖形學與虛擬實境技術專家,主要研究方向為虛擬實境技術在高端製造業的應用。
  • 基於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管理研究
    目前,設計知識管理已成為國內外許多研究機構、大學、企業的研究熱點,如美國NIST的設計知識庫項目[2];歐洲WISE工程知識管理項目[3]、MOKA項目[4];韓國LG公司資助的知識管理項目[5];國家863資助的知識管理平臺研究[6]等,但還沒有一個實用的能支持概念設計知識重用的系統,對它的研究也還停留在理論準備階段。
  • 原子及近原子尺度製造——製造技術發展趨勢
    需要說明的是,目前許多「原子製造」研究更多地聚焦於凝聚態物理的前沿熱點方向,開發與設計新型原子團簇或低維功能材料,其研究核心有別於製造。製造是把原材料加工成滿足使用者要求的產品的全工藝過程,其重點在於獲得包括精度在內的性能指標以滿足使用需求。
  • 原子及近原子尺度製造 ——製造技術發展趨勢
    在工業生產過程中,「製造」是核心——製造出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需求的產品,製造是維護國家主權、維持國家繁榮昌盛的「國之重器」。所謂「製造」,是把原材料加工成滿足使用者要求的產品的全工藝過程,其重點在於獲得足夠的性能指標以滿足產品的最終使用需求。唯有把握製造技術的發展規律,引領未來製造技術的發展趨勢,才能在新一輪的全方位大國競爭中贏得先發優勢。
  • 一種基於大數據分析為驅動的可持續智能增材製造技術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 提除了一種基於大數據分析為驅動的可持續智能增材製造技術,並在增材製造企業採用SLM技術製造 AlSi10Mg鋁合金泵葉輪來進行了驗證。結果表明可以提高產品質量、降低能源消耗和提高產能。
  • 基於RFID技術的PERC電池生產系統設計方案解析
    基於RFID技術的PERC電池生產系統設計方案解析 佚名 發表於 2020-03-19 16:05:53 太陽能作為可再生的清潔能源,已成為最具發展潛力的能源領域之一。
  • 基於事例的減速器的設計
    基於事例的推理(CBR)是一種新的AI 推理方法,它直接利用相似事例的解來求解當前問題。由於它只需知道問題的求解結果,而不需要知道如何求解的知識,較容易從專家處獲取,從而大大提高了設計的精度與效率。本文研究了基於事例的減速器設計框架,利用AutoCAD 提供的強有力圖形編輯功能、良好的開放體系結構和二次開發環境,以及高級語言、Foxpro 資料庫提供的接口功能,對減速器CAD 系統進行了應用研究。
  • 新型生物製造技術
    一、基本概念新型生物製造是基於生物大數據和集成人工軟體合成途徑基因線路的數位化模擬,與計算機輔助設計的人工生物設計合成技術。該技術結合深度機器學習根據實時數據信息,發展基於人工智慧的新生物合成與加工控制理論,創建新型發酵製造技術,促進生物過程快速智能調控,高效生產健康糖,健康油脂,人造皮革纖維素等輕工產品,以及實現製糖油脂加工造紙和皮革加工等輕化工行業的綠色智能生物加工。
  • 基於LTCC技術的傳輸零點濾波器設計
    打開APP 基於LTCC技術的傳輸零點濾波器設計 丁世敏 田暉 發表於 2010-11-27 09:08:54   隨著射頻無線產品的快速發展
  • 往日頭條丨美國「先進細胞製造技術路線圖」的啟示
    該路線圖的最終目標是能夠為一系列細胞療法、基於細胞的檢測技術和各類設備提供優質的細胞來源,通過技術進步提高細胞製備的規模、效率、純度、質量和製備簡易性,進一步降低製備成本。同時,促進一系列基於細胞的療法及相關產品的研發和臨床轉化。
  • 基於二維半導體可逆摻雜的可編程電子產品
    基於二維半導體可逆摻雜的可編程電子產品近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嘗試開發新型的高性能電子設備。隨著基於矽的器件正接近其最大性能,它們最近開始探索使用替代超導體製造電子器件的潛力。二維(2-D)半導體,例如石墨烯或二硒化鎢(WSe 2),對於電子學的發展特別有希望。
  • 矽基MEMS製造技術檢測方法國際提案介紹
    我國在MEMS的設計和製造領域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微系統所、中電13所、中電49所、中電55所、東南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等單位的研究在國內乃至國際均處於領先水平。本文所介紹的《矽基MEMS製造技術微鍵合區剪切和拉壓強度檢測方法》正是基於北京大學的科研成果而提出的一項國際標準提案。2.
  • 淺談基於模型的系統工程(MBSE)技術
    圖1 MBSE與各模型的關係基於模型的系統工程MBSE(Model Based Systems Engineering)技術以其無歧義、便於進行設計綜合、便於進行數據更改和追溯等優勢,成為國內外複雜系統設計研究的熱點,也是解決系統綜合設計的有效手段。
  • 鉑力特獲第一屆中國(國際)航空增材製造結構優化設計大賽三等獎
    本次比賽命題為針對某型號航空發動機換熱器結構,根據零件結構和典型工況,考慮工程零件的實際應用背景,基於增材製造工藝(重點雷射選區熔化成形技術),進行結構優化設計。最終針對設計方案,從芯體表面積、換熱效率、結構重量、可製造性、設計合理性、報告完整性等多個維度進行綜合評分。本次參賽題目背景為某型氣-液雙介質換熱器,整體結構由外框架、氣相介質流道、液相冷卻流道組成;需要從結構質量、強度及換熱功能角度對產品進行綜合優化,並應充分考慮產品的工藝可行性。
  • 河南理工大學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
    河南理工大學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 2013-07-06 11:18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
  • 先進的製造技術介紹
    這些設備不僅越來越多地用於智慧型手機的智能化,還使得智能、靈活、可靠、高效的製造技術成為可能。   在一座現代化的工廠裡面,傳感器不僅有助於引導日益靈敏的機器,還提供管理整個工廠的運營所需要的信息。產品從誕生到送達都可以跟蹤,某些情況下還可以跟蹤到送達之後。
  • 「十二五」國家科技計劃先進位造技術領域2013年度備選項目徵集指南
    3.微納製造  3.1 新型醫療微納器件與系統  針對人工耳蝸和陣列化光探測等醫療應用需求,研發人工耳蝸微系統批量化製造和基於微納技術的陣列化超光譜成像新方法,解決微納技術在體內和高通量醫療應用中的關鍵技術,獲得批量化產品和新技術儲備。下設2個研究方向。  3.1.1 人工耳蝸微系統設計與製造。
  • 人機工程學與汽車設計 優化設計與汽車產品
    現代機電產品往往標榜自己的設計符合人機工程學原理,並以此為賣點。汽車產品也不例外,幾乎每一款新車的宣傳資料都印有"人機工程"的字眼。那麼,什麼是"人機工程學"呢?它對汽車的設計有什麼影響呢?人與機器共同工作,人有人的特性,機器有機器的特性,要設計出能最大限度與人協調工作的機器,就要充分研究兩者的特性,才能設計出良好的人機界面。人機工程學在對人的特性進行詳細研究的基礎上設定了一系列的設計準則,用來指導機器產品的設計,主要是人和機器之間的界面設計。
  • 金屬增材製造技術在民用航空領域的應用與挑戰
    >增材製造技術可極大提升設計自由度,開展面向增材製造的零件結構設計研究,對於發揮其技術優勢起到關鍵作用。增材製造技術在民用航空領域的應用場景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基於傳統設計方案,經過合併、拓撲優化設計得到新設計方案,這也是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美國國防部、Sandia實驗室等單位已經將拓撲優化技術應用於航空產品設計,並開展了試驗件加工和驗證性試驗[9-10]。Altair公司在考慮穩定性的同時,使用一種多級方法實現了翼梁結構的拓撲優化設計[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