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名:雲南學子賣土豬 不是北大也靠譜
11月5日,昆明市教場中路教武巷農貿市場。站在彝家土豬店門口,柏楊又熟練的操起了鄉土味十足的叫賣聲:「彝家土豬,正宗土豬,好吃實惠,綠色安全」。
柏楊是一個標準的85後,熟悉的朋友都開玩笑叫他「豬司令」。
鄉親覺得這個娃子不靠譜
隨著近些年推行高產養殖,約克等品種的長白豬逐漸擠佔市場,長得慢的黑毛土豬幾乎沒了蹤影。然而,在幾經口味對比之後,很多人又開始懷念起老品種豬的味道。家在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的柏楊因為鄰居的一句話,搞起了「黑土豬」的養殖。
18歲剛上大學時,柏楊賣了家裡的祖屋在大理做起了電腦生意,獲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可2008年以後,電腦市場的價格越來越透明,競爭也越來越大,生意越來越難做。金融投資、糧食行業、建築裝飾公司,柏楊轉戰多個行業,但生意卻一直不溫不火。
「瘦肉精」事件後,不少人談「豬」色變,柏楊想起了兒時家鄉豬肉的味道。柏楊回憶,自己老家西疇縣曾家家戶戶都餵養黑毛土豬,僅那時一個村就有近600頭本地土豬、20多頭種豬,其他村也差不多人均餵一頭土豬。「每到殺年豬喝庖湯、吃年夜飯、過端午時,老家各個村子裡瀰漫著土豬肉香。」
「2013年,聽村裡人說起還是往些年的老品種豬肉好吃,都說現在的飼料豬肉太粗,吃起來不是那個味,當時我就想或許可以把老品種豬養殖搞起來。」柏楊說。
為了讓更多的人留住兒時的味道,他決定將老家的黑毛土豬搞成產業,著手土豬保種選育和高端豬肉養殖產業化發展。可當柏楊興衝衝的將想法告訴家人後,卻招致強烈反對,有些鄉親甚至嘲笑他 「大學白讀」了。
「朋友說,我是想敗家!也有人開玩笑說,你當自己是北大的『豬肉才子』啊!太不靠譜。」柏楊說。
摸索餵養豬兒壯
「這種老品種豬其實很好養,特別是體能好,耐寒抗病力特強。」柏楊說自己養了兩年黑土豬,就快成了一個專業獸醫。
飼料配置也相當簡單。麥麩加玉米,加大豆,再就是青飼料。柏楊說,麥麩長架子,玉米長肉,大豆增添營養。「往些年人都沒有糧食吃,更別說豬了,所以餵的豬兒老是不肯長。現在食草好了,有糧食喂,所以老品種的豬也一樣地肯長。你看,這山上的豬餵了快一年了,雖然重量還不到200斤,但綠色,健康,味道那就更別提了。」
自己有了養殖經驗,柏楊就和老家的農戶籤訂收購協議,走「公司+農戶」的模式,擴大生豬供應量:柏楊的公司提供資金、種豬、飼養方法、獸醫服務,農戶負責豬肉出欄後銷售給公司。
慢慢的豬肉產量上來了,可市場的銷路還沒完全打開,這可急壞了柏楊。「當時是豬多了,卻沒地方賣。」公司負責銷售的陳星舟說。
柏楊的黑土豬長到了200多斤,當時奉節收豬的販子卻不要,說肚子太大了,划不來。這如晴天霹靂,沒想到自己以為是香餑餑的黑土豬不招待見。農戶手裡的豬與基地的豬,怎麼辦?
市場逼得年輕團隊找路子賣豬
柏楊把自己的員工叫到一起商量。「公司管理團隊都是85後,還有不少90後,大家坐了三天就是找不出個合適的路子來。最後,大家建議先把15頭豬殺了,做成臘肉與香腸送人。」
15個黑土豬全部殺了,拿到昆明請市民品嘗。大家都說又吃到了好多年以前的味道,肉嫩而不膩,醇香撲鼻。還有市民問我們「怎麼不自己在市場開個店呢?」
就這樣,大家的思路也慢慢打開了。柏楊和一群剛畢業的大學生風風火火的在昆明挨個挨個市場找店鋪,一年多的時間就在昆明的市場上開了7家生鮮肉直營店,一下子土豬有了銷路,市場也打開了。
「當時我們也沒想到這個黑土豬大家這樣喜歡!直營店開起來後,有市民給我們說,你們可以搞土豬的全產業鏈,再做些特色禮盒。」85後的呂晨說,他們公司目前採用秘制煙燻技術製成風味獨特的土豬臘肉,還註冊綠色品牌,開辦了臘肉、香腸加工廠,現在銷路也越來越好了。
「接下來想把網店做起來,把和土豬有關的餐飲店也做起來。自己還有個想法就是彝家土豬認養,將來採用耳牌、耳標技術,嚴格按照國家有機豬養殖操作規範,對每一頭豬的譜系、體重、防疫、飼料、放牧情況實行全天候全時段跟蹤記錄。」
「要是一切都能做起來的話,生活在城市的人就可以認養一頭小豬仔,遠程關注著它每天吃什麼、喝什麼、在怎樣的環境中幸福成長365天,最後當然也會變成您最美味的佳餚,讓您憶起兒時味道,再憶兒時趣事。」柏楊說。
第九名:沂蒙農家女把蒙山草雞蛋變成致富「金蛋蛋」
初冬時節,記者一行慕名走進蒙山前最大的草雞蛋集散中心——平邑縣卞橋鎮「沂蒙好風光」草雞蛋品牌店,稍事寒暄後,該店「沂蒙好風光」品牌草雞蛋總經理周芳便娓娓談起了自己的創業經歷。
據出生於1972年、本地土生土長的農家女周芳介紹,從2001年她便看好了草雞蛋銷售這一市場,當時她組織了五、六個姐妹們,翻山越嶺,走村串戶,提籃小買小賣蒙山景區裡農戶自然散養的草雞所產的雞蛋,並為其註冊了「沂蒙好風光」品牌商標,使蒙山草雞蛋有身份有地位地站在了市場上。
「那時候的草雞蛋市場可謂是一方淨土,從未聽說過有假草雞蛋一說,因此購銷起來比較省心。後來,隨著草雞蛋市場需求量的不斷增大,許多『聰明人』瞅上了這一市場,開始工廠化養殖草雞,假草雞蛋便由此誕生了。」周芳感慨地說。
假草雞蛋的出現,對蒙山草雞蛋集散中心的生意提出了新的挑戰。為此周芳俺邊幹邊學,從外觀到內裡、從口感到味道,反反覆覆進行對比品鑑。為了做對比試驗,她曾經有一次打破過二百多枚雞蛋。
俗話說,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14年的苦心研究,周芳總結出了一套土洋結合識別真假草雞蛋的方法,消費者的認可度越來越高,生意自然也就越來越紅火。到目前,該公司已發展成擁有集散人員26名,收購網點48個,日集散草雞蛋一萬枚,年銷售收入達20萬元的蒙山前最大的草雞蛋集散基地。
據悉,目前周芳成立的「平邑縣蒙山草雞蛋集散中心」位於平邑、蒙陰、費縣三縣交界處,地處蒙山腹地位置。據初步調查,這裡的純山區村達1000餘個,住戶有4萬餘戶,養殖草雞是這裡百姓的傳統習俗。因此,這裡的草雞蛋購銷發展潛力巨大。
「明年俺計劃再增設收購網點40個,使基地的日購銷能力達到2至3萬枚,年銷售收入達到五六十萬元。讓『沂蒙好風光』草雞蛋『飛』出大山,讓全國各地的老百姓也嘗嘗咱『沂蒙好風光』草雞蛋的風味。」周芳信心滿滿地說。
第八名:湖北:帶富一方鄉親的富農合作社
湖北省大冶市劉仁八鎮,四面環山,山山相連。
山腳下的八角亭村,有一個遠近聞名的龍鳳山現代農業園。深秋時節,漫步園區,果蔬飄香、赤綠相間,一幅田園畫卷徐徐展開。
3000餘畝的園區,分設農耕文化園、綠色果蔬採摘園、水產種養體驗園,儼然一座農業「大觀園」。
生態餐廳裡,花團錦簇,綠意盎然。「龍鳳山大舞臺」前,遊客看農家戲、吃農家飯、喝農家酒,好不熱鬧。「田頭超市」裡琳琅滿目,擺滿了蔬菜、花生、甘薯等當地土特產,遊客拎著大包小包忙著選購。「一年四季有花看,一年四季有果摘。」54歲的莊園主——富農合作社理事長劉合武喜上眉梢。自9月中旬大冶市在這裡舉行果蔬博覽會以來,來這裡「鄉村遊」的客人已達50萬人次,合作社和當地農民賺了個盆滿缽滿。「家門口就業真好!平時還能照顧細伢,心裡踏實。」27歲的八角亭村胡英淑灣村民劉嬌,前年從深圳回鄉在園區開起了觀光車。
劉嬌家有5畝多地,原來每年收入2000多元,現在田地流轉給富農合作社後,打工收入再加上土地補貼和流轉租金,年純收入4萬多元。
八角亭村背靠鬱鬱蔥蔥的龍鳳山,緊鄰碧波蕩漾的雙港口水庫。儘管山清水秀,地肥人勤,但由於地方偏僻,交通不便,以前一直比較貧困。「田地近四成撂荒,經濟排名年年墊底。」鎮黨委書記楊早容說。
家鄉荒蕪的土地和鄉親渴盼的眼神,刺痛了劉合伍的心。
2008年10月,劉合伍將鐵山區經營紅火的「富豪家具城」交給家人打理,回到家鄉與6名志同道合的鄉親,共同出資數千萬元組建「大冶毛鋪富農原生態農林牧專業合作社」,把村民組織起來,走集體化生產經營的道路,幫助鄉親從根本上擺脫貧困。
幾年來,合作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共流轉耕地和林地1.3萬多畝,先後投資1.2億元,建起了2萬平方米的龍鳳生態園度假村和農民培訓基地,5000平方米的農副產品加工廠。發動農戶廣泛種植黑花生、黑玉米、黑土豆、黑綠豆、紫甘薯等「黑五類」特色農作物。去年,富農合作社營業額達9000多萬元。
合作社發展了,村民也開始致富了。楊早容介紹,八角亭村共有730家農戶,已有658戶自願加入合作社,每戶平均增收2萬元以上。「你不種,我承包;你想種,我來教;你種了,我來銷;種和肥,我先掏;豐收了,再補交。」「富農」合作社不僅改變了八角亭,還帶動了天燈村等6個周邊村,目前已有2028戶加盟。近年來,像劉嬌那樣返鄉的年輕人已有近萬人。
去年,合作社又投資5000多萬元辦起觀光農業園。
在劉合武的帶領下,一條農產品種植業帶動農副產品加工業、特色農業體驗帶動生態旅遊觀光業、旅遊業帶動農副產品銷售的富民產業鏈已經形成。不久前,合作社的觀光農業園還入選「全國休閒農業示範點」。
第七名:黃梨園裡跑土雞 收回成本在短期
深秋時節,玉米早已顆粒歸倉,小麥也長出了寸長新苗。在阜南縣龍王鄉原鹿村創億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黃梨種植基地,200畝晚秋黃梨今年第一次掛果,收穫的時節才剛剛開始。
200畝黃梨首次掛果
從202省道龍王段向西走約400米,老遠就聽見梨樹林中此起彼伏的雄雞打鳴聲,循著雞鳴向林中望去,套袋的晚秋黃梨在茂密的枝葉間若隱若現。
「今年是第一次掛果,畝產量最高2000斤,現在的批發價是兩塊五一斤。 」創億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代現春告訴筆者,這200畝晚秋黃梨是2012年11月種下的,今年已經開始見到效益。從目前的收穫情況看,今年總產量應該在20萬斤左右。現在,合作社每天要請30多名工人採摘和包裝,摘下來的黃梨一般當天就能銷售完,在六安市場上供不應求。
「今年是第一次掛果,一個樹上只保留了六七個果子,目的是保證樹的正常生長。 」代現春介紹說,這200畝晚秋黃梨的樹齡只有四年,剛進入盛果期,今年留的果子少,明年的產量預計將突破100萬斤。
富硒黃梨暢銷
在創億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工人正忙著把包裝好的晚秋黃梨裝進一個個印有富硒黃梨字樣的箱子裡,一輛六安牌照的貨車在一旁等候裝車。
「裕安區的客商訂購了5000多斤黃梨,現在裝車,晚上就能進批發市場。 」代現春告訴筆者,與苗集、鹿城等鄉鎮主打上海水果批發市場不同,合作社的黃梨主要銷往省內城市。此前,他與六安市裕安區的四季綠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籤訂了晚秋黃梨銷售意向協議,富硒黃梨的批發價是三塊錢一斤,普通黃梨兩塊五一斤。由於黃梨在生長過程中全部施用了有機肥,除具備果大色豔、核小無渣的特點外,糖度高達13.8。其中,富硒黃梨的硒含量達到每千克20-22微克,是普通梨的10倍,保健功效非常明顯,在六安市場上非常受歡迎。
據了解,四季綠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專門把代現春的晚秋黃梨品牌、產地等基本信息標註在包裝箱上,方便六安地區的消費者識別。
立體種養效益高
在種植晚秋黃梨的同時,代現春還在林間套種西瓜、養殖土雞,短時間內就收回了土地流轉成本,還創造了較高經濟效益。
採訪過程中,代現春不時接到外地客商打來的訂購土雞和土雞蛋的電話。 「林下養殖的7萬多隻土雞中秋節前後大部分都賣掉了,土雞蛋還要一段時間才能上市。 」代現春告訴記者,之前挑選出的4000隻種雞年前就能配種,年後孵化出來的小雞挑出公雞在林下散養,母雞則集中籠養,主要用來生產土雞蛋。現在,土雞蛋在南方市場上非常緊俏,每天都有不少客商打電話訂購,有些還要求預付一部分定金,高價收購土雞蛋。
據了解,從2013年春天開始,代現春就在黃梨基地套種西瓜,當年就能回收經營成本。「今年套種的西瓜、辣椒和大蔥,上市期間一直供不應求,每畝地額外收入三四千塊錢,除去土地流轉成本和人工成本,還有不少結餘。 」代現春說。
第六名:5000生豬零排放 種養平衡在瀏陽
隨著「種養平衡」模式的不斷推進,蔬菜種植已經成為村上的重要產業
關口街道昇平村綠爵養殖合作社負責人程章龍如今最操心的問題,不是養豬,而是種菜。
作為當地的生豬養殖大戶,程章龍的生豬年存欄量常年保持在1000頭左右。2013年開始,通過種養配套,他飼養的1000多頭生豬逐步實現了「零排放」。為了鞏固「種養平衡」效果,當前他正計劃擴大合作社的蔬菜種植面積。
在昇平村像程章龍這樣,通過種養平衡實現「零排放」的養殖戶還有43戶。自2014年整村推進「種養平衡」以來,目前全村已有5000頭生豬實現了「零排放」,真正實現了「肥水不流外人田」。
投資20餘萬,嘗試「種養平衡」
昨日,記者走進了昇平村白泥組。在大片鋼架大棚下,一蔸蔸萵筍、白菜正在快速生長,綠油油的一片,甚是喜人。「因為主要肥料是發酵的豬糞水,所以蔬菜的長勢更好。」正忙著檢查輸送管道的程章龍一臉自豪。
2007年看中了當時火熱的生豬養殖市場,程章龍在村上建起了養殖場,並通過自繁自養將規模擴大至年存欄量1000頭。「規模大了,汙染也重了。」程章龍告訴記者,刺鼻的臭味和生豬排洩物讓村民怨聲載道。
「如果不想辦法,豬遲早是養不成的。」程章龍清醒地認識到這個事實。為了減輕汙染,程章龍先後嘗試過「乾濕分離排放技術」等,但最終都因為勞動量太大,不得不放棄。2013年,程章龍又開始了新的汙染治理嘗試——這次他流轉了150多畝蔬菜,並累計投入了20多萬,新建沼氣池11個,蓄糞池3個,沼液運輸管道600多米,「種養平衡」模式初步建成。
整村推進,5000頭生豬實現「零排放」
解決養殖汙染問題需要用發展的方法,調整好養殖業與種植業的生產關係。如果用養殖產生的畜糞用於種植業生產是對生物鏈的回歸,既能解決養殖業的汙染問題,又能解決種植業用肥,減少化肥用量,還能生產出有機環保的安全食品,是一舉多得的好事,這,便是種養平衡的內涵。
「豬糞尿入沼氣池,發酵後的沼液通過管道輸送到田間,沼渣做成顆粒肥外賣。」程章龍說,按照3頭豬1畝地的配置標準,運行的第一年,他150多畝蔬菜基本不要購買肥料,而且種出來的蔬菜口味更爽口。豬糞水澆菜,菜葉子又可以養豬,實現了立體循環。
從養殖場的排洩物到有機蔬菜的肥料,越來越多的村民從程章龍的「種養平衡」模式上看到了經濟效益。為了進一步擴大的規模,2014年在市環保局的幫扶下,「種養平衡」模式正式在全村推進,並被納入到了長沙市「種養平衡」項目。
「去年我養了170多頭豬,配套了10畝蔬菜,雖然豬價疲軟,但是蔬菜賺了7萬多元。」村民王南其是「種養平衡」的受益者,「下一步我還計劃繼續優化蔬菜種植,進一步提升『種養平衡』效益。」
「目前全村已經有44戶養殖戶採用了『種養平衡』模式,5000多頭生豬實現了『零排放』。」昇平村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隨著「種養平衡」的不斷推進,村上還發展出了水果種植200多畝、富硒米種植200多畝。下一步,村上還將在繼續推進「種養平衡」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基地。
第五名:冬天到了 自製的辣椒醬暖和和
辣椒醬以四川為多,有油制和水制兩種。油制是用芝麻油和辣椒製成,顏色鮮紅,上面浮著一層芝麻油,容易保管;水制是用水和辣椒製成,顏色鮮紅,不易保管。下面筆者分享幾種辣椒醬的做法。
蒜蓉辣醬
做法:新鮮的朝天椒,配幾隻紅尖椒(愛吃辣的人可以全用朝天椒),500克番茄,一塊姜,兩頭大蒜。以上各樣分別放攪拌機攪成糊狀。炒鍋放水一小碗,用中火煮,各種糊下鍋中,熬醬(蒜蓉留一半最後放),邊熬邊加鹽、糖(少許)、米醋小半瓶。切記要不停地用勺攪拌以防粘鍋,由稀轉稠就可以關火了,然後下點味精,再把剩下的蒜蓉倒進去,涼後裝瓶。
貼士:這種辣椒醬絕對可以和市面上有名的蒜蓉辣椒醬比美。還有一個訣竅就是撈一小塊泡菜罈裡酸掉牙的老蘿蔔和番茄一起攪,醬的味道會特別香。
第四名:草莓大棚養泥鰍 種植戶拓寬致富路
濱海新區大馬杓沽村種植戶從子強,勇於探索,從三個草莓溫室大棚裡騰出兩個養殖泥鰍,拓展致富新門路。現在他養殖的四千斤泥鰍已經有了銷路。
記者走進大馬杓沽村的草莓種植基地,從子強的養殖大棚就坐落於其中。問起他為什麼好好的草莓不種植,卻養起泥鰍,他說,全村有70個草莓大棚,他看到許多農戶都種草莓,於是,他將三個大棚進行規劃,兩個養泥鰍,一個種草莓。這樣可以做到種植養殖兩不誤。現在,經過四個月的養殖,十來條泥鰍就可以達到了一斤。
我琢磨著都屬於地上的,銷路還行,現在向東北走吧。價格在十四五塊錢,批發。
對於從子強的探索,大馬杓沽村領導從各方面給予幫助。村委會主任李俊平說:「這也是新品種引進,嘗試,爭取弄點補貼,我也給找著呢,咱們這主要不是養殖區,以種植為主,楊家泊養殖,咱們大田這農業區,從方面方面找著點,有啥信息給爭取著點。」
在村裡從子強是第一個搞養殖的戶,從經濟效益來說,他嘗到了甜頭,對明年大面積養殖增添了信心。眼看冬天就要到了,沒出池子的泥鰍如何過冬?過冬要注意什麼呢?從子強說:「它四個月的周期,一年養三季沒問題。我示範的冬天能吃食,養三季沒問題。水溫低於15就不吃食了。它屬於過冬狀態,現在每天到晚上也得達到22度,白天26、7度沒問題。肯定沒問題。」
第三名:秋冬多吃棗 醫生不用找
話說,「一天三顆棗,醫生不用找」。可想而知,棗子的功效,冬棗含有維生素C及各種膳食纖維,營養成分也很高,還能刺激腸胃蠕動,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冬棗名字的由來
因為在北方的8、9月份已經有點冷了,所以叫做冬棗,而在南方8、9月還是比較炎熱,所以不少人會奇怪,為什麼在這麼炎熱的時候的食物叫做冬棗。
冬棗的營養價值
立冬以後,人們會長期處在室外嚴寒和室內溫暖的交替環境中,容易導致免疫力下降。此時,不妨吃點應季的冬棗,能夠為機體補充提高免疫力的維生素C。因為冬棗的維生素C含量尤其豐富,達352毫克/100克,是蘋果的70倍,梨的100倍,有「活維生素丸」之美譽。
此外,冬棗果實還含有較多的維生素A、維生素E、鉀、鈉、鐵、銅等多種微量元素,有保持毛細血管暢通、防止血管壁脆性增加的功能,對於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病症有療效,有防癌之功效。營養價值為百果之冠,有「百果王」之稱。
冬棗的作用
1.解毒保肝
因為冬棗中含有豐富的糖類、維生素C,以及環磷酸腺苷等,能減輕各種化學藥物對肝臟的損害,並能促進肝臟合成蛋白,增加血清白蛋白含量,調整白蛋白與球蛋白比例,降低血清谷丙轉氨酶水平等作用。慢性肝炎和早期肝硬化患者常吃冬棗,還可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2、解救良藥
富含果糖和維生素C,是冬棗幫助解酒的秘訣,從古時候開始,果糖和維生素C就被當做解酒的良藥,而且冬棗裡面有的澀味成分,就可以分解酒精,幫助人們頭痛清醒,從酒中醒來。
3.防治心血管病
冬棗除了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維生素P,還含有較多的維生素A、維生素E、鉀、鈉、鐵、銅等多種微量元素,對於健全毛細血管、維持血管壁的彈性,抗動脈粥樣硬化很有益;冬棗中還含有蘆丁成分,蘆丁是治療高血壓病的有效藥物,故對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病症的防治有很大幫助。
4、調節免疫
近代科學家還發現冬棗中含有較高的環磷酸腺苷(CAMP)等物質。CAMP是一種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質,參與人體內多種生理活動,可以調節免疫系統,具有增強心肌收縮力,保護冠狀動脈,降低膽固醇,抑制癌細胞增殖的作用。
第二名:退伍軍人養豪豬 創造市場不服輸
今年10月,湘西豪豬肉開袋即食滷肉、豪豬肉醬、辣子豪豬肉等系列產品上市,劉前軍深入市場一線調研,聽取加盟商家的意見和建議。
創客說「當初放棄20萬年薪回家創業,就為了心中的那點痛。家鄉的貧窮給我留下太深的痛,我義無反顧投入全部家當,就算傾家蕩產也要回家鄉創業,就是要撫平心中的痛,做個創業的榜樣,帶動鄉親們創新創業,結束家鄉世世代代的貧窮。」
今年39歲,人生經歷6次「士兵突擊」。
——退伍軍人、「豪豬養殖大王」劉前軍如此總結自己。
雖然退伍已15年,全身上下仍透著「兵的味道」:黝黑的臉、短平頭、剛毅的眼神、 挺直的腰板,還有那褪色的迷彩服。
戰友稱他是倔強拼命的桑植「許三多」。
11月5日,劉前軍對三湘都市報《創周刊》記者說,我現在所做的一切,包括我的性格和靈魂,根都在部隊。
他曾在被譽為「萬歲軍」的38集團軍兩次立功,如今,他正帶領著一群農民和戰友在家鄉桑植養殖豪豬。
註冊公司、成立豪豬養殖合作社,計劃運用微商、電商等現代營銷方式,讓大山深處的綠色豪豬肉走向世界。
同時,他的心裡還盤算著另一個「小九九」:帶領鄉親們致富,和幾個戰友一起實現改變家鄉落後面貌的夢想。
第一次突擊:參軍入伍,發誓闖出一片天地
張家界市桑植縣是貧困縣,劉前軍的家——定家峪村更是位於大山深處,走1個多小時山路才能到達最近的集鎮。
讀書時,劉前軍是當地遠近聞名的學霸,初中三年六次考試五次第一名,一次第二名。1994年以優異成績考上高中,然而,高二時因交不起100多元的學費,劉前軍被迫輟學。17歲的他一個人跑到張家界市打工,在工地上挑磚、挑沙、拌水泥漿,什麼髒活累活他都幹。
「年底結算工資時老闆卻拖欠工資。」劉前軍說,當時連回家的路費都沒有,包工頭就將一輛舊自行車當做工資抵給了他。「我就騎著那輛舊自行車趕回家過年,上午10點從張家界火車站出發,直到晚上10點才騎到家。」劉前軍回憶,一路上沒有吃飯,口渴了就喝路邊山泉水。
1996年12月,我參軍入伍。「穿上軍裝坐上卡車離開家鄉的時候,我暗暗發誓,一定要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第二次突擊:冰塊扯掉掌心繭成為訓練標兵
38集團軍是聞名天下的「萬歲軍」,劉前軍成為一名野戰通訊兵。
第一次5公裡武裝越野,劉前軍跑得暈倒了。為證明自己,劉前軍經常半夜起床跑步,硬是跑出了全團最好的成績。
「那時單槓成績也不理想,在考核中拉了班上後腿,於是我凌晨4點就悄悄起來練習單槓。」 劉前軍回憶,冬天的河北保定晚上氣溫零下10多攝氏度,手一搭上去就和單槓上的冰霜粘在一起,下槓時老繭被冰扯掉,手上留下幾個洞,鮮血直流。因為刻苦訓練,成績突出,劉前軍被評為訓練標兵。
在部隊5年時間,劉前軍表現優異,全師有線專業比武中獲得第一名,還先後擔任班長、代理排長,兩次榮立三等功。
第三次突擊:退伍放棄20萬年薪養豪豬
2001年底,劉前軍戀戀不捨地離開火熱的軍營,退伍回到家鄉。
他應聘到張家界百龍電梯當保安,由於勤學肯幹,很快就升任保安隊長、人事主管、綜合服務部經理等,月工資達5000多元。
但就在這時候,不安於現狀的劉前軍辭職去了深圳,在一家大型酒店做了餐飲部主管。經過幾年打拼,劉前軍年薪已達20萬元。
在深圳工作期間,劉前軍發現酒店很多客人喜歡吃豪豬肉,銷路很好價格也很高。「在老家桑植,親戚打獵時經常可以抓到豪豬。」劉前軍想,桑植有原生態的自然環境,應該很適合養豪豬。
發現商機的劉前軍心裡再次不安分起來。懷著創業的夢想, 2011年劉前軍揣著多年打工積攢的100萬元現金回到了桑植。
「我們一起養豪豬吧!」劉前軍的想法得到了幾個戰友的共鳴。
「2011年11月份左右,4個戰友一起借了一輛破舊的皮卡車出發,先後赴江西、湖北、四川等地考察豪豬養殖項目。」劉前軍回憶,車開到湖北恩施一偏僻山路上壞了,幾個戰友硬是大晚上推著車走了好幾裡路。為了節省費用,4個戰友睡覺都是擠在一個房間。
考察發現,豪豬的市場行情非常好,140元/斤還供不應求,養殖技術也很容易學。
「回家就幹!」幾個人信心百倍決心創業了。
第四次突擊:貧瘠山村建起豪豬養殖場
考察回來後,幾個戰友湊了10多萬元,自己動手挑砂、搬磚、砌牆……2011年臘月,擁有100多間豬舍的養殖場完工。
之後,又花24萬元從江西、常德等地引進了80頭種豬。「一期總投資50萬元,我佔51%股份。」劉前軍說。
然而,我們低估了豪豬的野性,按標準建的豬舍欄杆太低,有幾頭強壯的豪豬晚上竟然翻牆跑進山了。「價值好幾萬,幾個戰友連夜打著火把、手電進山找。」 劉前軍說,最後在一石壁下將逃逸的豪豬圍堵抓了回來。
隨著繁殖速度加快,第二年春夏期間我們又投資20多萬擴建了200多間豬舍,並從外地再次引進40頭種豬, 2012年養殖規模達到近300頭。
「知道豪豬肉好吃,但養了幾年豪豬,我們自己都沒吃過,因為太貴。」劉前軍說,豪豬好鬥,經常打得皮開肉綻。幾個戰友當時開玩笑,如果有豪豬死了,我們就嘗一嘗。可是,豪豬幾乎不生病,傷後自我修復能力非常強,傷口從不發炎,也不感染,不需任何治療幾天就能痊癒。
豪豬養殖十分成功,市場價格也很好,幾個戰友商量「發動附近農民一起養殖共同致富」。
第五次突擊:絕處求生,自己創造市場
2013年養殖場的豪豬已達600多頭,大家正準備迎接豐收的喜悅。
然而,市場行情卻急轉直下。豪豬鮮肉市場價格由140元/斤急劇下降到50元/斤,而且還沒人要。
「當時養殖場困難重重危機四伏。」劉前軍說,規模越來越大,2014年時已達到1000多頭,每天買飼料的錢都要好幾百元。
由於此前不斷投入,劉前軍「捉襟見肘」,連小孩開學的100多元雜費都不得不找人去借。
沒有了退路,突圍的方向在哪裡?幾個戰友開會尋找出路。
「市場沒有了,我們自己創造市場!」劉前軍說,背靠張家界景區,外來遊客就是市場,一定要把這麼好的綠色食品推出去。
「幾個戰友再次舉債50多萬元在永定區甘溪橋開了家城市農莊土菜館,張家界唯一一家吃豪豬肉的主題餐館。」劉前軍說,背水一戰是成功的。
素有「動物人參」美譽的豪豬肉,不但肉質細膩、味道鮮美,而且還能潤腸通便、健胃益肺,受到消費者的喜愛,每天銷售豪豬3頭以上,餐廳收入可以維持養殖基地的正常運轉。
大家稍微鬆了口氣。
第六次突擊:深度開發,做好電商走向國際
目前,養殖場豪豬存欄量已達3000多頭。
劉前軍說,必須在深加工上做文章,開拓更廣闊的市場。幾個戰友又籌資20多萬元註冊了桑植縣源滿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並註冊了湘西豪豬肉等一系列品牌,將豪豬肉深加工成熟食和半熟食品推向旅遊市場。
今年10月,湘西豪豬肉系列產品終於下線並推向市場。產品包括湘西豪豬肉開袋即食滷肉、豪豬肉醬、辣子豪豬肉3個品種,目前已經銷往北京、深圳、河北和江蘇等地。
劉前軍介紹,他們計劃運用微商、電商等現代營銷方式,讓湘西豪豬肉走向世界。
「韓國、日本、東南亞等地是國際市場的第一步。」劉前軍說。
前不久,豪豬養殖合作社已經成立,已有幾十戶農民加入養殖豪豬行列。「帶領鄉親致富,改變家鄉落後面貌才是我們這幾個戰友真正的夢想。」劉前軍說,公司提供種豬和指導技術,並以高於市場價格回購農戶養殖的豪豬。
據悉,豪豬養殖已經得到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張家界市正準備將他們的公司列為全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而且政府大力支持準備讓湘西豪豬肉系列產品參加今年11月份湖南省農博會。
在戰友陳國起的眼裡,劉前軍就是個倔強拼命的桑植「許三多」。
劉前軍堅信:豪豬全身都是寶。下一步準備找相關機構進一步鑑定,然後延伸產業鏈,真正做大做強豪豬產業。
第一名:「雙11」農民玩大了 山貨上網滿世界跑
「以前,牛羊肉都是自己僱車拉到附近縣城銷售,除去運費後就掙不了幾個錢。現在我家的牛羊肉都是從網上銷售,足不出戶就有了牛羊肉的訂單,而且掙的錢比以往都多了。」肅南縣馬蹄鄉大都麻村的牧民領著實體體驗館代銷高原牛羊肉的錢樂呵呵的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今年以來,該縣搶抓「網際網路+」發展機遇,通過實施政策扶持、技術培訓、平臺打造多種舉措,依託鄉土資源優勢,採取「政府+電商企業+農牧戶」發展運營模式,已初步發展形成以玉水苑電商平臺、縣婦聯電商平臺、張掖佰辰商貿有限責任公司、淘寶網「特色中國—肅南館」線下體驗館等為代表的電商企業和各類網店10多家。已開通的馬蹄臧族鄉服務站和康樂鄉電商服務站將冬春夏草、高原牛羊肉、土蘑菇、野茴香等地方特色農畜產品實現了「網貨下鄉」和「山貨進城」,讓山貨「搭乘」電商列車在網絡上一路馳騁,為推進特色農畜產品線上線下雙向流通,開闢了新路徑。同時,隨著電商日漸走俏,該縣為進一步提升電商業主經營技能、壯大電商從業隊伍,積極邀請電商實戰運營專家在全縣範圍內開展電子商務基本知識等相關知識技能培訓。至目前,累計舉辦各類電商培訓班6期,培訓學員220餘人,促使參訓人員基本掌握了電子商務應用模式和操作技能,營造了良好的電商發展氛圍,使「網絡銷售」成為群眾致富的新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