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親愛的書友,今天我們繼續共讀挪威著名作家喬斯坦·賈德的代表作《蘇菲的世界》。相信經過這幾天的閱讀,不少書友對希臘文化,及希臘哲學發展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很多知名的哲學家比如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更是有了全新的認識。正如書中哲學老師和蘇菲說的,之所以要學習這些看似離我們現實生活很遠的知識,目的就是為了豐富我們的大腦,並了解歷史發展的過程,從而知道人之所以為人的緣故。
通過昨天的共讀,我們了解到當基督教進入希臘、羅馬地區的時候,已經距離早期希臘哲學家的年代已經有一千年的歷史了,此時被人們稱之為古代的時期已經要過去了。接下來,神秘的哲學老師艾伯特將為蘇菲講述其他幾個時代,即中世紀、文藝復興等等。
好了,我們馬上開始今天共讀,請書友們閱讀本書第十五章到二十三章的內容。
蘇菲期盼已久的事情終於要發生了!這一天,一直不肯見面的神秘老師艾伯特居然主動打電話過來,要和蘇菲見面了。他們約定第二天早晨4點,在聖瑪莉教堂見面。
內心無數次千呼萬喚的見面終於要實現了,蘇菲激動不已。雖然,凌晨的聖瑪莉教堂寂靜得讓人有些毛骨悚然,但蘇菲的好奇心早已戰勝了恐懼,小姑娘反而很冷靜。神秘的艾伯特其實也沒有什麼特別,他看上去就是一個普通的中年男子而已。
這次凌晨的見面,其實是艾伯特特別設計的,他想讓蘇菲以時間的概念來理解歷史的更迭,比如午夜時分是零,而耶穌就是午夜出生的,代表著基督教的誕生;而一點鐘就是公元後一百年,代表著基督教信徒保羅為傳教而四處遊歷;凌晨三點,基督教還處於被壓制的狀態,直到公元313年,基督教才被羅馬帝國完全接受,並逐漸影響到其他國家。
而中世紀是從公元5世紀持續到公元15世紀,是歐洲歷史三個傳統劃分的一個中間時期。此時,封建割據帶來了頻繁的戰爭,到處硝煙瀰漫,生產、科技全都處於停滯狀態,老百姓都生活在水生火熱當中。於是,中世紀又被人們稱為黑暗時代。
中世紀的哲學家探討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人們是否一定要相信基督教?我們是否可以藉助理性來探索基督教的真理,以及聖經與理性之間有牴觸嗎?中世紀最著名的兩個哲學家是聖奧古斯丁和聖多瑪斯。
聖奧古斯丁將上帝與新柏拉圖哲學結合,他認為上帝創造了世界,而理型則一直存在於上帝的心中。聖奧古斯丁的神學脫離了雅典的人本主義。由此可以看出,聖奧古斯丁是堅定的上帝「一神論」的擁護者。而聖多瑪斯則認為科學與宗教是不衝突的。聖多瑪斯試圖證明世間只有一個真理,而亞里斯多德所說的真理和基督教教義並不衝突。人們有兩條途徑接近上帝,一條是信仰和基督的啟示,一條是理性和感官。前一條較為可靠,而僅靠理性則容易迷失方向。上帝在六天內創造了世界、耶穌是上帝之子之類的「信仰的事實」只能通過信仰和基督的啟示得知,而「上帝存在」這樣的「自然的神學真理」,既可以通過信仰,又可以憑藉與生俱來的理性得知。兩條道路往往是相通的,許多問題上聖經和理性得出的是相同的答案。
緊接著,歷史的車輪不斷向前滾動。如果將歐洲的歷史比作成一個人的人生的話,那麼,古代就像是歐洲的童年,而中世紀就是歐洲的成長期,到了十五、十六世紀,歐洲進入文藝復興時期,此時歐洲成年了,充滿了旺盛的活力。
新發明的誕生是文藝復興時期形成的重要標誌,羅盤奠定了遠航的基礎,擁有火器成為了國家強大的標誌,望遠鏡促進了天文學的發展,印刷術使得人本理念廣為傳播,教會不再壟斷知識。在自給型經濟轉型為貨幣經濟的過程中,中產階級得以形成,開始脫離封建貴族和教會的勢力。歐洲、西班牙的阿拉伯人和東方拜佔庭文化密切接觸,歐洲人重新發現了希臘文化,古代的三條支流再度匯聚成大河。
文藝復興時期強調人文主義,即我們不僅是人,更是獨一無二的個體。與此同時,人們開始關心人類自己,關注生命,此時的藝術家、科學家、建築大師還有音樂家、哲學家等等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出來,於是有了現代人都為之讚嘆的聖彼得大教堂,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它長兩百十一米,最寬處一百三十米,佔地兩萬三千平方米。
此外,還誕生了伽利略、牛頓等著名的科學家,都為科學進步和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而文藝復興中印刷術的促進經書傳播,讀的人多了,質疑也就多了。馬丁路德就是其中一員 ,他認為,人們不通過教會也可與上帝溝通交流,神職人員只是主持禮拜料理事務之用。值得一提的是,馬丁路德雖然推動了宗教改革,但他並不是一個人文主義者,他對於人的觀點比較灰暗,認為人的罪孽在亞當夏娃被逐出伊甸園時就已經施加在每個剛出生的人身上,罪孽的代價是死亡。
中世紀的聖經還都是拉丁文,只有教士和僧侶才能看懂。到了文藝復興時期,聖經由希伯來文、希臘文翻譯成各國語言是導致宗教改革的主要因素。而馬丁路德三十五歲開始自學希臘文,把聖經翻譯成德語,由此創造了德語的文字,讓通俗語言取代了拉丁文。他認為應該讓每一個人都能讀懂聖經,讓每一個人成為自己的教士。
總之,文藝復興對於整個歐洲、乃至世界都是一個推陳出新、大變革的年代,是中世紀「黑暗時代」衰敗後,文藝重新獲得新生的時期,是社會進步,科技發展的關鍵時期,實際上也是資產階級反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
隨著哲學課程的不斷深入,很顯然蘇菲已經快成為半個哲學專家了,與此同時,她和哲學老師艾伯特也越來越熟悉,現在她上課的地方已經轉至艾伯特的家中了。
學習完中世紀和文藝復興,緊接著艾伯特開始了巴洛克哲學史的課程。
「巴洛克」,這個詞的原意是形狀不規則的珍珠,用這個詞來形容一個時代,主要是指這個時代的各種事物,文學、科學、哲學等等都充滿著矛盾與對比。很有代表性的就是荷蘭畫家倫勃朗在1642年創作的油畫《夜巡》,現藏於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畫中人物眾多,神態各異,有人手持長槍,有人揮旗吶喊,有人相互議論,有人振奮,有人消極等等,無不暗示出當時人們觀念和想法的矛盾與分歧,也暗示了整個時代都處於矛盾、動蕩的狀態。
巴洛克時期的服飾最具代表性,大多以華麗著稱,時至今日,人們在裝修時也常以巴洛克風格來形容裝修風格較豪華和高貴。此外,巴洛克時期戲劇盛行,而哲學方面也呈現出相互矛盾的不同代表人物。
笛卡爾是巴洛克時期最著名的哲學家,他創造了現代第一套完整的重要的哲學體系,因此被人們稱之為現代哲學之父。笛卡爾質疑中世紀以來所有哲學家的觀點,所以自成一派。笛卡爾主張只有抱有質疑的心態,才能有所思,才能有所成就。他最關注的問題就是人只是一部機器碼?肉體和靈魂到底是什麼關係?很顯然,之前的哲學家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都沒有找到答案。而笛卡爾認為,人體是機器,而身體的各個器官就是機器的零件。他認為人是不完美的,而他知道有些事物是完美的。然而這些完美的概念一定不是來自不完美的人,完美的事物之源就是上帝,上帝一定存在。完美實體是一定存在的,如果它不存在那也就不完美了。笛卡爾最著名的一句話就是「我思故我在」,現在仍然有很多人把這句話視為座右銘。雖然至今為止,對於這句話的正確與否一直都有爭議,但是其中強調人類思考的重要性,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巴洛克時期的哲學家,除了笛卡爾之外,還有對聖經進行「歷史性批評」的史賓諾莎,提倡自由主義的洛克、蘇格蘭不可知論哲學家休姆、近代經驗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伯克和柏客來,在此就不加以贅述,感興趣的書友可以自行閱讀,總之,巴洛克時期的哲學思想多樣複雜,在矛盾中此消彼長。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我們閱讀的全部內容。通過今天閱讀我們了解了中世紀、文藝復興及巴洛克時期的哲學發展史,可以看出西方哲學的發展與科技、文化、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而哲學研究的重心也從宗教逐漸轉變到人的身上,開始關注人的幸福感以及生命等相關內容。
經歷了「黑暗時代」的中世紀,西方哲學史迎來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繁榮昌盛,無論是經濟、社會,還是科技、人文也隨之大踏步地邁進,隨後,迎來了相互矛盾的巴洛克時期,此時哲學史迎來了一個重要的關鍵人物,即提出一整套哲學體系的笛卡爾,為現代哲學史打開了新局面。明天我們將共同開始啟蒙運動哲學派學習,明天我們不見不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