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亞洲為數不多的發達國家。日本的人均收入3.7萬美元,日本GDP規模排名世界第三。在科技實力方面,日本在全球排名也是非常靠前的。日本除了有強大的經濟實力,還有科研能力、工業基礎、製造業技術均位列世界前茅。要說日本是亞洲最為先進的國家,確實不算過分。其實,日本的科技企業在國際上也是比較出名的,只是在國內的被關注度不及華為而已。
那麼日本有哪些拿得出手的科技企業呢?首先,晶片製造。華為、中興等企業一直被國外的晶片卡住脖子,主要是中國沒有生產晶片的光刻機。而日本曾是亞洲唯一可以做出高端光刻機的國家。在上世紀,佳能在半導體行業一度足以威脅到美國的技術,如果不是美國人的打壓,日本的半導體行業現在的發展水平會是世界頂尖。但是,日本當時劍走偏鋒, 改為發展半導體材料,現在日本在半導體材料領域保持全球絕對優勢,全球有七成的半導體矽材料,都是由日本的信越化學提供。
再者,汽車製造業。大家最熟悉的是日系汽車。國內人們比較熟悉的是三菱、本田、豐田,全都是日系車。日系車給中國人的感覺價格便宜,經久耐用。日本的汽車業甚至還誕生了非常著名的「豐田模式」。而中國在汽車行業仍處於比較落後的尷尬境地,因為我們至今無法做好汽車的「心臟」——發動機。
再次,醫療領域的高端精密儀器。在醫療研究領域所需要使用到的精密儀器。目前全球只有六臺投入使用的重離子癌症放射治療設備,五套在日本,一套在德國,而選擇這種療法的患者80%要在日本進行治療。目前,全球能生產這些高端精密儀器的企業並不多,美國有10家,日本有6家,德國4家,英國2家。
最後,日本的電子光學地位至今無可撼動,三大單反品牌索尼、佳能、尼康都來自日本,而美國、德國科技工業如此發達,也只能做配件,並沒有掌握核心技術。索尼掌握的電子取景技術,至今無人超越。此外,國內很多銀行還是在用日系取款機,各大家電品牌還都在用進口日本元器件。就連國內開發商造房子,也要用日本人造的電梯。所以,日本的科技發達程度是不容忽視的,美國第二,那日本肯定就是第二位了。
更關鍵的是,現在日本人不再炒房地產了,一門心思要發展高科技,走高精尖路線。日本曾經在21世紀初向全世界宣布:他們要在五十年拿到三十個諾貝爾獎。當時很多人都覺得日本在說大話,但是截止2019年,日本人已經獲得了19個諾貝爾獎,平均每年一個。作為一衣帶水的鄰邦,在歷史上曾多次派留學生到中國來學習文化和技術,現在日本的教育模式、工業體系等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
再說一下華為,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科技產業處於半封閉狀態,也沒什麼可以拿得出手的科技公司,到了新世紀初以來,我國科技產業加速發展,並誕生了華為這樣能出口硬體產品和技術到歐美的優秀企業,這的確值得我們覺得自豪。但是,我們也要理性看待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問題:
一個是華為手機依然有很多關鍵零部件依賴於進口,比如晶片生產,一旦美國方面不提供晶片,或不允許其他廠商提供晶片,華為就可能被迫停產。華為雖然有很多完全自主的專利技術,但無論是手機、基站、伺服器等這些主營業務,沒有任何一項能夠完全自主研發的。所以,華為還有很長的發展之路要走。
另一個是,現在很多國人一聽到高科技,就想到了華為和5G技術,但實際上高科技的範圍實在太寬泛了。華為只是在5G領域可以與美國抗衡。我們還需要更多的華為,在更多的領域脫穎而出,希望中國的科技能取代美日韓的世界頂尖技術。這才是我們所期盼的。目前,我們的國產品牌正在逆境中成長,他們需要鼓勵和支持,而不是盲目吹棒和人為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