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鳩
圖文\閒雲
日前在玄武湖公園遊玩,在玄武門三岔路口,我看到路邊的景觀樹上,有兩隻斑鳩正在啄食樹上的野果。也許司空見慣之故吧,儘管樹下遊人如織,車水馬龍,但是那兩隻斑鳩卻全然不見,依然沉浸在「二鳥世界」裡。這是幾個意思?難道是過分投入、忘乎所以了?
有人總結過,與人類走得最近的野生鳥類有兩種:一種是麻雀,另一種是斑鳩。仔細想想,還真就這麼回事。這兩種鳥幾乎隨處可見。這裡先不說麻雀,單說斑鳩,我簡單查閱一下資料,普及一下關於斑鳩的知識:斑鳩是鴿形目斑鳩屬鳥類的統稱,屬脊索動物門鳥綱鴿形目,體形較家鴿為小,因而通常被稱為鳩(dove),以與鴿子(pigeon)相區別。據說世界上有16種斑鳩,除拉丁美洲及個別地區(如伊裡安島等)未見分布外,斑鳩已經廣布世界其他地區。
其實在我國,斑鳩早就與我們人類有聊不解淵源了,不信你看《詩經》的很多章節都提到了這種神鳥,比如《衛風·氓》中說:「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於嗟鳩兮,無食桑葚!」;《召南·鵲巢》中云:「維鵲有巢,維鳩居之。」
「咕咕咕——咕」,認識斑鳩的人大約都知道這是斑鳩的叫聲。據說,斑鳩發出這種叫就是在尋找另一半,也就是說,斑鳩只是在發情的時候才會「咕咕咕——咕」的鳴叫。正因如此,人們便把這種叫聲與美好的愛情聯繫在了一起。《詩經·關雎》中有名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其中的「雎鳩」有關資料裡解釋「是一種水鳥」,而我認為就是「斑鳩」。因為在古人心目中,只有斑鳩的叫聲才代表愛情,而這首古詩描述的正是唯美的愛情。
《詩經·氓》中這樣寫道:「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於嗟鳩兮!無食桑葚。於嗟女兮!無與士耽。」鳩,即斑鳩。古人認為斑鳩吃多了桑葚就會醉倒,所以在本詩中借斑鳩吃桑葉來比喻女子過度沉迷於愛情就會神魂顛倒,迷失自我。
斑鳩的叫聲與愛情有關,這是不爭的事實,還有種說法,斑鳩的叫聲與春雨有關。農諺有云:「斑鳩叫,春雨到。」意思是說,只要斑鳩叫了,那麼春雨也就該下了。蘇式在《絕句·柴桑春晚思依依》中這樣寫道:「柴桑春晚思依依,屋角鳴鳩雨欲飛。昨日已收寒食火,吹花風起卻添衣。」意思也是說,斑鳩鳴叫的時候就是春雨下的時候。其實,斑鳩的鳴叫與春雨沒什麼關係,因為在我的印象中,一年四季我都能聽到斑鳩的鳴聲。
對於斑鳩,我還是比較了解的,儘管有資料顯示我國目前僅有5種斑鳩,即棕斑鳩、珠頸斑鳩、灰斑鳩、山斑鳩、歐斑鳩,但是我們小時候把當地的斑鳩只分兩種:一種是體型較大灰色羽毛的「牛屎斑」;一種是體型較小紅色羽毛的「火斑」。實不相瞞,小時候我與小夥伴們經常用彈弓或者氣槍打到斑鳩。打斑鳩幹嘛?當然是打牙祭了。斑鳩肉質非常鮮美,把它跟黃豆放一起,加上五香、大料、八角、料酒等調料一起紅燒,再喝點小酒,那感覺真的賽過神仙了。當然,我們也曾爬樹掏過斑鳩的鳥蛋,也曾捉過斑鳩的雛鳥回家飼養,只不過養了幾回都沒成功,因為沒等那些小斑鳩羽翼豐滿,它們就成了饞嘴老貓的美餐。為此,我沒少對老貓動用過暴力,太氣人了!
寫到這裡,或許有網友要譴責我缺乏愛心,沒有野生動物保護意識了。其實,此一時彼一時,告訴大家,我們小時候國家還沒出臺《野生動物保護法》,大家也沒有保護野生動物的觀念,那時候別說斑鳩,天鵝、大雁等珍稀品種也是可以獵殺的,要不然,我老家的洪澤湖邊也不會有「雁槍」這種神器了。再扯遠點,武松打虎當年是英雄,可是現在借他個膽估計也不敢去打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老虎。
那時候,因為食物短缺,野生動物就成了人們充飢的對象,人們會變著法子去捕獵,特別是冬季,動物毛皮價格高,大家捕獵野生動物的熱情更加高漲。當然,包括斑鳩在內的野生鳥雀也是在劫難逃,大家用獵槍、鳥網、投毒等各種能夠想到的方式捕獲它們。那時候並不禁止私人擁有獵槍,也沒什麼保護法,大家想怎麼幹就怎麼幹,沒人管你。白貓黑貓,逮到老鼠就是好貓。而我們不管什麼辦法,只要能逮到野生動物就是有本事。
說到這裡,肯定有人要問,斑鳩以前不在保護之列,那麼如今是不是保護動物?我百度了一下,答案如下:斑鳩目前來說並不是國家保護動物,但是野生的斑鳩目前數量越來越少,它也是屬於一般的保護動物,絕不允許販賣。
目前野生斑鳩是「三有」保護動物,即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在國內部分省市屬於三級保護動物,所以平時禁止買賣這類動物,以免觸犯法律。但是我們在一些城市農貿市場依然看到出售斑鳩,這是怎麼回事?一問方知,這些斑鳩都是人工飼養的。
其實,不管斑鳩是不是保護動物,我們都要保護它們,畢竟食用野生動物是不文明行為,畢竟斑鳩象徵著愛情,枝頭鳴叫嬉鬧的它們也美化著我們的視野。
(作者系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江蘇省攝影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