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不同粒徑的顆粒物能夠到達人體什麼位置嗎

2020-12-05 可迪爾

焊接煙氣中的煙塵是一種十分複雜的物質,已在煙塵中發現20種以上的元素,其中含量最多的是是Fe、Ca、Na等,其次是Si、Al、Mn、Ti、Cu等。 焊接煙塵對人體的危害極大,可分為三種。第一種,有毒氣體:使血液失去載氧能力,中毒,刺激呼吸道,遲發性肺水腫。第二種,顆粒物:灰塵沉積在肺裡,引發各種肺塵疾病。第三種,致癌物質:部分氣體有致癌性。

那麼不同粒徑的顆粒物能到達人體什麼位置呢?

1PM50

PM50微米是肉眼可見的,通過呼吸進入人體的鼻腔,此種顆粒物由於太大,會被鼻毛擋住,防止PM50進入身體。

2PM10

PM10可到達咽喉,PM10以下顆粒物被稱為「可吸入顆粒物」。咽喉是PM10的終點站(這是它該下車的地方,哼~~~),咽喉表面的豁膜細胞分泌的豁液會粘住它們,每個砧膜細胞還有200根纖毛(也是肉眼看不見的),在不停地向上擺動,就像逆水划龍舟一樣。我們天生的這種生理功能就是為了阻止PM10繼續下行。

3PM2.5

PM2.5是可以到達肺泡的。PM2.5以下的細顆粒物,上呼吸道擋不住,它們可以順利下行,進入細支氣管、肺泡。我們的呼吸系統像植物的根系,自上而下,氣管分出支氣管,支氣管分出密密麻麻的細支氣管,密密麻麻的細支氣管又連著密密麻麻的肺泡,肺泡的數量有三四億個。吸進去的氧氣最終進入肺泡,再通過肺泡的壁進入毛細血管,再進入整個血液循環系統。我們吸進去的PM2.5,因為太小,也能進入肺泡,再通過肺泡的壁進入毛細血管,進而進入整個血液循環系統。

PM2.5攜帶了許多有害的有機的無機的分子,是致病之源。細菌是人所共知的致病之源,PM2.5和細菌有一比。

PM2.5是直徑為2.5微米的細顆粒物,細菌則是微米級生物,大小多為1微米、幾微米,也有十幾微米的。也就是說,PM2.5和細菌一般大小。

細菌進入血液,血液中的巨噬細胞(免疫細胞的一種)立刻過來把它吞下,它就不能致人生病,這如同老虎吃雞。

PM2.5進入血液,血液中的巨噬細胞以為它是細菌,也立刻過來把它吞下。巨噬細胞吞慣了細菌,細菌是有生命的,是巨噬細胞的食物。可是,PM2.5是無生命的,巨噬細胞吞了它,如同老虎吞下了石頭,最終被噎死,那麼我們的免疫力就下降了。

不僅如此,被噎死的巨噬細胞,卻釋放出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可導致細胞及組織的炎症。可見,PM2.5比細菌更致病。進入血液的PM2.5越多,我們就越容易生病。

4PM0.1

PM0.1是可以到達人體的免疫系統,指當量粒徑小於0.1μm。PM0.1是納米級超細顆粒物直徑(小於100納米),遠小於規範的PM2.5和PM10,PM0.1是空氣顆粒物的主要成分,錳鉛鈦釩等金屬元素的PM0.1顆粒,可以通過呼吸道進入體內,進而破壞人體的免疫系統、循環系統以及生殖系統。PM0.1超細顆粒物易進入肺泡、血液、神經系統等,有研究表明其和白血病、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有一定關聯。

相較於大氣塵和和其它常見顆粒粉塵,焊接煙塵的粒徑分布範圍更廣,危害更大,捕捉及處理難度也更大,需要有針對性的技術和方法,才能獲得效果與經濟上的平衡。

相關焦點

  • 不同粒徑顆粒物的區別
    2020-09-16 14:58:38 來源: 雲南醫療招聘 舉報   粒徑是大氣顆粒物最重要的性質
  • 醫學預防醫學:不同粒徑顆粒物的區別
    醫學預防醫學:不同粒徑顆粒物的區別 【導讀】福建衛生人才網:提供2019福建醫療衛生招考備考資料,包括福建醫療衛生人才筆試醫學基礎知識、臨床、護理知識以及面試備考資料等,考生可請點擊上方連結了解更多詳情。
  • JGR-Atmospheres: 中國典型燃煤城市的大氣顆粒物中發色團的粒徑...
    研究分析了山西臨汾地區2017年夏、冬季不同粒徑的氣溶膠顆粒中發色團的吸光特徵(UV-Vis光譜)以及螢光特徵(EEM光譜)分別與顆粒物粒徑之間的關係。不同粒徑顆粒物的萃取液的總吸光度(Abs)和螢光體積(FV)隨顆粒物粒徑增大而減小,表明小粒徑顆粒物對光吸收和光化學反應具有更大貢獻。
  • PM0.5危害更甚於PM2.5 顆粒物越小越吸附有害物質
    「粒徑越小,危害越大」  記者昨天從復旦大學獲悉,相關研究論文近日發表於公共衛生領域權威期刊《環境與健康展望》。該論文第一作者孟夏介紹,近年來我國多地發生嚴重霧霾,其中被關注的首要汙染物是PM2.5。但粒徑更小顆粒物的健康危害如何?
  • JGR-Atmospheres: 中國典型燃煤城市的大氣顆粒物中發色團的粒徑分布特徵
    研究分析了山西臨汾地區2017年夏、冬季不同粒徑的氣溶膠顆粒中發色團的吸光特徵(UV-Vis光譜)以及螢光特徵(EEM光譜)分別與顆粒物粒徑之間的關係。不同粒徑顆粒物的萃取液的總吸光度(Abs)和螢光體積(FV)隨顆粒物粒徑增大而減小,表明小粒徑顆粒物對光吸收和光化學反應具有更大貢獻。同時,相較於水溶性發色團,水不溶性發色團的總吸光度(Abs)和螢光體積(FV)達到了水溶性發色團的2-8倍。
  • PM2.5和PM10,你知道它們的區別嗎?
    那PM10是粒徑等於小於10微米的顆粒物,指漂浮在空氣中的固態和液態顆粒物的總稱,它也叫可吸入顆粒物。另一些則是由環境空氣中硫的氧化物、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及其它化合物互相作用形成的細小顆粒物。此外,在未鋪瀝青、水泥的路面上行使的機動車、材料的破碎碾磨處理過程以及被風揚起的塵土也能增加PM10的濃度。由PM2.5造成的灰霾天氣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塵暴更大。
  • 復旦研究表明小於0.5微米大氣顆粒物危害更大
    中國網11月4日訊(記者王龍龍 閆景臻)日前,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闞海東教授等發布研究論文,稱粒徑小於0.5微米的大氣顆粒物對人體健康危害更大。該論文發布在公共衛生領域權威期刊《環境與健康展望》(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 人體的重要感官:你知道眼睛的盲點是什麼嗎?
    眼睛是人體重要的感官,可以接受外部的光刺激,並將其轉化為神經衝動傳送到大腦皮質的視覺中樞產生視覺。就像一臺精密的儀器,完成了人體90%的信息採集。然而你知道嗎?人類經過百萬年進化才擁有結構如此精細的眼睛,其結構和功能仍然存在很多不完美的地方,生理盲點就是其中之一。
  • PM2.5聽得多了 你知道什麼叫PM0.3嗎?
    PM2.5又稱細顆粒物,指環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於等於 2.5 微米的顆粒物。在空氣中含量濃度越高,就代表空氣汙染越嚴重。其對人體健康和影響有多嚴重,相信許多人都早已親身感受過,重點是什麼是PM0.3?什麼是PM0.3PM0.3是對空氣鍾直徑小於或等於0.3微米的固體顆粒或液滴的總稱,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粒徑更小,僅有頭髮絲的1/200。
  • 粒徑為髮絲1/200的PM0.3是什麼?真的會影響大腦?
    粒徑為髮絲1/200的PM0.3是什麼?真的會影響大腦?最近一條關於PM0.3信息突然在網絡流傳,該信息稱一位美國教授提到,「中國人目前只是剛剛知道PM2.5,事實上汙染顆粒物中有95%是PM0.3,它們是直接進入血液影響大腦的,所以目前市場上的所有空氣淨化器都沒有用……」PM0.3是指空氣中直徑小於或等於0.3微米的固體顆粒或液滴,粒徑只有頭髮絲的1/200。
  • 化學藥品粒度、纖維長度和粒徑分布檢測指南
    吸入粒徑的大小範圍測定十分重要,因為這影響著藥品在呼吸道的沉積區域,以及其是否會形成吸入問題。此外,顆粒粒徑分布可以作為支持吸入測試的論據。因此,用於準確測定粒徑分布的方法十分必要。如,在EN481(1993)中,規定使用空氣動力學直徑作為測量的基礎。空氣動力學直徑為顆粒的單位密度球體直徑,可用於比較不同顆粒的大小、形狀以及密度,從而預測該顆粒在呼吸道可能的沉積位置。
  • 測得的粒徑不是粉塵的實際尺寸
    多數粉塵的形狀是不規則的, 只有少數顆粒物成球狀 。 對於球形顆粒物, 其粒徑等於該球的直徑; 對於非規則的顆粒物, 其粒徑則根據不同的測定方法會有不同的粒徑定義, 根據不同的粒徑定義, 所de到的粒徑數值是不一樣的 。 有的文獻把非規則粉塵的粒徑又稱為粉塵的示性尺寸。因此,這裡所謂的粒徑對於大多數粉塵來講, 只是意義上的概念, 無實際尺寸相對應 。
  • 您知道什麼是PM2.5嗎?
    PM2.5定義指環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於等於2.5 微米的顆粒物,它的直徑還不到人的頭髮絲粗細的1/20,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也叫細顆粒物。它能較長時間懸浮於空氣中,其在空氣中含量濃度越高,就代表空氣汙染越嚴重。
  • 復旦研究發現小粒徑顆粒物危害更大 建議重點防治
    復旦大學昨天發布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空氣中危害更大的「健康殺手」其實是粒徑更小的顆粒物PM0.5。  對心血管疾病影響大   復旦公共衛生學院、上海市大氣顆粒物汙染防治重點實驗室闞海東教授課題組經過實地觀察分析後,發表研究報告指出,粒徑在0.25至0.50微米範圍內的顆粒物數濃度與居民健康危害的關係最為顯著,且粒徑越小,健康危害越大,而粒徑大於0.50微米的顆粒物數濃度與居民健康風險沒有顯著關聯。
  • 農業與生物學院劉春江團隊提出凝並效應:植物葉片上吸納細顆粒物的...
    摘要:凝並效應和幹沉降的共同作用促使顆粒物高效的滯留在葉片上,有效的從大氣環境中去除。近年來,亞微米顆粒物由於對人體健康危害大且難以從空氣中去除,受到了廣泛關注。
  • 什麼是PM2.5?對人體有什麼危害?
    PM2.5又稱氣溶膠PM2.5,氣溶膠指的是大氣中超細的懸浮顆粒,PM2.5則是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是以往被忽視的致命「殺手」。     你如果經歷過嚴重的灰霾天,走在街上,不久你就可以通過咳嗽、吐痰,將空氣中一些「粗」灰塵顆粒吐出來(直徑大於5微米的),但對局部黏膜產生刺激作用,可能引起慢性鼻炎、咽喉炎。然而,這種「粗」的顆粒並不是對人體危害最大的,粒徑小於2.5微米(即PM2.5)的「可入肺顆粒」,才對人體有致命危害。
  • 霧霾、PM2.5、PM10是什麼,你造嗎?
    霧和霾是兩種不同的天氣現象,儘管在氣象學上「霧」和「霾」均有明確的定義,但因其通常混合在一起出現,不容易區分,所以經常統稱為「霧霾天氣」。  首先,顆粒物的粒徑決定了顆粒物能否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以及沉積部位和滯留情況。
  • 皖儀離子色譜檢測環境空氣顆粒物中水溶性陰陽離子
    空氣顆粒物是空氣中存在的各種固態和液態顆粒狀物質的總稱,按照粒徑大小可將顆粒物分為總懸浮顆粒物
  • 你只知道PM2.5,但你知道什麼是VOC嗎?
    正所謂經歷越多,了解越多,空氣汙染中的霧霾這個「老朋友」,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關於空氣汙染,你只知道PM2.5之類的顆粒物,但你知道什麼是VOC嗎?VO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即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準確的說,關於VOC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普通意義上的VOC,只說明什麼是揮發性有機物,或者是在什麼條件下是揮發性有機物;但是從環保角度來看,它是指活潑的一類揮發性有機物,即會產生危害的那一類揮發性有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