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2017年,「醫聯體」是醫改最熱詞之一。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和發展的指導意見》,被視作推進醫聯體建設的政策「春風」。事實上,近年來很多地方已經試點並建立了多種模式的醫聯體。截至2016年底,全國已有205個地級以上城市開展相關工作,佔地級以上城市總數的60%以上。
在廣東,醫聯體建設已被列入「十三五」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城市三級大型醫院要全部參與並發揮引領作用,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共享和下沉基層。這符合廣東醫改「強基層」的主旋律。
推進醫聯體建設,目的是為了優質醫療資源的上下貫通,以醫聯體之「通」,破解群眾看病之「痛」。那麼,如今「百花齊放」的醫聯體,真正能夠做到「益街坊」嗎?如何解決「上轉容易下轉難」的普遍難題?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勢必會影響三甲醫院自身利益,他們真的願意嗎?
多個難題待解,但未必不能破局。記者採訪梳理廣東城市公立醫院醫聯體建設的多種模式發現,好的醫療資源要下沉,先進的管理水平也要下到基層,同時,加大對基層全科醫生的培訓和投入,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看上病、看好病,真正信任基層醫療服務水平,這才是破題的關鍵。
1.緊密型
公立醫院社康中心 合成一個法人單位
好處:專家成功下沉社康
在廣東,醫聯體建設已有多種模式,首先是緊密型醫聯體,以深圳羅湖醫療集團為代表的城市醫療集團模式。這也是得到了國務院醫改辦「點讚」的醫改廣東經驗。
2015年,深圳羅湖區啟動公立醫院改革,同年8月20日,羅湖將區屬5家公立醫院和35家社康中心整合成一個法人單位,建立法人治理結構,成立羅湖醫院集團。改革後,全面整合優化轄區醫療衛生資源,成立6個資源共享中心、6個行政管理中心,降低運營成本。值得一提的是,醫療集團內人才共享、技術支持、檢查互認、處方流動、服務銜接。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羅湖將有社康工作經歷作為醫務人員職稱、職務晉升條件,並強化財政政策引導,對下社康講座、義診、非社康專家坐診、社康專家休息日坐診進行補助,使專家下社康成為「分內事」。
這一模式讓病人更多留在基層。改革一年多後,羅湖醫院集團向社康中心下沉的醫務人員增加35%,集團35家社康中心診療量同比增長94.6%,達到155萬;在集團醫院的診療量佔比由48.53%下降至39.7%;集團社康中心醫務人員的薪酬待遇提高30%。
2.鬆散型
政府主導提供資金 三甲醫院技術支持
好處:患者轉診床位優先
與緊密型醫聯體不同的是鬆散型醫聯體。「鬆散型醫聯體今後將成主流。」廣州市越秀區衛生和計劃生育局局長黃甫初說。他告訴記者,鬆散型醫聯體成員之間沒有行政管理權、人事調配權和經濟分配權,政府為醫聯體機構建設和人才培養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大醫院無需投入資金,但需要提供技術、人才、管理和會診支持。
5月16日,在越秀區衛生和計劃生育局主導下,中山一院牽頭與3家二甲醫院和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成「醫聯體」,形成三級聯動醫療網。今後,居民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也能享受到中山一院名專家會診、優先轉診住院等便利。
和11年前,中山一院接管原東山區人民醫院及越秀區的6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不同,這一次,是在政府主導下牽頭成立醫聯體。中山大學副校長、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黨委書記肖海鵬表示,11年前的合作,醫院發現「離了政府,我們管不了社區」。沒有政府的主導和投入,醫院負擔太過沉重。如今,醫院提供技術設備、師資、管理經驗和理念支持,通過資源共享,幫助基層醫療機構提高「造血能力」,而不能像以前那樣「大醫院養社區」,一味「輸血」。
越秀區一家二甲醫院副院長告訴記者,對於下級醫院而言,以往由於大醫院資源緊張,加上缺乏行政協調,要「上轉」患者基本只能靠醫生「刷臉」,通過與相熟的專家聯繫,把病人送到其他醫院就診。建立醫聯體以後,這樣的轉診將會流程化、規範化,更加順暢。
那麼,在這樣的醫聯體內就醫的患者可以得到什麼樣的便利呢?記者了解到,患者在醫聯體內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二級醫院就診,醫生根據病情需要可預約上級醫院專家進行臨床診斷、影像診斷、病理診斷等服務。
對於需要轉診的疑難病症或危急重症患者,中山一院會開通「綠色通道」,將優先安排住院床位,若經過治療患者的病情穩定後,中山一院將病人轉送下級醫院,「下轉」患者也將優先安排住院床位。
3.專科聯盟
專科強院牽頭幫扶 提升基層專科水平
好處:聯盟之內科室對接
還有一種模式是跨區域的專科聯盟。即選擇一家專科技術能力強的醫療機構牽頭,幫助基層醫療機構提升專科疾病診療能力,並幫助基層組建「帶不走的醫療隊伍」,將傳統意義上的「幫扶」變成長期合作。比如,胃腸、消化等專科實力強勁的中山六院和62家縣級醫院建立的胃腸專科醫療聯盟,與惠東、廉江、梅州、普寧、臺山市等5家人民醫院建立起胃腸疾病診療服務能力技術幫扶關係,同時開啟雙向轉診制度。
中山六院院長蘭平表示,基於自身專科特色和優勢,在省內成立單病種醫聯體模式,對於雙方都是有益的。一方面,通過專科對口幫扶,提升基層醫院胃腸專科診治水平,讓普通胃腸道疾病的患者留在基層;另一方面,讓疑難病例能夠更多上轉到中山六院來。記者了解到,該院每個月派駐一名醫生到對口幫扶的5家人民醫院,派駐期間,這名醫生會對基層醫院胃腸專科醫生進行培訓,手把手教基層醫生做手術,規範他們的醫療服務。
這樣的做法已經起到了效果。據介紹,在惠東縣人民醫院,中山六院派出多名副高以上的醫師進行了下鄉支援,每人支援3個月,除了出診和做手術,還協助縣級醫院開展多項新技術、新項目。2016年下半年,轉診患者比上半年增長37%,一方面為自身醫院帶來了更多患者;另一方面,提升了基層醫院的診療水平,讓患者放心地留在基層。
那麼,專科聯盟內的患者怎麼看病呢?據介紹,患者由縣級醫院初診,如果當地無法處理,則由相應科室與中山六院溝通對接,預約床位,患者可以直接到廣州住院治療。治療完結後,患者會被轉回當地醫院做後續康復治療。
4.網絡共聯
醫聯體內成員單位 建立患者數據平臺
好處:專家聯合網上會診
推行醫聯體的本質其實是通過縱向的資源整合和橫向跨區域的聯動,實現人才、設備、信息等資源的優化配置。從某種程度上,這與網際網路醫院的效果不謀而合。在廣東,也有三甲醫院與網際網路醫院成立了醫聯體。
5月15日,廣東省中醫院和深圳寶安中醫院(集團)、廣州微醫網際網路醫院組成全國首家中醫醫聯體。中醫醫聯體將重點圍繞遠程會診中心、培訓中心、影像診斷中心、檢驗診斷中心、轉運中心等項目的共建,通過微醫硬體、軟體、平臺、服務和醫療網際網路能力的應用,實現醫聯體內醫療資源共享、遠程會診、學科建設等全方位的醫療健康服務,提升醫聯體內成員綜合服務能力。
廣東省中醫院院長陳達燦表示,網際網路技術可以幫助醫院拓展新型服務模式,特別是醫聯體內成員單位之間、上下級醫院之間,在保證信息安全的基礎上,建立患者數據共享平臺,通過網際網路進行連接,讓患者、醫生和醫院三方受益。
那麼,網際網路醫聯體內的患者如何獲益呢?記者了解到,中醫醫聯體成立當天,深圳居民張女士通過深圳寶安區凱旋社康中心發起遠程會診,作為首個受益者,得到了深圳市寶安中醫院(集團)和廣東省中醫院專家的聯合會診。日後,包括率先加入醫聯體的深圳市寶安中醫院(集團)在內的全國各地中醫院都可發起便捷的遠程協作請求,有效提高基層醫院醫療服務能力。
(原標題:醫聯體之通破看病難之痛? 記者深探破局關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