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的女性科研工作者 | 一份"出海指南"

2020-09-14 學術橋

來源: Frontiers開放科學平臺


根據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先前的報告數據顯示,女性佔全世界科研人員的比例不到30%。


一篇今年發表在PNAS的研究中,來自普林斯頓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的黃俊銘博士和他的合作者們,進行了一項題為《不同國家和學科的科學職業中性別不平等的歷史比較》的研究。


研究中通過整合各種資料庫(Web of Science及Microsoft Academic Graph等)的信息,重新證實了現階段女性在科研人員中佔比較低,並且這一現象在不同主流學科中都不同程度的成立。既包括數學、物理等傳統印象中認為男性佔優的學科,也包括心理學等通常認為性別差異不明顯的學科。


學術界中性別不平等的現象始終存在,也有不少研究對此表示關注,但由於各種原因沒能夠得出很令人滿意的結論。這塊空白如今有所填補:黃俊銘博士及其合作者,整合併運用前所未有的大規模資料庫,進行了一項題為《不同國家和學科的科學職業中性別不平等的歷史比較》的研究。一個顯然的事實是,在學術界女性始終不是主流。在黃俊銘等人調查的數據集中,通過查找姓名字典的方式推斷論文作者的性別並加以區分後,總體的女性佔比勉強超過四分之一。雖然每年發表論文的作者中女性佔比在持續增長,從1945年的12%上升到2005年的35%,但仍然遠遠少於男性。


在本次採訪中有女性科研工作者同樣對於某些領域內的男性主導有深刻的體會:


深切的感受是回國以後參加第一個領域內的討論會,會上全部報告嘉賓皆為男性。除了這個特例以外,在評審或其他科研相關會議中,男性與女性的比例仍然相差甚遠。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對於科研領域內的性別差異問題,一直是熱議的話題。背後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社會學問題多過於科學問題。」


但是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女性科學家湧現,給這個群體帶來了信心:


「相信在每個領域,男性主導的現象都會存在。一般,人們對男性家庭參與度的期望很低,認為男性對工作的投入度高於女性。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分工進一步細化,女性在工作尤其是科研工作中的優勢逐漸顯現出來。儘管女性科學家獲得同樣的成就通常需要付出幾倍於男性同行的努力,然而越來越多的優秀女性科學家不斷湧現出來,這給人希望和信心。」


Frontiers 一直對於女性科研工作者保持著關注,借著《乘風破浪的姐姐》綜藝的高關注度,我們通過採訪8名不同年齡段、不同領域的科研女性,了解她們的科研心路歷程,讓行業內外更加關注科研女性們的心聲,感受她們是如何「乘風破浪」的。


在本篇內,她們分享了自己「乘風破浪」的經驗,為後浪們提供了一份「出海指南」。



Q:您為什麼會選擇進入科研行業?


傅君芬:

首先是因為我從小就是一個好奇心很強並且喜歡鑽研的人,尤其是對自然界的生物抱有濃厚的興趣,經常可以觀察蜻蜓、知了等小動物很久,觀察他們的結構、行為等,當時就覺得生命很神奇,所以就自然而然地想要進一步探索生命背後的奧秘;其次是由於我本身是一名兒科的臨床醫生,臨床實踐中發現的問題需要通過科學研究去發掘背後的原因及可能的解決方法,只有這樣,我們的臨床診療水平才會不斷提高,因此臨床是不能和科研脫離的,否則就無法成為一個合格的臨床醫生。


徐錦:

首先是對生命科學的興趣和好奇。其次是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看到很多沉浸在科研工作樂趣中的前輩。例如我的我博士導師和我的博士後合作導師,他們對科研工作的熱愛和忘我,讓我非常的羨慕。在我不斷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從事科研工作的時期,有一位姐姐,也是隔壁實驗室的亦師亦友的老師,給了我很多鼓勵,讓我不再糾結,堅定了從事科研的決心。作為年長我幾歲的女性學者,她的經驗和建議讓我在生活和工作中都受益匪淺。


李琦:

我想一方面是因為我的個性。從小到大,無論是讀書還是做事情總是好質疑、愛問個為什麼?我總是對 「權威」或者「書本」裡的所謂真理提出質疑。另一方面我覺得對我影響比較大的是我看朱瀅老師寫的《實驗心理學》,裡面有很多實驗我都特別喜歡。特別讓我激動的是看到傅小蘭老師通過精巧的設計獨立鑽石棋解決問題,實現計算機模擬人的思維。那時,可能就埋下了我想成為一名科學家的種子。


李曉:

主要受我的研究生導師趙茹茜教授的影響。十五年前,本科畢業時,懷著對踏入社會的牴觸,抱著不浪費保研名額的心態,我決定攻讀趙老師的研究生,從此一入「科」門深似海。趙老師知識淵博、才華橫溢,對一切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時,趙老師邏輯思維嚴密,做事果斷利落,這深深地吸引了對未來一片茫然的我。我的人生目標逐漸清晰,我決定要像趙老師一樣,做一個優雅、博學、睿智的人。此後,我博士畢業,順利進入一所高校工作。在工作中,我結識了更多優秀的女教授、女研究員,她們溫柔而堅定,傳遞信心和力量。


吳南:

父親從小教導,加上轉博的時候家裡人要求讀博士,但是自己真正體會到科研的樂趣是在博二以後,自己是在博士後期間是立志從事科研。


付彩云:

我進入科研行業是受到我導師王銳院士潛移默化的影響,逐漸對科學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鄭小梅:

在大學期間,有幸聆聽了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吳乃虎教授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細胞遺傳學系黃美娟教授講授的基因工程原理這一門,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未來的研究方向。吳乃虎老師與黃美娟老師的治學嚴謹與對科研事業的不倦追求開啟了我對科學研究的嚮往。碩博士期間,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範雲六院士與伍寧豐研究員的悉心教導下,逐步培養了嚴謹的科學思維與紮實的科研能力,為科研工作奠定堅實基礎。博士畢業後,有幸加入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孫際賓研究員與鄭平研究員的研究團隊,在孫老師與鄭老師「以國家需求為己任」的引領下,我進一步認識到科研創新對國家發展、國民經濟的重要性,這也堅定了我對科研工作傾盡一己之力的決心。非常感謝一路來一步一步引領我進入科研之門的老師前輩!


茵梓:

我選擇進入科研行業完全是受我的博士導師歐陽宏偉教授的影響,讓我感受到做科研是一件很有意義、創新性很強並且非常體面的工作,並且給了我個人很多鼓勵和自信。科研工作的自主性可以很強也是吸引我的一點,可以有比較大的自由度決定做什麼、怎麼做、什麼時候做和如何做到完美。


Q:您是如何保持學習的動力,使個人不斷成長的?


傅君芬:

首先,我是一個對新鮮事物抱有極大興趣並且學習熱情很高漲的人。學習對於我來說不是一件很有壓力的事情,而是一個我非常喜歡和享受的過程。不論是專業知識,還是英語、鋼琴、羽毛球,學習這些於我而言都是樂事;其次,一定是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這是前提,尤其是對於我們這些邁入中年的學者來說。因為年齡的增長不可避免地會帶來一些身體上的毛病,所以我平時會比較注重飲食的營養均衡,有空的時候也會進行一些體育鍛鍊;最後,由於醫學一直是隨著時代在不斷進步不斷革新的,作為一名臨床醫生,我必須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庫,以更先進的知識和技術武裝自己,這樣我多年的臨床經驗才能成為加分項而不至於固步自封,也才能更好地服務於患者,解決臨床問題。


李琦:

我覺得有個好身體真的非常重要。有很長一段時間,因為工作節奏快、壓力大,回家照顧孩子真的特別累,我經常過敏,嚴重到每周都要跑醫院。後來,我開始改變生活方式,我會儘可能抽時間去健身房跳操、遊泳或者長跑,經過了半年多鍛鍊,過敏症狀幾乎消失了。去醫院的時間換成了鍛鍊的時間,這種感覺真的很棒。疫情這段時間鍛鍊太少了,等疫情過去,我會繼續健身。


徐錦:

我的動力主要來自於peer pressure. 從讀博士開始,身邊的朋友、同學和同事,都十分優秀。在那樣的一個環境下,我會不由自主的保持學習的動力,希望能夠跟得上大家的步伐,不要掉隊。在這個努力追趕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獲得了個人的成長。所以好的學習環境對於個人的成長非常重要,建議後浪們在選擇實驗室的時候,除了導師以外,對學習環境也進行充分的了解。


鄭小梅:

任何過往的人與事都會在個人成長中留下痕跡。感謝我一路來遇到優秀前輩與優秀同事朋友。身邊的優秀者是我不斷保持學習的動力,不斷內省自己與優秀者的差距,學習他們在思想認識上的高度,在科研創新上的活力,擴展自己的高度與深度。我不是一個聰明的人,但希望我能成為一個不斷進步的人。


李曉:

首先,我的工作性質要求我必須不斷地學習才能不被行業淘汰。其次,我很享受學習的過程以及學習帶給我的滿足感。因此,我會利用各種空隙時間,通過各種途徑去搜集資料、然後消化、學習,並將自己的領悟展示在課堂上或應用到科研實驗中,這讓我非常有成就感。


吳南:

因為我是一個不喜歡天天做一樣事情的人,有著探索發現的欲望吧。我喜歡構思一個方案,然後去組織張羅,努力實現以後的成就感。然後,本人英語還算從小就愛好,所以就有利於從SCI期刊、英文原版書中直接學習到國外的學術知識,並把握前沿動態。另一方面,我還是比較注意養生的,別人存錢買房子,我花錢健身、遊泳、泡溫泉去溼氣,還有經常去美容院和養生館。當然,這個代價就是我總在住單位宿舍。不過相比於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這些都是值得的。


付彩云:

我覺得興趣愛好是最大的內驅力。科學研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曾有一篇文章前後做了八九年,經歷了七八個碩士研究生參與。就是因為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從中感受到了極大的探索未知之謎的樂趣,所以一步一步逐漸深入挖掘潛在的分子機制。在從事科學研究的過程中,每個小問題的解決,每一個實驗結果的獲得,都會給我帶來極大的滿足感和幸福感,這也許就是我能數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恆堅持下來的動力吧!


茵梓:

我覺得學習的動力實際是源自對於幸福感的渴求,每日有所進步內心會比較富足,在科技飛速發展社會日益進步的今日,個人能力的提升也是時代的要求。另一方面,當看到比你優秀的人比你努力,還是會感受到激勵。一個有活力和積極向上的大團隊營造的微環境生態,也是蠻重要的。


Q:如果現在有一位女性向您表達立志要進入與您同屬一個領域的科研行業,您會對她說些什麼?


傅君芬:

兒科內分泌領域雖然不如腫瘤等領域熱門,但仍有很多重要的問題亟待解決,我熱忱地歡迎更多的女性進入兒科內分泌領域的科研行業。科研之路,是一條需要靜心及沉澱的道路。在這條路上,你可能會遇到各種阻礙和問題,不論是科研項目上還是個人身心,一定要敢于堅持,保持初心。唯有熱愛,方能長久。


徐錦:

找到自己喜歡的方向,如果一時難以決定,不妨多嘗試一下。選擇一位或者幾位榜樣,作為成長的道路上的旗幟,不僅可以指引方向,還可以鼓勵自己。一定要儘快的練習和學會做學術報告。有一項可以愉悅自己的業餘愛好。


李琦:

我想我會對她說,幹科研這麼多年了,這個行業最不容易職業倦怠,因為它要求永遠要突破、永遠要創新、永遠要我們不斷地發問、不斷地思考。這個領域全憑自覺,領導們不會要求你幾點下班幾點上班,會給你一個特別寬鬆的科研環境。但是,同事們一個個都跟打雞血似的,每個人自己跟自己較勁、跟別人較勁,都不甘落後。如果,你真心熱愛科研,能夠頂住壓力並享受其中,就加入我們的隊伍。同時,我也會告訴她一定要鍛鍊身體、別過分透支身體。


吳南:

科研是一個非常適合女人的行業,因為相對來說,社會關係簡單,可以顧家,雖然對於女性可能因為生育會慢一點,但是相信自己是有後勁的。這個探索與發現的過程,最後自我實現的事業,是會讓你無比開心的。


付彩云:

若有年輕的女性立志從事科研工作,我會先提出一個問題:「你為什麼選擇從事科研工作?」若沒有濃厚興趣的內驅力,若科研只是一份謀生的工作的話,從事科研你的人生感受不到樂趣和驚喜,會非常辛苦的!


鄭小梅:

科研中無身份性別的差異,只要認定是可為之奮鬥畢生的事情,就勇敢面對與承擔。科研工作的魅力在於科研思維的養成,可以讓人更加理性地面對各種問題,以冷靜理性的態度對待一切。在科研與生活學習中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茵梓:

相信自己的實力,自始至終保持自信。

越年輕越要抓緊時間建立優勢,三十才會從容不迫。

培養一項感興趣的運動,有利於精神和身體有更好的狀態。


Q:最後,對於「科研女性們如何乘風破浪」您有沒有一句話的寄語?


傅君芬、李曉: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徐錦:

Stay curious and have fun.


李琦:

做科研領域的女福爾摩斯永遠不會失業,我們永遠在披荊斬棘、乘風破浪,揭開真理的道路上。


鄭小梅:

志存高遠,堅持初心,攻堅克難,為國為民貢獻一己之力!


無論你的性別如何,我們都期待你對於科研工作中的性別差異發表看法,歡迎留言。


本文內容及未標註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號觀點。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與我們聯繫或者請留言通知我們刪除。

來稿和內容合作信箱:qiaoqiao@acabridge.edu.cn

相關焦點

  • 8位科研女性分享:如何在男女比失衡的學術圈「乘風破浪」?
    Frontiers 一直對於女性科研工作者保持著關注,借著《乘風破浪的姐姐》綜藝的高關注度,我們通過採訪8名不同年齡段、不同領域的科研女性,了解她們的科研心路歷程,讓行業內外更加關注科研女性們的心聲,感受她們是如何
  • 8位科研女性分享:如何在男女比失衡的學術圈「乘風破浪」?
    在本次採訪中有女性科研工作者同樣對於某些領域內的男性主導有深刻的體會: 「深切的感受是回國以後參加第一個領域內的討論會,會上全部報告嘉賓皆為男性。除了這個特例以外,在評審或其他科研相關會議中,男性與女性的比例仍然相差甚遠。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對於科研領域內的性別差異問題,一直是熱議的話題。
  • 科技創新人物|方銀霞:在科研之海乘風破浪
    方銀霞隨「雪龍」號船參加南極科學考察她牽頭攻關研發「海洋劃界決策支持系統」為相關機構提供重要的決策支持她是海洋二所副所長方銀霞方銀霞:在科研之海乘風破浪面對臺下6000多雙求知的眼睛,她以自己30多年紮根地球科學研究一線、勇於創新、求真務實的親身經歷勉勵年輕人,要在時代洪流中奮勇前行,在堅持之後再多一份堅持,在不負時光中珍惜美好,到國家最 需要的地方施展才能。講話的最後,她以「今天的我,仍在『乘風破浪』;明天的你們,終將『破浪前行』」寄語2020級浙大新生。在海洋科研領域一直「乘風破浪」的方銀霞,永遠記得自己投身地球科學研究的初心。
  • 完美日記攜手女性航天工作者,尋色宇宙星空,探索內心力量
    每一次的發射,都離不開航天工作者的努力,以及他們堅毅不拔的航天精神。而在成功發射的兩天後,我們看到了一組來自中國新時尚美妝品牌完美日記的航天女性工作者的時尚大片。她們剛與柔並濟、情與理並蓄、美與力並融,她們是中國航天女性工作者。
  • 中國科研工作者對抗體試劑問題的反思
    2015年5月19日 Nature雜誌從美國和加拿大幾位資深科學家的親身經歷,深度闡述了目前抗體試劑的現狀與問題,給全世界科研工作者敲響了警鐘身為中國科研工作者,我們遇到的抗體試劑問題只怕比國外同行來得更多,當下除了抱怨,我們更應深刻反思:如何才能獲得高質量、合適的抗體試劑。獲得高質量、合適的抗體試劑也並非難事,我們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加以甄別:1.優秀的抗體供應商;2.過硬的冷鏈物流體系;3.正規的銷售(直銷/分銷)渠道。1.
  • 青年科研工作者萬蕊雪:女性在科研工作中優勢很大
    新華網上海5月25日電(遊蘇杭)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女性早已撐起半邊天但即便如此,在某些領域,比如科研工作中,男女比例不均衡仍是不爭事實。那麼,在科研領域中取得非凡成就的女性,她們又是如何看待自己女性身份的呢?  「我覺得,女性在科研工作中有著很大優勢。」清華大學醫學院博士後萬蕊雪在2019浦江創新論壇期間接受新華網採訪如此表示。在萬蕊雪看來,「女性普遍工作更為細緻,考慮問題也更為周全,而這些特質對於科研工作而言都十分重要。」
  • 乘風破浪的新女性主義,有緣網《2020後浪女性婚戀觀報告》七夕發布
    2020年的夏天,《乘風破浪的姐姐》成為最熱門的出圈綜藝,一眾姐姐無風起浪,重新定義了當下女性的狀態與心境,他們獨立、自信,每個人都擁有獨特的魅力。而縱觀當下的社會輿論生態,女性意識正在覺醒,她們不再沉默而敢於發聲,爭取自己的權利、打破舊有的桎梏與偏見,特別是在婚姻問題上,女性的婚戀觀念也逐漸發生著變化。
  • 最年輕的中科院女院士謝毅:做科研需要一份灑脫
    最年輕的中科院女院士謝毅:做科研需要一份灑脫   2015年3月19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謝毅教授榮獲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第十七屆「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成為本屆亞太地區的唯一獲獎人,也是自1998年該獎項設立以來第四位獲得這一榮譽的中國女性。
  • 關注丨充分釋放女性在科研領域的潛力
    女科技工作者將在歷史進程中鐫刻出愈加清晰的印記,她們獨特的氣質也將散發更為絢麗的科技之光。」目前,女科技工作者佔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40%,網際網路領域創業者中女性超過一半。「無論在基礎研究還是高新技術領域,處處匯聚著女性科技工作者的身影。」
  • 那些乘風破浪的科學家姐姐們
    近日,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熱播,巾幗不讓鬚眉的「女性力量」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女性科學家在鬚眉遍地的科學界猶如鳳毛麟角。她們用柔弱的身軀對抗世人不公的眼神,靠自己的執著、堅毅和睿智在科學道路上砥礪前行,給我們留下了光輝燦爛的身影。在這裡,小編想為大家介紹四位優秀的女性科學工作者,向這些優秀的「科學家姐姐們」致敬。
  • 喬傑院士:女性醫者在抗疫和科研中發揮獨特作用
    今年年初作為北京大學援鄂抗疫國家醫療隊領導組組長帶隊馳援武漢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傑在9日舉辦的女科學家論壇上說,女性醫者的溫柔和堅強、感性和思辨正在抗疫和科研中發揮獨特作用。 喬傑說,這次抗擊新冠疫情,在全國4.26萬援鄂醫護人員中,女性醫務人員2.8萬,佔整個醫療隊約2/3。她帶領的406人北京大學醫療團隊中,女性有306人。
  • 疫情之下 梅耶·馬斯克、楊瀾、鄧亞萍共話女性如何乘風破浪
    來源:新京報深讀|疫情下,梅耶·馬斯克、楊瀾、鄧亞萍共話女性如何乘風破浪「姐姐」們乘風破浪,讓人們重新認識了30+女性的魅力。而《三十而已》熱播則放大了這一光環背後的危機和困惑。全球經濟變局下,科技進步和時代發展正在無形中推動著女性力量的覺醒。顯然,這是一個「她力量」勃發的時代。女性不再是歷史敘事的「失語者」和「幕後人」,但面前仍有年齡、家庭、職場的約束與牽絆。8月12日,由新京報貝殼財經主辦的「中國經濟新格局:乘風破浪」夏季峰會在線舉行。
  • 《乘風破浪的姐姐》中「乘風破浪」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這麼火?
    這個夏天,最火的綜藝節目莫過於《乘風破浪的姐姐》了。在影視行業幾乎全面寒潮的時候,憑藉《乘風破浪的姐姐》,芒果TV所隸屬的芒果超媒股票一度漲停,市值突破1000億元,創下歷史新高。真的是一路「乘風破浪」!
  • 院士寄語深圳乘風破浪未來可期
    作為國家創新型城市、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之一,深圳應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學等科技創新載體的建設,攻關基礎研究核心技術,補齊基礎研究短板。未來,深圳的發展一定是創新驅動的發展。隨著科創載體建設的不斷推進、科技資源的加大布局,我相信,深圳的源頭創新和產業創新能力將會實現重大突破。而作為高校,要培養出具備「頂天立地」精神的人才。
  • 科研工作者們,果殼網科學人向您約稿!
    活躍在一線的科研工作者們,或許你花費諸多心血的論文剛剛發表;或許你對自己所在領域理解深刻、見解獨到;或許你的專業正好能對新聞事件、時事熱點提供一針見血的解讀,你願意把你的研究成果、專業見解、獨特觀點通過果殼網科學人分享給大眾嗎?
  • 掌橋科研:一個科研工作者必備的論文下載網站
    網站首頁截圖掌橋科研,又叫掌橋科研一站式科研服務平臺,之所必叫「必備論文網站」,就是因為它的「一站式」服務,解決了科研工作者的大部分需求from=lbjh(複製前面文字可打開)掌橋科研的「一站式」服務,對於科研工作的朋友們來說,簡直就是「貼心小棉襖」。它提供文獻檢索下載、文獻求助、論文翻譯、文檔轉換、科研資訊瀏覽等功能。
  • 繼乘風破浪之後,姐姐們都去哪兒了?
    今年夏天通過一檔《乘風破浪的姐姐》(以下簡稱:《乘風破浪》),讓觀眾看到了性格不一的姐姐們,並對她們有了重新的認知。圍繞成熟女性的獨立意識和鮮活個性的故事還沒有結束,繼乘風破浪之後,姐姐們也繼續展業,活躍在各大綜藝節目中。
  • AI女神,乘風破浪帶頭人
    一起揭曉:~AI女神,如何乘風破浪~從ACL執行委員會的名單來看,幾乎看不到國內女性NLP研究者的身影。季姮甚至發現,本次智源大會上主席大多是男性,這側面反映了女性在國際學術事務中並不活躍。國內優秀的女性學者都去哪了?
  • 《乘風破浪的姐姐》:人生沒有一帆風順,但可以乘風破浪
    文|心語愛這個夏天,《乘風破浪的姐姐》帶給我許多驚喜和感動。每一位姐姐都很努力,都很拼。比如吳昕、張含韻、孟佳、王霏霏、張雨綺等。他們為了好的舞臺效果,為了給觀眾呈現完美的表演,常常練舞到凌晨。尤其在《成團之夜》聽到她們的一段演講,內心更加波瀾起伏,她們的身上有許多值得學習的點,因此,便有了這篇文章。
  • 社交產品出海:10億美金的機會與掘金指南
    如下圖所示,本文將圍繞重新認識社交/社區,社交出海,出海社交產品運營,社交出海在不同市場案例簡析四個細分話題進行探討。社交出海腦圖(本文系一群出海前沿的業內人士討論分享的結晶,由筆者加工潤色,特別感謝@中國式出海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