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新聞背景
今年3月29日,市委、市政府表彰了30位有突出貢獻的高技能人才,田洪珊是其中之一;去年3月,市總工會市職工技術協會表彰了10位能工巧匠,田洪珊也是其中之一。北京市民接到的國外EMS中有近一半是她給翻譯的地址,她為此上了十幾年夜班。
田洪珊只念過4個月的英語專科,但她的工作就是英語專業大學生來了也未必幹得了。
膝蓋就是辦公桌
晚上9點來鍾,印有「EMS」(郵政速遞)字樣的信函鋪了一地。這裡是北京郵政速遞局航空郵件交換站國際郵件處理中心的作業場地,每天收到成千上萬件從世界各地寄給北京的EMS郵件。田洪珊的工作就是把信封上的英文地址翻譯成中文,再按全市16個速遞站區把郵件分成一堆一堆。她的工作必須在凌晨4時30分之前完成,這樣才能確保最遠的站區也能在早晨7時左右收到郵件。
所以,跟田洪珊說話時,她幾乎頭也不抬,眼睛就盯著信皮看。她的動作很快,每個英文地址掃上一眼,就馬上把翻譯出的地址寫在旁邊。字跡有點潦草,但絕不妨礙辨認。寫完一個,往身邊地上一扔,不一會兒又抱起一摞,往膝蓋上一放。領導原本也想給田洪珊配套工作桌椅,論證過好多次。但是「EMS」信件個頭兒都挺大,多大的桌子也施展不開,田洪珊只好繼續打地攤,拿個小板凳往郵件堆裡一坐,膝蓋就是辦公桌。
走到哪兒記到哪兒
按正式的說法,田洪珊幹的活兒叫「批譯」。它看上去挺簡單,真做起來滿不是那麼回事兒。「比如英文地址中只寫一個Road或者Street,翻譯過來就可能是街、路、大道、胡同、條或者巷;而『Fortune』既可能是指東三環上的『財富中心』,也可能指東三環上的『發展中心』,還可能指中關村那邊的『富海中心』;再像『花園路』和『華遠路』拼音都是一模一樣,就得靠郵編、電話、分不分AB座甚至樓層數等細節來區分。」田洪珊說,秘訣就倆字:記唄!
從十多年前接手批譯工作開始,田洪珊走到哪兒記到哪兒。全市主要行政區劃、主要街道,全市主要的國家機關、高等院校、公司、企事業單位的中英文名稱、地理位置和投遞道段,她都一點點記下來。筆記整理了厚厚的3大本,資料近萬條。別人坐車看風景,她眼睛就盯著高樓大廈看門牌、看招牌。有時候,一個門牌號又分成A、B、C、D、E、F座,實在弄不清楚了,她就專門跑過去看一趟。如此一來,她批譯的地址範圍小、準確率高。
電腦都幹不了的活兒
近些年,北京城的發展日新月異。每月每天每時,北京城都有新建的、拆除的或是改名的建築。別人眼中的好事,對批譯員而言就變成了麻煩事兒,田洪珊的知識更新速度得比電腦還快。
上世紀90年代,北京速遞局為提高批譯水平,專門請人設計了電腦批譯系統,輸進去一萬多個詞條。結果,項目還在初步論證階段時,資料庫就過時了。電腦都跟不上趟兒了,田洪珊卻自己有招兒:「平時多留心,公交站牌、報紙電視、樓盤廣告、甚至購物的包裝紙上都是線索。得多聽,多看,多問。」田洪珊說她的職業培訓是實打實的「終身制」。
十幾年來,田洪珊批譯的進口落地郵件有50多萬件,北京市民接到的國外EMS中近一半都是由她翻譯的,差錯率為零。因為國際進口郵件的高峰是在晚上,所以田洪珊上了十幾年的夜班。「姐姐也說我老得快,但工作總得有人幹。」田洪珊抬頭一樂,眼角的皺紋如菊花般美麗。插圖/遊揚RB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