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傳聞廣東人什麼都吃,甚至還吃福建人,福建人表示瑟瑟發抖。當然這是在開玩笑,廣東人的食譜確實很廣,天上飛的、水中遊的、地上跑的,很多都可以被捉進廚房變成一道菜餚。但是有一類生物相信大多數廣東人不會很痴迷,那就是昆蟲,因為昆蟲給廣東人留下了「髒」、「不衛生」、「噁心」等印象。
但是在雲南地區,昆蟲卻是一種較為常見的食材,逛過雲南夜市的朋友應該聽過「昆蟲宴」。這裡面的昆蟲種類數不勝數,有常見的蜻蜓、蜜蜂,也有不常見的、叫不上名字的昆蟲,它們在高油溫的環境中洗去了異味,出鍋後就變成了看起來香酥可口的食物。如果不告訴你那是昆蟲,你估計從外表都看不出來它就是昆蟲。
實際上吃昆蟲並非雲南地區特有的現象,國外不少地方也存在吃昆蟲的現象,因此催生了相應的昆蟲養殖業。那麼昆蟲到底有什麼營養價值,使得人們將它們納入食物清單呢?生活在生存資源較為緊張的人,對於食物的要求並沒有那麼高,因此當他們無法找到正常的食物時,為了填飽肚子不得不尋找特殊的食物,昆蟲就是這樣一種食物。
其實大多數昆蟲體內還是存有較豐富的蛋白質,這也是昆蟲身上最明顯的優點。其次,昆蟲專家通過研究發現,昆蟲是食物鏈中低層的生物,它們的生存往往只需要少量的資源,而且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都很強。更重要的是,它們和牛、羊等家畜相比,碳排放要少很多,因此被認為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可能途徑之一。
如果未來想要將昆蟲發展成人類食物的其中一類,那麼需要規範化現有的昆蟲養殖業。如今昆蟲養殖業的發展規模還不是很龐大,基本都是個體戶在經營,因此這個行業缺乏相關的標準和規則進行規範。這種情況會導致多個問題,首先是昆蟲的安全問題。大多數養殖場用死魚死蝦來餵食昆蟲,而這些死魚死蝦中可能存在病毒或病菌。
雖然昆蟲可能不會被這些病菌病毒所感染,但它們作為攜帶者會將病毒病菌傳播到人體身上,這就是為什麼人們覺得昆蟲不衛生。其次,昆蟲養殖可能會對周圍的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例如物種入侵。由於缺乏嚴格的管控,個體戶在引入外來品種的過程中可能出現外來物種逃逸到野生環境的現象。
如果該逃逸物種對自然環境擁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繁殖能力,那麼很可能會威脅當地其它昆蟲的生存,也會對農作物和自然植物造成破壞。因此昆蟲在未來想成為人類食物的一種,可以說是道阻且長。除了要規範化昆蟲養殖業之外,還要打破人們對昆蟲的刻板印象,讓更多人接受昆蟲作為食物,但這又談何容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