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有一種會「唱歌」的雲或許可以解釋

2020-12-06 科學百分百

恆星是指宇宙中靠核聚變產生的能量而自身能發熱發光的星體,過去天文學家以為恆星的位置是永恆不變的,以此為名,但事實上。恆星也會按照一定的軌跡,圍繞著其所屬的星系的中心而旋轉。

恆星是宇宙中最基本的成員, 行星,又稱惑星,是自身不發光的,環繞著恆星的天體

一般來說行星需要具有一定的質量,行星的質量要足夠的大,以至於它的形狀大約是圓球狀,質量不夠的被稱為小行星。

歷史上,行星的名字來自於它們的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們在行走一般,太陽系內的肉眼可見的5顆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早在史前就已經被人類發現了。

後來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展,人類也了解到,地球本身也是一顆行星,離地球最近的恆星就是太陽

很久以前在我們的太陽形成之前,它只是一堆漂浮在氣體,灰塵和碎片物質,但是這些物質最終成為恆星和行星。

現在科學家使用一個非常特殊的星雲觀測,已經開始了解整個過程。,分子空間雲研究中最大的障礙之一是望遠鏡只能產生它們的二維圖像,因此無法模擬灰塵和氣體的內部和運動,現在,研究人員專注於被稱為Musca的星雲。

從地球觀察時,雲看起來像是針狀氣體和塵埃的渦旋,但3D模型可以讓科學家揭示它的真實形狀。

他們的工作發表在Science上:這種研究方法的結果是驚人的,儘管Musa看起來像來自地球的薄圓柱體,事實上,它與天空平面上最大的可見尺寸相當。

在研究Musca時,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注意到雲正在震動,這些振動產生了波浪,形成氣體和灰塵的頭髮狀的條紋,通過映射這些鏈,建立了雲的3D模型,團隊甚至可以確定振動的頻率,然後將這些頻率縮放到人耳可聽見的頻率,並產生雲的「歌聲」。

隨著新的數據和模型的使用,科學家們希望繪製一個更詳細的圖片,這樣的雲最終可能形成恆星,然後形成行星。

得出的那些數據正好可以用來更好地理解我們自己的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也許也可以解釋其他附近恆星和已知的外行星系統的起源。

時代在發展,人類科技也在不斷發展壯大,相信在不久的未來,我們能窺探出太陽系的更深層次的奧秘出來。

相關焦點

  • 太空中巨大「歌唱」雲將有助於理解星形系統是如何形成的
    我們的太陽系是如何孕育的,它是如何從幾十億年前的一片雲中誕生?這些謎團已經困擾了天文學家幾十年,但是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研究為我們的理解增加了一個額外的維度。了解這些雲的三維結構將是我們理解恆星和行星如何誕生的重要飛躍。負責形成恆星的物理學也負責形成雲。暗帶是黑暗的Doodad星雲,一個新恆星和行星可以形成的地方。
  • 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
    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它又是怎麼產生其他行星的?以上這些問題在過去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隨著時代科技快速地進步,科學家們陸續展開有關太陽系起源的討論與論證,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一聊。認識了太陽系的構造後,人們會問:「那太陽系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 我們賴以生存的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
    探索被稱為太陽星雲的巨大星際雲如何催生我們的太陽系及其中的所有事物。我們所知道的太陽系以巨大的旋渦狀的氣體和塵埃雲開始生命,它無方向或無形地穿過宇宙。大約46億年前,這種巨大的雲被轉化為我們的太陽。隨後的過程產生了太陽系,其中包括八顆行星,181顆衛星和無數的小行星。
  • 太陽系形成於原始星雲?觀測與模型,看科學家如何證明
    如果我們的太陽系與銀河系中其他系統的形成方式不同,那就太奇怪了,因為物理應該適用於任何地方。我們可以看到恆星在巨大的氣體雲和塵埃雲的深處形成,甚至是年輕的恆星周圍環繞著由碎片組成的圓盤,它們看起來就像行星形成的碎片盤。圖解:可見光(左)和紅外線(右)看見的三裂星雲影像 -位於5,400光年外,在人馬座的一個巨大恆星形成區的塵埃雲。其他的證據來自對這個過程的模擬。
  • 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類木行星的誕生(二)
    上篇文章中,我們講到了三種關於類木行星形成的假說,前兩種假說已經做了介紹,還剩最後一種沒有說,而這一種假說也是十分有趣,有些科幻的味道。上世紀八十年代,有一些科學家就提出了類木行星,比如木星,它可能是從八大行星軌道的外圍遷移進入目前軌道位置的,而造成遷移的原因是木星在原有位置運行時,會與大量的星際塵埃和氣體發生摩擦,因此運行軌道會發生一定程度上的偏轉,時間一長,就有可能進入內側,拉近與早期太陽之間的距離。
  • 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太陽的誕生
    前面幾篇文章中,我們分別介紹了太陽系形成理論的發展,具體講解了八大行星的誕生,順帶介紹了小行星帶、柯伊伯帶以及奧爾特雲的出現過程,但唯獨沒有對太陽系的核心——太陽,進行仔細的講解,更多時候只是一筆帶過,類似於太陽星雲收縮,中心溫度、密度升高形成太陽等等語句,因此接下來我們將對這句話進行細節上的補充,讓大家對太陽的形成有個更加清晰的認識。
  • 關於太陽系形成理論的這三件事,科學家給出了解釋,看完恍然大悟
    這可以用劉易斯模型來解釋,早期的太陽系是一團氣體雲,內部溫度高於外部溫度。在內部區域,只有像金屬和巖石一樣的物質才可以凝結。因此內部的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主要由金屬和巖石組成。當你你移動到更冷的外部區域去,它會變得足夠冷,像水冰,緊接著氨和甲烷冰凝結。
  • 太陽曾有個雙胞胎?哈佛:失散恆星可解釋第九行星和奧爾特雲!
    早在1984年,美國物理學家理察穆勒就提出過太陽有一個伴星的假設——涅墨西斯假說。那哈佛大學團隊又有什麼證據可以支持這個假說呢?奧爾特雲和第九行星。在柯伊伯帶後方很遠的地方,有個叫奧爾特雲(Oort Cloud)的彗星庫,其名字來自荷蘭天文物理學家奧爾特(Jan Oort)。奧爾特雲呈現球形分布圍繞著太陽系,主要由上千億個直徑大於2公裡的冰冷物體組成。
  • 早期太陽系有兩個恆星?奧爾特雲竟是另一個恆星留下的產物
    關於太陽系的形成,科學家始終都難以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因為太陽系的結構很複雜,不僅存在多顆行星,還存在小行星帶,以及外圍的奧爾特雲。如果說研究行星以及小行星,還能依靠發射探測器獲取重要數據,研究奧爾特雲,難度就不是一個數量級了。奧爾特雲的分布範圍極廣,最遠可達距離太陽一光年遠的地方。這麼遠的地方存在眾多隕石碎片,其形成機制難以用單一恆星的觀點來說明。
  • 太陽系邊界到底在哪?柯伊伯帶?奧爾特雲?太陽系範圍一直在擴大
    但冥王星的發現並沒有成為終結太陽系邊界的探索。在20世界40年代之後,幾位天文學家先後提出了一個想法,他們認為在在像冥王星那樣遠離太陽的地方,行星的形成過程會因為物質分布過於稀疏而無法進行到底,所以在距離太陽約45-83億千米處有一個柯伊伯帶。
  • 我們生活的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若時間倒流,會看到怎樣的過程
    我們生活在銀河系中的一個成熟太陽系中,已經形成了八大行星和幾顆矮行星(如冥王星),還孕育出了地球生命,矮行星位於被稱為柯伊伯帶(Kuiper Belt)的冰天體區域。如果能讓時間倒流,在太陽系形成時,人們會看到什麼呢?
  • 天文學家:或許以前我們有兩個太陽
    我們的太陽或許曾經有過一個雙胞胎兄弟,太陽系就像《星球大戰》中塔圖因所在的星系一樣是一個「雙星」系統。你可以想像那個時候的情形嗎?勒布和西拉傑認為這個消失的「太陽」與現在我們看到的這顆有相同的質量,並且在大約40億年前,太陽系開始形成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它距地球的距離比現在的這顆太陽要遠1000倍,但兩位研究人員認為它早在地球形成之前就已經漂移出了太陽系。
  • 太陽系真的是由星雲形成的嗎?
    關於太陽系形成的標準模型是指太陽系起源於巨大的星際雲。那麼是什麼支撐了這一理論呢?或許支持這一理論最令人信服的證據就是對我們的銀河系現今在其他地方發生相同進程的觀測。如果在銀河系中,太陽系是以一種不同於其他星系的方式而形成,這將會很奇怪,因為物理學被認為在任何地方都起作用。
  • 澳大利亞西部出現奇異雲團,NASA:成因無法解釋
    據美國宇航局官方網站2月6日報導,隸屬於該機構的一個衛星,日前在澳大利亞西部拍攝到了一種形狀非常奇怪的雲,照片中的這些雲,就像是一個個獼猴桃,數量眾多,覆蓋在澳洲西部海域的天空中。這些雲的結構非常巨大,最大的雲可以覆蓋300公裡的範圍,因此,如果從地面上來看的話,是無法發現它們的形狀的。
  • 太陽系最外層奧爾特雲來自何方?是如何發現的?距離我們究竟有多遠
    圖解:理論上奧爾特雲的距離與太陽系其他結構的大小對比1950年,荷蘭天文學家簡·奧爾特(Jan Oort)首次提出了這個由冰體構成球體的想法,以解釋那些需要花費數千年繞太陽轉一圈的彗星的起源這些彗星被稱為長周期彗星,在有記載的歷史中,大多數彗星只出現過一次。更頻繁進入太陽系內部的訪客被稱為短周期彗星,所以奧爾特雲是以奧爾特命名的。
  • 太陽系主流形成學說,違反角動量守恆,太陽系形成另有原因
    所以太陽系內的七大行星排列成這種形態是一個謎。》太陽系的謎團不僅僅是如此,甚至關於太陽系的起源,主流的科學理論也有很多不能解釋的現象。數學和物理都是較真的科學,人類發展出來的很多學說、理論,一旦用數學和物理帶入,立刻會顯露出諸多矛盾的地方。關於太陽系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
  • 太陽系中曾有兩個太陽?-虎嗅網
    4年前,一些天文學家提出,在外太陽系中可能隱藏著一顆太陽系「第九行星」。但是,第九行星究竟是什麼?它為什麼會出現在那裡?要解釋這些問題並不容易。最近,兩項研究分別提出了兩個瘋狂的假說:第九行星可能是一個原初黑洞;或者,它的存在是因為太陽系中曾有第二個太陽。
  • 月亮是如何形成的?天文學家給出的答案你可能不會想到
    這些星子掃除吸收了更多的氣體並形成了行星的雛形。它們會持續成長直到剩餘的氣體都被猛烈的太陽風掃出太陽系。 誰能想到一團氣體和塵埃雲能夠在形成現在我們已知的巨大行星的過程中扮演著原料的角色呢?包括它們忠實的衛星,甚至就連我們最重要的,美味的熱狗也都是由這些塵埃雲組成的。在描述這樣一系列事件時,連驚異都只是種保守的說法。
  • 太陽系中曾有過兩個太陽?
    4年前,一些天文學家提出,在外太陽系中可能隱藏著一顆太陽系「第九行星」。但是,第九行星究竟是什麼?它為什麼會出現在那裡?要解釋這些問題並不容易。最近,兩項研究分別提出了兩個瘋狂的假說:第九行星可能是一個原初黑洞;或者,它的存在是因為太陽系中曾有第二個太陽。
  • 太陽系形成的秘密?或在冥王星之外被揭開
    然而,在2019年的元旦,新視野號飛掠了太陽系中最原始的天體之一:天涯海角Arrokoth,一顆自數十億年前形成起就從未被打擾過的小行星,距離冥王星還十分遙遠。他們不僅解釋了在太陽系遠端冰冷的柯伊伯帶天體的實質,還為行星如何形成提供了強有力的普遍證據。「我們已經在了解行星形成是如何進行的這一進程中取得了一個重大突破。」艾倫·斯特恩,新視野號任務的首席研究員,告訴《吉茲莫多》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