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主流形成學說,違反角動量守恆,太陽系形成另有原因

2020-11-24 華箋流香

人類已經把多個太空望遠鏡送上了太空。哈勃太空望遠鏡帶給大家的震撼照片,相信每一個人都看到過。但是如此遼闊的星空。即使專業的太空望遠鏡也不能搜索到它的全部!

在今年8月份的時候,烏克蘭一位業餘天文學家,用一個口徑只有0.5米的望遠鏡,給大家帶來了一個驚喜:一個像奧默默那樣高速闖入太陽系的神秘的天體,奧默默2號,將於12月10日抵達近日點。

》這些頻繁光顧太陽系的天體,不僅來源成謎,而且往往會引起人們對天文學規律的質疑。

天文觀測是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尤其在古代,對天文學規律的研究,構成了人類社會的認識自然規律的最重要部分,因為在遼闊的星空中,那些星體以不以人為意志的規律在運動,彰顯著大自然的有序。中國人特別喜歡講天人合一,其意義就是人的行為要符合自然法。因為在古代的哲學思想裡面,天代表著最高法則的制定者,所以皇帝才被稱為天子。

文藝復興以來,自然科學知識在無數科學家和學者的努力下有了極大的發展,這其中最基礎的科學是數學和物理。從牛頓第1次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以來,就奠定了人類用數學知識來描述自然界的道路!

物理學最大的貢獻,就是把人類對自然界的觀念進行了深刻的數學量化!這不僅讓人類對自然界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同時也讓自然界表現出讓人更加迷惑的一方面。那些看上去是自然形成的宇宙奇觀,在數學的拷問下卻表現出仿佛人為安排的痕跡。

太陽系的七大行星排列,有一個特別的規律,

提丟斯-波德定律:按照日地之間的距離為一天文單位計算,其他行星離太陽距離 = 0.4 + 0.3*2^(n-2) ,n為行星的序號。

實際上,不管是按照牛頓萬有引力定律,還是按照廣義相對論。行星都沒有這樣排列的必要。所以太陽系內的七大行星排列成這種形態是一個謎。

》太陽系的謎團不僅僅是如此,甚至關於太陽系的起源,主流的科學理論也有很多不能解釋的現象。

數學和物理都是較真的科學,人類發展出來的很多學說、理論,一旦用數學和物理帶入,立刻會顯露出諸多矛盾的地方。

關於太陽系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現在佔據主導地位是康德的星雲起源說。

我們知道恆星都是由星雲所孕育的,是星雲在引力作用下潰縮,形成原始的巨型濃密的氣體團,並且最終在壓力和高溫的作用下,在星核中心點燃了核聚變之火!

我們太陽系所在的星雲被稱為奧爾特雲,它的直徑大約是一光年。如果單單用星雲學說來解釋太陽的形成,那這個理論是相當完美的。

在幾百年的時間裡,人類的物理學已經發展出三大支柱,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

可以說,人類的科學知識越來越豐富,越來越精確化,但是很多時候,用這些科學理論來解釋自然現象的時候,經常會出現矛盾,尤其是那些單一的現象,一旦被整合成一個系統的時候,這種情況尤為突出,讓人們質疑這些理論的有效性。

》我們一旦把圍繞著太陽運行的行星和太陽組合成一個太陽系,然後再用物理規律計算一遍,問題就來了!

我們知道,太陽是太陽系中的絕對老大,它的質量佔據了整個太陽系的99.86%。而且太陽也在自轉,太陽的自轉速度是25天轉完一周。

整個太陽系都在旋轉,有轉動就有角動量!那麼我要問讀者一個問題:你們猜猜太陽的角動量在整個太陽系中佔據的比例大概是多少?

如果不看後文,可能很多人猜100次都猜不到。

答案是:如此龐大的太陽,其角動量只佔據了整個太陽系角動量的0.6%,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一般的情況下,只有從太陽系外闖入太陽系的天體才會有很高的線速度,也才會有很高的角動量。本文最開頭所提到的那個奧莫莫2的天體,才能為行星帶來額外的角動量。

還有人提出來,太陽的角動量丟失是由於太陽風不斷的向外吹拂。但是太陽風吹拂是向各個方向的,所以太陽風讓太陽失去的角動量,主要是由於失去質量引起的角動量丟失。實際上太陽在它整個的燃燒過程丟掉的質量並不是特別多,甚至連太陽因為發光每秒鐘轉換的質量都比太陽風帶走的質量要多。在50億年的燃燒時間裡,太陽只丟失了0.03%的質量。所以說太陽風讓太陽損失角動量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腳。

根據動量守恆,A處損失的重量必須在b處得到彌補。假如太陽損失了角動量,那麼這些角動量去哪裡了呢?唯一的去處就是被圍繞太陽周圍運行的行星所吸收了。

月球圍繞地球運轉,就是因為不斷的從地球的自轉中吸收角動量,而慢慢的遠離了地球。如果按照這種角動量的傳遞模式,在太陽系剛剛形成之初,所有的行星都在離太陽很近的地方運行,隨著角動量的傳遞,才慢慢的遠離了太陽。

月球剛剛形成的時候,離地球的距離只有幾萬公裡。然而月球的質量是地球的1/80。

但是太陽佔整個太陽系質量的99.86%,如果太陽要在幾十億年的時間裡把自己的絕大部分角動量傳給圍繞它運行的行星。那麼這些行星在太陽系最開始形成的時候,會全部壓縮在水星軌道以內,緊貼著太陽高速運行。

水星距離太陽的距離是5790萬公裡。天王星海王星離得太遠,我們就不折騰它倆了。想像一下,把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全部塞進水星軌道以內,將是什麼樣的一種景象?

如果此時,這六大行星的排列順序還不變的話,按照波得定律,水星距離太陽中心有235萬公裡,減掉太陽的半徑,水星距離太陽表面165萬公裡。而我們的地球,在距離太陽表面500萬公裡的高度運行。

而像木星、土星這樣的巨型氣態行星,在距離太陽很近的時候,能不能僅靠重力維持住大氣都是問題。

如果考慮太陽的洛西極限,水星都不可能存在。

但是天文觀測的證據,根本不支持行星的軌道遷移。從太陽系剛剛形成以來,各大行星都已經在各自的軌道上運行了。所以,太陽不可能把自己的角動量傳給其他的行星。

角動量守恆與太陽系形成的星雲假說不能同時成立。

太陽的形成,和太陽系的形成是分開的!即使特斯拉的太陽系皮殼說不成立,從地月系統到整個太陽系的行星排列,也充滿了刻意安排的痕跡。

相關焦點

  • 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
    數百年來科學家們對於這一疑問都在進行不斷的研究,因此每個時期有關太陽系的起源假說也會產生,其中最著名的假說有以下幾種:笛卡爾漩渦說在宇宙尚無秩序處於混沌之時,有原始物質微粒落入了宇宙漩渦中心,於是就產生了太陽,同時落入漩渦中的物質微粒也形成了行星,次級漩渦就形成了衛星。
  • 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三種學說,第三種最靠譜
    太陽誕生後,太陽系中的「小弟們」也逐一歸隊。形成了如今的太陽系。關於太陽系的起源學說中,科學界有三種說法:一種是滅變學說,一種是星雲學說,還有一種是俘獲學說。今天,我們就簡單的說說這三種學說。在20世紀前50年,有一些人相繼提出太陽系起源於滅變。這個說法認為,太陽是最先形成的,然後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一顆恆星或者彗星從太陽附近經過或與太陽相撞,它把太陽上的物質吸引出或撞出了一部分。這部分物質後來形成了現在的行星。
  • 宇宙是怎麼誕生的,太陽系又是如何形成的,人類掌握了哪些證據?
    往小了說,地球是我們人類的家園,而往大了說,太陽系則是我們的故鄉,如果再將目光放遠,我們甚至可以說宇宙就是我們的家。的確,正是因為有了宇宙,才能夠出現太陽系,而有了太陽系才能夠為人類以及所有的地球生命營造出一個宜居的環境。那麼這個承載了一切的宇宙是怎麼誕生的?
  • 太陽系形成的秘密?或在冥王星之外被揭開
    然而,在2019年的元旦,新視野號飛掠了太陽系中最原始的天體之一:天涯海角Arrokoth,一顆自數十億年前形成起就從未被打擾過的小行星,距離冥王星還十分遙遠。他們不僅解釋了在太陽系遠端冰冷的柯伊伯帶天體的實質,還為行星如何形成提供了強有力的普遍證據。「我們已經在了解行星形成是如何進行的這一進程中取得了一個重大突破。」艾倫·斯特恩,新視野號任務的首席研究員,告訴《吉茲莫多》網誌。
  • 太陽系形成的秘密?或在冥王星之外被揭開
    然而,在2019年的元旦,新視野號飛掠了太陽系中最原始的天體之一:天涯海角Arrokoth,一顆自數十億年前形成起就從未被打擾過的小行星,距離冥王星還十分遙遠。隕石坑和窪地在其相對平滑的表面像是淺色的麻坑(這上面確實有裂縫和山丘),似乎是回到了至少40億年前太陽系最早的時期。不像其他的彗星和小行星,它顯示出受太陽的熱量和巨大能量衝擊後的腐蝕現象,天涯海角的表面似乎是緩慢移動天體之間低能勢相互作用的結果。
  • 太陽系有固態和氣態行星,它們是如何形成的?為何有不同的結果?
    石球和氣球是我們對太陽系行星的形象稱呼,其實它們分別代表的是固態行星和氣態行星。之所以會有固態和氣態的區別,直接的原因就是距離太陽的不同距離所致,它們的形成歷史與太陽系早期的狀況和發展演化過程密不可分。
  • 太陽系是怎樣形成的?
    太陽系中有八大行星和無數的小天體,它們都以太陽為中心,圍繞著太陽有序運轉。在當前的天文學界關於太陽系的形成,有一種說法是「星雲說」,它最早是由德國科學家康德在1755年提出的,後來經過拉普拉斯等多位科學家的繼承和發展,該說法才逐漸被人們所接受,不過此種說法流傳僅近百年。就被如今比較流行的「原始星雲理論」所取代。此理論認為,大約50億年前,銀河系的某個深處存在一大片原始星雲,在引力的作用下逐漸收縮,聚集成團。
  • 龍宮小行星探測:尋找太陽系形成和生命起源的密碼
    地球與太陽系的排列關係(據網際網路資料) 地球上生命起源的一個主流理論是,生命是由巖石小行星運輸過來的,在小行星演化的早期,墜毀著陸在我們的星球。表面變紅的原因是因為在龍宮曾經暫時比現在的軌道更接近太陽,而被太陽加熱。
  • 我的太陽系形成——(四)(2)行星自轉傾斜及自轉速度的形成
    太陽在不同位置捕獲的行星,行星的自轉周期也就不同,當然,也和碰撞行星的宇宙物質多少有直接的關係。在太陽系中,行星的自轉周期各不相同,類地天體自轉的比較慢,而類木天體則自轉的比較快,這是什麼原因呢?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影響天體自轉的因素,見 「天體自轉周期、公轉速度形成說明圖」,我們還是應用物理學中的平行四邊形法則進行分析。
  • 我的太陽系形成——(四)(1)月球是地球引力俘獲的
    給每一位讀者:有的讀者看了我的文章之後,跟我私信,不明白我的平臺是要說明什麼內容,在此說明一下,讀者對我發布的文章內容有一個大概的了解。我在頭條發布的「我的太陽系形成」系列文章,是介紹我經過20多年的努力創建的理論學說「旋轉宇宙模型」,它涵蓋了宇宙學和行星演化學兩個學科。主要闡述宇宙的誕生與發展和行星演化過程理論方面的研究。
  • 地球是怎麼形成的?你所了解和認可的地球起源學說都有哪些?
    小編帶你了解一下關於地球形成的一些學說。關於地球的起源,從古到今,人們提出過各種各樣的說法。如我國遠古時代,有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西方基督教的《聖經》裡,也有上帝花了六天工夫創造世界的敘述。我國古代說法:「混沌既分,陰陽剖判,輕清者上浮而為天,重濁者下凝而為地。」
  • 太陽系形成需要多久?答案在這裡!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撰文稱,他們對隕石上鉬元素的同位素進行研究後得出結論稱:大約45億年前,我們身處的太陽和太陽系在短短20萬年內形成,這是科學家首次計算出太陽系形成所需時間。
  • 太陽系存在了多久?科學家發現,太陽系是短短20萬年形成的
    在很久以前,大約在45億年前,我們的太陽和太陽系是在短短的20萬年內形成的。,這項工作表明,導致太陽系形成的這次崩塌發生得非常快,僅僅不到20萬年。如果我們把這一切與人類人類的壽命相比,太陽系的形成的時間將相當於人類懷孕12小時,而不是9個月,這是一個快速的過程。太陽系中最古老的固體是富含鈣鋁的包裹體,這些樣品直接記錄了太陽系的形成。隕石中這些微米到釐米大小的包裹體形成於高溫環境,溫度超過1026攝氏度,溫度可能相當於年輕的太陽。
  • 太陽系形成需要多久?答案在這裡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撰文稱,他們對隕石上鉬元素的同位素進行研究後得出結論稱:大約45億年前,我們身處的太陽和太陽系在短短20萬年內形成,這是科學家首次計算出太陽系形成所需時間。
  • 我們賴以生存的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
    然後可見光第一次充滿了太陽系。剩餘的0.1%物質繞太陽公轉,導致這種形狀隨機的氣體雲形成圓盤狀。這個稱為原行星盤的平盤就是行星形成的地方。行星的形成隨著旋轉盤繞太陽旋轉,它開始冷卻並形成不同類型的固體材料。靠近太陽,溫度很高,所以形成了礦物質和金屬。
  • 太陽系形成只用了不到20萬年
    phys.org網站當地時間11月13日報導,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科學家通過分析隕石中的鉬元素同位素發現:大約45億年前,太陽和太陽系的形成只花了短短20萬年。科學家們認為,構成太陽和太陽系其餘部分的物質來自45億年前巨大氣體雲和塵埃的塌縮事件。一般來說,雲團塌縮、恆星形成可能需要上百萬年時間。「此前,我們並沒有真正了解太陽系形成的時間框架。」
  • 你能想像完美的太陽系是怎麼形成的嗎?
    小編告訴你,完美的太陽系是這樣形成的!太陽系早期是一堆氫元素聚集而成,這就是原始物質!由於原始物質不斷的旋轉擠壓,核心內的物質就不斷的聚變發光發熱,在氫原子運動電子的作用下形成了有規律的自轉。自轉氫物質的核心變得高溫高壓,氫原子不斷聚合,就形成了現在太陽系也或者地球上的鐵元素以下的物質!(參照元素周期表)這些物質是比較穩定的原始物質,由於原始物質不斷聚合疊壓,又因為電子的旋轉帶動了原始物質的同向性旋轉,這樣讓讓原始物質不斷聚合旋轉,分離再旋轉。
  • 旅行者2號有重大發現,太陽系「火牆」現身,形成原因正在確認
    每一個探測器都會命名它們的名字,都另有深意,就拿旅行者號來說,它並不是日常所說的旅行,而是對宇宙的一種旅行,旅行者1號和2號發射間隔半個月,它們卻肩負著相同的使命很多人都想看一看太陽系外是如何的?旅行者1號和2號的運行軌跡不一樣,兩艘探測器的任務不同,1號的任務較為輕鬆,它基本是往前飛不會受到任何阻礙,很快的就能離開太陽系,2號任務就不一樣了,經過每個行星時,需要拍攝照片記錄下來,並向地球傳回數據。
  • 我的太陽系形成——(四)(4)你知道嗎,衛星都是行星捕獲的.
    當代行星演化理論認為:太陽系中的所有天體,最初是一團以逆時針旋轉的熱氣「星雲」經過很長時間的冷卻過程,就形成了太陽系中所有天體——太陽系。在這一過程中,同時產生行星和行星的衛星。問題來了,既然熱氣體星雲已經說明了行星衛星的由來,為什麼還要談「旋轉宇宙模型理論」呢?主要原因是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大量的系外行星探測結果,跟目前我們的行星演化理論形成巨大的衝突。
  • 太陽是如何形成的?
    隨著時間推移,在一些意外的推動下,這些自由漂浮的氫開始集中並為太陽和太陽系的形成埋下了伏筆。漸漸的,太陽和太陽系變成了由氫原子和氦原子以及塵埃組成的緩慢旋轉的分子雲,並在自身的重力影響下向內塌縮,加速旋轉。它的過度高速旋轉最終導致自己成為了一個巨大的圓盤。太陽系的行星和矮行星。圖中僅大小按比例繪製,距離不依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