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有固態和氣態行星,它們是如何形成的?為何有不同的結果?

2021-01-12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石球和氣球是我們對太陽系行星的形象稱呼,其實它們分別代表的是固態行星和氣態行星。之所以會有固態和氣態的區別,直接的原因就是距離太陽的不同距離所致,它們的形成歷史與太陽系早期的狀況和發展演化過程密不可分。

星雲物質

星雲是宇宙間除了恆星和行星外,最常見的一種天體物質組成形態,如果從相關的宇宙照片可以看出,它們的形狀千變萬化,虛無縹緲,組成了一幅幅美觀而又優美的宇宙背景畫面。從組成來看,星雲是由大量的星際塵埃、氫氣、氦氣和其它一些電離氣體構成,也就是其中充滿著微小的固態物質和輕氣體。雖然看上去「濃煙滾滾」,實質上這些星雲物質的含量比較稀薄,密度非常低,我們之所以能夠看到它們,一方面是在非常大的空間尺度上去觀察;另一方面是在星雲物質之外的物質濃度更低,在恆星光線作為背景下,比較容易看到它們與周圍更加空洞的空間的反差。

關於星雲物質的來源,目前天文界比較主流的觀點認為,它們的來源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宇宙大爆炸釋放出的大量星際物質構成了星雲主要物質來源。當宇宙大爆炸發生之後,從中釋放的原生物質,如氫核和氦核則在宇宙中均勻分布,由於它們之間的引力非常微弱,還遠遠不能克服宇宙向外擴散的膨脹壓力和輻射壓,無法匯聚在一起,但是奠定了所有宇宙所有星體和物質形成的基礎,包括星雲。

二是宇宙的逐漸冷卻使星雲物質慢慢聚集。宇宙中由大爆炸之後一段時間內的背景輻射是以高能輻射為主,隨著宇宙空間在大爆炸能量的推動下逐漸膨脹以後,整體溫度也在不斷下降,這種高能輻射就會逐漸變為微波背景輻射。氫核和氦核在此情況下,擁有了相應的原子,之間的引力也慢慢地超過膨脹壓力和輻射壓,在原子相互引力的作用下開始形成許多物質密度較高的區域,原始星雲因此而產生。

三是在恆星的發展演化過程中不斷積累形成的。恆星在生命周期的晚期,都會在輻射壓的作用下發生膨脹,然後又在內核引力作用下發生塌縮,在塌縮過程中,有一些外圍物質會繼續向外膨脹,形成氣殼,構成了恆星周邊區域的星雲物質。當恆星相繼經歷白矮星、黑矮星直至消失之後,這些星雲物質被保留了下來。

太陽的形成

太陽是宇宙中再普通不過的一類恆星了,但是它的形成和演化過程與其它恒生的產生卻是基本一致的,離不開上述星雲物質的孕育。在太陽還沒有形成之前,其所在的空間區域內,分布著眾多由氣體和星際塵埃所組成的星雲物質,這些星雲物質的濃度相對較高。據科學家們推測,這些較為濃密的星雲物質,有很大的可能是在此處的「上一任」恆星生命結束之時殘留下來的,恆星的殘骸以及最後噴射出來的物質,加上此前在恆星引力作用下圍繞著恆星運轉的眾多氣體和微小顆粒共同組成這塊「生命的搖籃」。

這些濃密的星雲物質,在50多億年受到外界恆星引力波動的影響下(科學家們推測受到較近區域超新星爆發的影響面較大),組成物質之間開始進行著持續不斷地碰撞,使得某些區域的星際物質濃度變得更大,於是形成了質量相對較大的若干核心區域,其中在太陽所在位置,這個區域的空間大小和互相碰撞聚合的物質規模非常大,然後在萬有引力和動量守恆定律的支配下,周圍更多的氣體物質和星際塵埃一部分被吸入這個核心區域,中心質量越來越大,一部分圍繞著這個核運轉,隨時在中心質量增大的過程中,被持續吸進中心區域,在此過程中,不斷的碰撞使得核心的溫度緩慢升高,形成了太陽的「胚胎」。

當太陽「胚胎」核心區域的溫度上升到1000萬攝氏度時,便會激發其中組成物質氫的核聚變反應,兩個氫原子中的四個質子和中子聚合成一個氦原子,同時釋放兩個正電子,在此過程中,由於質量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虧損,從而釋放出大量的能量,真正意義上的恆星就此誕生,為整個恆星系注入了源源不斷的能量來源。

行星的形成

在太陽形成的同時,其周圍一定範圍之內的區域,其實也在進行著和太陽形成早期一樣的星雲物質聚合過程,在太陽系內,應該是形成了眾多那樣的「核心區域」,都有著較大的質量,都有著許多星際物質圍繞其運行的情況。只不過太陽那個核心區域太大了,所吸引的星雲物質佔據了極大的比重,相對來說,其它區域的「核心區域」規模就小很多。

雖然這些核心區域規模較小,但也持續不斷地發生著星際物質的碰撞和聚合的過程,中心溫度也越來越高,而且一些核心區域也在引力的作用下進行著「零存整取」,互相之間也有機率相互碰撞和整合,於是逐漸在太陽這個絕對核心的周圍,形成了若干個規模相對較大的核心區域,在引基礎上產生了溫度很高、密度很大的固態行星體,這些固態行星又慢慢演化為各個行星的固態內核。

之所以會最後形成不同類型的行星,原因在於固態內核形成之後,依靠萬有引力所吸引周圍星際物質的不同所致。剛才提到了,雖然太陽形成的時候,其核心規模很大,所吸引區域星雲物質的佔比極大,但是在太陽系這一大片區域之內,仍然有一些星雲物質沒有被其引力所捕獲,而是圍繞著太陽作周期性的運轉,這些星雲物質成為了其它行星形成以及壯大的物質基礎。

太陽誕生以後,由於核聚變反應,向外釋放著大量的光和熱,其中就包含著以大量帶電粒子所組成的高速粒子流,它們以每秒200-800公裡的速度向外輻射運動,這些等離子流被我們形象地稱為「太陽風」。在太陽風的「吹拂」下,氫、氦等質量較輕的氣體被送到距離太陽較遠的地方,於是在太陽系外圍的那些行星固態內核,從星際空間中所捕獲到的物質,後期都是以氣體為主,於是形成了濃厚的大氣層,繼而在巨大氣壓的作用下,下部的氣態物質被壓縮成液態,表面呈現氣態,氣態行星就這樣形成了。而在距離太陽較近的軌道,那些行星的固態內核只能吸引較重的一些元素,逐漸聚合成固態行星。

總結一下

在一個恆星系統中,其行星和恆星基本上是在同一個時間段內形成的。無論是氣態行星還是固態行星,它們的起點相同,但過程不盡一致,氣態行星的形成,依靠的主要是太陽風的力量,將沒有被恆星所吸入的較輕物質中吹到了較遠的軌道,然後再憑藉行星內核萬有引力的努力,將這些較輕的氣體吸到了自己的懷抱,從而不斷發展和壯大自己的力量,這也是為何在一個恆星系統中,氣態行星都是在距離恆星很遠的軌道上形成的根本原因。

相關焦點

  • 同樣都是行星,為何地球是「固態行星」,木星是「氣態行星」?
    同樣都是行星,為何地球是「固態行星」,木星是「氣態行星」?我們知道宇宙當中的星球主要分為恆星和行星,其中像太陽一樣自身能夠發光放熱,釋放出能量的就是恆星;而圍繞著太陽旋轉,包括地球在內,自身不能發光放熱的星球,就是行星。
  • 為何距離太陽近的行星都是固態行星,而距離太陽遠的都是氣態行星
    為何距離太陽近的行星都是固態行星,而距離太陽遠的都是氣態行星眾所周知,我們的太陽系當中有「八大行星」,根據八大行星距離太陽從近到遠排列,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非常有意思的一點是,在火星和木星之間,有一條「小行星帶」作為分界線,在小行星帶以內的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四個都是固態行星,而在小行星帶之外的四顆星球,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是氣態的巨行星。那麼這種有趣的現象是如何產生的呢?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聊的問題,就是題目中所寫的「為何距離太陽近的行星都是固態行星,而距離太陽遠的都是氣態行星」。
  • 太陽系存在氣態行星,但為什麼沒有氣態衛星?
    但是,大碰撞假說只適用於那些具有固體結構的行星或原行星,而太陽系中只有被稱為類地行星的四顆行星符合這個條件。其它四顆氣態行星的結構如同巨大的氣球一般,它們的衛星無法用這種理論解釋。圖解:土星的密度非常微小,如果有那麼大的一盆水,土星就會漂浮在水上。
  • 太陽系有四個石球和四個氣球,這些氣球是如何形成的?
    雖然八大行星都是以太陽為中心運行,但它們的性質並不相同,這些行星分為巖質行星和氣態行星,毫無疑問,我們的地球就是一顆巖質行星。巖質行星其實很好理解,就是有一個巖質的表面結構,大多數的巖質行星都擁有地殼、地幔和地核,在太陽系之中,除了地球以外,還有三顆巖質行星,分別為水星、金星和火星。而與這些巖質行星相對的就是氣態行星了,它們分別是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什麼是氣態行星呢?
  • 行星為何有氣態與巖質之分?氣態行星上真的都是氣體嗎?
    行星的數量雖然眾多,但並非所有的行星都是類似的,事實上每一顆行星都是其獨有的特點,而從行星分類上劃分,我們可以將所有行星劃分為巖質行星和氣態行星。我們所生活的地球就是一顆巖質行星,地球表面由堅硬的地殼所覆蓋,正是因為地球是一顆巖質行星,所以才具備了生命繁衍的基礎。而在太陽系之中,除了地球以外,巖質行星還有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 太陽系黑歷史:曾擁有五顆氣態行星
    太陽系氣態行星:太陽系內八大行星中,有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四顆是氣態行星。
  • 宇宙中有氣態行星,也有固態行星,那有沒有液態行星?
    首先直接回答,沒有,至多存在固液混合態行星,而它們都只是固體和液體的比例不同罷了。根據行星形成理論,有些行星可能會在外圍富含水的塵埃盤中形成,它們是由半固態水和半巖石組成的混合物。由於引力的影響,其中一些行星可能會遷移到靠近主恆星的軌道上。
  • 太陽系小行星帶,有無可能形成一個新的行星?錯過了再也回不來了
    只是太陽核心的引力太大,以至於整個太陽系的絕大部分物質都站到了它的那一邊,一些距離太陽較近的核心物質,也被引力吸入太陽的懷抱,只有那些距離太陽較遠、核心質量也相對較大的核心區被保留了下來,相互之間互相發生碰撞和聚合,逐漸演化為固態的行星內核,在此基礎上再吸收被太陽風吹開的物質,聚合形成行星的狀態。而之所以有固態行星和氣態行星的差別,主要原因在於後期在引力作用下所吸收物質的形態所決定。
  • 宇宙中的氣態行星最終會變成固態行星嗎?
    我們的太陽系有八大行星,在這八大行星中有四顆行星是固態行星,還有四顆行星是氣態行星。這四顆固態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而四顆氣態行星分別是: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如果冥王星沒有被除名的話,那麼它也是一顆固態行星。
  • 木星這樣的氣態行星,裡面有沒有固態內核?可以直接穿透它嗎?
    木星這樣的氣態行星,裡面有沒有固態內核?可以直接穿透它嗎?相信許多朋友都知道,宇宙中的行星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像地球、月球這樣的固態行星,是由固態的巖石組成的;還有一類則是木星、土星這樣的氣態行星,主要的組成成分是氫氣。
  • 原來太陽系最大的氣態行星「木星」,也會像地球大氣一樣產生閃電
    科學家研究表明實際上太陽系八大行星,每一顆都有固態巖石和氣態氣體共同組成。2000至3000千米的大氣層,而另外幾顆固態行星水星、金星和火星,它們也擁有大氣層,只不過大氣層的厚度和密度不同,比如水星的個頭最小,水星擁有最為稀薄的大氣層。
  • 原來太陽系最大的氣態行星「木星」,也會像地球大氣一樣產生閃電
    八大行星距離太陽由近及遠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其中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是巖石組成的固態行星,或者稱為「類地行星」,另外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是氣體組成的氣態行星,或者稱為「類木行星」。科學家研究表明實際上太陽系八大行星,每一顆都有固態巖石和氣態氣體共同組成。
  • 太陽系曾經有第五顆氣態行星
    視頻:如果太陽系其他行星在月球的位置,時長2分47秒騰訊太空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發現太陽系曾經存在一顆巨型氣態行星,由於這顆行星與海王星發生了碰撞太陽系誕生不久時仍然處於混亂的時代,大質量天體相互間發生碰撞如果將時間倒回40億年,太陽系剛剛誕生不久,仍然處於混亂的時代,大質量天體相互間發生碰撞。當時太陽系中存在木星、土星、海王星和天王星,但是科學家發現可能還存在第五顆氣態行星。
  • 行星是怎樣形成的?行星的排序有什麼規律嗎?天文學家給你答案
    這時沒有太陽系,只有一個巨大的,不斷旋轉的粒子云,被稱為太陽星雲(solar nebula)。為了弄清楚這些剩餘的氣體和塵埃是如何形成行星的,天文學家們對太陽系的結構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來探尋線索。他們同時也研究了遠方其它年輕的恆星系,它們仍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
  • 火星和木星之間有一條寬闊的小行星帶,為何早期沒有形成行星呢?
    我們在看太陽系的圖片時,會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發現一塊條帶狀分布的小行星密集區域,它就像一片薄薄的圓盤圍繞著太陽運行,而這條小行星帶中的小天體數量眾多,在引力幹擾和相互碰撞的情況下,有一部分小行星會脫離原有軌道向太陽系內側移動,其中就有可能接近地球的公轉軌道,甚至直接衝向地球,成為影響地球安全的最大潛在因素之一
  • 在太陽系的行星中,為何木星一顆氣態行星,而它質量卻最大?
    然後我們人類用這個高級智慧,在不停的探索和研究身邊的一切,當然也研究自己。所以說是從內到外,都是有很多的研究的。可是雖然對這些東西有很多的研究,但是還是會有非常多的讓我們人類難以理解的事物。那麼最大的困惑之一,就是這個宇宙了。不說遠了,就我們的存在的這個太陽系,有些事物就還沒有了解的那麼深刻。比如在太陽系的行星中,為何木星一顆氣態行星,而它質量卻最大?
  • 八大行星中有4個氣態行星,那麼隕石和小行星會直接穿過它們嗎?
    而說到隕石和小行星的撞擊,便有好奇的天文愛好者猜測,既然太陽系的四顆大行星是氣態的,那麼有沒有可能導致小型天體直接「穿越」它們的體內,從另一側出來,飛向太陽系內側的地球呢?
  • 氣態行星能登陸嗎?木星是氣態行星嗎(非固態表面)
    氣態行星是指不以巖石或者固體為主要成分的行星,往往主要由氫、氦等輕元素組成。它們也被稱為氣態巨行星,因為往往體積巨大。我們所熟知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是氣態巨行星。氣態行星能登陸嗎既然是氣態行星,就會有很多人問,這種非固態的行星能登陸嗎?既然沒有固態表面,怎麼登陸?確實如此,目前人類還沒有登陸氣態行星的案例。因為正如大家所猜測,氣態行星的星球表面很難定義,和地球、月球等情況不同。他們雖然含有巖石或者金屬,但只是作為核心,在行星的上部分都是氣體。
  • 太陽系當中,八大行星的公轉方向,為何都是一致的?
    太陽系當中,八大行星的公轉方向,為何都是一致的?我們知道在太陽系當中存在八大行星,其中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四顆固態小行星,還有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四顆氣態巨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又由於溫度極低,表面覆蓋一層冰殼,也被定義為氣態巨行星下的冰巨星分類。八大行星圍繞著太陽公轉的同時也在自轉,同時太陽本身也在自轉。
  • 氣態行星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嗎?大氣層有可能孕育奇特的漂浮生物
    我們知道,宇宙的行星分兩類,一種是像地球一樣的巖質行星,還有一種就是氣態行星,比如木星和土星。氣態行星沒有固態的表面,有著非常濃厚的大氣層,密度也比較大。對於像地球一樣的巖質行星來說,有龐大的巖質表面,有一定的大氣層,有腳踏實地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