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有四個石球和四個氣球,這些氣球是如何形成的?

2020-12-05 科學信仰

在太陽系之中,圍繞太陽穩定運行的有八大行星,其中也包含了我們所在的地球。

雖然八大行星都是以太陽為中心運行,但它們的性質並不相同,這些行星分為巖質行星和氣態行星,毫無疑問,我們的地球就是一顆巖質行星。

巖質行星其實很好理解,就是有一個巖質的表面結構,大多數的巖質行星都擁有地殼、地幔和地核,在太陽系之中,除了地球以外,還有三顆巖質行星,分別為水星、金星和火星。而與這些巖質行星相對的就是氣態行星了,它們分別是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什麼是氣態行星呢?

如果將巖質行星比喻為一顆石球,那麼氣態行星毫無疑問就是氣球了。

不過這個氣球與一般的氣球還不一樣,因為組成氣態行星的並不僅僅是氣體。木星在太陽系的氣態行星中算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一個,其質量超越了其它七大行星的質量總和,可以稱為一顆氣態巨行星。

所以就讓我們以木星為例,一起走進有趣的氣態行星看一看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氣態行星的表面確實是被大量氣體所包圍著的,科學界的最新探測結果顯示,木星的大氣層厚度至少達到了3000公裡以上,而地球的大氣厚度也就在1000公裡左右。

不過這並不是一個3:1的概念,因為地球的周長只有大約40075公裡,而木星的周長達到了448620公裡,所以木星的大氣含量要遠超地球。

從大氣所佔的質量比上來說也是如此,地球大氣質量大約只有地球總質量的百萬分之一左右,而木星的大氣質量卻達到了自身質量的百分之一。那麼在木星厚達3000多公裡的大氣之下是什麼呢?那裡是一片海洋,不過海洋中的液體並不是水,而是液態的氫和氦,這些液態的氫和氦是因為高壓所形成的。在這片海洋之下,氣態行星也有著一個固體的內核,而組成這個固體內核的物質則是金屬氫。

當氫在高壓環境下變為固態則會呈現出類似於金屬的特質,所以又將固態氫稱之為金屬氫。

氫元素是很難在地球環境下呈現出固態特徵的,雖然數年前有科學家宣布通過實驗得到了金屬氫,但由於儲存方式的問題,最終還是失去了,所以我們始終也無緣與其見面,而木星的內核就是由這種物質所構成的。

很多科學家認為,在木星金屬內核的中心可能還會存在著一個密度極高的巖質核心。也就是說氣態行星雖然沒有巖質的外表,但卻可能有一顆巖質的心。氣態行星為何會呈現出如此的構造特徵呢?那還要從氣態行星的形成說起。

其實所謂的氣態行星在形成之初也不過是一顆巖質行星,而由於其不斷的吸收周圍的物質,使得自身質量不斷增大,慢慢的,隨著其引力的逐漸增加,不僅能夠吸引宇宙間的固態物質,也能夠吸引大量的氣態元素,大量氣態元素的聚集使得行星的大氣層逐漸增厚,與此同時,大氣壓力急速增加,其內部的氣態元素因此被壓縮成為了液態。

而在液態表面之下,壓力更為巨大,氫元素在這裡以固態的形式呈現。接下來繼續被吸收的固態元素不斷向行星內部沉積,慢慢來到了行星的中心,形成了一個密度極高的巖質內核。如果與地球相比,木星內部的壓力至少是地球的十萬倍以上。

相關焦點

  • 萬瑪才旦導演新作《氣球》中的6個隱喻
    導演的創作源頭固然與他來自藏地密不可分,但就《氣球》本身的電影文本而言,即使關掉這層民族濾鏡,也不談信仰等特殊性,它依然是一部意義豐富、設計精巧的佳作。電影中起碼有6個精心設計的象徵或隱喻,很有符號學的意味。1.
  • 探秘:天安門7萬隻氣球如何充氣 怎麼放飛
    這次的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大會,天安門廣場將放飛7萬隻七彩氣球。看似簡單的氣球放飛,背後其實一點兒都不簡單。
  • 記者探秘:天安門7萬隻氣球如何充氣 怎麼放飛
    這次的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大會,天安門廣場將放飛7萬隻七彩氣球
  • 氣球上的「三個牛」
    看著爸爸的手指的方向,他抬頭一看,原來是氣球。各種顏色的氣球。小飛順著氣球走出自己的房間,客廳裡也都掛滿了氣球。小飛的睡意立馬沒了。他在氣球圍成的空間裡來回跑著。雖然小飛年齡小,很快就會忘了放風箏的事,但爸爸還是不想敷衍他。為了彌補這個遺憾,晚上給他弄了這樣一個氣球圍起來的造型。隨風動,氣球也會飄動。小飛跑了一會兒,跑累了。他手裡拿了個氣球,跑到爸爸身邊。
  • 40千米高空,科學家要放個氣球當天文臺
    任務小組最近完成了該天文臺有效載荷的設計,包括望遠鏡、科學儀器以及冷卻和電子系統等。項目工程師將開始對這些子系統進行集成和測試,以驗證它們的性能是否符合預期。如果一切順利,這個空中天文臺將在2023年底於南極升空。氣球相較於其他觀測手段有何優勢?未來隨著技術的進步,這種古老的飛行器是否還會繼續存在於觀測任務中?帶著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副院長吳慶文教授。
  • 氣球還有哪些沒聽過的玩法?這些花泡界域節慶用品創意個個有趣
    圓形的身體很薄,有紅色和綠色。它可以系在繩子上,隨風起舞,還可以自由的放飛在空中。大家一定都猜到了吧?沒錯,這就是氣球。一個普通的氣球,花泡界域還可以玩各種各樣的把戲、個個驚豔有趣,快一起來看看吧。然後把氣球套在瓶口。 4. 小蘇打和白醋攪拌在一起,蘇打粉中的碳酸氫鹽與白醋中的氫離子發生反應,形成二氧化碳,形成氣泡,並產生氣體,使氣球變大。 第二個玩法: 1. 將30克澱粉倒入容器中。 2. 再倒入約10毫升水,使澱粉變粘。
  • 氣球,不止裝飾
    ,後移至在北海道Taiki,共發放氣球600多個,最大體積60萬立方米,發展了超壓氣球和輕量化高高度氣球(球膜不足3微米厚,高度達59千米),1993年在南極洲昭和(Syowa)基地建立了氣球站,開展長時間飛行。
  • 40千米高空,科學家要放個氣球當天文臺
    近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了一個新的項目,計劃利用氣球將一個2.5米高的望遠鏡送入平流層,構建一個空中天文臺。任務小組最近完成了該天文臺有效載荷的設計,包括望遠鏡、科學儀器以及冷卻和電子系統等。項目工程師將開始對這些子系統進行集成和測試,以驗證它們的性能是否符合預期。
  • 探秘:閱兵日天安門7萬隻氣球如何充氣 怎麼放飛
    這次的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大會,天安門廣場將放飛7萬隻七彩氣球。看似簡單的氣球放飛,背後其實一點兒都不簡單。  9月1日,記者在北京豐臺區的武警某部隊營房看到,負責氣球放飛的武警戰士正在進行最後一次集中訓練,280名武警戰士分為兩人一組,一人負責充氣,另外一人負責綑紮氣球。北京市團市委中少部部長任海宏稱,按照這個模式,2個人1分鐘內至少要充6個氣球,才能保證在1個半小時之內充完7萬個氣球。
  • 國慶閱兵的氣球故事:練習10多次 吹掉130萬個氣球
    新京報訊(記者 羅亦丹)10月1日,在國慶70周年閱兵式的末尾,七萬隻氣球騰空而起,組成五彩斑斕的氣球幕牆,在天空架起了一道彩虹。新京報記者了解到,這七萬隻氣球能夠於國慶當天在同一時間放飛,形成波瀾壯闊的美景,是24名氣球藝術從業者與300名志願者經過6個月的反覆練習得到的成果。
  • 四年級作文:氣球旅行記
    一隻紅色的氣球,當它被自己的主人一個小女孩牽著來到廣場上,它看到了廣闊的藍天和來來去去的人,一隻小鳥從它頭頂飛過,氣球向它友好的問候:「你好呀!小鳥!你這是去哪呀?」小鳥傲慢的在氣球頭頂盤旋著:「我去尋找食物最多的寶地,不像你,只能靠主人牽著走來走去,而我卻能自由自在的想去哪去哪。」氣球感覺自己的身體氣的鼓鼓的,心想:「哼!我也能飛!我也要去尋找我的寶地!」小女孩在廣場上開心地玩耍,氣球看準一個機會,在小女孩手有點鬆開的時候氣球奮力一掙,飛向了天空。「自由啦!」
  • 太陽系有固態和氣態行星,它們是如何形成的?為何有不同的結果?
    石球和氣球是我們對太陽系行星的形象稱呼,其實它們分別代表的是固態行星和氣態行星。之所以會有固態和氣態的區別,直接的原因就是距離太陽的不同距離所致,它們的形成歷史與太陽系早期的狀況和發展演化過程密不可分。
  • 一隻氣球還是一個氣球 氣球是一隻還是一個
    對於不同的東西有不同的單位表示,比如:一條魚、一根線、一張紙等等,其中條、根、張就是魚、線和紙的單位。那你知道氣球的單位是什麼嗎?到底是一隻氣球還是一個氣球呢?下面就來了解了解吧!
  • 美國宇航局:將用氣球把一個2.5米的望遠鏡送入地球平流層
    這項任務將通過測試新技術並為下一代工程師和科學家提供培訓,為未來的太空任務鋪平道路。ASTHROS將攜帶一臺儀器來測量新形成恆星周圍氣體的運動和速度。在飛行期間,任務將研究四個主要目標,包括銀河系中的兩個恆星形成區域。
  • 風是如何形成的,載人氣球為什麼會升空?
    風是如何形成的,載人氣球為什麼會升空?氣體由大量不受約束的粒子組成。粒子包括原子和分子。不同粒子的質量不同。原子和分子在持續不停地運動。因此,它們有動能。同種粒子,速度快的動能大。溫度高的,分子運動速度快。地球大氣,受引力的作用,附著在地球表面。大氣中的物體的全部部位都受到大氣壓力。海拔高,大氣壓小。海拔低,大氣壓大。風是如何形成的?
  • 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放飛氣球活動,150萬個氣球升空,結局出人意料
    我們班的學生走過主席臺的時候,一齊放飛了手裡的彩色氣球。這個動作引來了同學和老師們的熱烈掌聲。當時我就想,飛上天空的氣球,後來都去了哪裡呢?當然,我並不知道氣球去了哪裡。但是結局是可以意料的,有一天它們總會落回到地球上。那天,我們大約放飛了200個氣球。花花綠綠的彩色氣球飛上天空,真的很漂亮。200個氣球就那麼漂亮,如果同時放飛150萬個,會是什麼效果呢?
  • 美國宇航局宣布計劃用高空氣球研究宇宙
    ASTHROS(astrophysics stratospheric telescope for high spectral resolution observerations at submillimeter-wavelengths,用於亞毫米波段高光譜解析度觀測的天體物理平流層望遠鏡)將通過觀測新形成的巨型恆星發出的遠紅外光來研究它們周圍的氣體,目標是更清楚地了解恆星形成和超新星爆炸是如何影響周圍物質的
  • 從高空氣球到神舟四號| 空間細胞電融合儀發展歷程回顧
    自電穿孔及電融合技術發明創造以來的20 年裡,電穿孔和電融合已成為一門成熟的學科。其原理是在短時間強電場的作用下,細胞膜發生可逆性電擊穿,瞬時失去其高電阻和低通透特性,然後在數分鐘後恢復原狀。當可逆電擊穿發生在2個相鄰細胞的接觸區時,即可誘導它們的膜相互融合,從而導致細胞融合。電融合誘導法在農業和醫學上也展現了廣泛的應用前景。
  • NASA科學氣球助力破解宇宙謎題:採樣宇宙射線
    科技日報北京8月9日電(記者劉霞)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9日報導,數十年來,NASA已朝地球大氣層發射了多個科研氣球,現在,這個「氣球項目」再接再厲,其計劃攜帶更多靈敏設備,調查宇宙起源以及研究宇宙射線。
  • 【科學實驗】1個瓶子秒變打氣筒,吹氣球不再累腮幫!
    點擊上方「賢爸科學館」,選擇「置頂公眾號」玩 更 多 有1、先在塑料瓶下半身開個小孔~3、接下來把小氣球剪短,只需選取下半部分「氣球肚子即可」,把塑料瓶蓋子取下來用氣球套住,最後在瓶蓋的四角用小刀分別割出四個孔洞,一點點就好了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