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空氣球到神舟四號| 空間細胞電融合儀發展歷程回顧

2020-12-01 騰訊網

高空科學氣球因為飛行高度高(20-45km),可以接近太空環境,同時又具有成本相對衛星低廉,準備周期短,發放靈活,儀器可回收等諸多優點,可為實施大型空間計劃進行科學思想、儀器原理、技術方法的有效的低成本驗證。

高空氣球典型任務剖面

氣球攜帶載荷儀器發放之後,隨著高度的升高,球體逐漸膨脹,到了設計的平飛高度,球體脹滿,浮力和重量平衡,氣球不再上升,轉入平飛階段,一般載荷儀器都是在這一階段開機工作。儀器採集完數據,試驗完成,則平飛段結束,球體切割,由降落傘帶著儀器返回地面,回收隊根據吊艙定位信息到達落點,及時回收吊艙和儀器設備。

高空科學氣球準備發放

高空氣球工作流程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空間細胞電融合儀,就經歷了從高空氣球飛行驗證,技術改進,到太空飛行器太空飛行這樣一個典型的過程。

細胞融合是細胞工程的重要方法之一,植物細胞可通過體細胞融合克服遠緣雜交不孕性培育新品種,動物細胞可通過產生特定抗體的B淋巴細胞和骨髓瘤細胞融合獲得用於生產單克隆抗體的雜交瘤細胞。地面細胞融合實驗中,由於重力引起的細胞沉澱和熱對流幹擾了細胞膜的緊密接觸,大大限制了異源細胞配對和細胞融合效率的提高。

細胞融合

電融合誘導法是20世紀8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的細胞工程和生物物理技術。自電穿孔及電融合技術發明創造以來的20 年裡,電穿孔和電融合已成為一門成熟的學科。其原理是在短時間強電場的作用下,細胞膜發生可逆性電擊穿,瞬時失去其高電阻和低通透特性,然後在數分鐘後恢復原狀。當可逆電擊穿發生在2個相鄰細胞的接觸區時,即可誘導它們的膜相互融合,從而導致細胞融合。電融合誘導法在農業和醫學上也展現了廣泛的應用前景。

有關細胞電融合現象為科學家Zimmermann 在1978 年所發現,並採用電脈衝方法成功地誘導了細胞融合,開創了細胞融合技術的新局面。日本科學家Senda 也在1979 年利用電場刺激實現了植物細胞的融合,並首次實現了電穿孔的實驗和用電刺激植物原生質體融合的實驗,其後他又對植物細胞電融合技術進行了研究。以後幾年裡,人們把這種新的融合手段從動、植物擴展到微生物和真菌的原生質體融合研究中,導致了原生質體融合技術的新突破。與使用聚乙二醇(PEG) 的化學法相比,電場刺激法是種非常高效的細胞融合方法。電融合技術操作簡單、電參數(如脈衝強弱、長短等)容易精確地調節、無化學毒性,對細胞損傷小,可以免去細胞融合後的洗滌程序,融合率高,可應用於許多種不同的細胞。故這種方法得以在短期內被廣泛採用,成為細胞融合的主要技術手段。不過需要購置專用的細胞電融合設備(細胞電融合儀)。

而空間微重力環境中,重力沉降趨於消失,為提高細胞融合效率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和特別的機會,在這種條件下實施細胞融合,可以獲得比較理想的實驗結果。

與化學誘導融合和生物誘導融合相比,電融合具有較大的技術優勢:可以用顯微鏡跟蹤觀察細胞融合過程;融合過程在細胞群體中同步進行;高效無毒、簡便易行、通用性強,易於實施遙控,更適合於應用於空間實驗。因此,對空間細胞電融合技術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實際意義,研究空間微重力條件對細胞電融合效率、生物樣品的活性及相關的細胞電融合參數的影響,將為開展空間生物加工和空間製藥技術的研究奠定技術基礎。

細胞電融合儀是進行空間細胞電融合的實驗裝置。1992年我國空間細胞電融合技術研究開始起步,細胞電融合儀被列為921-2空間生命科學分系統的研製項目。1995年起,上海技術物理所根據細胞電融合實驗的要求和高空氣球落艙搭載試驗的技術條件,研製了一臺適合於落艙搭載的細胞電融合儀,1998年,該儀器成功實施了中德合作的高空氣球落艙(MIKROBA)搭載試驗,驗證了實驗方法,為尋找最佳電融合實驗參數和船載裝置設計提供了依據。

該儀器及其高空氣球搭載試驗的成功,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了在一套裝置中同時進行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空間電融合實驗,為我國的空間生物實驗技術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為我國進一步開展空間生物加工和空間製藥領域的技術研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微重力細胞電融合實驗本身達到預期,但發現在回收的6小時過程中,細胞融合所需電解液對融合後的細胞有不利影響,為此改進了設計,後在神舟4號飛船細胞電融合實驗中取得優異結果,這一預備實驗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搭載試驗

大型高空氣球系統進行科學試驗一般都有一個最主要的科學目標,用來完成這個科學目標的載荷一般被稱為主載荷。除此之外,在浮力還有富餘的情況下,可視情裝載其它載荷同時進行飛行試驗,但飛行的任務剖面不能影響主載荷,這些其它的載荷被稱為搭載載荷。它們在高空氣球上進行的試驗被稱為搭載試驗。

中德合作氣球微重力實驗場景:40萬氣球正在充氣(左),落艙在發放車前部高高升起(右)

2002年12月29日至2003年1月5日,細胞電融合儀在神舟四號飛船上成功進行了空間細胞電融合實驗,生物學初步測定已經確認可獲得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的實驗結果,標誌著我國掌握了空間細胞融合等技術,為我國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生命科學儀器的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

空間細胞電融合儀實物)

「神舟四號」飛船空間細胞電融合儀及其空間飛行實驗的圓滿完成,首次在外層空間成功實現了在同一套裝置內同時完成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保存、換液、融合和培養全過程實驗, 標誌著我國已突破並掌握了空間細胞保存、空間細胞換液、空間細胞電融合、數據實時傳輸和無菌培養等關鍵技術;表明實驗裝置設計合理,能夠適應空間環境和飛船總體對硬體的各項技術要求和約束條件,各項性能技術指標能夠滿足空間細胞電融合所需要的生物實驗環境和條件,可以作為重要的空間生物技術實驗裝置和手段,其關鍵技術研究和重要部件研製為我國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生命科學儀器的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本次空間飛行實驗驗證了有關的實驗方法,確定了融合實驗參數,技術研究和實驗方法具有獨創性,取得的成果屬國內首創,到達國際先進水平。空間細胞電融合儀及其空間飛行實驗為我國進一步開展空間生物加工和空間製藥領域的技術研究建立了良好的基礎。空間細胞電融合儀首次在外層空間成功實現了在同一套裝置內同時完成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保存、換液、融合和培養全過程實驗,其關鍵技術研究和重要部件研製為我國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生命科學實驗與技術探索了新方法,為我國進一步開展空間生物加工和空間製藥領域的技術研究建立了良好的基礎。

相關焦點

  • 神舟四號飛船
    神舟四號飛船是在神舟一號飛船、神舟二號飛船、神舟三號飛船飛行試驗成功的基礎上,經進一步完善研製而成,其配置、功能及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相同。    飛船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6天零18小時/108圈      搭載物品:除了大氣成分探測器等19件設備已經參加過此前的飛行試驗外,其他的空間細胞電融合儀等
  • 神舟家族_神舟七號載人航天_新聞中心_騰訊網
    2002年3月25日22時15分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徵二號F
  •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四號(圖)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四號「神舟」一號飛船於1999年11月20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飛船返回艙於次日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成功著陸。  「神舟」二號飛船於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在軌飛行7天後成功返回地面。這是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的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各種儀器設備性能穩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數據。與「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相比,「神舟」二號飛船的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
  •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四號
    「神舟」一號飛船於1999年11月20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飛船返回艙於次日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成功著陸。  這次發射,首次採用了在技術廠房對飛船、火箭聯合體垂直總裝與測試,整體垂直運輸至發射場,進行遠距離測試發射控制的新模式。我國在原有的航天測控網基礎上新建的符合國際標準體制的陸海基航天測控網,也在這次發射試驗中首次投入使用。
  • 飛船在太空都幹啥 盤點神舟飛船上的空間實驗
    神舟三號:驗證艙內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  神舟三號裝載了10項44臺有效載荷設備,以對地觀測和科學實驗為主,主要有捲雲探測儀、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地球環境監測系統、多工位空間晶體生長爐、空間蛋白質結晶裝置、空間細胞生物反應器、空間環境監測系統、窗口組件及有效載荷公用設備等。
  • 神舟十號將擇機發射 天地往返工具成就太空傳奇
    今年6—8月,神舟十號飛船將擇機發射,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再次進行有人交會對接,三名航天員將在太空中工作、生活一段較長的時間。這也是神舟飛船開展首次應用飛行。  神舟飛船的首次應用飛行,其重大意義在於:神舟八號、神舟九號和神舟十號的狀態基本是一致的,本次任務取得成功後,這種狀態的神舟飛船和長徵2F運載火箭將構成我國標準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
  •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中國航天飛船都在這裡
    中國航天將進入空間站時代,這些年伴隨中國航天的發展,除了無數航天人的砥礪前行,精心專研,還有這些飛船。神舟四號神舟四號飛船於2002年12月30日凌晨在酒泉衛星發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神舟四號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艘正樣無人飛船,除沒有載人外,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完全一致。
  •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來看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如何一路走來
    即便如此,中國航天人還是大膽提出了設計製造一步跨越國外近40年發展歷程的飛船的設想。  「我們不想重複國外的老路,為的是奮力追趕拉大的距離。」神舟飛船系統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說。  「登天階梯」  中國的載人航天,走的是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
  • 中國航天35年:從「東方紅1號」到「神舟六號」
    東方紅1號衛星的發射成功,是我國航天技術取得的首次重大突破,使我國成為繼前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能自行研製和發射太空飛行器的國家。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到今年即將發射的「神舟六號」,中國的航天事業已經走過了35年,在這不平凡的35年中,我國用自己研製的12種長徵運載火箭分別從酒泉、西昌、太原三個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發射了67顆國產衛星和5艘國產飛船。
  • 解讀神舟系列飛船發展歷程
    ■ 神舟一號 樣品飛船  發射:1999年11月20日;返回:1999年11月21日。第一艘無人實驗飛船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場發射升空。經過21小時飛行,在完成預定的科學試驗後成功著陸。  ■ 神舟二號 正樣飛船  發射:2001年1月10日;返回:2001年1月16日。
  • 神舟號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來紹分享中國航天夢
    5月16日晚,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空間技術專家、神舟號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做客風則江大講堂,以《中國航天與航天精神》為主題,與紹興文理學院師生進行了分享。講座中,85歲高齡的戚院士從介紹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史開始,與大家一起回顧了我國航天事業從零起步的奮鬥道路,講述了當年鮮為人知的軼事和自己與老一輩航天人胸懷強國之夢投身航天事業的心路歷程。
  •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七號(組圖)
    上世紀90年代初,他開始參與了飛船的研究,參加了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四號的飛行試驗工作。「神五」、「神六」飛天時,他先後出任副總指揮和總指揮。如今,他擔任著「神七」飛船系統總指揮的重任並成功地實現了飛船遨遊太空、航天員出倉行走。
  • 株洲院產品氣象氣球通過第二批製造業單項冠軍產品覆核
    時間追溯到1989年,株洲院在工業新城株洲批量生產首批氣象氣球,並於1991年核准註冊為「華一」牌商標。2005年,生產的某乳膠製品成功應用於「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獲得原解放軍總裝備部嘉獎;同年該院用注模旋轉成型工藝成功研製出的某新型探空氣球,打破了該領域由日本壟斷的局面,榮獲中國氣象局研究開發二等獎。
  • 今天,一起回顧4年前神舟十一號成功發射的精彩瞬間
    【今天,一起回顧4年前神舟十一號成功發射的精彩瞬間】2016年10月17日7時30分,神舟十一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在軌飛行期間,2名航天員在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組合體內開展了為期30天的駐留,完成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11月18日成功返回。
  •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號:升起了中國夢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號,不是簡單的數字疊加,而是中國載人航天發展成熟的標誌,就像小孩子成長在標記身高,神一到神十,就是中國航天的一個個新高度,標記在浩渺太空。從1999年到2013年的14年,神舟系列飛船十次升空,載著夢想出發。
  • 神舟飛船系統創新發展紀實:神一到神十的創新接力
    6月26日,經歷了半個月太空之旅的神舟十號飛船將把3名航天員送回地球。從無人到有人,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太空漫步到「萬裡穿針」,從自動交會對接到「手自一體」……從1992年那個深秋開始,中國「神舟」的每一次飛行,都在刷新一個高度。
  • 王兆耀回顧介紹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情況
    2012年6月2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王兆耀、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袁潔、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主任陳善廣介紹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的光輝歷程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的光輝歷程 戚鐵磊 發表於 2020-11-24 10:27:21 2004年,我國探月工程立項實施,確定了「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由國家航天局牽頭組織實施
  • 提升通信、態勢感知能力 美陸軍發展高空氣球項目
    ↑安裝中的美陸軍高空氣球平臺據外媒報導稱,美陸軍正探索利用高空氣球作為一種低成本方式,為部隊提供更強的通信和態勢感知能力,同時增強陸軍在多域作戰中的裝備多樣化能力。據報導,美陸軍高空氣球項目主要指可在1.8萬米至2.7萬米高空長時間飄浮的氣球平臺和飛艇,可在陸地、海洋和空中進行遠距離、廣域通信,偵察、監視敵縱深目標,中繼和增強現有空、天傳感系統等。近年來,隨著商業市場對高空氣球的研發投入,該領域技術取得長足進步,其中最重要的是續航和有效載荷性能。
  • 重溫中國航天追夢歷程
    「永遠的東方紅」雲展廳國博供圖「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航天員楊利偉穿的艙內航天服國博供圖「東方紅,太陽升……」1970年4月24日,中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今年4月24日,在第五個「中國航天日」暨「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50周年之際,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聯合主辦的「永遠的東方紅——紀念『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五十周年」雲展覽在國家博物館雲展廳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