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瑪才旦#
來自藏地的電影《氣球》,就好像少數民族同學考試有加分,天然帶有更引人關注的民族志濾鏡。
比如一夜爆紅的「康巴漢子」丁真,帥小夥到處都是,但他特殊的民族卻是稀缺資源。
只要一看到萬瑪才旦導演的作品,自然就會關注到藏地屬性。
導演的創作源頭固然與他來自藏地密不可分,但就《氣球》本身的電影文本而言,即使關掉這層民族濾鏡,也不談信仰等特殊性,它依然是一部意義豐富、設計精巧的佳作。
電影中起碼有6個精心設計的象徵或隱喻,很有符號學的意味。
1. 安全套與爺爺
第一個鏡頭對定下一部電影的基調非常重要,《氣球》的第一個鏡頭非常精妙。
電影《氣球》剛開始時,觀眾看到的畫面好像蒙上一層灰濛濛的蒙版。
隨著後面場面調度的變化才知道,原來這層蒙版一樣的東西是兩個孩子用安全套吹起的所謂「氣球」。
所以,出現在這個「安全套氣球」中的主體就很重要,因為它是電影的第一個鏡頭。
觀眾通過這個「安全套氣球」看到的第一個主體是爺爺。
此時鏡頭在這個重要道具和電影中的一個人物之間建立起微妙的關係。
結合後面的劇情可知,妻子卓嘎遇到兩難問題的源頭就是爺爺去世。
試想,如果電影中爺爺沒有去世,而卓嘎也同樣懷了孕,那麼就不存在新生命是爺爺輪迴轉世到家裡的說法,卓嘎打掉這個孩子的阻力就會小很多。
所以,導演在電影一開始,就通過電影語言把主題「死」(爺爺)和「生」(安全套)緊緊糅合在一起。
2. 醫院的母羊與女醫生
關於母羊與卓嘎的對照,公羊與男主的對照,非常明顯,很多文章已經解讀過,不再贅述。
電影中那隻不願意吃飼料並配種的母羊,就是卓嘎的象徵。
其實除了卓嘎家那隻母羊,電影中還有另外一隻母羊。
在卓嘎第二次去縣衛生所找女醫生時,女醫生讓卓嘎去廁所用驗孕棒。
這時導演給了衛生所後院一隻母羊被拴住的鏡頭。
這隻白色的母羊在卓嘎走過時掙扎了一下,但依然掙脫不開拴它的鐵鏈。
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與卓嘎家裡的母羊不同,醫院後院這隻母羊是以女醫生的視點來看的。
女醫生也是藏族女性,但她作為知識分子,在電影中相比於卓嘎代表更現代的觀念,她沒有卓嘎這樣的兩難問題。
但女醫生只能看著這隻母羊被拴住,而無法解救它,就像她也無法解救卓嘎一樣。
3. 尼姑與鏡像
在電影後半段卓嘎的尼姑妹妹準備離家時,導演一開始並沒有直接拍這兩個人的對話。而是以一個顛倒的鏡頭拍攝了卓嘎和妹妹映在窗戶上的身影,兩人還互為鏡像。
把卓嘎的妹妹設計成斷絕七情六慾的出家人,就是為卓嘎這個角色設計一個極端相反的鏡像。
這個如照鏡子一般的鏡頭印證了這一點。
姐姐卓嘎嫁了人,而且連續生了3個孩子,現在還懷上了第4個,就像一個生育機器;而反觀妹妹卻出家成為尼姑,摒棄一切塵世雜念。
兩姐妹分別代表了女性在婚育上的兩個極端,一個極左,一個極右,相互映照。
而且電影中妹妹這條「副線」的比重,萬瑪才旦導演控制得非常合適,既沒有喧賓奪主,又很好地映襯了姐姐的困境,豐富了劇情。
4. 男教師與火
雖然卓嘎的妹妹出了家,但實際上她心中並沒有把舊情斷得那麼乾淨。
妹妹去學校找外甥時偶遇舊情人,也就是那個造型很像「長頭髮版小武」的語文老師。
這位老師把自己寫的書《氣球》送給妹妹,而且這本書的內容還是兩人曾經的經歷。
這本書再次燃起了卓嘎妹妹心中的情火。
後來姐姐卓嘎把書扔進火塘,妹妹伸手去拿還被燙傷,這是一個很明顯的「飛蛾撲火」寓意。
相對妹妹被熊熊燃燒的火燙傷這樣明顯的象徵,這對矛盾的另一邊,語文老師和火的關聯是一處細節。
書被燒後沒過多久,語文老師找上門來想見妹妹,而接待語文老師的人是姐姐卓嘎。
兩人在對話時,可以看到語文老師一直在點菸,但打火機始終打不出火。
這個鏡頭和妹妹被火燙傷有相對照的關係,一個人的內心其實還燃燒著,一個人的內心其實早已熄滅。
妹妹只是表面上通過出家來壓制心中的火,而語文老師那一邊已經點不著那一點點打火機的火。
5. 和睦四兄弟與孩子
電影開始沒多久,帽子低垂仿佛怕被人認出來的妹妹去學校找外甥,學校板報上畫著一幅藏地家喻戶曉的寓言故事《和睦四兄弟》,也稱「和睦四瑞」。
據網絡資料,《和睦四兄弟》故事最早源於《本生經》,記述了佛陀無數個「前世」的經歷。(以下內容還望熟悉藏族文化的朋友指正)
這個故事本身並不複雜:
講的是森林裡的鳥、兔、猴、象四種動物,他們一起互相幫助、通力合作培育起一株參天大樹。但大樹長得很高,四隻動物都夠不到上面的果實。於是大象就讓猴子爬上自己的背,兔子爬上猴子的肩,再把鳥託起來。通過這樣和睦友愛的合作,不僅自己順利吃到果實,四兄弟還把果實分享給森林裡的其他動物,其他動物也效仿它們互助互愛、和睦相處。
從《和睦四兄弟》的內容以及它的來源看,這則寓言講的就是家庭和睦、圓滿、來世等道理(其中鳥是佛陀的化身)。
這個寓言和電影《氣球》的劇情互文,甚至可以說《氣球》的劇本在一個側面把這個道理又講了一遍。
根據萬瑪才旦導演接受訪談時解釋,本來《氣球》中對《和睦四兄弟》這則寓言還有更多的表達和演繹,但因電影篇幅所限,最後成片弱化刪減了這部分內容。
在了解《和睦四兄弟》寓言後,它在片中的象徵不言而喻。
四隻動物象徵卓嘎一家的三個孩子加上剛剛懷上的第四個,而卓嘎想把第四個孩子打掉。
這個想法與這則寓言倡導的觀念背道而馳,卓嘎想墮胎,就是破壞圓滿、破壞和睦。
在爺爺去世前,電影特別強調這是一個尊老愛幼、父慈母悲的溫馨家庭,可以說是寓言《和睦四兄弟》現實中的典型。
所以後來卓嘎產生墮胎念頭時,才會陷入一個本不應該是困境的困境。
6. 氣球與眾人
最後,最需要解讀的就是本片最最重要的意象,即「氣球」到底象徵著什麼。
萬瑪才旦導演在訪談中不止一次表述,這個「紅氣球」的意象來源於他在北京中關村一次偶遇。
「紅氣球」是一個很有形式感和視覺衝擊力的符號,在電影史上不止一次被導演拿來作為表達工具。
比如法國導演艾爾伯特·拉摩裡斯的著名短片《紅氣球》(Le ballon rouge 1956),是影視專業學生的必看影片。
時間更近的恐怖片《小丑回魂》(It 2017),裡面也借鑑了這個紅氣球的意象,並賦予了新的恐懼的含義。
在法國短片《紅氣球》中,「紅氣球」肉眼可見的象徵意義,就是小男孩以及所有孩子珍貴的童真,還有我們每個人在小時候的那種獨特性。
這種獨特性和童真,會被大人所不理解,會被同齡人所嫉妒或孤立,也會遇到心有靈犀的靈魂伴侶……導演拉摩裡斯選擇了「紅氣球」來表達這層含義。
短片《紅氣球》的寓意可以有很多解讀,而且每個人也會有自己不同的見解。
萬瑪才旦這部《氣球》中的紅氣球到底代表著什麼意思,也具有多義性,沒有統一答案。
這裡提供一個可能的解釋(也許和導演自己本身的想法不同):
從顏色上看,電影中的紅氣球與藏區蒼涼的景色格格不入,非常刺眼,就像卓嘎想墮胎這個想法。
從屬性上看,氣球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只是個被人控制的玩物。
而且氣球特別容易飛或特別容易爆,飛的時候虛無縹緲,爆的時候瞬間釋放然後歸於消失。
由此猜測,氣球的第一層含義就是卓嘎心中那個對自由的嚮往,或者更具體一點,即卓嘎對擺脫困境的嚮往。
被控制在人手中的氣球,就像卓嘎被周圍的一切所困住,無法按自己的意願生活。
但人們不能總控制氣球,所以氣球的結局只有三個:
第一,氣球會一不留神就飛向天空。
第二,氣球會因為各種原因直接爆掉消失。
第三,氣球會慢慢撒氣變成乾癟的皮囊。
如果把這三個結局對應到人上,很巧合的是電影其實在結局也安排了兩隻氣球。
父親最後給兩個孩子帶回來兩隻氣球,結果一隻沒多久就爆掉了,另外一隻也沒控制住,飛向無邊的天空。
那隻爆掉的氣球很可能象徵卓嘎的妹妹,她也曾反抗過,也不想被命運所控制,但爆裂之後還是沒有改變什麼,所以她走了極端,出家贖罪,從此消失在正常的社會性關係中。
而那隻飛走的氣球則象徵著卓嘎不可能實現的自由夢想。
電影中卓嘎有句臺詞,她說她也想擺脫一切煩惱,這樣的「擺脫」就像氣球飛向天空,告別一切。
另外,其實氣球還有一個結局就是慢慢撒氣,氣球的這個狀態在電影中沒有表現。
氣球慢慢撒氣,就像失去反抗周圍環境的「氣」。
逐漸乾癟的過程也是逐漸失去自我的過程,最終變成一張紙片一樣沒有自我的皮囊,被人遺忘。
電影結尾,當氣球飛上天空時,導演處理的方式是片中每個人都抬頭看到屬於自己心中的那隻「氣球」。
這個處理的意思很明顯,寓意每個人心中其實都有那一隻不切實際的氣球。
所以,「氣球」到底是什麼含義,也應該由每個人自己來定義。
總的來說,萬瑪才旦導演的《氣球》不像其他很多所謂藝術片看起來那麼「悶」。
原因就在於滲透在劇本中的戲劇性,表面波瀾不驚,其實暗潮洶湧。
戲劇性就是矛盾性,片中有很多二元對立的尖銳矛盾,讓這部文藝片看起來很有意思:比如生與死、懷孕與墮胎、夫與妻、公羊與母羊、姐姐與妹妹、妹妹與教師、生育機器與出家尼姑、卓嘎與醫生、信仰與現實、科學與迷信……
由此可見,關於《氣球》文本豐富的內涵還有很多值得解讀的層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高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