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瑪才旦謹慎地使用了氣球作為意象在電影中的分量

2021-01-18 澎湃新聞

電影《氣球》海報在日前上映的萬瑪才旦的電影《氣球》的結尾,達傑從鎮上給兩個小兒子買來紅氣球,其中一個破掉,另一個在被爭奪中飛向天空。由此,抬頭凝望氣球的眾人們——妻子卓嘎、丈夫達傑、妹妹卓瑪、哥哥江洋、醫生周措——組成電影裡的一組特寫肖像,在觀望氣球的同時他們也被氣球所觀望,沒人知道氣球飄往哪裡,一如他們腳下共有的土地,他們在此生活,也將被帶往未知的未來。

萬瑪才旦的同名小說《氣球》電影《氣球》改編自萬瑪才旦的同名小說,此前,他的電影《塔洛》、《撞死了一隻羊》均由自己的小說改編。出生並成長於藏地,進入漢語語境寫作的萬瑪才旦總是以簡單、平實且不刻意雕琢的文字講述故事,與文字氣息相通,這些故事也並不複雜。小說《塔洛》講述一個熟背並信奉《為人民服務》的牧羊人被喜歡的女孩欺騙後,覺得自己背棄了信念。小說《撞死了一隻羊》講述卡車司機想要超度自己撞死的羊。

電影《塔洛》海報

電影《撞死了一隻羊》海報在萬瑪才旦的另一篇小說《第九個男人》裡,故事仿佛一則簡單的寓言:女人向自己的第九個男人講述先前遇到的八個男人,女人最後也離開了第九個男人。對於閱讀這些小說的讀者來說,不難想像萬瑪才旦寫作的方式:一個步入異鄉的男人,謹慎地拾取腳下順手的石頭——字句的石頭,依靠近乎本能的感受搭建記憶故土裡的民族風物,其所流露出的笨拙和童真,也成為他的小說異於電影的特質。

萬瑪才旦小說集《烏金的牙齒》相比之下,小說《氣球》的複雜和精細程度要高出其他大部分小說,主要講述藏地家庭達傑一家發生的一系列瑣碎、看似無關的小事。小說開頭,達傑戳破了兩個小兒子用保險套吹成的氣球,並答應他們去了縣城後買新的氣球。在這個過程中,先後發生了妻子卓嘎準備做結紮手術、達傑給母羊配種、達傑的大兒子江洋回家、卓嘎的妹妹卓瑪前來化緣等事情。沒有萬瑪才旦其他小說中容易辨識的主角和單一、線性的故事脈絡。

直到一場意外的發生:達傑的父親意外離世,與此同時卓嘎發現自己懷孕,離世的父親會重新轉世到這個家庭——活佛的這句預言將兩件看似不相干的事情聯繫到一起,也使得故事的核心從稀鬆的家庭日常中冒出,上升為宗教與現實的矛盾,不夠嚴肅,但也相當棘手。是為了緩解家庭負擔打掉孩子,還是為了父親的轉世留下孩子?達傑和卓嘎陷入了爭論。

電影《氣球》劇照以巧合或神性的意味,此前的一系列小事勾連在了一起。是不是兩個小兒子偷走保險套使得卓嘎懷孕?達傑給羊配種跟這件事有影射關係嗎?小說裡,卓嘎幾次將達傑和用來配種的公羊比較,「(公羊)看上去跟你一樣!」電影裡對羊和卓嘎懷孕的關聯處理得更明顯,卓嘎在夢到一隻很久不生產的母羊生下幼崽後的第二天,就查出自己懷孕。

電影《紅氣球》劇照電影史裡,以氣球作為主題的電影不是個例,其中最著名的是1956年法國導演艾爾伯特·拉摩裡斯的《紅氣球》。電影講述小男孩無意中撿到一隻紅氣球,與它成為形影不離的夥伴。男孩的紅氣球招來其他男孩的嫉妒,他們結夥打破了紅氣球。在這部同時帶有童真和傷感色彩的電影裡,紅氣球似乎象徵著孩童身上異於他人的特質,而成長就是在眾人異樣的眼光中將特質抹除,在情願或不情願中成為眾人的一分子。

侯孝賢電影《紅氣球之旅》海報侯孝賢曾在2006年拍過一部致敬《紅氣球》的電影《紅氣球之旅》,留學生宋一邊拍攝一部關於男孩和紅氣球的電影,一邊照看單身母親蘇珊娜的兒子西蒙,西蒙正是她電影裡的男孩。在目睹蘇珊娜狀況頻出的家庭生活時,宋總是與蘇珊娜保持恰當的距離,從不過度參與她的生活。

電影《紅氣球之旅》劇照未必像電影《氣球》的那版海報——以卓嘎臂彎的氣球象徵她懷孕的身體,電影裡,氣球之於達傑一家,也許正如宋之於蘇珊娜,從開場時兒子們手中單純的玩物,變為結尾升空後的風景,僅僅只作為一種距離之外的觀照。恰如萬瑪才旦在小說裡謹慎地使用字句,他也謹慎地使用氣球作為意象在電影中的分量。如果非要用學究的態度尋找事物間的聯繫,把卓嘎口中的公羊看作達傑,電影裡那頭不再生產、在卓嘎夢裡產下幼崽的母羊或許可以看作對卓嘎命運的影射。

小說裡,這頭母羊第一次出現時達傑和卓嘎有這樣一段對話——

達傑看著老母羊說:「這傢伙已經連續兩年沒產羊羔了,看來也產不出羊羔了。」

卓嘎有點擔心地說:「可是,它還挺聽話的。」

達傑說:「聽話有什麼用?它產不出羊羔就說明它沒用!」

卓嘎拿眼睛瞪自己的丈夫,達傑有些不好意思起來,沒話找話地說:「你看給它餵水它也不喝。」

這時,老母羊像是好幾天沒喝水似的把盆子裡的水喝了個精光,看著達傑和卓嘎。

卓嘎看著達傑笑。達傑看著老母羊說:「這傢伙好像能聽懂我的話。」

卓嘎繼續笑。這時,達傑卻一本正經地說:「過一個月咱們就得把它賣了,去交江洋下學期的學費生活費了。」

卓嘎停下笑,沒有說話,過去又拿來一瓢水,倒到母羊前面的盆子裡,看著母羊。

電影裡保留了達傑和卓瑪對這頭母羊截然不同的態度。影片後半段,達傑果真把這頭母羊賣掉當學費,卓嘎在墮胎手術室遇到前來阻止達傑和大兒子江洋,這是電影裡衝擊感最強的場景,被賣掉等待屠宰的母羊和被迫走出手術室的卓嘎走向了命運共同的交匯。

對卓瑪來說,不生孩子是為了減輕家庭負擔,生孩子是為了成全家人的信仰:讓父親的亡靈往生。周措醫生那句「咱們藏族婦女又不是天生就為了給男人生孩子才來到這個世上的」,距離卓瑪似乎過於遙遠。至於母羊,不能生產便是被賣掉。《氣球》裡,母性的身體是家庭和信仰下,不由自我支配的身體,也是用於價值考量的身體。

另一處能傳達信仰對身體的支配來自卓嘎的妹妹卓瑪。小說裡,卓瑪是前來化緣的尼姑,並未對卓瑪作過多介紹。電影裡,萬瑪才旦揭示了卓瑪當尼姑的緣由:經歷了一段失敗的戀情後,選擇皈依信仰。

一邊是以家庭為重、為家庭付出的姐姐,一邊是斬斷情慾的妹妹,在面對性和生育的問題上,她們各有不同的看法。當姐姐習慣借保險套避免「麻煩」,妹妹對此感到羞卻,扔下手裡無意發現的保險套轉過頭去。姐姐告訴妹妹自己懷孕以及想墮胎的想法時,妹妹反對,因為信仰告訴她,拒絕亡靈的轉世過於殘忍,能幫助亡靈轉世是修來的積緣。

從妹妹身上可以看到,即便是逃脫了作為妻子、母親的身份約束,在信仰裡,女性的身份已經是被支配的,相比姐姐,她或許只是從兩難的困境進入到單一的困境。

影片結尾,在共同觀望頭頂飄升的氣球時,卓瑪和卓嘎已經決定暫時離開家裡,去往寺廟住一段時間。孩子的降生還未知,要解決家庭與信仰鋪設下的難題,需要她們各自放下對家庭和信仰的執念,或許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身體。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的重構、修潤與轉換
    摘 要: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重構能及時有效地吸引廣大觀眾。而對文化意象作恰如其分的修潤,能使譯文在有限的時間內傳達於觀眾。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了某些文化意象的不等值,採用直譯手法處之,會使觀眾難以認同。
  • 《氣球》愛是傷害,也是救贖
    而對於最終的選擇,電影留下了一個開放性的結局,讓我們沉入思考,在信仰和現實的交錯之下,人性應該何去何從?02紅色意象與藏地現實我們可以注意到在一幅海報中,飄著巨大的紅色氣球,其餘的海報也都與紅色相關。這是為什麼呢?萬瑪才旦在採訪中曾說:「這部電影創作的緣起,和我寫小說的方式比較相似,就是有了一個靈感之後就想把它寫下來,這是一種創作的衝動。
  • 萬瑪才旦導演新作《氣球》中的6個隱喻
    只要一看到萬瑪才旦導演的作品,自然就會關注到藏地屬性。導演的創作源頭固然與他來自藏地密不可分,但就《氣球》本身的電影文本而言,即使關掉這層民族濾鏡,也不談信仰等特殊性,它依然是一部意義豐富、設計精巧的佳作。電影中起碼有6個精心設計的象徵或隱喻,很有符號學的意味。
  • 如果丁真人到中年會不會有和電影《氣球》中一樣煩惱
    其實刨除電影中的種種象徵意義的意象,它倒很像一部紀錄片。我們能夠通過這部電影,看到真實的藏民的生活。 電影開篇,就是兩個小孩子跟著爺爺在草地放羊,拿著父母的安全套當氣球玩。
  • 排片僅1%,高口碑電影《氣球》為何沒「飛」起來?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1月25日電(任思雨)最近,康巴小夥兒丁真一夜之間擁有了無數粉絲,但是,另一部講述藏地故事的電影《氣球》卻遇到了沒被多少人看到的窘境。11月20日,電影《氣球》正式上映,豆瓣評分7.9,首日排片佔比為2.4%,但接下來的兩天便跌至1.0%,截至目前票房累計400餘萬。
  • 萬瑪才旦《氣球》上映 朱婧汐《生生不息》演繹生死輪迴
    「無生不息,四季如一,無常的河在無常之地化盡;生生不息,往復無盡,世間若如器從來不白不明」,有漏皆苦,都是無常,都是正常,極具生命哲理的歌詞,吟唱出生命的無常,輪迴的不息。而MV中,生死輪迴的信仰與現實欲望之間的矛盾衝突,被展現的細緻動人。《氣球》中,現實與夢境交相輝映,圓滿了對人性的深思,而流行音樂與藏地文化碰撞出的跨界火花,則為更多觀眾打開了一扇了解優秀藏地電影的新大門。
  • 《電影手冊》評《氣球》
    由於家裡已經有了三個孩子,所以根據計劃生育政策不可以再要孩子,妻子一直用衛生所發放的保險套作為避孕措施。但當男主人公的父親去世以後,妻子又發現自己已經懷孕,於是事情變得複雜,藏傳佛教認為死者的靈魂會轉世降臨到新生兒身上,所以丈夫希望妻子把孩子生下來,儘管妻子本身並不情願。
  • 《氣球》:關於藏地信仰與世俗的思考
    從海報上女主人公腹前的紅色隆起,到影片中反覆出現的紅白氣球,可以說這部影片的核心和主旨都由氣球呈現。由於「白氣球」被孩子當做玩具偷走,卓嘎意外懷孕,恰巧家中的老人離世,被上師算出老人會輪迴到家中,因此卓嘎腹中的胎兒便理所應當地被認定為爺爺的「轉世」。出於無力負擔四個孩子的考慮和計劃生育的號召,卓嘎做出不生育的主張,最終卻還是在手術室被丈夫和大兒子攔下。在普遍信仰佛教的藏地,通過卓嘎對「轉世」與現實的糾結,將鏡頭對準宗教與人性的矛盾,不得不讚嘆導演的大膽突破。
  • 《氣球》,只為自己的思想漂泊
    於是兄弟倆找來綢子,縫成一個口袋,再裝上煙,口袋真的升起來了——這便是人類最早出現的氣球。幾百年過去,我們已猜不出當初的氣球是什麼顏色?是否如近日上映的藏地電影《氣球》中一紅一白,色彩明麗?這部被譽為萬瑪才旦個人最佳的電影確實要從「氣球」說起。
  • 藏族人類學者談《氣球》:去東方化的真正「藏族電影」
    2020年11月20日,萬瑪才旦的新片《氣球》上映時,西寧的一個朋友給我發微信,催我在電影下線前去看。我問他為什麼喜歡這部電影。他在語音中用藏語答道:「就是感覺非常真實,演員的一言一行、流利的安多方言交流、穿著等都非常藏族!你在非藏人導演的涉藏影片中看不到如此程度的真實性。」
  • 帶你了解什麼是意象
    意象是文藝美學中的一個重要範疇,由「意」與「象」兩部分構成,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意」為藉助客觀物象表達的主觀情意,「象」是與主體發生情感關係的客觀物象,意象作為一個核心概念,在中國古典文論及西方文論中都有論及,並在文學作品中被廣泛地使用。
  • 事實證明:有氣球內容的電影,肯定錯不了
    本文作者:杜一無二氣球,對於電影來說,是個好東西!有氣球內容的電影肯定錯不了,比如《飛屋環遊記》。名字裡有氣球的,就更不得了了。比如正在上映的國產電影《氣球》,已經成為今年華語電影之光了。而今天推薦的電影,名字也是如此直接——《氣球》。這部2018年的德國電影,講述的是發生在1979年冷戰時期,東德兩個家庭乘坐DIY的熱氣球飛越柏林圍牆到西德,追尋自由的故事。
  • 什麼是色彩意象?各種色彩的象徵和意象的含義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把理性分析轉化為情感體會,把客觀色彩轉化為主觀創意色彩,把具象的表現遞進到意象的演變,從而使畫面達到對心境的表情達意。即色彩意象表現以極大的主觀性來表現精神意趣為主,而不著重再現客觀對象的物理屬性。因此,它突破了傳統呆板的照相式,照抄、模仿的繪畫表現形式,從而最大限度地表達設計者對色彩的主觀理解和感受。
  • 《氣球》上映之日,讓我們來談談藏地電影新浪潮
    另一部分是市場經濟時代,現代化進程中,藏區被作為精神的棲息地,比如《轉山》與《岡仁波齊》,它是在現代文明中困頓的,失去意義指向的人們,將藏區與藏族的宗教文化,視為一種救贖之可能。而藏地新浪潮是從藏族自身出發的電影書寫,藏區不再是邊緣的奇觀,而是自我對語境的省視,自我對內心的叩問。
  • 從意象到意境——以吳耀華荷花圖意象體系為例
    吳耀華荷花圖意象體系的第一重結構是「荷花意象」關係結構。「意象」關係結構是以「荷花意象」為中心、關聯創作者和接受者、關涉世界的「意象」整體。創作者被荷花多樣的風姿、勃鬱的生機與作為花中君子的文化意義所感動,作畫創造荷花意象表現生命的偉力與美的純真。《吻月》中盛開的荷花在荷葉的掩映下與水中之月部分疊合,好像是吻著月亮。荷、月、水與觀賞的人敞開了廣闊的審美空間。
  • 曾入圍坎城電影節,為什麼《氣球》是11月最不容錯過的電影?
    同萬瑪才旦以往的藏族題材電影相比,這一次《氣球》是一部不同的作品,它從簡單的藏族家庭生活出發,將藏族女性的生活心酸刻畫得極盡真實。作為家裡唯一的女性,女主人公卓嘎不僅需要勞作,照顧羔羊,還需要承擔著對家庭、家人們的大部分照料工作。在故事的前半段,卓嘎是一個標準的賢妻良母形象。在生活中,她輔佐丈夫,照顧孩子和老人;在情感上,她從一而忠,還成功安排了妹妹卓瑪和前男友見面,化解了出家前的紅塵往事;在精神上,她隱忍周遭一切的不如意,扮演好妻子的角色。
  • 盛唐詩歌中的兵器意象
    在這些詩篇中有一個重要且獨特的意象——刀槍劍戟等兵器戎戈意象。本文則試以劍意象為主意象對盛唐詩歌中的眾多兵器意象進行分析,從時代的華美篇章中去窺見那個時代的恢宏氣魄。縱觀人類歷史,從某個方面來講,可以說是一部戰爭史。戰爭有著對國家民族的存亡榮辱起到深遠影響的重要性。唐王朝以武力推翻隋朝,其後又進行了一系列大規模的戰役擴張疆土直至統一天下。
  • 意象是什麼?意象如何分類?最簡單最正確的解讀來了
    一、意象是什麼意象是什麼?意象是表達了某種意思的事物。這個問題相對比較簡單,容易理解,也沒什麼爭議。提起意象,很多人都會想到古詩詞。沒錯,意象基本上屬於古詩詞專用,雖然在別的行業和領域也有使用,但是都借鑑了古詩詞。無論意象怎麼使用,其中的意思都是一樣的,都是在古詩詞中的意思。
  • 如何理解「美在意象」說
    在他的著作中, 還多次使用了「審美對象 (美) 是『意象』」之類的表述, 並常常在「美」這個詞後面用括號註上「意象」或「意象世界」, 將「美」與「意象」 (意象世界) 等同起來。  葉朗之所以將「意象」作為美的本體, 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他看到長期以來在美學界存在著的一種觀點, 即認為物是客觀的, 所以物的美也是客觀的, 將作為事物的物理實在的「物」與作為事物的顯現的「象」混淆起來。
  • 外部意象 | 陳蒙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我們通過意象接近了意象的空間本身,接近了那個作為其內心空間的外部,這個折磨人的既在內又在外之物,它就是真正的空間。我們知道,那個在知性的空間中蘊含著寂靜思想的意象總是先於創作存在於混沌之中。馬拉美意識到這一點,所以他在作品中要實現這樣的空間—— 單純、乾淨、潔白的空間,它是一個玻璃窗空間,又是冰冷的雪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