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杜一無二
氣球,對於電影來說,是個好東西!
有氣球內容的電影肯定錯不了,比如《飛屋環遊記》。
名字裡有氣球的,就更不得了了。比如正在上映的國產電影《氣球》,已經成為今年華語電影之光了。
還有正在上映的《熱氣球飛行家》。
其他諸如《白氣球》《紅氣球》的,評分沒有低於7分的。
而今天推薦的電影,名字也是如此直接——《氣球》。
這部2018年的德國電影,講述的是發生在1979年冷戰時期,東德兩個家庭乘坐DIY的熱氣球飛越柏林圍牆到西德,追尋自由的故事。
這是一個真實的事件,讓人意外的是,早在這件事發生後3年,也就是1982年,迪士尼就根據這件事拍出了電影《午夜大逃亡》。而德國卻在近40年後才拍出來,屬實有點後知後覺了。不過,查過資料後了解到,德國導演米夏埃爾赫爾比希是通過個人關係聯繫到了羅蘭艾默裡奇,又通過艾默裡奇聯繫到了迪士尼,購買了高額版權後才得以拍攝。
跟迪士尼版本略有不同的是,《氣球》在節奏把控上非常到位,緊張感貫穿始終。
影片引子就點明了穿越柏林圍牆逃往西德是很危險滴,不論你有多麼頂級的配置,身手多麼矯健,也很容易被爆頭。這段很容易讓人想起《國產凌凌漆》裡監獄處決罪犯的情節。
而影片開頭,主人公彼得一家就在大兒子成人禮上顯得坐立不安,回家路上也是心神不寧。一是因為搭車的鄰居是東德秘密警察,二是彼得心裡有事兒。
原來,彼得與甘特兩家早在兩年前就計劃著投奔西德,方法就是乘坐自己做的熱氣球。甘特負責縫製熱氣球的球殼,彼得負責焊制吊籃和裝配燃燒設備。但是,就在萬事俱備,北風也刮起來的時候,甘特因為擔心吊籃無法承受兩個家庭而退出了。
彼得夫婦決心已定,孤注一擲,帶著兩個孩子連夜執行計劃,結果就在氣球升空20多分鐘後,因高空溫度太低導致燃燒設備故障,氣球墜落在柏林圍牆附近。
運氣這東西,你不信真不行。
估計彼得也沒看看老黃曆,查查今天適不適宜出行
只差幾百米就到自由之地了!
所幸的是一家人並沒有受傷,只好遺棄氣球,偷偷跑回家,繼續從前的生活。
然而,日子卻再也回不去了。
夫婦兩人吃驚地發現,妻子平時吃的藥遺落在氣球上,而氣球的設備也到處是彼得的指紋。而這些都會把秘密警察斯塔西引來,後果就是夫婦兩人被秘密處決,兩個孩子淪為孤兒。
而此時,斯塔西們已經開始著手調查熱氣球事件的案犯了,查出彼得一家只是時間問題。
彼得想要以政治避難的方式通過美國大使館幫忙引渡,於是一家人來到柏林,結果發現美國大使館周圍全是斯塔西的暗哨,儘管大兒子想辦法將求救信塞進了美國人的包裡,但最終還是無功而返。
被逼無奈,彼得只得再次尋求跟甘特合作,重新做一個熱氣球,要在短短幾周內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而斯塔西的調查越來越接近他們了,雙方都在拼命搶時間。兩家人是為了自由而拼,跑不掉兩家人都玩完;斯塔西們是為了前途而拼,抓不到丟面子是小事,領導一生氣就可以讓他們回到解放前。
當然,結局當然是happyending,雖然熱氣球再一次因為設備故障而墜落,但這次落在了巴伐利亞地界,兩家人終於如願以償了。
整部影片120分鐘,可以說是全程都在提心弔膽,導演把握節奏和觀眾心理非常到位。
從開始的孩子成人禮上,就已經把懸念拋了出來,從第一次熱氣球升空,緊張氛圍始終籠罩全片。而秘密警察的介入,更增添了恐怖氣氛。
彼得夫婦變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因為都知道一旦被查出來是什麼結果。原本期待美國人能幫忙,可天不遂人願,一家人還是像彼得噩夢中的情景,隨時都有可能被帶走。
彼得責備自己的無能和莽撞的情節,看得讓人心碎。當父母的為了孩子的未來,為了追尋自由難道有錯麼?
影片後半程,彼得和甘特為了趕時間,不可避免地會暴露一些信息,而斯塔西們也一點點地收網,調查結果越來越接近目標。
最後的對決:一臺縫紉機硬剛東德整個情報機構!
這期間,隨便哪個環節出一點紕漏,都會影響結局。
幼兒園老師如果不善良,就會牽出甘特;鄰居斯塔西女兒如果沒感情,就會直接告訴爸爸真相;當地甲狀腺病患者如果沒多少,斯塔西早就按響了彼得家門鈴。
直到最後氣球落地,導演竟然還是在製造懸念。東德軍人和獵犬大肆搜捕的森林,與氣球著陸點的森林不斷蒙太奇著。當巴伐利亞一詞出現時,真的要替兩家人喊一聲哈利路亞。
然而,我們知道,這是幸運的兩家人,而不幸的人卻又太多太多。
據統計,從1961年建牆,到1989年拆除,東德人翻越柏林圍牆逃至西德,成功的有5043人,有239人死亡,260人受傷,6萬多人被捕入獄。但個人認為受傷和死亡的人數絕對不止這些,感覺有1個成功者,背後就有10個犧牲者。
關於為什麼往西邊跑,這個不用多解釋。
在電影中,彼得小兒子不理解父母為什麼瞞著他,媽媽跟他說:東德有一位老婆婆問警察,她要找一個「原則」百貨商店,警察說沒有。老婆婆說肯定有一家,因為國務主席都說過,我們原則上什麼都買得到。
小兒子笑了,可媽媽卻說,被有心人聽到這種笑話可不得了!
其實,對冷戰時期東面的情況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竊聽風暴》裡也很好地反映了當時的狀況。
通過幾個片段來看看本片是怎麼描述那個令人都想離開的環境的:
開頭畢業典禮上學生宣誓要效忠國家,同時校長表示還會繼續管教他們;
甘特沒有辦法上大學學物理,就是因為他父親曾經試圖逃往西德;
兩名軍人因為沒有及時發現逃亡者而被整肅;
一家人來到柏林,在酒店和美國大使館附近都發現有斯塔西在實施各種監視;
斯塔西竟然到幼兒園詢問家庭情況;
各行各業的人都熱衷於舉報,買點布料都被列入嫌疑人。
所以,不難理解的是,就算兩個家庭過著還算小康的日子,也不願意多呆在這個國家一秒鐘。
兩家人在西德安定下來,直到1989年11月9日,柏林圍牆倒掉,爾後1990年10月3日,兩德正式統一,無數的家庭才最終得以團聚。
最後,說一說德國重新統一這個話題。
二戰後德國分裂是外力造成的,是東西方冷戰的需要。很多人按照這個邏輯推理,德國統一也是因為冷戰的結束,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德國統一的邏輯和之前的分裂不一樣,當時分裂是必然,而統一可充滿了偶然。
首先,在時間上,德國統一的時候冷戰還沒有結束,所以不是冷戰結束造成了德國統一;
其次,外力也沒有起到什麼作用,美、英、法、蘇佔領國沒有一個國家贊成德國統一,甚至英、法和蘇聯都不想看到德國統一;
第三,德國統一實際上是西德吞併東德,而且時間之短,速度之快超出了所有人的想像。
為啥西德這麼牛逼呢?
第一,冷戰接近尾聲,蘇聯沒有意願,也沒有能力再控制包括東德在內的東歐國家了,這樣就使得德國四十多年的分裂出現了第一次鬆動。
第二,雖然分裂這麼久,但統一仍然是民心所向,大多數東德對西德的嚮往是擋不住的。《氣球》就突出表現了這一點。
但是,統一也存在相當大的困難,前面說了,幾個佔領國不願看到德國統一。
更為重要的是東德政府極其不願統一,它心理明鏡的,自己實力沒法跟對面比,所謂統一就是被對面吞併。
當年東西的差距有多大呢?即便上世紀50、60年代,東德有過快速發展,還被赫魯雪夫稱為「社會主義的櫥窗」,但後來就白扯了。到了統一前,東德的GDP只有西德的13%,科技水平落後20年,實際人均工資收入差了10倍。
那麼西德是怎麼著手推進統一的呢?
首先,不談統一,談民族感情。當時情況是,東德政府不讓人跑到西德,但可以去其他東歐國家。到了1989年,東歐劇變,波蘭、匈牙利等國家與西德的邊界開放了,所以大批東德人轉道這些國家而後跑到西德,高峰期一個月有8萬人。
這時候,西德政府就出來喊話了,我們都是德國同胞啊,你們放心,我們提供方便,提供保護,我們還要求匈牙利這些國家提供幫助,一家人還說啥兩家話啊!
等到東德政府對國內局勢失去控制後,提出統一口號的機會就來了。起因就是柏林圍牆的倒塌,11月9日晚開放柏林圍牆,結果第二天柏林百姓自發地去拆除柏林圍牆,到第四天光是去西柏林的東德人就有50萬!兩邊民眾已經開始狂歡慶祝了,大眾對統一的熱情一起被點燃了。而東德政府根本控制不住,一個月後,連斯塔西辦公樓都被群眾搗毀。
這時,西德政府才快速打出統一大旗,開始真正發力,可以說把這個時機拿捏的非常好。
其次,在關鍵環節利用優勢資源。西德提出統一想法後,對東德其它都好說,但有一項不能少,那就是東德必須搞西方式選舉。東德政府面對洶湧澎湃的統一熱情,沒有辦法只能答應。這個時候,關鍵的就在於在東德誰能當選。
當時,東德一個政黨跟西德在統一政策上基本一致,但民調排名第二。選不上怎麼辦?這時西德就拿出自己的殺手鐧——錢!西德總理科爾向東德選民保證,如果排名第二的那個政黨在大選中獲勝,那東德人不管存了多少存款,都可以用1:1的比例兌換成西德馬克。要知道,當時的匯率,1西德馬克能兌換4東德馬克,這相當於西德直接給東德人民送了一大筆錢。
那結果呢,可想而知,那個西德支持的政黨大勝。
第三,妥善平衡大國。之前說過,英法蘇不希望德國統一,但是美國支持,但條件是統一後德國必須加入北約。西德很清楚得到美國支持是統一的大前提,所以美國的要求必須答應。蘇聯雖然有幾十萬駐軍在東德,但西德通過一系列斡旋和美國的調節,也打破了外部制約。
最難的是法國,因為兩國是世仇嘛,法國不想也不敢讓德國太強大。於是,德國做出了一個重大讓步:放棄西德馬克。當年的西德馬克可以說是最堅挺的貨幣,信用最好,很多國家都用它來當外匯儲備。而現在使用的歐元是法國最開始提出來的,西德本來不同意,但在統一面前,西德讓步了。西德總理科爾告訴法國總統密特朗,如果法國支持德國統一,那德國會放棄馬克,支持用歐元。法國最後同意了。
這樣,德國最終完成了統一。
您也許看累了,那就這樣了。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