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有氣球內容的電影,肯定錯不了

2020-12-06 邑人電影院

本文作者:杜一無二

氣球,對於電影來說,是個好東西!

有氣球內容的電影肯定錯不了,比如《飛屋環遊記》。

名字裡有氣球的,就更不得了了。比如正在上映的國產電影《氣球》,已經成為今年華語電影之光了。

還有正在上映的《熱氣球飛行家》。

其他諸如《白氣球》《紅氣球》的,評分沒有低於7分的。

而今天推薦的電影,名字也是如此直接——《氣球》。

這部2018年的德國電影,講述的是發生在1979年冷戰時期,東德兩個家庭乘坐DIY的熱氣球飛越柏林圍牆到西德,追尋自由的故事。

這是一個真實的事件,讓人意外的是,早在這件事發生後3年,也就是1982年,迪士尼就根據這件事拍出了電影《午夜大逃亡》。而德國卻在近40年後才拍出來,屬實有點後知後覺了。不過,查過資料後了解到,德國導演米夏埃爾赫爾比希是通過個人關係聯繫到了羅蘭艾默裡奇,又通過艾默裡奇聯繫到了迪士尼,購買了高額版權後才得以拍攝。

跟迪士尼版本略有不同的是,《氣球》在節奏把控上非常到位,緊張感貫穿始終。

影片引子就點明了穿越柏林圍牆逃往西德是很危險滴,不論你有多麼頂級的配置,身手多麼矯健,也很容易被爆頭。這段很容易讓人想起《國產凌凌漆》裡監獄處決罪犯的情節。

而影片開頭,主人公彼得一家就在大兒子成人禮上顯得坐立不安,回家路上也是心神不寧。一是因為搭車的鄰居是東德秘密警察,二是彼得心裡有事兒。

原來,彼得與甘特兩家早在兩年前就計劃著投奔西德,方法就是乘坐自己做的熱氣球。甘特負責縫製熱氣球的球殼,彼得負責焊制吊籃和裝配燃燒設備。但是,就在萬事俱備,北風也刮起來的時候,甘特因為擔心吊籃無法承受兩個家庭而退出了。

彼得夫婦決心已定,孤注一擲,帶著兩個孩子連夜執行計劃,結果就在氣球升空20多分鐘後,因高空溫度太低導致燃燒設備故障,氣球墜落在柏林圍牆附近。

運氣這東西,你不信真不行。

估計彼得也沒看看老黃曆,查查今天適不適宜出行

只差幾百米就到自由之地了!

所幸的是一家人並沒有受傷,只好遺棄氣球,偷偷跑回家,繼續從前的生活。

然而,日子卻再也回不去了。

夫婦兩人吃驚地發現,妻子平時吃的藥遺落在氣球上,而氣球的設備也到處是彼得的指紋。而這些都會把秘密警察斯塔西引來,後果就是夫婦兩人被秘密處決,兩個孩子淪為孤兒。

而此時,斯塔西們已經開始著手調查熱氣球事件的案犯了,查出彼得一家只是時間問題。

彼得想要以政治避難的方式通過美國大使館幫忙引渡,於是一家人來到柏林,結果發現美國大使館周圍全是斯塔西的暗哨,儘管大兒子想辦法將求救信塞進了美國人的包裡,但最終還是無功而返。

被逼無奈,彼得只得再次尋求跟甘特合作,重新做一個熱氣球,要在短短幾周內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而斯塔西的調查越來越接近他們了,雙方都在拼命搶時間。兩家人是為了自由而拼,跑不掉兩家人都玩完;斯塔西們是為了前途而拼,抓不到丟面子是小事,領導一生氣就可以讓他們回到解放前。

當然,結局當然是happyending,雖然熱氣球再一次因為設備故障而墜落,但這次落在了巴伐利亞地界,兩家人終於如願以償了。

整部影片120分鐘,可以說是全程都在提心弔膽,導演把握節奏和觀眾心理非常到位。

從開始的孩子成人禮上,就已經把懸念拋了出來,從第一次熱氣球升空,緊張氛圍始終籠罩全片。而秘密警察的介入,更增添了恐怖氣氛。

彼得夫婦變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因為都知道一旦被查出來是什麼結果。原本期待美國人能幫忙,可天不遂人願,一家人還是像彼得噩夢中的情景,隨時都有可能被帶走。

彼得責備自己的無能和莽撞的情節,看得讓人心碎。當父母的為了孩子的未來,為了追尋自由難道有錯麼?

影片後半程,彼得和甘特為了趕時間,不可避免地會暴露一些信息,而斯塔西們也一點點地收網,調查結果越來越接近目標。

最後的對決:一臺縫紉機硬剛東德整個情報機構!

這期間,隨便哪個環節出一點紕漏,都會影響結局。

幼兒園老師如果不善良,就會牽出甘特;鄰居斯塔西女兒如果沒感情,就會直接告訴爸爸真相;當地甲狀腺病患者如果沒多少,斯塔西早就按響了彼得家門鈴。

直到最後氣球落地,導演竟然還是在製造懸念。東德軍人和獵犬大肆搜捕的森林,與氣球著陸點的森林不斷蒙太奇著。當巴伐利亞一詞出現時,真的要替兩家人喊一聲哈利路亞。

然而,我們知道,這是幸運的兩家人,而不幸的人卻又太多太多。

據統計,從1961年建牆,到1989年拆除,東德人翻越柏林圍牆逃至西德,成功的有5043人,有239人死亡,260人受傷,6萬多人被捕入獄。但個人認為受傷和死亡的人數絕對不止這些,感覺有1個成功者,背後就有10個犧牲者。

關於為什麼往西邊跑,這個不用多解釋。

在電影中,彼得小兒子不理解父母為什麼瞞著他,媽媽跟他說:東德有一位老婆婆問警察,她要找一個「原則」百貨商店,警察說沒有。老婆婆說肯定有一家,因為國務主席都說過,我們原則上什麼都買得到。

小兒子笑了,可媽媽卻說,被有心人聽到這種笑話可不得了!

其實,對冷戰時期東面的情況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竊聽風暴》裡也很好地反映了當時的狀況。

通過幾個片段來看看本片是怎麼描述那個令人都想離開的環境的:

開頭畢業典禮上學生宣誓要效忠國家,同時校長表示還會繼續管教他們;

甘特沒有辦法上大學學物理,就是因為他父親曾經試圖逃往西德;

兩名軍人因為沒有及時發現逃亡者而被整肅;

一家人來到柏林,在酒店和美國大使館附近都發現有斯塔西在實施各種監視;

斯塔西竟然到幼兒園詢問家庭情況;

各行各業的人都熱衷於舉報,買點布料都被列入嫌疑人。

所以,不難理解的是,就算兩個家庭過著還算小康的日子,也不願意多呆在這個國家一秒鐘。

兩家人在西德安定下來,直到1989年11月9日,柏林圍牆倒掉,爾後1990年10月3日,兩德正式統一,無數的家庭才最終得以團聚。

最後,說一說德國重新統一這個話題。

二戰後德國分裂是外力造成的,是東西方冷戰的需要。很多人按照這個邏輯推理,德國統一也是因為冷戰的結束,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德國統一的邏輯和之前的分裂不一樣,當時分裂是必然,而統一可充滿了偶然。

首先,在時間上,德國統一的時候冷戰還沒有結束,所以不是冷戰結束造成了德國統一;

其次,外力也沒有起到什麼作用,美、英、法、蘇佔領國沒有一個國家贊成德國統一,甚至英、法和蘇聯都不想看到德國統一;

第三,德國統一實際上是西德吞併東德,而且時間之短,速度之快超出了所有人的想像。

為啥西德這麼牛逼呢?

第一,冷戰接近尾聲,蘇聯沒有意願,也沒有能力再控制包括東德在內的東歐國家了,這樣就使得德國四十多年的分裂出現了第一次鬆動。

第二,雖然分裂這麼久,但統一仍然是民心所向,大多數東德對西德的嚮往是擋不住的。《氣球》就突出表現了這一點。

但是,統一也存在相當大的困難,前面說了,幾個佔領國不願看到德國統一。

更為重要的是東德政府極其不願統一,它心理明鏡的,自己實力沒法跟對面比,所謂統一就是被對面吞併。

當年東西的差距有多大呢?即便上世紀50、60年代,東德有過快速發展,還被赫魯雪夫稱為「社會主義的櫥窗」,但後來就白扯了。到了統一前,東德的GDP只有西德的13%,科技水平落後20年,實際人均工資收入差了10倍。

那麼西德是怎麼著手推進統一的呢?

首先,不談統一,談民族感情。當時情況是,東德政府不讓人跑到西德,但可以去其他東歐國家。到了1989年,東歐劇變,波蘭、匈牙利等國家與西德的邊界開放了,所以大批東德人轉道這些國家而後跑到西德,高峰期一個月有8萬人。

這時候,西德政府就出來喊話了,我們都是德國同胞啊,你們放心,我們提供方便,提供保護,我們還要求匈牙利這些國家提供幫助,一家人還說啥兩家話啊!

等到東德政府對國內局勢失去控制後,提出統一口號的機會就來了。起因就是柏林圍牆的倒塌,11月9日晚開放柏林圍牆,結果第二天柏林百姓自發地去拆除柏林圍牆,到第四天光是去西柏林的東德人就有50萬!兩邊民眾已經開始狂歡慶祝了,大眾對統一的熱情一起被點燃了。而東德政府根本控制不住,一個月後,連斯塔西辦公樓都被群眾搗毀。

這時,西德政府才快速打出統一大旗,開始真正發力,可以說把這個時機拿捏的非常好。

其次,在關鍵環節利用優勢資源。西德提出統一想法後,對東德其它都好說,但有一項不能少,那就是東德必須搞西方式選舉。東德政府面對洶湧澎湃的統一熱情,沒有辦法只能答應。這個時候,關鍵的就在於在東德誰能當選。

當時,東德一個政黨跟西德在統一政策上基本一致,但民調排名第二。選不上怎麼辦?這時西德就拿出自己的殺手鐧——錢!西德總理科爾向東德選民保證,如果排名第二的那個政黨在大選中獲勝,那東德人不管存了多少存款,都可以用1:1的比例兌換成西德馬克。要知道,當時的匯率,1西德馬克能兌換4東德馬克,這相當於西德直接給東德人民送了一大筆錢。

那結果呢,可想而知,那個西德支持的政黨大勝。

第三,妥善平衡大國。之前說過,英法蘇不希望德國統一,但是美國支持,但條件是統一後德國必須加入北約。西德很清楚得到美國支持是統一的大前提,所以美國的要求必須答應。蘇聯雖然有幾十萬駐軍在東德,但西德通過一系列斡旋和美國的調節,也打破了外部制約。

最難的是法國,因為兩國是世仇嘛,法國不想也不敢讓德國太強大。於是,德國做出了一個重大讓步:放棄西德馬克。當年的西德馬克可以說是最堅挺的貨幣,信用最好,很多國家都用它來當外匯儲備。而現在使用的歐元是法國最開始提出來的,西德本來不同意,但在統一面前,西德讓步了。西德總理科爾告訴法國總統密特朗,如果法國支持德國統一,那德國會放棄馬克,支持用歐元。法國最後同意了。

這樣,德國最終完成了統一。

您也許看累了,那就這樣了。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電影手冊》評《氣球》
    《電影手冊》評《氣球》 2020-11-27 17: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曾入圍坎城電影節,為什麼《氣球》是11月最不容錯過的電影?
    同萬瑪才旦以往的藏族題材電影相比,這一次《氣球》是一部不同的作品,它從簡單的藏族家庭生活出發,將藏族女性的生活心酸刻畫得極盡真實。——這是有少許劇透但不影響觀影,放心下滑的分界線——一個保險套是全片故事的開端。故事一上來,一望無垠的草地和成群結隊羊群就將觀眾帶入了典型的藏區風景之中。主人公達傑的兩個小兒子,在家裡偷了父母領的計生工具保險套。
  • 如果丁真人到中年會不會有和電影《氣球》中一樣煩惱
    好多人問,《氣球》是不是一部文藝片。 突然不知道怎麼回答了。相比較導演上一部《撞死一隻羊》,《氣球》的故事非常清晰好懂。好懂到讓我懷疑它該不該歸為通常意義上人們認定的晦澀的文藝片了。
  • 羅斯威爾事件已經過去了70年,一個事實證明,外星人就是一個騙局
    他環顧四周,又發現一個龐然大物斜插在草叢,看起來像是一個超級巨大的碗碟,他不敢耽誤,趕緊向當地的鎮長進行匯報。正因如此,民間的UFO(不明飛行物,一般特指外星人飛碟)愛好者與陰謀論者開始發聲,認為美國高層刻意掩蓋真相,羅斯威爾事件中墜毀的飛行物並不是高空監測氣球,而是真正的UFO。
  • 科學家:宇宙大爆炸是錯的,霍金證明奇點的數學有問題
    霍金雖然已經離去,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彭羅斯,也算是科學界對他們為黑洞理論做出貢獻的巨大肯定吧。 不過,霍金的成名理論也受到過挑戰,而挑戰者自稱是他最好的朋友之一——加拿大圓周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尼爾·圖爾克教授。
  • 排片僅1%,高口碑電影《氣球》為何沒「飛」起來?
    後來,妻子卓嘎意外懷孕,卻趕上家中的爺爺剛過世不久,卓嘎想要打掉孩子,因為這個並不富裕的家庭已經有了三個孩子,再生就要面對罰款和養育的壓力;可丈夫達傑堅決不同意,因為上師告訴他亡靈會順利轉世回家裡,而他堅信這個孩子就是父親的轉世。生、還是不生,成了這個家庭糾結的難題。電影《氣球》劇照。
  • 萬瑪才旦謹慎地使用了氣球作為意象在電影中的分量
    萬瑪才旦的同名小說《氣球》電影《氣球》改編自萬瑪才旦的同名小說,此前,他的電影《塔洛》、《撞死了一隻羊》均由自己的小說改編。出生並成長於藏地,進入漢語語境寫作的萬瑪才旦總是以簡單、平實且不刻意雕琢的文字講述故事,與文字氣息相通,這些故事也並不複雜。小說《塔洛》講述一個熟背並信奉《為人民服務》的牧羊人被喜歡的女孩欺騙後,覺得自己背棄了信念。
  • 小雲魔術教學:針扎穿氣球而氣球不炸?其實原理非常簡單!
    小兔又拿出一根長長的鋼針,鋼針的頭上尖尖的,小兔說,我要用這跟鋼針來扎這個氣球。「不要!」小雨著急了,「這麼可愛的笑臉,被你扎了就笑不出來了!」小兔卻不在意,她輕輕地將鋼針從笑臉的側面穿了進去,神奇的現象發生了,被這麼尖的鋼針扎了,氣球居然沒有爆,隨著小兔慢慢用力,鋼針從氣球的另一端探了出來,像一個巨大的山楂一樣穿在鋼針上。「實在是太神奇了。」小雨感嘆道。
  • 事實證明亞瑟·愛丁頓錯了!
    在此過程中,小克拉克發現天狼星身邊有一顆昏暗的伴星正發出極為暗淡的光芒。老克拉克和小克拉克當時不可能意識到,他們的發現將改寫恆星的演化歷史,並最終載入了天文學史冊。克拉克父子發現的天狼星伴星後來被證明為一種新的天體——白矮星。白矮星又被稱為「簡併矮星」,它是一種低光度、高密度、高溫度的恆星。因為它的顏色呈白色、體積比較矮小,因此被命名為白矮星。
  • 方方寫日記有什麼錯?《萬箭穿心》是部好電影!
    我沒看過小說,但偶然在電影頻道看到該小說改編的電影,當時我對電影李寶莉這個武漢女人表現出來的倔犟、刀子嘴豆腐心,以及因無知形成愚昧的性格特點,深有感觸。當然,演員顏丙燕對李寶莉的這些性格特點把握得非常好,似乎顏丙燕就是李寶莉,可她不是武漢女人。
  • 事實:讓意識內容與客觀存在相吻合
    如果這個方法是對的,那麼它得出的結論是什麼就是什麼,你再覺得對,方法得出的結論說不對,那也是不對,你再覺得錯,方法的判斷是對,那也是對,服從正確的方法的判斷,而非感覺。事實和文學作品的差別,上面是事實和感覺的背離不同。:抗日神劇一個燕雙鷹打的小日本滿地找牙,但是事實實並非如此。
  • 萬瑪才旦導演新作《氣球》中的6個隱喻
    《氣球》,就好像少數民族同學考試有加分,天然帶有更引人關注的民族志濾鏡。導演的創作源頭固然與他來自藏地密不可分,但就《氣球》本身的電影文本而言,即使關掉這層民族濾鏡,也不談信仰等特殊性,它依然是一部意義豐富、設計精巧的佳作。電影中起碼有6個精心設計的象徵或隱喻,很有符號學的意味。1.
  • 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UFO目擊被揭露,原來是氣象氣球
    當然,對這些沒被解釋的現象UFO專家有自己的陰謀論,雖然不能用事實證明,但大多數也被人們認可,也就是說,一些長期存在的陰謀論最終被證明是正確的。今天我就給大家舉幾個例子,這些故事曾經被認為是陰謀論,但後來被證明是真的。
  • 只是單單去審視,什麼是事實?以及這些事實所證明的真理是什麼!
    不管你在研究什麼事物,還是思考任何觀點,只要你問自己事實是什麼,以及這些事實所證明的真理是什麼,永遠不要讓自己被自己所更願意相信的,或者認為相信了會對社會更加有益的東西所影響,只是單單去審視,什麼事實?
  • 他們天天放氣球 風雨無阻分秒不差
    黎潔波在電腦上接收探空儀反饋的氣象數據  ■本報記者趙金玲/文 郭嘉褀/圖   【開欄語】   氣象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電影位於南寧市邕寧區的南寧國家高空氣象觀測站(以下簡稱高空站),每天也會準時升起巨大的白色氣球。它不是玩具,也並不靚麗,它叫探空氣球,是高空氣象的「觀測員」。每天3次定時放飛探空氣球,雷打不動、風雨不改,是高空觀測氣象人數十年的堅守。
  • 怎麼證明?
    我想幾乎所有懂點地球科學的人都會給出肯定的回答,但有些人偏偏不。當你說地球是圓的,他會反問你見過嗎,誰知道呢?你拿出相片來給他看,說這是衛星拍攝的,他會反問,你去過太空嗎,這是你拍的嗎?即使已經有多位太空人造訪過太空,看到過圓圓的地球,但這些認為地球是平的的陰謀論者會認為這本身就是個陰謀?除非他們親自發射自己的衛星來探測地球!怎麼會有人這麼「冥頑不化」呢?
  • 《南極料理人》失落氣球
    氣球滑溜溜地從人手中離開,像被藍色的天空給吸了上去一樣。按理說,氣球應該一直往上升,但不知為何在5米高度就開始下降,拖著下面的發信器在雪地上摩擦。在現場監督的林隊員雖然沒有喊出「啊!200萬日元!!」但他心裡肯定是崩潰的。
  • 藏族人類學者談《氣球》:去東方化的真正「藏族電影」
    2020年11月20日,萬瑪才旦的新片《氣球》上映時,西寧的一個朋友給我發微信,催我在電影下線前去看。我問他為什麼喜歡這部電影。他在語音中用藏語答道:「就是感覺非常真實,演員的一言一行、流利的安多方言交流、穿著等都非常藏族!你在非藏人導演的涉藏影片中看不到如此程度的真實性。」
  • 科學實驗|這氣球明明不漏氣,為何風一吹就變小?
    生活中很多物質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那看不見摸不著的空氣,也會熱脹冷縮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有什麼能觀察空氣熱脹冷縮的辦法呢。為此我用氣球設計了如下的實驗,供家長朋友給娃普及知識點時做參考。01給孩子提問:如何證明空氣也會熱脹冷縮?
  • 氣球塔防6氣球圖鑑大全:所有氣球種類屬性介紹[多圖]
    氣球塔防6氣球的種類是非常豐富的, 各種氣球的擊殺難度也會隨著氣球不同屬性能力而提升,那麼這麼多種類的氣球屬性都有什麼特點呢,今天小編就將為大家帶來氣球塔防6氣球圖鑑大全:所有氣球種類屬性介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