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是如何形成的?

2021-02-08 天文在線

作為太陽系中心的太陽,是地球上光和能量的主要來源。八大行星,以及小行星,流星,彗星,都在圍繞這顆巨大的火球旋轉。太陽的表面由氫、氦,以及其他微量元素,如鐵、鎳、氧、矽、硫、鎂、碳、氖、鈣和鉻組成,其表面溫度高達5780 K(5506.85 ℃)。這顆恆星距地球約1.496 x 10^11米。現在,讓我們走進這顆巨大而炙熱的天體,探究她的誕生。

雖然我們目前並不知道關於太陽如何形成的確切信息,但我們認為她是在十億到二十億年前形成的。根據天文學家們的說法,太陽中的氫伴隨著宇宙大爆炸而生。換句話說,太陽和宇宙的其他部分同時誕生。在宇宙大爆炸時,這些氫凝結成巨大的雲層,成為了眾多星系的起源地。而一些氫被釋放,開始漂浮於我們的銀河系之中。

太陽上出現的C3級中等耀斑(在左上角的白色區域可見),一個太陽海嘯(右上角可見波狀的結構)和多個絲狀的磁力線從恆星表面離開。

隨著時間推移,在一些意外的推動下,這些自由漂浮的氫開始集中並為太陽和太陽系的形成埋下了伏筆。漸漸的,太陽和太陽系變成了由氫原子和氦原子以及塵埃組成的緩慢旋轉的分子雲,並在自身的重力影響下向內塌縮,加速旋轉。它的過度高速旋轉最終導致自己成為了一個巨大的圓盤。

太陽系的行星和矮行星。圖中僅大小按比例繪製,距離不依比例。

圓盤的大部分質量聚集在其中心,形成了一個氣體球。球體持續不斷的從外部吸引物質,導致進一步的壓縮,進而使得球體的溫度和內部壓力劇增,以至於原子在內部發生核聚變。這便是太陽破殼而出的開始。那些球體之外的部分就變成了行星和太陽系的其他部分。

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獵戶座星雲,一個寬約20光年的「恆星搖籃」,可能近似於太陽形成之前的前太陽星雲。

相關知識

太陽系形成於45億6800萬年前的大型分子雲的引力坍塌區域中。這個初始的元氣可能有數光年大,並且誕生好幾顆恆星。由於是典型的分子雲,其成分主要是氫與一些氦,還有前幾代恆星融合的少量重元素。當這個區域將形成太陽系前,被稱為前太陽星雲,坍縮時因為角動量守恆,使它轉動得越來越快。中心,集中了大部分的質量,成為比周圍環繞的盤面越來越熱的區域。

收縮的星雲越轉越快,它開始變得扁平,成為原行星盤,直徑大約200AU,在中心是高溫、高密度的原恆星。行星經由盤中的吸積形成,在塵埃和氣體的引力相互吸引下,逐漸凝聚形成越來越大的天體。在太陽系的早期可能有數以百計的原行星,但因合併或摧毀,留下行星、矮行星和殘餘物構成的小天體。

矽酸鹽和金屬的熔點很高,只有它們能在內太陽系的溫度下保持固體形態,這些物質最終組成了巖態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由於金屬成分在原始太陽星雲中只佔據了一小部分,類地行星都沒有發展得很大。凍結線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的位置,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形成於凍結線的外側,這裡的溫度很低,揮發物質能以固態形式存在。

這一區域的冰比組成類地行星的金屬和矽酸鹽更多,所以該區域的行星發育得很大,可以捕獲大量的氫和氦,它們是太陽系中含量最豐富的元素。太陽系中餘下的那些不可能組成行星的物質聚集在小行星帶、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區域。尼斯模型解釋了這些區域的形成原理,以及外側的行星可能在形成後又受到各種複雜引力的作用才到了它們現有的位置。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太陽是如何形成的,恆星是如何演化的?
    現在,讓我們討論一下這個巨大的炙熱恆星的形成。儘管我們沒有發現關於太陽形成的準確信息,但是人們認為太陽形成於1千萬年-2千萬年前。按照天文學家的說法,太陽表面的氫氣是伴隨著宇宙大爆炸產生的。換句話說,太陽和宇宙中的其他物質的產生時間大致相同。發生宇宙大爆炸時,氫氣凝結形成巨大的雲,之後,雲的聚集形成了巨大的宇宙。一些氫氣沒有參與聚集,漂浮在宇宙中。
  • 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太陽的誕生
    前面幾篇文章中,我們分別介紹了太陽系形成理論的發展,具體講解了八大行星的誕生,順帶介紹了小行星帶、柯伊伯帶以及奧爾特雲的出現過程,但唯獨沒有對太陽系的核心——太陽,進行仔細的講解,更多時候只是一筆帶過,類似於太陽星雲收縮,中心溫度、密度升高形成太陽等等語句,因此接下來我們將對這句話進行細節上的補充,讓大家對太陽的形成有個更加清晰的認識。
  • 霍金:宇宙中黑洞是怎樣形成的?太陽和地球如何形成的?
    讀完這篇文章的收益:我們了解霍金對黑洞是如何形成的,地球是如何誕生的,跟著霍金了解宇宙。黑洞的形成需要一個20倍於太陽正走向終結的恆星,,那樣的恆星完全不像我們的太陽,因為它變得不穩定 不斷地變化著走向終點,,最後它用盡燃料並開始收縮,,越來越小 越來越熱,就恆星這種質量來說在宇宙中已經沒有力量可以停止這種坍塌,恆星核因為自身的重量而不斷下陷,引力變得瘋狂,15秒內引力將數百萬英裡直徑的恆星,,壓縮到12英裡大小,恆星的物質依然存那裡 但由於自身的重量被壓縮得越變越小
  • 我們如何得知太陽有多遠,太陽的形成有多少年了,長知識了
    我們如何得知太陽有多遠,太陽的形成有多少年了,長知識了太陽有多遠?似乎沒人會問得這麼直。然而,正是如此直白的問題困擾了天文學家兩千多年。顯然,這是天文史上至關重要的問題,重要性大概僅次於地球有多大和多重吧。
  • 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太陽的誕生(三)
    上篇文章提到了太陽星雲在坍縮後,逐步變為原恆星的過程,而原恆星因為不能點燃中心的核聚變反應而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恆星,那麼原恆星接下裡的演化過程又是如何呢?而且值得慶幸的是,原恆星雖然內部的溫度在不斷攀升,但壓力始終沒有平衡引力,否則一旦相互牽制,那麼原恆星的體型就會保持平衡,其內部溫度就會因為不斷的熱輻射而逐步下降,而且其巔峰溫度仍舊不足以點燃核聚變反應,因此後來即便咱們的地球形成了,也不會享受到現在的太陽所帶來的光能。
  • 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
    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它又是怎麼產生其他行星的?以上這些問題在過去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隨著時代科技快速地進步,科學家們陸續展開有關太陽系起源的討論與論證,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一聊。認識了太陽系的構造後,人們會問:「那太陽系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 太陽風暴:如何形成?有何影響?
    太陽風暴為何發生?太陽經歷有規律的高、低活動周期。通常說的11年的太陽周期實際上是一個複雜的洪水猛獸,而且它並不是太陽活動的唯一周期。也有人在跟蹤研究太陽在較長時間內的波動,但是,11年的周期是與影響地球的各種太陽風暴最相關的周期。
  • 天文冷知識:太陽上的日冕環是什麼?這個巨型火圈是如何形成的?
    在太陽表面上方呈弧形的明亮彎曲的帶電等離子體結構,是由於其強大的不規則磁場而形成的,被稱為日冕環。自從人類學會用新發明的望遠鏡觀察宇宙的那一刻起,恆星就是最受歡迎的研究對象。太陽,對於地球而言距離最近和最不可或缺的生命之源,成為了研究的首要選擇,因此我們可以儘可能準確地了解它的性質。
  • 一邊下雨一邊出太陽,這種天氣是如何形成的?
    夏日的天,娃娃的臉,說變就變剛剛還是晴空萬裡一會兒卻是打雷下雨此時,有人驚呼出現了「太陽雨」啦一時間微信朋友圈又被難得的太陽雨刷屏了太陽雨幾乎是我們每個人都遇到過的奇妙的自然現象但是你有沒有好奇過為什麼會這樣呢?什麼是太陽雨?
  • 星系是如何形成的?
    除了宇宙模型,我們還有標準太陽模型等等。天文學家正是通過這些模型,建立現代天文學的大廈。但是在這座大廈當中,有一個地基一直不算太安穩,甚至是經歷過重建的過程,這個模型就是星系模型。說白了就是,星繫到底是如何起源和演化的?ELS模型其實,科學家一直想要建立一個屬於星系的模型。但是這個問題一直無法攻克,問題就卡在了星系的形成上。
  • 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太陽的誕生(二)
    上篇文章提到了,太陽誕生的第一個步驟是原始星雲的坍縮,但星雲的坍縮真的就意味著星雲中心會出現太陽嗎?實際上這裡需要考慮的就是之前講解類木行星形成的假說之一——引力不穩定理論,如此一個質量達到數千倍太陽的星雲,在坍縮時,由於引力不穩定性,它會分裂成數塊小星雲,有可能是幾十塊,也可能上千塊,而每一塊小的星雲,都有可能在中心孕育出一顆恆星來,因為這些星雲在分裂出來之後,依舊會繼承母星雲的坍縮性質。
  • 太陽是怎麼形成的呢?
    太陽是怎麼形成的呢?神話傳說告訴我們:古時候,天空中有10個太陽,他們都是帝夋與羲和的兒子。十個太陽同時照耀大地,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后羿張弓射箭,最後天空中只留下一個太陽。然而,科學進展表明,太陽、太陽系以及生命在地球上的出現,可能都源自於銀河系與其他小星系的碰撞。根據歐洲航天局蓋亞空間望遠鏡收集到的最新數據,當人馬座第一次通過銀河系時,引發了恆星形成事件,而太陽是在銀河系中恆星形成的時候形成的。
  • 新觀測顯示太陽風離開太陽形成粒子流過程—新聞—科學網
    最新觀測圖像顯示,當太陽風離開太陽表面時,太陽風將形成射線粒子流結構。
  • 黑洞又是如何形成的?
    另一種黑洞稱為「星狀」,它的質量可能是太陽質量的20倍。地球所處的銀河系星系中可能有許多恆星消亡後形成的黑洞。最大的黑洞稱為「超大質量」。這些黑洞的質量總計超過一百萬個太陽。科學家發現了一些證據,證明每個大星系的中心都有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被稱為人馬座A。它的質量等於約400萬個太陽,裡面可以裝得下數百萬個地球。
  • 地球和月球是如何形成的?
    太陽的形成實際上,地球並不能算是太陽分離出去的,同樣月球也不是地球分離出去的。太陽、地球、月球的形成目前來說其實都是假說,所謂的假說和胡說是有天壤之別的。科學的假說都需要一些證據,而主流的假說則需要解決大部分的問題以及有十分充足的證據證明,它們與最終理論的最大區別在於還存在一些無法解釋的問題。
  • 太陽的形成與演化(組圖)
    太陽的誕生  在群星之間,並不是空無一物,而是布滿了物質,是氣體,塵埃或兩者的混合物。其中一種低溫,不發光的星際塵雲,相信是形成恆星的基本材料。  這些黑暗的星際塵雲溫度很低,約為攝氏-260至-160之間。
  • 通遼天空出現三個「太陽」:奇幻畫面是如何形成的?
    11月4日10時30分許,內蒙古通遼市科左後旗甘旗卡鎮上空出現了「三個太陽」。當地氣象部門表示,天空同時出現三個太陽的一種奇異的光學現象,由整齊排列在空中的冰柱折射所形成,稱為幻日。
  • 在地球上發現了比太陽還古老的物質,它是如何形成的?
    這種古老的星際塵埃是由前太陽系的微粒(比我們的太陽還要早的微粒)組成的,它們被處於生命最後階段的恆星噴到宇宙中。其中一些塵埃被一顆小行星帶到了地球,1969年9月28日這顆小行星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默奇森附近墜落,產生了重達一百公斤的默奇森隕石。
  • 彩虹是如何形成的?
    來吧  我給你講講彩虹是如何形成的!Wondering what this it, right? 想知道這是什麼,對吧?Well, this is a Prism. 這是一個稜鏡。我來告訴你彩虹是如何形成的。
  • 木星的太陽之路:土木相撞,有可能形成另一個太陽嗎?
    怎麼樣才能成為一顆太陽?早在1796年,拉普拉斯就在他的《宇宙體系論》中,獨立提出了關於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加說。可以簡單的概括為:太陽在一團收縮的氣體雲中形成,而行星則誕生於形成太陽後在黃道面上的邊角料,當然原文並沒有那麼簡單,下文我們也將簡單介紹下現代恆星形成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