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家首次計算出太陽系形成所需時間:在短短20萬年內形成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撰文稱,他們對隕石上鉬元素的同位素進行研究後得出結論稱:大約45億年前,我們身處的太陽和太陽系在短短20萬年內形成,這是科學家首次計算出太陽系形成所需時間。
-
太陽系形成只用了不到20萬年
phys.org網站當地時間11月13日報導,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科學家通過分析隕石中的鉬元素同位素發現:大約45億年前,太陽和太陽系的形成只花了短短20萬年。科學家們認為,構成太陽和太陽系其餘部分的物質來自45億年前巨大氣體雲和塵埃的塌縮事件。一般來說,雲團塌縮、恆星形成可能需要上百萬年時間。「此前,我們並沒有真正了解太陽系形成的時間框架。」
-
太陽系形成時間被破解,只用了20萬年
美國一所國家實驗室近期對一塊隕石上鉬元素進行研究後得出結論稱:大約45億年前,我們身處的太陽和太陽系在短短20萬年內形成,這是科學家首次計算出太陽系形成所需要的時間。科學家測量了來自隕石中各微量元素組成後發現:隕石中特有的鉬同位素組成幾乎覆蓋了在原行星盤中形成的所有物質的組成範圍
-
不到20萬年!太陽系形成所需時間首次算明白
科技日報北京11月16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撰文稱,他們對隕石上鉬元素的同位素進行研究後得出結論稱:大約45億年前,我們身處的太陽和太陽系在短短20萬年內形成
-
不到20萬年!太陽系形成所需時間首次算明白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11月16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撰文稱,他們對隕石上鉬元素的同位素進行研究後得出結論稱:大約45億年前,我們身處的太陽和太陽系在短短20
-
太陽系形成需要多久?答案在這裡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撰文稱,他們對隕石上鉬元素的同位素進行研究後得出結論稱:大約45億年前,我們身處的太陽和太陽系在短短20萬年內形成,這是科學家首次計算出太陽系形成所需時間。
-
太陽系形成需要多久?答案在這裡!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撰文稱,他們對隕石上鉬元素的同位素進行研究後得出結論稱:大約45億年前,我們身處的太陽和太陽系在短短20萬年內形成,這是科學家首次計算出太陽系形成所需時間。
-
不到20萬年,太陽系形成時間首次算明白
太陽系在20萬年內形成 【不到20萬年,太陽系形成時間首次算明白】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撰文稱,他們對隕石上鉬元素的同位素進行研究後得出結論稱:大約45億年前,我們身處的太陽和太陽系在短短20萬年內形成,這是科學家首次計算出太陽系形成所需時間。
-
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最新研究表明太陽系形成花費了不到20萬年的時間
通過觀察與我們太陽系形成相似的其他類太陽系,科學家估計,雲層坍塌和恆星點燃可能需要大約100萬至200萬年的時間。在這項研究之前,太陽系形成的時間框架還不清楚。新的研究表明,導致太陽系形成的氣態雲崩塌發生得非常快,不到20萬年。該項目的科學家打個比方,如果將這個時間段與人類懷孕相比較,那麼懷孕時間將持續12小時而不是9個月。
-
研究表明我們的太陽系形成花費了不到20萬年時間
現在,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科學家最近宣布,研究表明我們的太陽系形成花費了不到20萬年時間。在宇宙尺度上,這個速度非常快。研究人員在研究隕石中鉬元素同位素後得出這個結論。這種構成了太陽和太陽系其他部分的物質,來自45億年前一個大型氣體和塵埃雲崩塌。通過觀察與我們太陽系形成相似的其他類太陽系,科學家估計,雲層坍塌和恆星點燃可能需要大約100萬至200萬年的時間。在這項研究之前,太陽系形成的時間框架還不清楚。新的研究表明,導致太陽系形成的氣態雲崩塌發生得非常快,不到20萬年。
-
太陽系中發現多顆軌道異常天體,太陽系的第九行星真的存在?
而在離散盤以外,還存在一大群小天體,構成了奧爾特雲,最遠可以延伸到大約10萬億公裡以外,有將近1光年之遙!1988年鄧肯(M.Duncan)證明,柯伊伯帶是短周期彗星的主要源,而奧爾特雲則是長周期彗星的主要源,冥王星就是人類發現的第一顆柯伊伯帶天體。為什麼說科學家幾乎確定太陽系存在第九行星呢?
-
太陽系形成用時如此之短,只相當於人類「懷胎12小時」
phys.org網站當地時間11月13日報導,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科學家通過分析隕石中的鉬元素同位素發現:大約45億年前,太陽和太陽系的形成只花了短短20萬年。相關研究成果發布於《科學》雜誌中。
-
陳根:從200萬年到20萬年,太陽形成時間之謎?
近日,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一組科學家根據隕石的同位素分析,確定了形成太陽系所需要的時間——大約在45億年前,太陽系在不到20萬年的時間內形成。:此前,天文學家觀察了與太陽系形成情況類似的其他恆星系統,估計雲團的坍塌和恆星的形成大概需要100萬到200萬年,但最新研究結果表明,我們所處的太陽系情況比較特殊。
-
它飛行了100萬年,以50倍子彈速度離開太陽系,它的家鄉在哪裡?
這顆小行星被科學家命名為奧陌陌,它的長度約為400米,寬度只有40米,它是人類首次發現的來自太陽系外的天體,去年10月19日,這個雪茄狀的長條小行星以每秒26公裡左右的速度從天琴座方向衝進太陽系,近乎與黃道面垂直。
-
太陽系邊緣或存在第九大行星 公轉一周需上萬年
曾經太陽系有九大行星的說法,隨著2006年冥王星被降格為「矮行星」後而只剩八大行星。不過,美國科學家、「冥王星殺手」麥可·布朗和康斯坦丁·巴特金20日宣布,有「充分的證據」顯示,在太陽系邊緣可能「潛藏」著遙遠而巨大的第九大行星。第九行星?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在哪裡?或許真的存在,哈勃望遠鏡發現關鍵證據
但科學家認為能除了這八大行星外,太陽系內還存在一顆行星,它處於太陽系的邊緣位置,擁有非常狹長的軌道,因為距離母星較遠受到的引力小,因此公轉速度很慢,繞太陽一周需要1-2萬年的時間,平均軌道距離45億公裡,比海王星還要遠20倍以上。當然這些都是天文學家根據發現的一些實際情況給出的猜測,目前尚沒有證據證明第九大行星存在,但也沒有人否認第九大行星的存在。
-
太陽系是怎樣形成的?
太陽系中有八大行星和無數的小天體,它們都以太陽為中心,圍繞著太陽有序運轉。在當前的天文學界關於太陽系的形成,有一種說法是「星雲說」,它最早是由德國科學家康德在1755年提出的,後來經過拉普拉斯等多位科學家的繼承和發展,該說法才逐漸被人們所接受,不過此種說法流傳僅近百年。就被如今比較流行的「原始星雲理論」所取代。此理論認為,大約50億年前,銀河系的某個深處存在一大片原始星雲,在引力的作用下逐漸收縮,聚集成團。
-
太陽系是否存在第九大行星?如果存在,它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是人類生存的家園,而太陽系是地球生存的家園。在人類走出地球之後,首先看到的就是廣闊的太陽系,過去科學家對太陽系行星的認知是九大行星,可是後來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科學家發現冥王星太小了,如果它也能稱之為行星的話,太陽系還會存在第十顆行星,第十一顆行星。
-
科學家從彗星中發現氧分子 或改變太陽系形成理論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香港《文匯報》10月30日報導,歐洲太空總署(ESA)彗星探測器「羅塞塔」號再有新發現。ESA於28日宣布在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探測到氧分子,這是人類首次在彗星發現氧,可能改變人類對太陽系形成過程的理解。
-
旅行者一號已經飛行了217億公裡,還需要多久才能飛出太陽系?
想要真正了解太陽系邊緣的情況,只有派出探測器到達那裡才能夠真正了解太陽系邊緣的一系列情況。而人類走出地球看到浩瀚宇宙的時候,另一個重要的探索任務也出現了,那就是有關地外文明存在的可能性。根據科學家的理解,太陽系是不大可能存在其它的智慧文明,想要真正探索發現外星文明,只能寄希望於太陽系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