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我們的太陽誕生於距今約46億年前。太陽誕生後,太陽系中的「小弟們」也逐一歸隊。形成了如今的太陽系。關於太陽系的起源學說中,科學界有三種說法:一種是滅變學說,一種是星雲學說,還有一種是俘獲學說。今天,我們就簡單的說說這三種學說。
太陽系
滅變學說的首創是法國的天文學家布封。在20世紀前50年,有一些人相繼提出太陽系起源於滅變。這個說法認為,太陽是最先形成的,然後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一顆恆星或者彗星從太陽附近經過或與太陽相撞,它把太陽上的物質吸引出或撞出了一部分。這部分物質後來形成了現在的行星。
遠古行星與太陽撞擊
根據這個學說,行星物質和太陽物質應源於一體。換句話說,我們腳下的土地都與太陽有著「血緣關係」。
有人把太陽和行星比作母子關係。他們把太陽起源歸結為一次偶然的撞擊事件,而不是從演化的必然規律去進行客觀的討論,因為銀河系中行星系是比較普遍的,太陽系絕不應是唯一的行星系。只有從演化的角度去探求才有普遍意義。
還沒有行星的太陽系
就撞擊來說,如果小天體撞擊上太陽,它的質量太小,不可能把太陽上的物質撞出來,即使真的與太陽相撞,那小天體勢必被太陽所吞噬。
1994年彗星撞擊木星就是極鮮明的例證。21塊被引力撕碎的彗星殘骸向木星發起了連續地攻擊,在木星表面也僅僅是引起了一點小的漣漪。所以,一些曾提出過滅變學說的人,後來也自動放棄了原有的觀點。
撞向 木星的21顆彗星殘骸
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學說首先由德國哲學家康德提出來,幾十年後,法國著名數學家拉普拉斯又獨立提出了這一問題。他們認為,整個太陽系的物質都是由同一個原始星雲形成的,星雲的中心部分形成了太陽,星雲的外圍部分形成了行星。
星雲
然而康德和拉普拉斯的觀點也有著明顯差別,康德認為太陽系由冷的塵埃星雲進化、演變、先形成太陽後形成行星。而拉普拉斯則相反,他認為原始星雲是氣態的,並且十分灼熱,因其迅速旋轉,先分離成圓環,圓環凝聚後形成行星,太陽的形成要比行星晚。
儘管他們的觀點之間有差別,但是他們的大前提是一致的,因此人們便把他們的觀點捏在一起,稱為「康德-拉普拉斯假說」
康德與拉普拉斯
星雲學說認為地球不是上帝創造的,也不是某種巧合或偶然中產生的,而是自然界矛盾發生的必然結果,從唯物主義觀點來看,就物質的運動規律去說明天體的演化,星雲假說起了很大的作用。恩格斯曾讚揚康德的「星雲學說」,他指出,康德關於目前所有的天體都從旋轉的星雲團產生的學說,是哥白尼以來天文學取得的最大進步。他認為自然界在時間上沒有任何歷史的觀念第一次被動搖了。
然而,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這個星雲學說也存在了一些問題,但它認為整個太陽系包括太陽本身在內,是由同一個星雲主要是通過萬有引力作用而逐漸形成的這個根本論點,在今天看來仍是正確的。
未形成太陽系前的星雲
第三種學說,俘獲學說認為,太陽在星際空間運動中,遇到了一團星際物質,太陽靠自己的引力把這團星際物質捕獲了。後來,這些物質在太陽引力的作用下加速運動,類似在雪地裡滾雪球一樣,由小變大,逐漸形成了行星。
太陽引力
根據這個學說,太陽也是先形成的。但是,行星物質不是從太陽上分離出來的,而是太陽捕獲而來的。他們與太陽物質沒有「血緣」關係,只是「收養」關係。
目前,對於太陽系的誕生仍然眾說紛紜,儘管各種假說都有充分的觀測、計算和理論根據,但也會有致命的缺陷,所以一直也沒有一種被普遍接受的假說。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我們實現了時間與空間的穿越,乘坐時光機去往46億年前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