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毛河光質疑哈佛大學的「金屬氫」:壓力數據經不...

2021-01-13 觀察者網

據科技日報3月23日報導,哈佛大學物理學家造出地球上首塊金屬氫一事再遭質疑。「哈佛大學稱其將壓力做到495GPa,幾乎是海平面大氣壓的500萬倍,從而得到世界上首塊金屬氫。他們量壓力的方法,經不起考驗。照他們的數據看,應該沒有超過300GPa的壓力。」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英國倫敦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國際著名高壓物理專家毛河光22日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資料圖

自1935年科學家首次預測用足夠的壓力擠壓,氫就呈現出金屬態特徵——導電性以來,在實驗室裡製備金屬氫一直被譽為高壓物理學的「聖杯」。

近日,毛河光在《美國科學院學報》發表文章稱,該團隊使用了一種「摻雜」了氬原子的氫化合物Ar(H2)2,該化合物常用於建立一種「預壓縮」形態並促進金屬氫的形成。然而,在360GPa下,純氫和摻雜氬原子的氫都沒有變金屬。「哈佛大學的研究結果非常值得懷疑」,他說。

該事件的另一疑點在於,哈佛大學宣稱,考慮到金屬氫的不穩定性,他們在鑽石壓砧上鍍了一層氧化鋁薄膜護住鑽石,以免鑽石在巨大壓力下變脆碎裂。也就是說,他們對金屬氫樣本的觀測均是透過鑽石以及氧化鋁薄膜進行。

「這樣一來,即便觀察到反光閃亮物質,也不見得是金屬氫。」毛河光說。《自然》雜誌也曾報導稱,閃亮的金屬可能是氧化鋁,氧化鋁在高壓下也可能有不同的表現。此外,研究人員只在最高壓力下對樣品進行了一次極簡單的測量,使人們難以看出壓力在實驗過程中是如何變化的,甚至懷疑樣品中的氫漏掉了。

正當業界高呼哈佛大學應進行進一步的驗證性實驗,哈佛大學研究人員卻以「驗證性實驗可能會破壞他們寶貴的樣本」為由,「只是想在驗證實驗前先將消息公之於眾」。讓該事件更為撲朔迷離的是,論文發表後不足一個月,該團隊對外宣稱,因操作失誤,這塊樣本消失了。

毛河光說,從目前的理論計算和實驗研究來看,金屬氫在常壓下很可能是不穩定的。為解決金屬氫的穩定性,還需要在高壓下對金屬氫的物理性質進行測試研究,並建立較大體積的超高壓實驗裝置等。

「除了研究如何實現氫的金屬化轉變外,更重要更難的是得到常壓下穩態的金屬氫,這是金屬氫研究中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也是使金屬氫實用化的關鍵。」他說。

相關焦點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毛河光清華演講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毛河光清華演講  清華新聞網1月12日電  1月9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毛河光做客清華大學海外名師講堂,發表了題為「中國物質科學崛起之捷徑——高壓下的新世界」的主題演講。清華大學校長助理施一公在演講前與毛河光進行了會談。
  • 毛河光做客科學家講壇 分享「高壓下的新世界」
    哈工大報訊(範國華/文 蘭銳 範國華/圖)9月25日上午,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毛河光做客科學家講壇,作了題為「中國物質科學崛起之捷徑—高壓下的新世界」的學術報告。副校長韓傑才會見毛河光院士並為他頒發「科學家講壇主講嘉賓」聘牌。
  •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謝曉亮:放棄哈佛終身教授,全職回北大任教
    他擁有四頂院士桂冠,是生物物理化學基礎科學研究的國際領軍人物;推動了無標記光學成像技術和新型單細胞基因組測序技術在醫學中的應用,也是單分子酶學的創始人以及單分子生物物理化學的奠基人之一,開拓了相干拉曼散射顯微成像技術和單細胞基因組學,並且成為了首位獲得美國生物醫學最高類獎項——阿爾伯尼生物醫學獎的華人
  • 毛河光院士帶我們探究地球的有氧運動|MRE期刊
    2021年開年首期Webinar,由MRE共主編、北京高壓科學中心主任毛河光院士播講,題目是「The Aerobic Earth」(《地球的有氧運動》)。  開播時間:2021年1月14日,北京時間21:00 (格林威治時間13:00)  加入該Webinar:  MREWebinar,暫定每月一期,敬請關注!
  • 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毛河光團隊訪問合肥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
    1月13日,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外籍院士毛河光一行訪問了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  13日上午,合肥研究院院長匡光力、強磁場科學中心副主任田明亮等與毛河光團隊進行了座談。匡光力簡要介紹了合肥研究院的情況以及未來的發展規劃,重點介紹了強磁場科學中心的獨特科研條件和科研工作的開展情況。毛河光介紹了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的概況和2016年的科研工作。
  • 全球首次:氫的第四相!純氫的金屬化,可能會變成室溫超導體!
    由我們中國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HPSTAR)的毛河光院士和Cheng Ji博士領導的國際實驗研究小組,以及由烏普薩拉大學Rajeev Ahuja教授領導的理論小組,利用實驗研究和理論來理解氫中可能導致金屬化,甚至可能導致超導的高壓結構相變
  • 全球首次:氫的第四相!純氫的金屬化,可能會變成室溫超導體
    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博科園由我們中國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HPSTAR)的毛河光院士和Cheng Ji博士領導的國際實驗研究小組,以及由烏普薩拉大學Rajeev Ahuja教授領導的理論小組,利用實驗研究和理論來理解氫中可能導致金屬化,甚至可能導致超導的高壓結構相變(本研究中氫的第四相),這項發現發表在《自然》期刊上,氫(H2)是宇宙中最豐富和最輕的元素之一。
  • 全球首次:氫的第四相!純氫的金屬化,可能會變成室溫超導體!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基礎科學#系列徵文由我們中國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HPSTAR)的毛河光院士和Cheng Ji博士領導的國際實驗研究小組,以及由烏普薩拉大學Rajeev Ahuja教授領導的理論小組,利用實驗研究和理論來理解氫中可能導致金屬化
  • 中科院院士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遭質疑!其實袁隆平也是
    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S)公布了最新入選院士名單,表彰他們在原創研究方面深耕所獲得的傑出成就。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名單中包含120名美國本土院士和26名外籍院士,仔細查看後我們發現,這26名外籍院士中有一位中國院士的身影。
  • 金屬氫,氫現在是一種金屬!
    現在,在這種金屬氫第一次預測超過80年後,哈佛大學的物理學家已經創造了金屬氫-- 一種神秘的氫氣形式,能夠在室溫下無阻抗地超導電。科學家早就懷疑氫可以作為金屬在宇宙的某些部分存在,但這是第一次在地球上產生金屬氫,而且材料甚至比科學家想像的更陌生和更迷人。「這是高壓物理學的聖杯。」來自哈佛大學的首席研究員Isaac F.
  • 金屬氫有什麼用?3000K、150GPa下流動的金屬
    氫一直在為人類默默地奉獻,它是一種重要的工業原料,現在全世界工業生產的氫氣大約有三分之二用於合成氨工業;氫氣在氧氣中燃燒的火焰溫度可以達到3000℃,通常用來熔融和切割金屬材料;氫的同位素氘和氚可以製造氫彈。不僅如此,氫的特性完全符合今天人們對綠色、高能燃料的要求:容易製得,蘊含大量的能量,反應產物是水。
  • 「被哈佛大學研製出的霸氣「金屬氫」刷屏?其實國內可能早就有了...
    哈佛大學的「金屬氫」,令材料人刷爆手機:用超級高壓,哈佛科學家造出地球有史以來的第一個金屬氫樣本據路透社該研究報告作者之一、哈佛大學物理學家艾薩克·西爾韋拉在一份聲明中說:「這是高壓物理學領域的聖杯。」他還說:「這是地球上有史以來的第一個金屬氫樣本。所以在面對它的時候,你看到的是以前從未存在過的東西。」
  • 巨東英當選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
    2020年7月日本工程院公布今年選出的外籍院士名單。原日本埼玉工業大學副校長、工學部教授、材料科學專家巨東英當選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  科技日報駐日本記者 陳超攝  日本工程院(The Engineering Academy of Japan)成立於1987年,由大學、產業界以及國家所屬研究機構中,在工程及科學技術相關領域做出貢獻,並具有重要領導和指導地位的人士組成。日前院士總數為820名,外籍院士21名。該院1990年加盟國際工程院聯盟(CAETS)。
  • 外籍院士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揭秘院士制度是怎麼來的
    參加投票的院士人數不少於應投票院士人數的2/3,選舉有效,獲得贊同票超過或達到投票院士人數2/3者才能當選。這次比爾·蓋茨是以泰拉能源公司董事長的身份當選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國工程院黨組書記李曉紅說,今後工程院將吸納更多的新興領域工程科技的領軍人物,加入到中國工程科技的建設中。不局限學術成果和院校出身,將商業人士、技術人才納入評選之列,說明了外籍院士遴選在不斷擴大範圍。
  • 巖漿中的巨大能量——流體金屬氫
    圖片來自網絡然而,這遠遠不是氫的利用極限,近一百年以來,科學家為另外一件事進行了前赴後繼的研究,這就是「金屬氫」。1935年,普林斯頓大學Wigner和Huntington預言,在一定的高壓下,氫可能會變成一種鹼金屬;1968年,Ashcroft提出疑問,根據BCS理論,金屬氫可能是一種高溫超導體。
  • 中國科學院關於推薦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候選人的通知—新聞—科學網
    ,在國際上具有很高學術地位的外國籍學者、專家可被推薦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以下簡稱「外籍院士」)。 二、外籍院士候選人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以下簡稱「院士」)推薦,每位院士可推薦1名候選人,每位候選人須有5名院士推薦方為有效。外籍院士候選人可由院士單獨推薦,也可由院士聯名推薦。院士聯名推薦外籍院士候選人時,需明確1位院士為主推薦人,其他為共同推薦人。
  • 葉氏名人—葉玉如,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
    剛看這新聞,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葉玉如接受港視採訪。我想到申請流程,在香港的公開公平的制度下,如何有更大的推動力。而非反向行。這思考,可能跨度大了些,因我想到,涉及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的話題。另有三個信息,一,香港是中國的城市中,最多科研機構的城市。二,而新的措施,可使香港的科學家做某個國家項目的領頭人。
  • 莊小威或當選中科院外籍院士 曾師從諾貝爾獎得主朱棣文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新創校友基金會官方網站稱,2015年11月1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結束。今年43歲的中國科大1987級少年班校友莊小威博士當選外籍院士。哈佛大學首頁新聞對此進行了報導,當時的中科院院長路甬祥等主要領導致信祝賀。2005年3月,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會從全美三百多位提名人中遴選出43位研究員(HMMI),在此後7年中向每位提供700萬美元資助,莊小威榜上有名。2006年初,34歲的莊小威晉升為哈佛正教授。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曹曉風院士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截至目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總人數達到2403人,外籍院士達到501人。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在最新公布的這份名單中,現年55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植物表觀遺傳學家曹曉風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杜克大學終身講席教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小凡訪問北京大學
    9月25日下午,美國杜克大學終身講席教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小凡訪問北京大學,並與北大師生座談交流。王小凡圍繞世界一流大學的人才評價與機構評估這一主題,分享了國際上的先進經驗和他的個人體會。交流會開始前,郝平會見了王小凡。副校長龔旗煌等陪同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