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卓碎片化日益嚴重的今天,各大手機廠商仍舊我行我素不斷的推出各種不同解析度、不同比例的手機,比如 4.35 寸的 MX2 和 5.5 寸的GALAXY Note II。如此複雜的解析度數據早已讓消費者一頭霧水,為了更好的推廣產品,聰明的廠商想出了一個絕佳的指標——ppi。
PPI—pixels per inch,也就是每英寸的像素數量,一般稱為像素密度。其計算公式是解析度平方之和開根號除以屏幕尺寸:
當年蘋果率先提出了視網膜屏幕的概念,也使得 iPhone 4 的推出具有了劃時代的意義,與此同時手機廠商也開始重視起這一指標。從2012年初到現在,大陸市場上出現了眾多以高ppi為賣點的手機。
10月量產的小米2代解析度為1280×720,ppi為342
11月的 魅族 MX2 解析度為1280x800,ppi為347
12月的 OPPO find 5 用的是 1080p、441ppi 高解析度屏
五英寸的中興 Nubia Z5 也達到了1080p、440ppi
三個月中的五款機型一再刷新 ppi 的最高指標。
暫且不說採用 Pentile 屏幕的 ppi 是否符合官方數據,但無論是在網上營銷還是在實體店出售,好的數據總會吸引來更多的顧客。在網絡營銷之中,顧客是無法體驗到真機的,所以在這時一個極具衝擊力的數據很可能讓顧客直接下單。無論是小米2所宣稱的當時行業最高 ppi,還是 OPPO find 5 號稱的全球最高 ppi 都在無形中給手機戴上「第一」的光環。而在外界對蘋果噓聲一片時,秒殺 iPhone 5 的高 ppi 似乎更加給了消費者一個暗示:你將要購買的手機比 iPhone 5 都好!
就目前業界的標準來看,高像素密度的 Android 手機似乎都配有一個不錯的四核處理器,且不說系統、硬體的優化是否足夠,從屏幕 ppi 數值更高,處理器核數比 iPhone 更多,價格比 iPhone 更低這些參數大幅宣傳,就可以讓很多消費者願意把錢交到廠商手中。
ppi 方面的競爭,最早始於蘋果的 iPhone 4。當時蘋果宣稱在液晶屏幕像素密度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人眼就無法在「普通使用距離」上看到像素點了。最終蘋果方面把 iPhone 4 的像素密度定到了 326 ppi,這樣,3.5 英寸屏幕的解析度達到了 960x640,開發者可以以很低的難度快速地讓自己的應用適配到這種被稱為「視網膜屏幕(retina display)」的高清屏幕上。
然而,「普通使用距離」這個說法是很模糊的,也一直會引起這樣那樣的爭議,比如後來蘋果自己在為 iPad 配備視網膜屏幕時就把像素密度降低到了 264 ppi,而配備視網膜屏幕的 MacBook Pro,像素密度則進一步下降到了 220 ppi 和 227 ppi。這個模糊的說法也給一部分 Android 硬體廠商找到了在蘋果的指標之上進一步推高 ppi 的理由——沒有人不喜歡更精細的屏幕,而更高的 ppi,可以讓屏幕在更近的觀看距離上表現得更精細。
問題在於,如果你拿著一臺 326 ppi 的 iPhone 5 和一臺 441 ppi 的 OPPO find 5 問身邊的朋友哪個屏幕好。相信大部分人會說是 iPhone 5——在人眼已經幾乎辨認不出像素點的情況下,能給人最直觀感受的是系統的 UI,應用的美化,色彩的還原等等,而不是 ppi 密度的參數。
此外,Android 系統中針對高解析度屏幕優化的應用也不多,很少有應用是針對某塊屏幕或者某種解析度專門優化的,因此脫離軟體一味的提升硬體參數,這只會使得本身已經碎片化的 Android 生態環境越來越碎片化。那些只為 800x480 及以下解析度屏幕準備素材的應用,在 ppi 極高的 Android 設備商毫無疑問是會發生模糊現象的,蘋果在 iPhone 4 發布後用不長的時間完成了大部分非高清應用向高清視網膜屏幕的轉變,而目前的 Android 生態圈,這樣的轉變還遠遠沒有完成。
我並不否認高像素密度會有更細膩的顯示效果,但我擔心的是支持這塊屏幕的電池。在蘋果給 The New iPad 配備了視網膜屏的同時,把電池容量擴大了 70%,甚至不惜為此一反常態增加設備的厚度,才達到了與 iPad 2 類似的續航能力。可見一塊高清的屏幕對於電池的高要求。雖然眾多的機型都有四核處理器作為支撐足以帶動高清屏幕,但是電池問題始終是個瓶頸。
在 3.5 寸的 iPhone 4 使用視網膜屏幕之後,今年 4 寸的iPod touch5 和 iPhone 5 都繼續保持了 326ppi 的 Retina 屏幕標準。這使得用戶在 4 寸屏幕上仍能幾乎完美運行之前已經針對視網膜屏幕優化的應用(需要解決的僅僅是上下黑邊問題),而不會像安卓設備上總是出現由於無法兼容當前屏幕而導致應用無法運行的情況。這樣穩定的標準不僅給開發者帶來了方便,同時也減輕了電池和 cpu 的負擔。iPhone 5 有更大的屏幕和更強勁的 CPU 和 GPU,電池僅僅為1440mAh,但卻仍舊能達到一天一充的標準使用時間,可見我們真正需要的,是軟硬體整體的、全方面的提升,而不是脫離現實的虛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