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評丨北鬥——構建中國人自己的時空基準

2020-08-01 民豐縣融媒體中心

7月31日上午,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就在一個月前,6月23日上午,第55顆北鬥導航衛星,也是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最後一顆組網衛星發射升空。此時距離第一顆北鬥衛星進入太空,已過去了整整20年。

2000年10月,北鬥1A導航試驗衛星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當時限於國力,中國科學家並沒有奢望建成像今天這樣,能夠提供全球定位、導航、授時的龐大導航衛星星座。彼時的中國人,考慮的是先解決衛星導航定位的有無問題,擺脫在這一領域受制於人的尷尬處境。在少花錢的前提下,如何利用儘可能少的衛星,實現對中國國土表面的精準定位?中國科學家決定採用「雙星定位」方案。

「雙星定位」原理說起來簡單,就是利用兩顆運行在地球同步軌道的衛星和用戶之間的三角關係,來確定用戶在地球表面的位置。和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不同的是,雙星系統只能實現對一個有限區域內的導航定位。這便是我國第一代北鬥導航系統——北鬥一號。

熱評丨北鬥——構建中國人自己的時空基準

05:48

雙星定位系統是「有源」的,這意味著用戶需要主動向衛星發射信號,利用接收到的回波來進行定位。而同時期的GPS及格洛納斯(GLONASS)等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都是「無源」的,用戶只接收來自衛星的信號而不向外發射電磁波。相對而言,「無源」定位具有安全保密的先天優勢。

雖然北鬥一號由於作為「有源」系統而隱蔽性差,但中國科學家卻開創性地化被動為主動,為北鬥一號增添了「短報文」通信功能——索性利用高懸於赤道上空的北鬥衛星充當通信中繼站,用戶可以利用導航接收機收發120個字的信息。可不要小看這120個字的容量,在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當中,抵達災區的救援部隊在當地通信網絡全部癱瘓的情況下,就是依靠著太空中北鬥一號導航衛星的短報文通信功能,將災區的情況傳送出來。中國北鬥尚處在試驗階段,就為抗震救災做出過巨大貢獻。

據公開報導,北鬥一號定位精度在數十米的量級,是「有源」系統並且無法在高速平臺上使用,無論在軍用還是民用場合,都無法滿足現實需求。為此,2007年起,中國開始部署北鬥二號區域型衛星導航系統。相較於北鬥一號,北鬥二號不僅把定位精度提升到十米量級,而且是「無源」的,即用戶只需要接收來自衛星的信號,實現了無線電靜默狀態下的定位。在此基礎上,還保留了北鬥一號的短報文通信功能。從2007年4月到2019年5月,中國共發射了20顆北鬥二號導航衛星,實現了中國國土及周邊地區的衛星導航定位覆蓋。

熱評丨北鬥——構建中國人自己的時空基準

從北鬥二號開始,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才具備了真正的實用價值,開始在交通、物流、執法、海事、農業、電力等諸多部門逐步試用,並由此開啟了一個保守估計總產值超過3000多億元人民幣的巨大市場。

遨遊太空的數十顆北鬥導航定位衛星,是基於舉國之力部署的國家重大基礎設施。隨著基礎設施的建設到位,與之相關的一系列配套產業便有了充分發展的廣闊舞臺。歷數當下熱門的經濟門類或產品,無論是方興未艾的自動駕駛、讓人足不出戶盡享便利的網購宅急送、亦或是追蹤新冠密切接觸者的二維碼,幾乎都離不開北鬥導航定位系統的加持。我們不妨回顧一下北鬥到來之前的那段時間,一臺用於汽車導航的GPS接收機是何等昂貴。而北鬥的出現,使這個市場不再被一家通吃,導航服務的價格也應聲而降。所以,無論你的手機裡是否內嵌了北鬥晶片,能如此快捷、便宜地享受現代科技帶來的便利生活,都需要感謝北鬥。

舉世矚目的北鬥三號建設進程明顯加快。2017年11月5日,我國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兩顆北鬥三號全球組網衛星,這是北鬥三號衛星的首次發射。到2020年6月,共發射了30顆北鬥三號衛星。回顧北鬥工程初創的世紀之交,北鬥一號4顆試驗衛星的全部升空,走過的是七年的漫漫長路。

細心的人會發現,北鬥二號和三號這兩個系統的部署,時間上是重疊的。相比於北鬥二號,北鬥三號最大的提升在於衛星的內核——原子鐘。北鬥二號廣泛採用的是銣原子鐘,而北鬥三號衛星當中採用了新型的銣原子鐘,部分採用了氫原子鐘。氫原子鐘的精度相比銣原子鐘提高了一個數量級,這也就使得北鬥三號系統的定位精度,由北鬥二號的十米量級,進一步精確到了米級,如果有了地面差分臺站的加持,北鬥三號將具備釐米級的定位精度,足以媲美GPS系統。

熱評丨北鬥——構建中國人自己的時空基準

當下,號稱給每一個沙粒都分配一個IP位址的物聯網正呼之欲出,在萬物互聯的時代,構建起一個精準的、統一的國家時空基準體系,尤為重要。而從現有技術來看,這個基準只有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才能提供。中國要擁抱5G,實現萬物互聯,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級時空基準是不可或缺的。隨著6月23日第55顆北鬥衛星的成功入軌,這個覆蓋全球的、不受制於人的國家級時空基準,中國已經建立完畢——這便是今天我們如此隆重祝賀它的原因。

相關焦點

  • 北鬥為我們導航,誰為北鬥「導航」?丨中國科學院撐起北鬥導航系統的時空基準
    鬥轉星移,一般人未必明白「時空基準」(空間坐標標準和時間確定標準的基本參考)在導航系統中重要性。導航就需要定位,自然離不開時空基準做參考,所以根植於天文觀測技術的時空基準技術是所有導航定位授時(PNT,Pointing Navigation and Timing)技術的核心基礎。習總書記在2020年新年賀詞中談到:「北鬥全球導航建設進入了衝刺期」,對國家基礎信息系統中這一至關重要、分秒依賴的國之重器的建設發展成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 「北鬥+」融合創新與「+北鬥」時空應用
    未來北鬥產業如何創新和發展應用,本期邀請中國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重大專項專家組成員、北京市中位協北鬥時空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李冬航進行詳解。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北鬥系統首任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曾寄語北鬥「天上好用、地上用好」,並指出衛星導航技術與各類信息技術相融合,正在開啟人類更精確利用時空信息的新時代,一個新時空服務體系正在構建,結合信息服務的巨大產業正在形成。
  • 中科院為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時空基準相關技術提供基礎性支撐
    自1994年起,北鬥衛星導航系統(以下簡稱「北鬥系統」)建設經過了北鬥一號、北鬥二號到如今的北鬥三號工程,其性能可與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等媲美。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國科學院在北鬥系統精準定位的核心——時空基準的建立、保持和傳遞技術中給予了核心支撐,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通過與工業部門密切協同,較好地履行了「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使命擔當。
  • 北鬥衛星建設,對比認識這一大衛星系統
    ,中國北鬥衛星系統首任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曾寄語北鬥衛星「天上好用、地上用好」,並指出衛星導航科學技術與各類信息科學技術相融合,正在開啟人類更精確利用時空信息的新時代,一個新時空服務體系正在構建,結合信息服務的巨大產業正在形成,北鬥衛星現任總設計師楊長風也曾提出,「2035年前,中國將以北鬥衛星系統為核心構建起覆蓋空天地海、高精度安全可靠、萬物互聯萬物智能的新時空體系」,中國北鬥衛星事業的發展初心就是掌握國家自主可控的時空基準並發展好應用好,秉承「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時代北鬥衛星精神。
  • 中科星圖探索構建「北鬥為體、高分為象」的數字孿生地球
    中科星圖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裁邵宗有受邀在大會特邀報告會上作題為《構建「北鬥為體、高分為象」的數字孿生地球》的主題報告,就北鬥導航與高分遙感融合提出看法和見解。邵宗有認為,我國有北鬥的星座導航、有以高分星座為代表的衛星遙感,北鬥與高分的融合,是構建國家空間基礎信息的重要趨勢,也會產生新的共生生態,其衍生出的新場景將給很多行業帶來深層次、體系上的變革。  北鬥和高分的融合,會如何推進?
  • 陝西舉行北鬥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系統建設與試運行發布會
    94座基準站均勻覆蓋陝西全省,平均間距約50千米。特別是位於周至縣厚畛子鎮的秦嶺站承南啟北,是唯一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的站點,有效彌補了基準站在秦嶺地區的分布空白,可為秦嶺生態資源開發利用、構建生態屏障等提供高精度的時空信息服務。  (二)設施功能先進。
  • 中科星圖:構建「北鬥為體、高分為象」的數字孿生地球
    其中,學術交流環節共安排衛星導航行業應用、導航與位置服務、導航信號與信號處理、衛星軌道與系統誤差處理、空間基準與精密定位等12個專業學術分會,高端論壇包括應用產業化論壇、衛星導航與移動通信協同發展論壇、北鬥+遙感融合論壇、北鬥+智能生態論壇、北鬥+載人航天論壇等9個各具特色的平行論壇。
  • 學術| 劉經南院士:海洋時空基準網的進展與趨勢
    先就海洋時空基準網的概念及內涵進行了分析,並從海洋定位導航基準、高精度海洋水平及垂直定位基準等角度介紹並分析了其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海洋時空基準網的主要構建方式是綜合運用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衛星定位、水下聲學定位以及壓力傳感器等技術將全球統一的時空基準傳遞到海洋表層、內部和底部。
  • 北鬥應用丨「北鬥+氣象」應用廣效益顯;當颱風遇上北鬥
    在北鬥探空系統技術方面,自2008年以來,我國開展了多次探空比對試驗,積累了大量探空新技術儲備,並對系統持續改進完善。中國氣象局新型北鬥導航探空系統在今年7月「海燕觀測試驗計劃」中得到應用,效益顯著。在北鬥水汽探測方面,中國氣象局完成了北鬥地基增強系統氣象行業承擔的35個框架網基準站和氣象行業數據處理中心的建設,研發了「北鬥和GPS導航衛星對流層天頂總延遲和電離層TEC準實時數據處理系統」,初步構建了北鬥水汽解算的準業務系統,準實時處理全國175個北鬥地基增強系統框架網基準站觀測數據,獲取高精度、高時空解析度的準實時對流層和電離層產品。
  • 北鬥導航有哪些創新應用
    空間基準它用來確定軌道參數,連通坐標原點、地球自轉參數共同構建起GNSS系統空間基準,中國北鬥空間基準與中國大地坐標係為同一個坐標框架。全球實用的基準我認為只有兩個,一個是GPS時空基準,另一個就是北鬥時空基準。時空基準是網際網路升級為物聯網的基礎條件,如果沒有統一的時空基準,很難想像物與物如何聯結。北鬥系統的發展是一個持續創新、開拓進取的歷程。
  • 除了手機導航,北鬥還有哪些創新應用
    中國工程院譚述森院士:中國的5G會成功,6G也一定能夠成功什麼叫空間基準?空間基準它用來確定軌道參數,連通坐標原點、地球自轉參數共同構建起GNSS系統空間基準,中國北鬥空間基準與中國大地坐標係為同一個坐標框架。全球實用的基準我認為只有兩個,一個是GPS時空基準,另一個就是北鬥時空基準。
  • 中科星圖探索「北鬥+高分」技術融合
    「北鬥和高分融合是構建國家空間基礎信息的重要趨勢,這是我國乃至全球的重要趨勢。」在11月23日舉行的第十一屆中國衛星(600118)導航年會上,中科星圖副董事長、總裁邵宗有表示,從數字地球到數字孿生地球,需要依託於「北鬥為體、高分為象」的頂層設計,未來仍需突破多項關鍵技術。
  • 北鬥三號收官,北鬥四號已醞釀,預計2035年初步建成泛在國家時空系
    另外,世界上還有俄羅斯GLONASS衛星導航系統、歐盟的Galileo衛星導航系統,還有中國的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既然全球已有多個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為什麼需要建設自己的系統?原因很簡單,因為仰望和依賴別人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極其危險。
  • 除了手機導航,北鬥還有這些創新應用
    中國工程院譚述森院士:中國的5G會成功,6G也一定能夠成功 什麼叫空間基準?空間基準它用來確定軌道參數,連通坐標原點、地球自轉參數共同構建起GNSS系統空間基準,中國北鬥空間基準與中國大地坐標係為同一個坐標框架。全球實用的基準我認為只有兩個,一個是GPS時空基準,另一個就是北鬥時空基準。
  • 科普:除了手機導航,北鬥還有哪些創新應用
    中國工程院譚述森院士:中國的5G會成功,6G也一定能夠成功    什麼叫空間基準?空間基準它用來確定軌道參數,連通坐標原點、地球自轉參數共同構建起GNSS系統空間基準,中國北鬥空間基準與中國大地坐標係為同一個坐標框架。全球實用的基準我認為只有兩個,一個是GPS時空基準,另一個就是北鬥時空基準。
  • 人民網評:北鬥終極意義
    6月23日9時43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我國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發射升空。隨著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也正式宣告發射成功。至此,我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55顆衛星全部發射入網。星河燦爛,北鬥閃耀。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把北鬥視為指路燈塔。有人說,古有北鬥七星辨明方向,今有北鬥衛星定位九州。
  • 從中國北鬥到時空道宇,一個青春的距離
    2015年3月30日,當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看著與自己朝夕相處的第一顆北鬥衛星發射時,激動的心情真是溢於言表,那種發自內心的驕傲來自於國家的強大。現在北鬥三號建設完成,自己也加入到了北鬥應用的建設工作,後續時空道宇將把北鬥高精度應用推廣到公司未來出行戰略,真正將北鬥融入到大眾生活中來。
  • 北鬥,中國人的驕傲
    今天我們要說世界,看東方,地上的中國人創北鬥,因為就在今天,中國人自己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北鬥終於建成了。北鬥圓夢全球再次刷新中國速度,展現中國精度,彰顯中國氣度。古有北鬥七星,辨明方向,現有北鬥衛星定位九州。今天,這顆寓意著光明和方向的星座再次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中國奇蹟的見證者。大國重器橫空出世,離不開東岸無名北鬥的不懈奮鬥。值得咱們武漢人驕傲的是,我們武漢也為北鬥貢獻著自己的智慧。
  • 你到底有沒有搞清楚自己的定位在哪裡?一文看懂北鬥導航衛星系統
    它的成功發射意味著:這套由我們中國人掌握核心技術的衛星導航系統,終於打贏了全球星座部署的收官戰,將以完全體的形態,為全世界提供又穩又準又好用的導航服務。中國北鬥是我國獨立自主建設的時空基準和定位導航服務重大空間基礎設施,可以提供高精度點對點的時空服務。就在不久前,在武漢建造的「火神山」和「雷神山」兩座醫院,以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迅速拔地而起,「中國速度」震撼了全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就要歸功於北鬥導航系統的高精度定位和測繪技術。北鬥終端的投入使用,確保了兩座醫院的工地大部分的放線測量一次完成。
  • 掌握時空,掌握未來
    我們生活在客觀世界中,行動基準是時間與空間,通過跨時空認知的實時同步,快速形成組織共識,進而實現高度協同。通過這樣不斷地螺旋上升發展,最終實現組織效率躍升。所以,今天我想分享的是,新基建、北鬥和5G之下,政企具體如何藉助時空認知的力量,實現跨越式發展。對時間與空間的「認知」,是人類探索和開闢新的活動疆域過程中,最為關鍵的基礎能力與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