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0月,北鬥1A導航試驗衛星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當時限於國力,中國科學家並沒有奢望建成像今天這樣,能夠提供全球定位、導航、授時的龐大導航衛星星座。彼時的中國人,考慮的是先解決衛星導航定位的有無問題,擺脫在這一領域受制於人的尷尬處境。在少花錢的前提下,如何利用儘可能少的衛星,實現對中國國土表面的精準定位?中國科學家決定採用「雙星定位」方案。
「雙星定位」原理說起來簡單,就是利用兩顆運行在地球同步軌道的衛星和用戶之間的三角關係,來確定用戶在地球表面的位置。和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不同的是,雙星系統只能實現對一個有限區域內的導航定位。這便是我國第一代北鬥導航系統——北鬥一號。
05:48
雙星定位系統是「有源」的,這意味著用戶需要主動向衛星發射信號,利用接收到的回波來進行定位。而同時期的GPS及格洛納斯(GLONASS)等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都是「無源」的,用戶只接收來自衛星的信號而不向外發射電磁波。相對而言,「無源」定位具有安全保密的先天優勢。
雖然北鬥一號由於作為「有源」系統而隱蔽性差,但中國科學家卻開創性地化被動為主動,為北鬥一號增添了「短報文」通信功能——索性利用高懸於赤道上空的北鬥衛星充當通信中繼站,用戶可以利用導航接收機收發120個字的信息。可不要小看這120個字的容量,在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當中,抵達災區的救援部隊在當地通信網絡全部癱瘓的情況下,就是依靠著太空中北鬥一號導航衛星的短報文通信功能,將災區的情況傳送出來。中國北鬥尚處在試驗階段,就為抗震救災做出過巨大貢獻。
據公開報導,北鬥一號定位精度在數十米的量級,是「有源」系統並且無法在高速平臺上使用,無論在軍用還是民用場合,都無法滿足現實需求。為此,2007年起,中國開始部署北鬥二號區域型衛星導航系統。相較於北鬥一號,北鬥二號不僅把定位精度提升到十米量級,而且是「無源」的,即用戶只需要接收來自衛星的信號,實現了無線電靜默狀態下的定位。在此基礎上,還保留了北鬥一號的短報文通信功能。從2007年4月到2019年5月,中國共發射了20顆北鬥二號導航衛星,實現了中國國土及周邊地區的衛星導航定位覆蓋。
從北鬥二號開始,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才具備了真正的實用價值,開始在交通、物流、執法、海事、農業、電力等諸多部門逐步試用,並由此開啟了一個保守估計總產值超過3000多億元人民幣的巨大市場。
遨遊太空的數十顆北鬥導航定位衛星,是基於舉國之力部署的國家重大基礎設施。隨著基礎設施的建設到位,與之相關的一系列配套產業便有了充分發展的廣闊舞臺。歷數當下熱門的經濟門類或產品,無論是方興未艾的自動駕駛、讓人足不出戶盡享便利的網購宅急送、亦或是追蹤新冠密切接觸者的二維碼,幾乎都離不開北鬥導航定位系統的加持。我們不妨回顧一下北鬥到來之前的那段時間,一臺用於汽車導航的GPS接收機是何等昂貴。而北鬥的出現,使這個市場不再被一家通吃,導航服務的價格也應聲而降。所以,無論你的手機裡是否內嵌了北鬥晶片,能如此快捷、便宜地享受現代科技帶來的便利生活,都需要感謝北鬥。
舉世矚目的北鬥三號建設進程明顯加快。2017年11月5日,我國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兩顆北鬥三號全球組網衛星,這是北鬥三號衛星的首次發射。到2020年6月,共發射了30顆北鬥三號衛星。回顧北鬥工程初創的世紀之交,北鬥一號4顆試驗衛星的全部升空,走過的是七年的漫漫長路。
細心的人會發現,北鬥二號和三號這兩個系統的部署,時間上是重疊的。相比於北鬥二號,北鬥三號最大的提升在於衛星的內核——原子鐘。北鬥二號廣泛採用的是銣原子鐘,而北鬥三號衛星當中採用了新型的銣原子鐘,部分採用了氫原子鐘。氫原子鐘的精度相比銣原子鐘提高了一個數量級,這也就使得北鬥三號系統的定位精度,由北鬥二號的十米量級,進一步精確到了米級,如果有了地面差分臺站的加持,北鬥三號將具備釐米級的定位精度,足以媲美GPS系統。
當下,號稱給每一個沙粒都分配一個IP位址的物聯網正呼之欲出,在萬物互聯的時代,構建起一個精準的、統一的國家時空基準體系,尤為重要。而從現有技術來看,這個基準只有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才能提供。中國要擁抱5G,實現萬物互聯,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級時空基準是不可或缺的。隨著6月23日第55顆北鬥衛星的成功入軌,這個覆蓋全球的、不受制於人的國家級時空基準,中國已經建立完畢——這便是今天我們如此隆重祝賀它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