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輔導資料:不斷運動的地球

2020-12-05 中考網

臨近 ,學生要有一定的自主性,光跟著老師「跑」沒用。因為每位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不同,複習進度也不同。教育網初中頻道為大家提供了 2017年 輔導資料 ,希望能夠切實的幫助到大家。

1.地球的陸地表面主要由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等不同地形共同構成。各種地形類型各有特點。山地海拔高,相對高度也大;高原海拔高相對高度小;平原的海拔相對高度較小;丘陵海拔有高有低,相對高度小;盆地是四周高,中間低。

2.等高線的分布特點可反映出地形的特點,如:等高線呈封閉狀態,由外向內,海拔增高處為山頂;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向海拔低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脊;兩條等高線凸側互相對稱處為鞍部;等高線較密處為陡坡;較疏處為緩坡,重疊處峭壁(陡崖)。

3.地形是內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力作用形成高山、高原、低洼,使地表面變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趨於平坦。內力主要來自地球內部,表現為地殼運動、火山、地震等,外力作用主要來自地球的外部,如流水、風、海浪、冰川等。

4.地球的內部結構由外到裡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部分。巖石圈包括在上地幔頂部和地殼。地殼變動表現為地殼的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在實際生活中留有許多地殼變動遺留下來的證據。

5.火山的組成和結構。軟流層是火山巖漿的來源。世界上火山的類型及分布區,以及火山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火山和地震是 人類目前尚不能消除的地質災害,科學家們正在積極尋找預防和減輕這些災害的方法。

6.地震是由於地殼裡巖石在內力作用下,發生斷裂或者錯位的震動現象。地震的結構中包括:震源、震中和震中距,描述地震的因素有震級和烈度。

7.世界的地震帶主要分布在環太平洋地帶和地中海喜瑪拉雅山一帶。

(1)喜瑪拉雅山處在兩大板塊相撞之處,由於板塊的碰撞擠壓,導致這裡的地殼強烈上升,它是在抬升出地表之後才形成的。另外海底上地殼抬升是相對的,但喜瑪拉雅山能夠從海底升到如今的高度,主要的原因是地殼的抬升,而非地球上海水

的減少。

(2)關於火山的形成,公認的說法是:在地表以下200千米的溫度大約15000C,這裡的巖漿處於高溫狀態,密度較小,所以它會向上地表湧,而且在浮升過程中再熔化掉一些巖石,噴出地表,形成熔巖。總的來說以下兩點:(一)火山源地在高溫的軟流層;(二)噴出地表火山往往遇到的是較薄的地層,或過去是一個火山通道。

(3)中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與地中海--喜瑪拉雅山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擠壓,地震十分頻繁。

8.板塊構造學說創立的基礎是大陸漂移學說,大陸漂移學說是由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創立的。

(1)大陸漂移學說的主要依據是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大陸漂移的證據。

(2) 地球上的巖石圈是由六大板塊組成的,海溝、海嶺、一些巨大的山脈是板塊間的分界線,這些地方都是地殼活動最為頻繁的地方。

(3) 板塊的碰撞和張裂是形成地殼變動的最主要原因。因為環太平洋地區恰好在太平洋板塊與歐亞板塊、印度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的交界處,這些板塊之間發生碰撞、張裂,使環太平洋地區易發生火山和地震。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訪問中考網,2020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

相關焦點

  • 2019中考地理複習資料:地球自轉
    1.自轉 地球繞地軸的旋轉運動,叫做地球的自轉 。地軸的空間位置基本上是穩定的。它的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看,呈逆時針方向旋轉。 適合人類生存。 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約為23小時56分4秒,這個時間稱為恆星日;然而在地球上,我們感受到的一天是24小時,這是因為我們選取的參照物是太陽。由於地球自轉的同時也在公轉,這4分鐘的差距正是地球自轉和公轉疊加的結果。天文學上把我們感受到的這1天的24小時稱為太陽日。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更替。
  • 2019年中考地理複習輔導:地球的自轉
    2019年 複習輔導 為了能更好更全面的做好複習和迎考準備,確保將所涉及的 考點全面複習到位,讓孩子們充滿信心的步入考場,現特準備了 。 地球的自轉 1.地球自轉的周期:約1天(約24小時)。 2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
  • 2019中考地理考前衝刺輔導:緯線和經線
    緯線和經線 ①緯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緯線是不等長的,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 ②經線: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經線是等長的。 中考地理考前衝刺輔導 為大家推薦的 的內容,還滿意嗎?相信大家都會仔細閱讀,加油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訪問中考網,2020中考一路陪伴同行!
  • 2019中考地理專題一:地球運動複習學案
    一、公轉與自轉的比較(填下表) 項目方 向速 度周 期自轉側 視 極 地 上 空 角速度: 1恆星日: 1太陽日: 自西向東 北極: 南極: 線速度: 1恆星年: 公轉 自西向東(向東運動) (與自轉方向一致
  • 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地殼運動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地殼運動,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地殼運動按運動的速度可分為兩類:地殼運動,海平面升降,人類的活動。   ①長期緩慢的構造運動   例如大陸和海洋的形成,古大陸的分裂和漂移,形成山脈和盆地的造山運動,以及地球自轉速率和地球扁率的長期變化等,它們經歷的時間尺度以百萬年計。另如冰期消失、地面冰塊融化引起的地面升降,也屬以萬年計的緩慢運動。
  • 2019年中考地理海陸變遷複習資料總結
    中考地理海陸變遷複習資料總結 一、 地表形態變化:處於不停息的運動變化之中 海洋——陸地: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海洋生物化石;地中海不斷縮小 陸地——海洋:臺灣海峽森林林遺蹟;東非大裂谷將形成海洋 二、 大陸漂移假說:魏格納和假說內容(P33) 三、 板塊構造學說
  • 2021年初中地理之地幔_世界地理輔導_中考網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初中地理之地幔,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地幔和地殼的分界面是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莫霍面),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是古登堡面。前者由南斯拉夫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於1909年發現,後者由美籍德國地震學家古登堡於1914年發現。
  • 2019初中地理知識點:地球的運動
    · 初中地理地球的運動 地球自轉: 地球繞自轉軸自西向東的轉動,從北極點上空看呈逆時針旋轉,從南極點上空看呈順時針旋轉。關於地球自轉的各種理論目前都還是假說。地球自轉是地球的一種重要運動形式,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轉線速度為465米/秒。地球自轉一周耗時23小時56分,約每隔10年自轉周期會增加或者減少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四秒。
  • 2019中考地理複習資料: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塊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塊     1.大陸漂移說:魏格納依據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據提出。     2.板快構造學說:全球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六大板塊組成,漂浮在軟流層上,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
  • 2019中考初一地理上冊複習指導資料
    第一章 讓我們走進地理 §1.1 我們身邊的地理知識 地理與日常生活:地理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我們可以了解天氣,廣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況和風土人情等。 地理與生產建設:我們生產活動不能隨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和制約。
  • 2019年中考世界地理複習指導
    2019年 世界地理複習指導 第二部分世界地理 (一)海洋和陸地 1.海陸分布 ?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地球表面海、陸所佔比例,描述海陸分布特點。 ?運用世界地圖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陸地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 ?知道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係。 (二)氣候 1.天氣 ?區分「天氣」和「氣候」的概念,並能正確運用。 ?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
  • 2021中考地理 l 專題一 地球與地球的運動
    (1)站在海邊,遙望遠處駛來的船隻,總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見船身,而且送離岸的船總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後消失;2、地球的表面積是5.1億平方千米,平均半徑63711.地球的自轉與公轉地球自轉地球公轉方向自西向東(北逆南順----北極上空看:逆時針方向;南極上空看:順時針方向)自西向東(俯視逆時針方向)周期一天(約24小時)一年引起現象晝夜交替(周期24小時)時間差異
  • 2019年中考地理複習資料:地轉偏向力成因
    試題所包含的知識點較多,同學們在中考複習時很容易遺漏部分知識點。為了方便大家的複習,教育網為大家總結了中考地理試題常考知識點,供大家參考。 水平地轉偏向力亦稱地偏力,因為地球自轉而產生的以地球經緯網為參照系的力。地轉偏向是科氏力(科裡奧利力)在沿地球表面方向的一個分力。
  • 2019中考地理考試大綱:地球與地圖內容陳述
    2019年地理考試大綱:地球與地圖內容陳述 (一)地球和地球儀 ?1.地球的形狀、大小與運動 ?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 ?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用簡單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轉和公轉。
  • 中考地理複習資料: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科學安排、合理利用,在這有限的時間內中等以上的學生成績就會有明顯的提高,為了複習工作能夠科學有效,為了做好 複習工作全面迎接中考,下文為各位考生準備了複習資料 。 希望為大家提供的 地理複習資料 的內容,能夠對大家有用,更多相關內容,請及時關注!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訪問中考網,2020中考一路陪伴同行!
  • 2019年中考地理地球與地圖知識點歸納
    中考地理地球與地圖知識點歸納 1、地球的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略鼓,不規則的球體。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徑:6371千米; 赤道周長:4萬千米; 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3、經線與緯線的特點,經度與緯度和半球的劃分。
  • 2019中考地理複習指導說明
    一是注重考察學生應用地理工具和主要地圖的能力 ;二是注重考察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地理知識,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三是注重考察學生利用圖表、資料等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四是注重考查學生的地理空間思維和空間想像能力;五是注重考查學生探究意識和實踐能力。 (一) 注重考察學生應用地理工具和主要地圖的能力 1.
  • 2020年中考物理輔導—力和運動(2)
    摩擦力     在中考時,主要考察滑動摩擦和滾動摩擦.滾動摩擦遠小於滑動摩擦.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壓力的大小及兩物體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壓力越大,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滑動摩擦力的方向和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 2019初三地理中考複習資料:提綱
    整理了 複習資料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所幫助。 第一章 第一節 1. 地球的形狀:不規則的球體。 2.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徑:6371千米,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 3. 什麼是緯線?什麼是經線? 4.
  • 2020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地球與地圖
    1、地球的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略鼓,不規則的球體。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徑:6371千米; 赤道周長:4萬千米; 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3、、經線與緯線的特點,經度與緯度和半球的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