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星召喚系輔助幹員麥哲倫,帶著她的新皮膚「回味冰霜雪」來了。在解析這個皮膚的元素之前,我們需要先簡單了解一下麥哲倫自身的種族和屬性:麥哲倫企鵝。
一、麥哲倫企鵝:
「企鵝是在南極生活的」,這可能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但在事實上,企鵝卻並不只生活在南極洲。在南回歸線附近的溫帶、南回歸線以北的熱帶,甚至是在赤道以北的北半球,都有企鵝棲息和生活的蹤影。而我們今天的主角麥哲倫,正是這些溫帶企鵝中最大的一個種類:麥哲倫企鵝。
麥哲倫企鵝(Spheniscus magellanicus)是企鵝科環企鵝屬的一種水鳥。它們有和其他企鵝一樣有著黑色的背和白色的正面,但也有屬於他們自己的特徵:黑色的頭部有一條白色的寬帶,脖子上也有一圈顯著的白色羽毛,因此也被稱為「麥氏環企鵝」。這個特徵體現在了幹員麥哲倫的發色中,夾雜著幾縷白髮:
我們再來說一下麥哲倫企鵝的主要食物,它們是食肉動物,主要是以魚、蝦和甲殼類動物為主。因為沒有牙齒,所以它們會先用自身的鳥喙進行捕魚,然後直接整個吞下。在南部繁殖地的麥哲倫企鵝,主要捕食的魚類包括:魷魚(a squid)、鯡魚(Clupea pallasi)、生魚(Channa argus)等等。鯡魚正是麥哲倫企鵝最常捕食的一種魚類,也是最知名的魚類罐頭之一。
二、鯡魚與罐頭
在上圖麥哲倫新皮膚的動畫演示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魚罐頭的身影。其中透露了幾點觀察結論:開罐以後帶有明顯的「毒霧」特效、罐頭中魚的外形是修長但側扁的小魚。這兩點再次契合了「鯡魚罐頭」的設定:「毒霧」代表著鯡魚罐頭最知名的特徵「惡臭」,罐子中的修長扁魚是:大西洋鯡(Clupea harengus)。
鯡魚,其實是鯡科的200多種魚的統稱,包括:沙丁魚、青魚等等小型魚類。值得一提的是,鯡魚是最為壯觀的集群魚類("obligate schoolers" under the old definitions)。它們在遷徙時,會由千百萬個體聚集成一個極為龐大的魚群,維持著統一的節拍,以穩定的巡遊速度抱團橫渡大洋。下圖就是這樣一個超級魚群,體積達到了4立方公裡(可參考:整個青海的湖水,換算過來是104立方公裡;4立方公裡的箱子可以裝下大約320億人類)。
我們今天的主角正是鯡魚中最常見,同時也最負盛名的一種:大西洋鯡。它們身體側扁而長,背部灰黑色,兩側銀白略帶綠色,廣泛分布於東、西大西洋沿岸。成年的鯡魚身長可達40多公分,是鯡魚科中最大的幾種魚之一。同時,它們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魚類之一,市面上的絕大多數鯡魚相關製品都是由大西洋鯡製成的。這裡介紹兩種比較有趣的鯡魚吃法:荷蘭人的鹽漬生鯡魚,以及我們麥哲倫皮膚中的「鯡魚罐頭」。
荷蘭「鹽漬生鯡魚」:因為荷蘭地處沿海,海域內盛產鯡魚。每年春末夏初,荷蘭鄰近的北海和波羅的海裡都會有大批成群結隊的鯡魚遊過,所以他們也將五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六定為「鯡魚節」,寓意著豐收的季節。荷蘭人吃鯡魚的方式很特別,不煎也不烤。他們會將醃製好並去掉頭和內臟的生鯡魚一刨兩半,去掉魚骨,抹上新鮮的切成小方塊的洋蔥。用手拎起魚尾巴,仰起脖子直接把整條魚邊吃邊吞下肚子。「沒吃過鯡魚,等於沒來過荷蘭。」
「鯡魚罐頭」:大名鼎鼎的瑞典鯡魚罐頭(Surstromming),是瑞典傳統食物,傳承至今已經300多年。簡單來說就是將生的大西洋鯡經過鹽漬,將它們裝入罐頭中,任其自然發酵。但是因為發酵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乙酸、丙酸、丁酸和硫化氫,導致瑞典鯡魚有濃烈的臭雞蛋、腐肉和酸臭味,它的臭味(異味值8070Au)是榴槤和老北京臭豆腐的20倍(420Au),是納豆的接近300倍(28Au)。在我們麥哲倫的新皮膚立繪中,她將罐頭中的鯡魚澆汁在了冰沙上。
瑞典政府嚴令規定「不許在住宅區內開啟鯡魚罐頭」,不僅是因為它們臭,而且這種臭味還難以消散。大家如果有幸吃一次鯡魚罐頭,需要注意幾個點:首先需要注意罐頭鼓不鼓,鼓的才可以食用,代表其中的鯡魚已經醃熟,發給罐頭中的氣體也因此膨脹,撐起了罐頭。在開啟時需要把罐頭浸在水中,避免湯汁濺到身上,那衣服就廢了......
但是對於我們的幹員麥哲倫而言:大西洋鯡本身就是麥哲倫企鵝的主要食物之一,這是她喜歡的美味。用鯡魚罐頭澆汁做出的冰沙,在深海乾員、烏薩斯種族幹員、海洋系幹員之間,可能會很受歡迎。「羅德島網紅冰沙」它來了。
三、刨冰:
響應「地攤經濟」的號召,麥哲倫也擺起了刨冰小攤。在新皮膚「回味冰霜雪」中,除了鯡魚罐頭之外,還有非常多的「刨冰」元素。在麥哲倫的背後,寫著一個「氷」字,下面的小字是「極地特製冰」。這是日本冰沙店的標配logo,看到這個就有一股夏日的氣息撲面而來:
麥哲倫極地特製冰沙小攤。她穿著擺攤專用的圍兜,在口袋中插了很多「刨冰特調專用糖水」,方便隨手取用,猜測可能是:糖漿、砂糖水、奶液、甘酒這一類的傳統的刨冰配料。
麥哲倫的極地測繪儀,也臨時被當做了擺放配料和外賣的架子。上面擺放的應該是各種刨冰配料,包括:草莓奶醬(草莓和奶油秘制而成)、甜瓜醬、芒果丁、粉圓、芷若這些。
正宗的「刨冰」是將冰塊刨成雪花做成,一旦其中含有冰渣,就會嚴重影響口感。如果只是簡單的把水放冰箱凍成冰塊,口感上是會有很大缺陷的。因此,刨冰的「選冰」其實非常講究。日本東京的一些優質刨冰店,會選取栃木縣日光這些地方的冰塊。任天然的冰塊,在自然低溫的池子裡形成,才能獲得最佳口感。而我們的麥哲倫:她是從南極嚴格「選冰」,這也是她刨冰的最大賣點。我們可以在立繪中看到許多體積巨大的冰塊。
接下來是對冰塊的處理。一般來說,刨冰店的製作方式是通過「刨冰機」或是「碎冰機」進行處理,將大塊的冰刨成冰茬或是小碎冰。而我們的麥哲倫就地取材,是將她自己的無人機當做「碎冰機」去進行冰沙的處理,如下圖所示:
同時做到了「嚴格選冰」以及「細膩碎冰」,麥哲倫牌的刨冰口感絕對是沒得說的。這裡又不得不說回了鯡魚罐頭的問題,但通過觀察發現:麥哲倫的刨冰口味是個性化定製的,因人而異,非常貼心。比方說在她身後愜意躺著曬太陽的大帝,為他定製了「紅酒刨冰」:
立繪左側的無人機正掛著一個外賣袋子送貨,標籤條上寫著「To Ifrit」,裡面是給伊芙利特的「熔巖刨冰」。不僅配色符合小火龍的畫風,冰沙上的醬料還特意繪出了一個「惡魔的臉」。
在麥哲倫的極地測繪儀上,也放著兩袋已經做好的刨冰,也有著明顯的「個性化定製」的痕跡,下方的似乎是「抹茶刨冰」似乎寫著赫默的名字,而後方的可能是給塞雷婭的,有明顯的防護服特徵。
至此,我們看了這麼多的例子,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麥哲倫的刨冰是絕對個性化定製的,根據顧客的口感要求而發生變化。鯡魚罐頭冰沙可能是給她自己或是烏薩斯、深海乾員定做的特別款。如果來到羅德島美食節,一定記得要來光顧麥哲倫的刨冰屋噢!
首發都在「奇形怪狀研究所」,專注於明日方舟、崩壞3的深度遊戲攻略。如果文章對你有用,就關注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