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訊精密2010年上市至今,市值從幾十億元上漲至如今的超4000億元人民幣,成為了A股兩百多家電子企業裡的老大,也是中小板近千隻股票裡的市值第一。假設你在上市之初買入10萬元立訊精密,如今市值將突破500萬元,這回報比在10年前買入茅臺還要高得多。
我本人從19年中開始研究和建倉立訊,雖然時間已經不算早,但依然為我創造了近一年來絕大多數的收益。今天就來跟大家聊一下我的愛股立訊精密,談談小小代工廠如何做到10年50倍。
作者:月球密探阿波羅
來源:雪球
01
蛻變之源:成為AirPods主供
在拿下AirPods的主代工之前,立訊精密還只是果鏈上一個平平無奇的加工廠,事情的轉折就發生在2017年。
AirPods在2016年跟隨iPhone7同時推出,零售價為159美元。令人沒想到的是,這個看似平常的小配件卻一下成為了蘋果歷史上最受歡迎的配件之一,在推出後一個月內就佔據了全球真無線耳機26%的份額,成為了這一領域的絕對霸主。
和其他配件一樣,而airpods的最初組裝供應商,蘋果起初圈定的是臺企英業達。
然而英業達愣是沒同意。英業達的理由也很簡單,這啥玩意兒啊,一個破盒子裝倆耳機,聽說你要賣1500?瘋了吧,產線不是錢啊,賣不出去你給我賠錢不?我投了十幾億打水漂咋辦?談到最後,英業達只出了2條產線。
哪知AirPods上市之後賣的火爆,英業達想上產能,但是良率一直做不好,所以AirPods一度缺貨了兩三個月。
隨後,蘋果在2017年找到了立訊精密來做二供。立訊精密一看有大訂單,不多說了,梭哈。
產線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飛快建完了,並且良品率吊打眾人,就這樣拿到了蘋果tws耳機初期大部分的訂單。
依靠AirPods這個爆款產品,立訊精密在消費電子領域的收入從2016年的69億元增長超過一倍至152億元,並在隨後的18年和19年進一步增長至268億元和520億元,並順勢成為蘋果鏈的第一大廠。
根據 GFK 統計和預測,2019年全球TWS市場規模為75億美元,2020年全球TWS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10億美,目前依然在快速增長。
作為一個依賴大客戶生存的代工廠,在關鍵產品上的卡位能直接決定一個公司的生死存亡。
02
十年高增長之謎:更強大的產品力
很多人認為立訊精密的成功只是運氣因素,因為代工的事情哪家工廠都能做,只是恰好被蘋果選擇了而已。
然而,一切成功的背後並非如此簡單。
在成為AirPod主力代工廠的2017年年末,蘋果CEO在來中國參加網際網路大會的間隙特意去到了立訊精密的車間。
在參觀完立訊的車間之後,庫克表示立訊給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們的員工。立訊是一家優秀的公司,它之所以優秀是因為它有一支充滿激情和幹勁的團隊。他個人非常認同王來春董事長(立訊精密董事長)的人文關懷理念。
從實際結果來看,並不只是立訊幸運擁有了蘋果這個大金主,蘋果也是幸運地找到了立訊精密這個靠譜的合作夥伴。
AirPods自從上市後一直供不應求,在剛開始的幾個月,消費者下單後一般5-6周才能拿到產品,之後立訊參與進來,迅速將下單後拿貨的速度縮短到1-3天。這得益於立訊精密的在產品生產工藝流程的不斷完善,產品良率的不斷爬坡。
中國的電子加工廠有幾百上千家 ,但是在那個時候能解決蘋果問題的只有立訊一家而已,當時聲學領域的巨頭歌爾股份則是姍姍來遲,在19年才開始拿到AirPods的訂單。
為什麼立訊會做的好?核心還是在於立訊在「精密製造」領域多年積累起來的能力,要知道僅僅是AirPods這一個簡單的小耳機,就有上百個配件。
在為AirPods代工之前幾年,以連接器起家的立訊精密始終與蘋果合作開發新產品,到2017年,立訊精密已成為為蘋果提供最廣泛產品的主要組件供應商,包括連接器、連接線、聲學組件、線性馬達、無線充電模塊和LCP模塊等。
精密製造為立訊向下遊延伸提供了技術和成本優勢。一方面,精密製造企業掌握上遊模具和自動化設備,為下遊製造提供了技術保障。另一方面,由於自製零部件成本低於外購零部件,因此精密製造廠商在向下遊製造拓展時有成本優勢。
此外,在向下遊模組、代工延伸的過程中,由於產業的利潤率不斷下降,這種成本優勢越發明顯,雖然都是代工企業,但是立訊在2019年已經成為了電子加工企業中ROE最高的企業,2019年的ROE超過了25%。
2017年下半年至2018年上半年這段時間,蘋果手機銷售疲軟,而且缺乏新的創新,整個產業鏈價格戰激戰正酣,多數企業都元氣大傷,比如現在大家熟知的藍思科技,信維通信和歌爾股份在那段時間股價都遭遇了腰斬的下滑。而立訊精密僅僅是小幅回落不到20%。
這正是立訊的強大競爭力的體現,在整個產業鏈遭遇增長停滯的時候還能依靠搶奪別家廠商份額保持自身的增長。
03
無邊界擴展:開始搶富士康的飯碗
在整個蘋果產業鏈中,肉最多的iPhone組裝業務,迄今為主唱戲的還全是臺灣企業,除了大家熟知的富士康(鴻海),還有和碩和緯創兩家企業,其中富士康佔據7成份額,而和碩、緯創份額大概在2成及0.5成左右。
如今,這個局面可能要被打破了。
7月17日晚,A股蘋果產業鏈老大立訊精密發布了一則公告稱,將與大股東聯手現金收購江蘇緯創及崑山緯新,切入iPhone組裝業務,在零件——模組——整機這個業務能力上跨出終極一步。
在17號發布公告收購江蘇緯創之後,被稱為小「富士康」的立訊精密算是徹底跟富士康槓上了。
立訊精密創始人王來春女士曾在富士康工作近10年,1997年自主創業後,選擇了消費電子中具有基礎地位的連接器,連接器的生產工藝SMT是電子組裝行業最流行的工藝,為公司後續切入模組、整機製造打下堅實基礎。
立訊精密自2011年起開始一系列外購內延的整合,2011年外購博碩進入線纜,併購崑山聯滔切入蘋果供應鏈,2012年併購珠海雙贏,切入FPC領域,2015年併購美特介入聲學,加上內部自延馬達、無線充電等業務,自此擁有了「零件——模組——整機」的垂直整合能力。
而在蘋果產業鏈之外,早在2012年立訊便切入汽車電子、通信業務,隨著電動車產業和5G商用的發展,這兩塊業務都有可能成為第二輪發展極。
從數據上來看,立訊精密這幾年的成長主要依靠的是消費電子業務的快速上行,而通信和汽車電子兩塊很有前景的業務還未真正放量。
依靠單品品質獲得大客戶信任——通過併購獲取多品製造能力——利用綜合優勢搶下份額——橫向拓展其他業務領域,立訊精密整個成長過程一氣呵成。
在代工領域靠著併購和強大的執行力,讓立訊精密成為了製造業極具競爭力的企業,上市10年時間,營收從10億上漲到了去年的625億,淨利潤從1億上漲到了去年的47億,股價也創下了幾十倍的漲幅。
展望未來,在短期的一兩年內,在消費電子領域,AirPods,Apple Watch 3,乃至iPhone組裝都還有看的見的空間,而長期來說,則需要汽車電子和通信產品打開更大的空間。
04
總結
很多人對中國類似立訊精密這樣的科技股嗤之以鼻,稱它們為偽科技股,理由如下:
代工=沒有護城河?
依賴大客戶=缺乏確定性?
併購多=缺乏穩定性?
的確,以上這些問題,在立訊精密上都看得到,但依然不妨礙其成為近10年表現最好的股票之一。
立訊精密在智慧型手機時代找對了賽道,依靠在大賽道深度綁定大客戶,管理層通過外購內延前瞻性布局,強執行力保障垂直整合完成了從零件-模組-整機的業務擴張。
如果只因因為自己的偏見,一聽到代工廠就認為是沒有技術含量的低端產業,那這些人註定無法抓住立訊精密這樣的超級行情,也會錯過過去十年產生最多10倍股的電子行業。